2010年5月30日星期日

蝸居

現在已經沒有興趣看香港的電視劇了,因為全是些與現實脫離的片集,不單是劇情老套,還有那些老不死的演員,看來看去就是那幾個,又沒有多少演技可言。

最近留意到大陸的禁片"蝸居"在無線電視放映了,因為這個"禁"字,我去看了。內容並沒有什麼,只是有一種現代感,看見上海的風光,當地人的生活,嚴然是香港人今天面對的問題,所以看得很投入。

主角都是一些積極年青人,但就像我的年青朋友一樣,他們雖然積極努力,但和有能力安居是兩件互不相干的事。

年青人無能為力,現實又迫人,那樣子的困局下有什麼出路呢﹖片中的女主角海藻是一個女孩子,她為了幫助姊姊而選擇了向友人尋求幫助 --免利息又無歸還日期的借貸,當然這是要付出代價的-- 肉體。

但故事並非那些使人感到委屈的出賣肉體,相反是劇作家筆下美化了的愛情。一個年輕女子半推半就地愛上了有婦之夫,金錢的利益只是附加的禮品,而不是一開始的目標。

這個女孩子這樣形容她和有婦之夫的關係:"刺激"。

她也同時享受著一個年長,有勢力人士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的種種關懷和幫助。作為一個女孩子,憧憬的不就是一個能照顧自己的伴侶嗎﹖

這個"夢"不就是所有年青人的夢想嗎﹖

片中講出了許多價值觀的衝擊,例如你情願堅持原則而一世蝸居,還是放下身段而享受那犧牲所帶來的長久利益呢﹖

這片集主角所面對的也是今天香港年青人所面對的,到底誰對誰錯﹖當真理要與現實較量時,或許現實會是更大的真理.........

因為今天的社會笑貧不笑娼,沒有錢就要蝸居,祼婚,當一個蟻族。

看著片集,內心知道女主角所做的是不合社會道德倫理的事,但置身於這一種社會風氣環境,人的價值被不斷扭曲,物質在生活上的重要性不斷被抬高,產生這種"挺而走險"或"求生本能"又能怪誰呢﹖

最恐怖的結果是你再也找不著對和錯,因為錯的看來也有它的道理。

去看一看吧在這裏可以由第一集看起的。

無言...........................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在800 同學前跳樓死的新聞聯想

報章上看到同學跳樓死的新聞,內容給了一些原因 -- 老師對學生的欺凌﹖精神病﹖

後來有朋友寫電郵給我,說看了一篇這位學生跳樓前寫的網誌,有五千字,內容講了一些他的世界觀。

我的感想是這個孩子好可憐,而這個孩子一定不只代表這個孩子,相信還有許多在想跳未跳的孩子在香港裏。

我是教籃球的,沒有資格去"filter"學生,有一些有病的、過度活躍的、較慢的、紀律有問題的,這些孩子我都收了,也不斷地教。

有的孩子確是很惹人怒氣,但在我的努力下,我從來沒有一個孩子是因為我"頂唔順"而要他退出的。相反,我看見這些孩子的進步,由沒有紀律變成可以遵守規則,我自己亦因此而有小許開心。

在社會發展中,人由剛出生開始便被分類,若你是遲發育的,又或你的智能不在學術上,那在香港你就會被歸入不大受歡迎的一類。在香港的教育體制下,個人認為沒有多少老師還能有能力去處理或幫助這些學生。

我有一位朋友是兼職在學校的,她就是負責處理那些"規格外品"的,但她告訴我大多的學生都是沒有問題的,只是一般來說將學生評為有問題可以避免權責,又可以向機構申請撥款以便養更多的職員,包括她自己。 (當然這也可能是她的情況是一個特殊例子。)

現實是殘酷的,天份不在,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一個平傭學生成為尖子,更痛苦的是香港沒有藝術和體育或其它能力可以生存的空間,結果孩子便被迫入去死角,一個越走越沒有路的死胡同。

我相信這個跳樓的同學只會是一個先例,後續的還會有更多,因為我相信這同學不是一個"個別個案"。

我有一個女兒,現在上幼稚園k1,我發現有一個問題,就是她一般來說沒有什麼可以和我分享,她從來不會告訴我學校學了什麼,也沒有告訴我學校的東西很有趣,又或同學仔如何如何。她沒有抗拒上學,但我的觀察使我聯想起自己,我也從不會告訴女兒學校的情況,太太也從來不會告訴女兒公司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人與人之間再沒有可分享的東西呢﹖

就算女兒去了科學館,去了什麼運動會,她也不會很興奮的回來告訴我什麼。

上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 routine ,而不是懷著興奮的心情了。(又或她的語言能力未能夠與我分享﹖)

我猜每一位老師對上學也可能成為一種 routine 而再沒有了熱誠。

過去我會在籃球堂中講故仔,一些和籃球沒有直接關係的故事,例如 EQ 的實驗,後來覺得沒有因此而使到球技進步,所以我後來便減了。以前有家長告訴我教得好,孩子會回家說我說的故事,現在也沒有了。籃球教練就應追球籃球成績呀! (這對嗎﹖) 老師就只應追求課業成就嘛! (這對嗎﹖)

如果在職的不追求"老闆"所要求的,就會被炒。香港的老師能以心教人嗎﹖還能有教學熱誠嗎﹖有校長不怕殺校嗎﹖又或有家長不求學業成績嗎﹖

在香港,還有什麼人可以有熱誠呢﹖

在香港我相信就連賺錢也是沒有熱誠的,因為賺錢只為了養活自己,沒有什麼趣味可言。

我看見我的孩子便會擔心她的成長,成長在一個什麼都有的富裕環境,但卻對世界變成冷漠,對生命失去熱誠。

我覺得最大的理由不去結束生命應該是因為生活實在是有趣的,身邊的環境和人都有待自己去了解和認識,有一種期待的感覺。

我最大的問題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生命有熱切追求的人,只有這樣才能使下一代,我身邊的人,我的女兒對世界有所憧憬。

但願不會再有學生跳樓,但願香港的制度仍然容許老師有空間去做一個有愛心的老師,因為真正可以救人的,不是學術成績,而是愛。

2010年5月2日星期日

上山和落山

好幾年前黎耀祥給我的印象是:”怎麼這個電視藝員拍”咸片”﹖” (其實那不是真正的色情電影,但角色類似是強姦犯。) 但近年他竟成為”視帝”,紅到發紫。

昨天路過書店買了他的書”戲劇浮生”看,原因是香港很少人物是靠努力十年以上才獲得成功的。在香港的演藝行業運氣和先天因素更是佔了大部份原因,所以當我看見黎耀祥 – 一個多年的閒角竟然可以成功,當中必然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

香港現在充滿的都是機會主義者,努力和成功已很少很少能有直接關聯,所以他的成功是絕對值得別人鼓掌的。

有人問他若果明年他再拿不到獎他會有什麼感想﹖他的回應是滿不在乎,因為他明白得獎與否不在他自己的控制,他說他的工作在拍完戲,知道觀眾認同便已經完成了,他不在乎明天是否拿獎。

今天許多人在努力,目標就是要得獎,一隊球隊的目標就是要拿冠軍,但現實世界呢﹖無論你如何努力,你可能永遠都不會拿到冠軍,所以更重要的問題是自己如何看自己,若然明白已經做了自己可以做的,也就夠了,能否拿獎,能否得到別人認同,其實不應該在乎太多。

昨天我打籃球,單手仍然可以抓框,我為到自己的能力沒有退化而感到高興。昨天與朋友打波,自己仍然有好的身手,能夠在球隊中有重要性,但我也知道上山就要落山,誰人也不可能長青,永遠擁有現在。

關鍵最重要是接受自己的”成長”(或老化),將自己的眼光和目標放在上帝或大自然要我學習的功課上。

黎耀祥說若自己明天便死去,自己也滿不在乎。他是一個內向的人,平日喜歡的只是回家看書,看戲,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沒有戲拍的艱難日子他經歷過,他明白要放下尊嚴的日子怎樣過。

這令我想起自己為到尊嚴而不再成為籃總的註冊教練的事。黎耀祥比我經歷的困難更多更大,原因是他要供樓,要照顧家人生活,所以沒有選擇。而我卻選擇了尊嚴而捨去了在籃球圈發展的機會。

我也沒有後悔,因為我可以做一個自己欣賞的人,但我同情和憐恤那些不能夠的人。

其實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太陽會升起也會落下,無論那一個體育巨星也會有退下火線的時候。一個社會要進步就需要有人願意退下來。

記得我十多年前初做教練的時候,我也爭扎過自己是否應該做教練,或是做球員,那時候我還是”當打”的年代,自己也可以加入一些球隊,不需要做教練。但因為看見年青人的需要,我覺得放下自己,讓更多人有機會、有成長遠比自己擁有個人榮譽更重要。

黎耀祥說現在的娛樂圈中的新一代沒有多少人懂得演戲,我理解他說法的大意是整個行業的發展都在走下坡。

他說現在有多少人是因為喜歡演戲才加入娛樂圈的﹖

其實在籃球圈中又有多少教練是因為喜歡教練的工作而教籃球的呢﹖

我有興趣鑽研籃球技術,但要我教那些沒有恆心和決心的人打籃球,的確是吃力不討好。

演藝界曾幾何時是十分輝煌的,我們的影視明星是全亞洲或國際聞名的,(例如李小龍),但現在呢﹖

我們的運動界曾經也有過佳蹟,(胡國雄年代的足球),但現在就連無線都決定周一至周五也不播體育消息了。那些什麼體育苦主大聯盟的新聞,更加無影無踪。

我們的樂壇又如何呢﹖幾間唱片公司的不和只是問題的一部份,真正的問題是還有多少人是用心做音樂呢﹖香港還有多少人材。

為什麼這麼少人材呢﹖我覺得和願意落山的人太少有關。

好像現在不停翻炒舊歌,舊人老不死,新一代的人還有多少機會呢﹖如果舊人不再出來,社會便只能選擇培育新人。情況就好像體育界中不能依靠米高佐敦一樣,培育才是真正的最重要。

如果香港的”老人”願意落山,真真正正捨名利,轉為幫助教育青少年,或許香港還有機會在三十年後再冒起頭來。

落山其實是燃燒自己的生命點燃下一代的未來,也不再是為自己的名和利去爭取什麼。

我還在教籃球,只是更不在乎別人如何看,繼續推掉工作,你走你的陽關路,我行我的獨木橋。

我的文章不是叫人提早退休,而是希望我們的高官或位高的人可以放下自己,真正去幫助年青人。

我相信黎耀祥寫這書的目的也是一樣,因為他希望其它人都可以更好。希望他能繼續在娛樂圈中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