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星期一

女兒拿了冠軍和入選代表隊了!

最近發生幾件好事,所以也在這裏記錄一下,讓將來可以重溫。

Wantirna G10/2 (冠軍賽後攝)
上周六我的女兒的籃球隊 (domestic team) 打進了最後的決賽,我是球隊的教練,這一戰其實無驚無險,我們由中段到帶到尾,對手只在上半場第7分鐘時有超越我們一分,之後便一直被我們拋離。最終我們以18對11勝出。大家都十分開心,而我也拿了在澳洲的第一次比賽冠軍。(去季我們只獲第二。)

在半準決賽時我們的球隊也打出了冠軍的決心,因為當時我們一直被拋離,被領先。在比賽還餘下2分半鐘時我們還輸5分。當時對方的球隊家長都已經在半慶祝狀態,但我們沒有放棄,不斷堅持和努力,最後在停錶計時的剩餘時間內連追9分,最後以4分勝出。

禮物﹣ NBA 背心
這一場球賽表現了我們球員的意志和體能,我隊之所以能夠後來趕上,全因為強力的防守,以及不放棄的精神。而當時我亦看到有一位球員能夠在進攻上有優勢,所以就著其它球員傳球給她,她也在最後階段不負所托,全場取得13分,使球隊起死回生!

這一次球隊的勝利反映了我的教波能力和判斷並沒有因地域而改變,籃球在全世界還是這樣打的,所以我也有點沾沾自喜。不過,我的快樂並沒有使我忘記在帶領球隊訓練時的挫折或困難。所以若問我是否喜歡帶球,我只能說一半一半。主要原因是覺得自己現在年紀大了,對勝負已不太重視,還有精力也不如前,對著年輕的小朋友,自己已沒有太多精神了。還有那些家長的主觀批評,做教練也只不過是義務工作,卻要承受這些無理家長的“投訴”。舉個例,有一位家長在半準決賽後告訴我他的女兒出得少,我只笑笑。因為他的女兒沒有進攻能力,我若讓她出場多,我們保證會輸球。有時候真是無奈,這位家長還是位教練呀!

2,3,5 都是我隊的球員!
不要以為在澳洲拿個冠軍就很了不起,這兒的 domestic team 分很多個 level ,我看過有C level 的比賽,那些球員就連傳球都不行,所以所謂冠軍教練是否真的“有料”就要看那個 level 的球隊水平。今年我女兒的 B level 有十數隊球隊都在同一個 level ,這是較為罕有的。原因是有許多球隊在 AR level 降下來,所以我們的球隊不是 fluke ,而是真的有料。另一個可以反映我們球隊實力的是在射手榜中的排名,我們有三位球員上榜。

另一個好消息就是我女兒入選了 U12 的代表隊。 代表隊英文是 representative team 的意思。我們的球會有20個分會,而代表隊就是由20個球會中的精英組成。然而U12 的代表隊也有6隊,我女兒只能入第4隊,最強的是第1隊。第4隊的球員多是年紀較細,8歲和9歲組成,所以他們還有幾年時間可以培養,所以我經常說澳洲的籃球系統幾近完美,他們對球員的培育真的是自少栽培。

入選了代表隊的意思是我女兒除了家隊(domestic team) 的籃球訓練外還要參加額外3次的代表隊訓練。所以我做爸的是很煩忙了,還有個小兒子要拖著!所以有時候我都不曉得這是好還是不好。

昨天我去了第一次的代表隊訓練,其中一個亮點是我女兒是全場惟一的中國人。

不過我較早時已給了女兒看  Jeremy Lin 的自傳,重點是告訴她 there will sure be discrimination, get ready, son!

前面要走的路還有好長,做爸爸的只能盼望上帝給她智慧,也給我耐性和毅力去支持女兒。

冠軍錦旗!無獎牌的!







2015年10月14日星期三

自我反省

最近我在看 Interstellar 這電影,看見爸爸和女兒分開了,我自己的 心也流出淚來。電影中的爸爸沒有能夠在女兒小時或長大後陪伴她成長,當爸爸重新看見自己的女兒時,女兒已是120歲的老人。

這個故事使我有許多的反省。我是一個很嚴格的爸爸,也因為自己的性格,我對子女的要求也很嚴厲。例如我女兒會經常不小心,拿一雙筷子由廚房到飯廳也會跌下,每次沖涼後都不會將自己用畢的毛巾掛起,就連打籃球,每次都忘記要屈膝,左手要伸直。這些都是些小事,但卻足夠使我“感到沮喪”。

有時候我會忘記了小朋友的“天性”,也許善忘、“論盡”、不認真等等都是她們的特點。我卻每每會當他們是個成人來看待。有時候也會“上崗上線”,罵他們連這些小事都不做好,將來如何可以做好。

小兒子比較乖巧,也沒有女兒的大意,所以我很少罵小兒子。但女兒卻經常被我罵。

我自己也感到很無奈,因為盡管女兒願意幫忙,但很多時候總不會“盡如人意”。而我這個天生有“完美主意”的問題老爸,也因為女兒的冒失、健忘,而變得脾氣暴燥。

兒子的六歲生日派對
記得以前看武俠小說,說到高手都有極高的內功,可以不受外來的打擊而受傷。最記得鄭少秋在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運起九陽神功後被人命中要害也絲毫無損。今天看見我自己的女兒,一點點的小錯誤,我便會大發雷霆,被激到扎扎跳。也許這是我的“內功”問題。

回想起自己為什麼那麼要求高呢?這是不是由於我長大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呢?在香港的環境中,所有的東西都有很大的競爭,每一個位置都有人可以隨時取代你。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有“狂燥”的原因。我的感覺是在香港你不能錯,否則你要付代價。

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我的成長並不是那種父母和子女很融洽的那種。我們的分工很清楚,爸爸做工賺錢,媽媽煮飯做家務,爸媽都可以說在我的童年從沒有和我玩過什麼。我只是習慣性的自己玩,打乒乓球、籃球,玩都是和朋友的。

所以我並不懂得和小朋友玩。今天我的角色,好像是一個將未來的壓力帶給他們的人,無時無刻對小女帶來“現實的殘酷”。

在澳洲教球一段時間,我開始看見這兒教育的方向,他們著重的不是果效,而是人的內心。他們相信你對自己有信心,那樣一切都可以成就。相反,亞洲人著重的是實效,是成績,他們較不理會小孩的自尊,錯就罵,打就企定,所以亞洲人高材生的比例是遠高於西人的。

兩種理念其實都有其好和壞,所以我也不能給什麼定論,只是,我好希望我的女兒有快樂的童年,希望她會在長大後回味自己和父母的童年生活。

現在我的小兒子和女兒都要在周六上中文班,我們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家庭時間,周日又要去教會。有時候我這樣想,其實不如多些一起的時間,書本是永遠都讀不完的。

最後,我希望自己能改變自己的性格,對女兒寬容一點,多用鼓勵的說話去支持她。例如說:小事黎,要下次記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