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

你有沒有興趣﹖

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之重要的問題。

我是個爸爸,經常看著女兒和兒子,我有許多東西都會希望他們可以主動自發地去學,但大多都不大成功。但有一些東西就是你不教他們,他們也會學到,就是父母的性格和脾性。

我的女兒每天都被父母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妳練左琴未﹖" 。經過好幾個月時間,我見証了女兒由熱愛彈琴到現在叫都唔想去練,練琴由興趣變成是"例行工作",我看了之後都有點無奈。

我的另一個發現是子女有興趣的東西多是父母本身感興趣的東西。

林書豪的父親熱愛籃球,所以就有了一個熱愛籃球的兒子。

今天我看香港的父母,大部份父母都沒有什麼"熱愛",原因是沒有時間,因為在工作上已經付出太多太多,餘下的部份時間只是用來做"機體維修" -- 打理自己的身體、清潔、睡眠、家務或叫子女讀書、溫習。

香港人是有錢,但卻沒有生活。

我天天觀察女兒,她有空時會自己玩,但大部份時間不是看電視,因為她知道爸爸不喜歡,她會自己繪畫、和細佬玩,但玩什麼我就說不上來,跑來跑去,和細佬跳舞,無無聊聊就一天。

有時我看著覺得她很浪費時間,為了避免不斷給子女制造壓力,

我會告訴自己她在自己探索世界。

當她和細佬會爭東西、打交,我告訴自己他們在學社交。

細佬坐三輪車,推斜路看見車車會跌回來,我告訴自己他在學物理學。

其實小朋友在她們的遊戲中都有東西會得到,只是我們有時候不明白。

如果小朋友能夠認真在他的遊戲上,那她就會有更多的學習。這也是父母的興趣為何能啟迪子女的重要原因。

若要迫子女參加沒有興趣的興趣班,不如放手或嘗試讓他們做自己喜歡東西,專研他們自己己喜愛的活動。

有一段日子我迷上了砌模型,女兒也變得有興趣,也和我一起砌,那時她才三歲多。她自己就差不多可以一個人砌好bb高達。後來我沒有玩,她就沒有砌。小女兒其實最喜歡的東西就是參與父母的活動。

所以假如父母有興趣,真正的對某些東西有研究,子女也可以從中學到如何在興趣中認真和努力。

所以興趣真的很重要。其實一個人只要對生命感到盼望,就會對世界和身邊的事物感到興趣。我們身邊有許多人很悶,不是因為他們的工作,而是因為他們在工作後再沒有興趣(或沒有空間有興趣),也沒有追求。

我看見許多人都在給自己藉口,讓自己繼續平傭,繼續無奈地生存。其實沒人要求我們的興趣要達到世界冠軍的水平,但在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上,難道真的沒有進步的空間嗎﹖ 沒有可以使自己的興趣變得更有趣的空間嗎﹖

在自己的興趣上有追求,其實就是上進心、積極人生的一個反映。

有沒有興趣這個問題其實反映了人的心理,如果一個人沒有興趣,那這個人就像在生活沒有了方向,同樣地,我們的子女也會因而只能獲得一種對生命的單一詮釋,就是生活只為賺錢,你說這是不是可悲﹖

2012年2月18日星期六

林書豪與自信心

很久已經沒有追看NBA直播的習慣了,因為有兒女要照顧,加上自己喜歡的球隊和球員都漸漸老去,所以每年都只是留意季後賽,平時常規賽最多只是看一看精華片段,已很少全場都看。但因為林書豪的出現,自己竟然會有種想追看的感覺,我相信那是一份和自己有相同族裔關係的中國人血統正在燃燒。

我的小學生都有部份聽過林書豪的名字,但我卻奇怪他們並沒有像我一樣瘋狂,當中只有一位有看過他的精華片段,其它人都只是聽身邊朋友或在報紙上看過,沒有一個人自己去網上搜尋過他的資料。這對我來說是挺出奇的,但又不大出奇,因為我明白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的"有規律",每天進行的"工作"都是那麼的重覆又重覆,盡管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大事,其實也還是那句:"俾心機讀書!" 天塌下來也是在讀書呀! 這種忘我的"讀書",其實產能(efficiency)甚低,做到的只是"肉體"上的讀書,但身心靈卻不知跑了去那兒,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中學生有較大的空間自己選擇用自己時間,他們都會上網看精華片段,然後自己到球場上練習。我從他們在球場上的表現去猜測,部份學生多了自己去球場練習,這就是 Linsanity 對我這教練的影響。

林書豪為什麼會這麼利害呢﹖ 其實在於其速度和頭腦。他的速度不是直線加速的那種,而是能夠突然間變速和變向並同時運球,這在nba 中很少見,他不多打個人的一對一,除非他身高或速度上比對手有優勢。他更多是利用隊友的擋去製做進攻機會。

看林書豪打球,你會發現他很聰明和冷靜。你在他身上很少看見他強行投籃,更多的時候你會看見他在沒有進路時退後,回傳隊友重新組織。而在球場上,你看他和黑人球員相比,他有的絕對是頭腦上的優勝,而非技巧,力量和體能上的優勢。在場上他就像巨人和哥利亞的決戰一樣,勝利並非依仗巨大的能力,而是那種將全副力量從一點上刺進去的銳利而獲勝。

現時的林書豪可能是最好的林書豪,因為他沒有傷患;同樣地,現時的林書豪可能是最差的林書豪,因為他還可以成長,還可以變得更強大。這兩種未來掌握在林書豪的大腦中,若然他覺得自己是頂峰,那他將不會有什麼進步,相反,若他感到自己還是在起跑處,那他能夠改善的還有許多許多。

年齡、體力、基因,這一切都可以限制一個人的將來,相反,一個人若不相信年齡、體力、基因可以限制自己,那這個人的將來仍然是可改變的。這也就是為何我們會有今天的林書豪。所以對一個人的成就最大的限制 (limiting factor) 其實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睇法。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到頂點,那就必然會是自己的頂點。

前天我帶一場小學的學界比賽,有一位主力球員在籃底拿到球,但卻不投籃回傳給比他更細粒的球員,結果比賽當然輸掉了。我在結束後問他為什麼他不投籃,他的回答是:"我對自己沒有信心。"

我教了許久籃球,球員的心理一直是最使我頭痛的,因為他們自信心不足。有許多人會覺得是由於經常被教籃罵,所以失去自信心,但我卻認為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在香港一對四十的教育中,在一班只有一兩個叻的現實中,在每天老師家長都在告訴他們"做得不夠好"中,在自己需要不斷補習中,他們一直在被培養"無信心"。

上面的片段中接球的細粒同學其實是有起手機會的,但同樣地他也沒有起手,他選擇了傳球給別人。我問那同學為什麼他不起手,他的回應是:"我怕射失。"

過去我教籃球感到最難教的是那些球員太獨食,但今天我的最大問題是:有波都唔敢射!

自信心是如何培養的﹖林書豪為什麼夠膽在最後關鍵時刻投籃﹖ 其實也是自信心的一種表現。今天我們在球場上看見的"問題",其實很大部份不是技巧上的問題,而是頭腦上心理上的問題。

當一個小朋友沒有自信心,我相信這種教育能夠算什麼成功﹖ 林書豪為什麼會成功﹖將來能否繼續成功﹖其實也就看他自己的信心能否加強。 NBA 的籃球員個個都能投入三分球,但卻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在最後一秒投入,這不是技巧的問題,而是信心的問題。

今天我們在教各種技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材,但事實上子女能否成材,最重要的不是學什麼技能,學得有多好的問題,而是子女能否擁有獲取成功的自信心

信心的建立為什麼在香港很難呢﹖ 因為你要自己選擇自己的路,自己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去創造自己的成就你才會感到自己有一份自信的,而在香港,我相信沒有多少位小朋友是自己有權選擇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林書豪母親並不大想他打球的,但他自己選擇了打球,由於是自己選擇的,所以他便會拼命去打,因為要他不希望"輸"。

許多香港的小朋友要證明的是:"我都一早講左我唔係讀書的材料黎嗱! 依家你地信啦!"

希望大家俾自己的仔女有機會自己去做選擇。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Romanian Orphans 與香港的兒童問題

大家有沒有聽過 Romanian Orphans? 這是在羅馬尼亞一些被自少禁閉的兒童,他們由於兒時長期被關壓、欺凌、缺乏適當的關愛和照顧,所以盡管脫離了孤兒院,成長後也在與人相處上出現困難,不懂得和人相處,並做成長期成的情緒病。

有一些研究認為兒時的長期關壓,缺乏愛,使到這些兒童在情緒上造成永久性的損害,至使長大後盡管獲得彌補,卻終生受到兒時的壓抑而不能完全康服。

我看了這個故事,又再看看現在香港的兒童,其實兩者也有其相似處。今天許多兒童的父母雙職,加上課業壓力,有許多小朋友是成長在類似監獄的環境中的。父母或工人每天的職責就是要兒女跟上課業,溫習、補習、複習,小朋友自少便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下長大。而老師的角色也是在追功課,希望班上的學生能夠跟上,又或拔尖補底,總而言之,大部份人都只在關心成績。

曾經自小被禁固的小孩子,由於在小時沒有人和他們講說話,他們長大後盡管有專人幫助他們,卻終生只能講一些單字,缺乏正常人的語言能力。這代表人的成長有一個語言上的敏感期,若在過了這段時間才訓練,語言的能力就會有所缺失。但除了語言,一個人還有什麼方面的智識或技能會有"學習敏感期"呢﹖ 在科學上相信還有許多東西還未完全了解,但"學習敏感期"卻肯定是存在的。

我的工作是教籃球的,現在的小朋友不能跳、不能跑,身體的發育比以前慢和差。身體的發育受到基因的影響,所以我不能肯定我教的小朋友是否"異常",但我比較近年的小朋友和五六年前的小朋友的"智力",我明顯肯定現在的小朋友較以往差。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是我最想回答的問題。

從 Romania Orphan 可以判定兒時若有某些不適當的壓力,小朋友成長後將會出現情緒上的缺憾。而在學習敏感期中偏向單一方面發展,亦明顯會影響其它方面的發展,就像偏食所出現的問題一樣。香港現時的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壓力不少,我們的小朋友可會因為在年紀太小時被迫只發展其中某方面的智能因而影響了大腦的整體發展呢﹖

我看答案是肯定的。

我看過一些書,其實大腦的發育和小朋友的運動能力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因為小朋友是透過觸感和平衡去刺激大腦的,當大腦收到刺激就會發展。當我們一天到晚要求小朋友坐著溫書、做功課,休閒時就只是打機和睇電視,這必然地會影響到子女大腦的正常發展。

我經常和朋友笑說我的小兒子一天到晚就是"食、瞓、玩、痾",其實這就是幼兒的生活常規。他們是透過玩去發展大腦的,所以我們做父母的應當關注的不是將"玩"犧牲掉,而是嘗試讓小朋友有多元的玩樂,刺激大腦的不同位置去發育。而幼兒時期應多發展的是運動能力、聽講能力,因為觸感平衡都是透過運動才可以出現最大刺激的,而聽講能力就是日後溝通的基礎。

但可悲的是今天的幼兒教育或小學教育卻只重識字和默寫。有朋友告訴我 K3 的小朋友已經要默書,我聽了後有不可思異的感覺。我們希望訓練小朋友的語言能力,但聽和講都少,運動亦因為居住環境的局限和要讓步給"讀書識字"而更少。我們的小朋友學校內不可以跑步,上課不可以傾偈,食飯要快,父母忙,所以子女在運動和講說話的機會都少,也難怪大腦發育出現問題。

以前我太太罵我將小朋友拋起又接回,使小朋友晚上發惡夢,但我看了一些書,當中卻說這是刺激小朋友大腦的其中一個重要動作,因為該部份的發育可以影響將來小朋友的"executive function" (行政能力),就是小朋友將來管理自己,計劃未來的能力。拋動小朋友動作正在刺激小朋友的平衡感觸,也是一般運動經常會刺激到的部份。所以如果你希望小朋友將來做一個叻人,其實讓小朋友多做運動就非常之重要,因為叻人最需要的就是"executive function"。其實發夢也是代表大腦在活動的一種正常不過的表現,但大人卻會因為小朋友半夜扎醒而以為要食什麼珍珠沫,真是苦了bb。

這幾年我看見小朋友由過去的健康活潑,變成今天的"呆呆滯滯",這已經代表大腦的發育受阻礙。作為一位籃球教練的我,又能夠做什麼呢﹖  當小朋友出現"呆呆滯滯",其實已經是大腦出現嚴重問題的標誌,並非一或兩小時的籃球訓練能改善。我不能改變教育制度,但內心也為此而感到無奈,所以也在這裏寫兩篇文章,希望有人可以關注,希望多一些人能夠在充滿假專家,偽善的制度和社會中可以生活得好一點,讓孩子可以有個笑臉。

p.s. 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專家,大家看我的文章就當興趣好了,不用認真,你不相信也就罷,我不能給你什麼科學証據,也懶得和你辯論。你就當我傻的,"五毛"不用找我。




唔俾我玩?! 我打你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