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再談小一入學

我有朋友為子女小一選校,參加"大抽獎",他的子女頭三志願都選了名校,結果頭兩個志願的名校入唔到,但第三個志願都入到名校。我也有朋友三個志願中也有些不是名校,但結果派了去一間自己沒有選過的小學,結果突然要帶著兒女去叩門,那種惶惶不安就像突然發生了意外一樣,使人措手不及,對兒女和家庭都有莫大打擊。我還有一些朋友子女讀了兩年某小學,發覺子女不喜歡,結果現在正籌謀轉校,這又造成另一種對家長和小朋友的不必要壓力和重新適應的麻煩。

本來我也是那種不追求名校,只求兒女快快樂樂的人,所以對小女選校都沒有花太多心機,但聽了朋友的經歷後,不禁也緊張起來。作為一位讀書人,我最先想到的是上網查資料,到了學校網站,參加了升小一的講座,又去學校的開放日參觀,凡此種種都其實花費不少精力。最慘的是所有的資料都不齊全,看到的也只是片面的。

而最重要的是做家長的極需要一個清楚的時間表,讓我們明白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以免錯過了重要的機會。(這些資料在某些個人網站中也有人分享提及,但你可以100%相信一些"過期"網站的內容嗎。) 許多事情的發生並非我始料所及,好像升小一這事是2013年的事,但現在,即兩年前便要預備和籌謀,這可不是心理預備,而是要實際拿報名表格、填表、預備推薦信,並要在今年暑假參加面試的事! 面試還要以英語和普通話進行呢!

在香港有什麼事你會提早兩年計劃的呢﹖ 我看見的是許多家長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下其實都是"盲頭烏蠅",撞下撞下地參加了"大抽獎",而結果就像是買六合彩一樣,有人歡笑有人愁。以前我經常性地向太太說不用緊張,但後來才發覺太太的敏感那麼重要。

子女的教育實在不是件小事,而香港的教育系統對我而言實在不簡單,而小一派位的整個系統在"大抽獎"之上又有許多不同的入學渠道,例如"自行分配學額",還有直資、私立小學和國際學校等非統一派位的另類入學渠道。加上辦學質素良莠不齊,要在眾多學校中找到一間適合自己的學校並不容易。學校是否"好",其實也視乎家長對自己的價值觀的了解,對子女需要的了解和對學校的認識,所以還是早些預備較好,否則讀讀下就要諗轉校就更麻煩。

在這裏順帶推介"小一選校家長精明指南"給大家,看了後會對整個小一升學有不錯的了解。

最後也談一些題外話。

現時的小一入學中"自行分配學額的機制"是先於"大抽獎"的,申請者會被學校評分,例如有相同宗教背景的便有分,曾是舊生的又有分,在該校工作的家長又有分,校董又有分,所以若家長並沒有任何背景或關係便會被排在較後的位置,或只能參加"大抽獎",做成某一種政策性傾斜。感覺上小一入學的系統在強化和建立一些小圈子。無背景關係的人選擇相對較少,而有錢人就可以考慮讀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這促成了香港貧富懸殊的延續性,因為窮人子女入讀好學校機會必然較細,直接或間接地使社會不平等。

這些制度的起源我無法深究,但作為一位基督徒,我會問上帝這樣是合理嗎﹖ 有些人參加教會只是為了子女謀福利而並非真正信教,這又在做就另一些問題。許多辦學團體都是宗教團體,為的也是傳福音給未信的人,但卻在辦學時揀選了部份人,這是否有點問題呢﹖ 這些做法合符上帝的公義嗎﹖ 這些問題我覺得值得大家去深思。

算了,還是祝願大家都能找到心儀的學校好了。


2011年6月5日星期日

在6月4日談搵小學的體會

女兒現在讀 k2 了,就要開始報讀小學,我們做父母的當然想子女入讀一間可以適合女兒的好學校,所以在最近參加了一些小學的開放日,又參加了一些升小一的入學講座,當然還問了一些朋友的情況和他們對不同學校的睇法。

有一位已入小一的家長在入學講座中這樣分享:"老師打電話給我說要我管教女兒,原因是因為女兒上堂問問題,唔俾佢答就扁嘴。" 家長被老師責罵說:"你的女兒咁幼稚,唔該你教下佢,呢到唔係幼稚園呀!" 我諗唔通扁嘴都唔得﹖ 最恐怖的是這間還是一所標榜基督教的學校,說要效法基督!

又有家長分享某小學小一和小二就讀時女兒都很開心快樂,但小三突然功課勁多,根本無可能追得上,他們的考試卷無人在限時內完成,老師因而要加時兩次,額外俾多三十分鐘。考試的深淺不是應配合小朋友的水平嗎﹖ 怎麼可能會有"加時"這種荒謬的情況﹖

有一間小學的開放日好特別,全間學校無學生返學做義工,老師都係得幾個,d班房大部份都係鎖住唔俾參觀,只係操場擺左幾塊壁佈板。最奇係呢間並唔算係名校。呢間學校係我見過中最不重視開放日的。初時我以為呢間學校的老師會好有空間,可能愛心都多d,但係聽朋友講話佢個仔極唔鐘意間學校,話悶到死。呢間學校仲有個特色,就係校舍好大,佢d課室內的壁佈板個個係一個規劃的,悶到爆,間學校鬼死咁大,但係d學生作品就相對好少。學校的裝飾反映左學校的重視點,好明顯呢間學校不大"學生為本",重視的是學生是否"乖"。

我參觀過另一間直資小學的開放日,唔單止有講座,仲帶你去四圍行,間校舍內擺放左好多不同的學生藝術作品,給我的感覺就似樣好多! 校園內給人的感覺相當親切,可惜當我和老師談的時候,我就覺得老師都好大壓力。朋友話呢間學校初時係係無乜功課的,但係因為學生家長"投訴",所以功課亦加緊上黎! 在香港的小朋友真係想開心都好難。

有沒有去過波鞋街﹖ 前後左右不同店名的鋪頭都是同一個老闆開的,其實你看似有選擇,但其實只是在被操控著的假自由巿場機制下挑選。

選小一學校也和這個差不多同理。

由於我女兒性格較為外向,不喜歡死讀書,也不大文靜,所以我心中希望的是女兒能夠去一間不是那麼多功課的學校愉快學習,並且希望能夠去一些較為注重課外活動的學校。但我在深思熟慮後發現在香港除了國際學校就似乎不多選擇了,原因是現時一般的學校 (少數直資和私立學校除外),都受同一個金鋼箍所套著 ─ 課業成績。

學校成績差就會少人報讀,少人報就會被削資源,所以現時那有學校還能真正"多元智能"和"活動教學"呢﹖ 講這些的學校都係當佢係口號,只是推廣宣傳用語吧! 真正的事實是識背書就能考試升班,課業成績第一位。

當我諗通了這些道理後人就輕鬆下來,因為我根本無須再奢望在沙漠中搵到綠洲。

反而揀一間近自己屋企的學校就變得更重要,因為返學交通時間都少d,起碼可以俾個女瞓多小小。仲有,想和老師多溝通 (投訴) 都方便d .......... (其實咁係唔好的,好消極的,sorry!)

我有朋友參加小一統一派位,又名"大抽獎",因為學生無需面試,一切由電腦抽簽決定。結果派左去一間唔係幾好的學校。呢間學校真係唔駛去睇都知麻麻地,因為連網頁這種"基本功"都係差人幾皮。

點解學校會搞成咁﹖ 係無錢無學生先搞成咁,還是因為搞得唔好先無錢無學生﹖

講到香港的學校又諗起"霸權"同"貧富懸殊",因為香港現時的教育都好似都有種霸權係到,因為名校就收極收唔哂,其它學校就爭崩頭搵學生。有能力讀國際學校的有錢人就能夠受到較好的教育,無緣或無錢的就讀"普通"學校,被受學業壓力折磨,最終只能繼續成為奴材。

不過話時話,呢種咁樣的制度又幾有好處喎,因為有錢人唔怕請唔到人,大把人在填鴨式教育下變成智障,爭住做奴才。而窮人以為自己有書讀就有機會脫貧,以為十二年免費教育就係好,其實就靠讀書"上位"或脫貧根本無乜可能。

呢種咁樣的局面相對能保障有錢人可以繼續有錢,窮人繼續窮,是絕佳"維穩"的政策。

所以我話中國的領導人係有大智慧,而香港的高官就 do a good job,well done!

64民運 ﹖ 無咁既事。sorry 呢句新d:"你想要幾多錢先肯"算數" (擺休)﹖"

p.s. 本人只去了住所附近的幾間小學,加上女兒天性活潑較難容入一般傳統學校。不排除有不少非名校是政府資助但仍然是很好和適合 貴子女的。上文只是借題發揮,無需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