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家教?

家教這兩個字是經常在老師、家長身上聽到的。當學生變得很頑劣時,老師就會用:"無家教"去形容這些孩子,意思是問題學生的根在於家庭。相反,當孩子變壞了,家長就會說學校有問題,老師怎麼沒有用心教好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這兩者都互為影響,是雞和蛋的問題。但在現時香港的社會中,無論雞或蛋,似乎兩者都有問題。

今次談談家教,什麼叫"有家教"﹖當我們看見子孩子有禮貌,懂得稱呼人,別人就多會讚你家教好。然而真正的家教卻理應不是止於外表的禮儀,更重要的是這個小朋友的人生觀、價值觀。

昨天我的女兒將一本貼紙故事書用了,這書原意是讓小朋友可以在大人講故事時給她參與,使她能夠適當地將附送的貼紙貼在適合的地方,但女兒既不懂英文,又不懂問,只是胡亂地她將書中的大部份貼紙亂貼,我看見了後感到很氣憤,因為整本書給浪費了。

我去反省檢討自己,這其實也是家教的一部份。為什麼女兒沒有問爸媽便自己亂貼一通呢﹖是否父母不在身邊的時間太多﹖以至女兒沒有機會問爸媽﹖又或做父母的我應該將貼紙故事書收好,不應讓女兒可以隨意拿到﹖抑還是我的女兒根本還小,這書根本不適合她,一開始時就不應購買﹖

我看過一些教育子女的書,他提到有一些現象,就是父母都是專業成功人士,但子女卻很平傭,甚致乎有許多東西都不懂,難以看出父母都像有識之士。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父母太少時間陪子女玩,也不懂陪小朋友玩,以至小朋友的生活當中從來沒有看見過什麼才是正確的處事方法、態度。情況就像給了一個人1000塊打亂了的 拼圖, 但卻不給你完成圖,那又如何可以砌到﹖

今天香港的小朋友有的都只是碎片,根本無法子學習到成人的成功一面,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在身邊教他。沒有看見,又怎能學到?

我們做大人有時候只懂得要求子女做到這樣那樣,但子女卻從未看見過我們如何真正的"做事"。我猜我女兒看見我最多的時間就是打電腦。所以她根本不能夠從我身上學到處事的方法和原則。父母如何聰明,子女也不可能因看見你在電腦上工作而學懂如何工作的。

相反,當我和女兒一起砌模型時,她會看見我如何看instruction說明書,如何trial and error 去試拼合模型,又會看見我如何一絲不苟地"工作",我相信這比起許多的"說教"有用得多了。

英文中有一個很好的字,是 scaffold,意思是棚架。要小朋友學習,除了背誦和死記外,需要教小朋友如何"搭棚" -- 如何去思考和解構問題。舉例說,如果大人經常忘記東西,大人會懂得拿筆和記事本去記下需要做的事,小朋友經常忘記東西,大人除了不斷提醒,其實可以教小朋友用筆記下要辦的事又或讓幼兒以繪圖去做"筆記",提醒自己。

有時候當小朋友身邊有一個kids friendly 的成年人,他們就會自動學識如何去處理一些問題,因為他們會看見成人的做法而照樣去做。相反,若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存在,小朋友便較難或較慢或很遲才學到那些"搭棚"的技巧。Scaffold 就是建立小朋友大腦的棚架,使小朋友自小便有自行解難的能力。

家教其實為什麼那麼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在過去是影響小朋友最多最大的地方,而缺乏家教,其實就是缺乏關心和能夠在小朋友面前作出正確處事方法的成人。今天我看見過許多教育子女的書藉都強調家庭教育,但我很懷疑現在有多少家庭還能給足夠的"家教"。在聘用傭工,父母雙職的社會大形勢下,我們的小朋友學生,其實都成為"弱勢" (disadvantaged)。

香港和中國都有同一個問題,就是將現在的資源用盡,讓未來的希望消失。當我們以經濟理由理所當然地去忽略自己的下一代,我們換來的將會是無盡的慘痛。

當大家明白和知道小朋友的大腦是有 "敏感期" sensitive periods 的,但大家在這個時候放下孩子交由學校或社會教育,將來後悔只會太遲。我和一些醫生朋友傾過,問過朋友有什麼辦法幫助這些大腦有點"慢"的小朋友,他們都說無辦法。

他們自己也在考慮移民,其實唔駛睇邊過選到特首都有足夠理由移民。

2012年3月19日星期一

什麼使人失去理志



作為一位教練,我會關心香港的體育,作為一位父母,我會關心香港的兒童和青少年。最近看了關於英基學校的十二歲球員的踢人事件,使我聯想出這個題目:什麼使人失去理志。

我是籃球教練,因小碰撞而出手打交的事也見不少。還記得有一年世界盃施丹用頭頂人,這些老鬼也會失去理志,但卻不致於用腳踢人的頭吧,所以用腳踢頭的新聞還真是第一次聽聞。

我猜沒有一位在香港的家長相信和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香港可以成為國際足球巨星吧,所以參加足球訓練和比賽也只是希望子女透過運動能學習一些正確的價值觀並因而有所得益吧。若然子女因踢足球而全身癱瘓,那相信誰也沒法接受吧。若然我知道我的子女要和這種"失去理志"的人踢球,我情願放棄機會。

如果球隊的球員如此地失去理志,這會是單一事件,而在過去的訓練中沒有反映出來嗎﹖我個人認為是不可能的,問題是教練和隊友有沒有處理,又或處理到沒有。作為一位教練,我明白球場上表現出旺盛的鬥志是必不可少的,但勇和茅是兩回事,故意傷人和意外也是有很清楚界線的。

我教過很多年波,見過不少這些失去理志的球員,他們通常都不受控制。由於球隊是講求紀律的,所以也有不少為了讓自己"失控"兒子學習紀律,他們會被送入來球隊。情況就像送子女去軍訓一樣。有些球員的性格是很自我的,就連教練的說話也不會聽,但你不能因此而"驅逐"這些球員,因為他們有付學費的。所以這些球員的出現,有時也並不完全是教練的問題。

相反,我想深一層,英基學校是國際學校,是知名的辦學團體。我們香港人若有子女可以就讀國際學校應算是活在幸福的家庭中的吧,為何子女竟然會是如此暴戾? 又或為何片中整隊波可以如此"茅"?

另外最近有一名十二歲的女童也是就讀國際學校的,但卻一躍而死,原因未明。我看見之後都很感觸,因為這位女童理應是幸福家庭中的小花,將來有大好時光,但卻在十二歲便自殺。而使家長父母難以明白的是這位女童並無學業壓力,也沒有留下遺書,死因未明。這是學校的問題,還是家長忽略子女的問題﹖

英基學生踢人事件反映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何英基會出律師信給家長﹖英基是辦學團體,以教育為本,為何卻會去信家長去要求將短片刪除,就算去信又為何要由律師代為發出文件﹖簡單地以學校的信函去信家長,提出因此而影響校譽希望能刪除短片不是更好嗎﹖

發律師信是家長的要求還是英基校方的決策呢﹖

無論何者,當中都大有問題。


對我來說這反映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家長或英基管理層的處事原則,還有英基的辦學宗旨是什麼﹖若是家長的要求,為何英基要配合呢﹖

除此以外,做家長的若有子女就讀國際學校就要多加小心,因為入了國際學校並不代表子女便沒有問題。所以做家長的我們,無論讀什麼學校,其實都應該要留心和關心自己的子女,勿以為入了好學校便可以放下家長責任。

回頭想一下,什麼使人失去理志呢﹖當我們看人生只看眼前,我們要爭每一個機會時,我們就會拼盡,不擇手段。又或我們看人生以為眼前的機會是惟一的,不可失敗的,那我們也會拼盡,若失敗的話,我們就得"自盡"。

今天我們的社會不停地在鼓勵一個"去盡"的文化,不論玩、讀書、工作、尋找伴侶等等,我們都會以"盡力"為指標。但一個人若要在所有方面都去盡,我相信會感到很疲憊的,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容易失去理志。

在上面的短片中的教練,如果他看比賽只是一場遊戲,重點教導球員在失敗中學習改善,我相信亦不會使整隊球隊如此"失去理志"。

回想我教自己的學生,我很多時都會要求他們盡力,原因是他們太"求其"。但當他們盡了力而未達到目標時,我會告訴他們這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惟一的機會。

不過再看我們的特首選舉,你也難以要求什麼﹖因為他們都視一次機會為人生的最後一次機會。只求勝,不擇手段。

是什麼使人失去理志呢﹖是壓力,是社會,也是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成功學習和大腦的關係


這幾年來我看見小朋友在球場上的表現是一直走下坡,所以我一直努力嘗試探討問題的所在。我問過一些老師和朋友,總結其中幾個可能的原因是:

1. 由於課業壓力增加而使練習的時間減少,因此而導致水平下降。
2. 學校在選材方面做得不好,一些天生不適合運動的人參加了籃球訓練。
3. 香港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文化使學生習慣了坐式生活,缺乏運動。

這些原因可以說解釋了一些部份問題,但卻無法解釋為何一些"不讀書"也不肥胖的青少年為什麼運動能力仍然是偏低。這些"波牛"基本上並不努力讀書,一天到晚都打球,但水平仍然是一般。

或許我們可以嘗試用基因的差異去解釋。但當我將今天的"波牛"和過去的"波牛"作比較時,我發現的是近一代的"波牛"也比舊一代的"波牛"整體水平低明顯下降。

由於人的大腦是挺復雜的,所以當我們看見一些水平的差異時很容易會歸究於基因或先天的能力問題,這是由於我們的知識領域中,基因的差異是其中一項我們比較熟識的,它可以用來清楚解釋子女表現的優劣。這也導至到我們的教育制度一窩蜂地偏向"揀人",如何在兩三歲的小朋友面試時便找出最好的苗子。

其實有許多東西是後天影響的,一個天資不聰敏的人絕對有能力變成一個很優秀的人,原因是我們的大腦是可塑造的,它能適應需要而作出改變。米高佐敦若果不自小去練籃球,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一位偉大的籃球運動員的。所以後天的努力絕對不少於先天的影響。二者均能配合,一個人才能成為出色。

我經常教籃球,也遇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年青人,當中有些能夠出類拔萃。也有一些十年來都是一般。但你若問這兩種年青人他們是否喜歡打籃球,二者都會答你喜歡。

那麼水平一般和出色的籃球員在訓練時,二者的大腦有什麼分別呢﹖

我有一個理論,就是成功的學習需要空間和大腦主動的制約

若果一個人的大腦已非常疲憊,他是不可能再學習的。香港人的工作要求很高,許多人大腦在下班後已經很"透支",這個時候要求一個人再"用腦"是不可能的,因為身體自然的會抗拒額外的"工作"。所以我們許多香港人會在下班後選擇睇電視,讓大腦進入一種"休息"。大腦在看電視時是不會主動思維的,只需要隨影像"被動地"思考,從而使大腦得到休息。這就像我們在睡眠時發夢,雖然我們在發夢,但大腦卻是處於"休息"的狀況。

這個理論能解釋為什麼一些著重全面發展的學校的學生會較專注課業成績學校的學生優勝,因為大部份全面發展的學校要求的不是單一的課業成績,而是要求兒童或青少年有全面的發展,這使一個兒童能夠作出整全的大腦發育,使大腦的不同部份能夠有"工作"和"休息"的時間。

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當小朋友在被迫下長時間讀書卻未能達至成績得到改善的原因。當小朋友長時間在"讀書",他的大腦其實已經 "Hang 機",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極其量他只是在"扮"讀書,身體是被動地反應,而非大腦主動制約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所以若果一個全日制學生課後仍然要"拔尖"又或"補底",這其實是在摧毀這個小朋友的大腦。在留堂時學習的效能是極低,大腦只是在被迫運作,就像看電視一般,被動式思考。

為什麼我說成功的學習需要大腦的主動制約呢﹖

舉投籃為例,若果你的球投不入,你就需要觀察球不入的原因,例如是否左右偏差,或是力量太大,然後分析錯誤的原因。這是需要大腦的主動思考的,若一個人不主動去想,投籃就不能改善。

同檥地,要學習一些新事物就需要大腦的積極思維,特別是當需要解難時 (problem solving),大腦更要嘗試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

運動或藝術或音樂其實都屬於某種的解難 (problem solving),因為這些都是沒有既定答案的。所以若要做好這些項目,其實都需要大腦的主動思考。

現時由於學校的課業壓力,我看見許多小朋友在放學後參加籃球訓練時的表現已經和幾年前的小朋友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在打籃球時大腦呈現的是一種休息的狀態,當我要求他們思考時,許多同學就會出現思想上的停滯。這個原因我會歸疚於日間上課時的壓力已經"用盡"了學生的大腦能量。他們可以活動身體,但若要求大腦再主動制約身體,這就會變得困難。

過去的學生在參加籃球班時會對新的技巧或困難的動作呈現出興趣,有一個挑戰難度的精神,但現在的小朋友希望的只是獲得"娛樂"或"玩",他們不希望在訓練時仍然有壓力,仍然要"學野"。盡管在訓練時若能學到一些技術可以提升日後的"娛樂"水平,但小朋友實在沒有那個遠像和視野。在一天的學習後,他們最需要的是"及時行樂"。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閱讀的興趣﹖ 有沒有嘗試過帶著一本自己心愛的書籍出街,希望有空的時候去閱讀,但結果書本放在包包中卻從來沒有拿出來看過﹖ 情願和朋友 whatsapp ,或用智能手機看影片也提不起勁拿書本閱讀﹖ 其實我們香港人的大腦大部份時間都已經被工作煎熬得很疲倦了,要學習已經變得很困難。








學習能力的差異原因

有沒有知道一些小朋友、青少年一天到晚讀書,但成績卻很一般。他們時間花了許多,但卻好像沒有什麼進步﹖

有沒有看見過讀書不好的青少年,但打波或運動水平一樣差﹖ 甚或在其它的課外活動上也不見得有什麼特長﹖

上面的兩種情況都可以用大腦的使用效率去解釋。當大腦在長時間的使用而變得疲憊時,學習能力就會下降。所以正常的學習應要求學生可以多元發展,讓大腦和身體能交替運作,使不同的部份得到休息。

相反,有些讀書很好的人,他們並沒有花很多時間運動,但運動成績也一樣很優秀,最好例子就像nba 運動員林書豪。

同樣地,這些人的表現也可以用大腦的使用效率去解釋。由於懂得讓大腦休息,大腦不同的部份能夠輪替運用,學習效能就能夠持續地。有一些大學的研究也証明在運動後大腦能更專注的學習。

所以我們若要讓小朋友有效的學習,首要關心的問題是小朋友的大腦是否處於一個活躍的狀態,第二是他們對學習的課題是否感興趣。而這二者也是互為相關的。

第一點影響小朋友大腦活躍的情況是睡眠的質和量。小朋友睡眠不足,這就必然影響大腦的活躍能力。香港現在的教育多是全日制,而父母都晚下班,晚飯時間也會較夜,造成兒童的晚睡早起,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第二點影響小朋友的是學習興趣。香港是一個很獨特的社會,興趣班和補習是"無法無天"地侵害著小朋友的成長。一個五六歲的小朋友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學後還有興趣班,周六又有補習班,但卻沒有自己獨處或自由時間。上小學和中學後課業壓力更是排山搗海,不是拔尖就是補底,我們的青少年根本就像活在一個監獄中。

由於幼兒是較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不可能像青少年一樣去迫自己學一些自己感到"悶"和沒有興趣的東西。所以若強而為之,大腦到底會產生什麼的變化,這一個我就不能夠肯定。但我個人認為持續被受壓迫的兒童,特別是三至五歲的小朋友,他們是會有終生的後遺症的。這就像 Romanian Orphans 出現的問題。

學習是一項需要運用大腦的活動,你不能強迫一個不想學習的人去學習任何東西。如果一個人對某些東西沒有興趣,無論如何那人的學習效率一定會較喜歡的項目低。所以如何能有效刺激小朋友,產生學習興趣,其實就相對重要。

另一個香港的奇怪狀況是小朋友缺乏好奇心,社會上有許多不同的事物,對小朋友來說應是很有趣和新奇,但香港的小朋友卻只對電視、電腦、玩具和遊戲有興趣。我認為這其實也是大腦因長期被迫學習而受損的一種表現。

最最最可悲的是,當大腦受損而呈現出對世界不感興趣,對上課不感興趣,這些小朋友已經相當程度的"無得救",或很難給予幫助。

我見到大部份的香港兒童都屬這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