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星期二

Life will find its way (香港家長的出路)

上一回講到要談討如何面對變態的香港教育,要回應這個問題我們便需要先問一個問題。

到底我們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又或者怎樣的子女才是我們想見到的呢?

惟有先設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才能解答如何去栽培子女才是正確的方法。

以我自己為例,由於我曾是個籃球教練,我明白香港對體育運動的發展的許多限制,所以我移民到澳洲後最希望子女能夠做的就是成為一個精英籃球運動員,讓別人看見我的子女都是籃球高手,間接證明我是個好勁的教練!當然能成為繼林書豪後另一位 NBA 球星就最理想了。

所以我對於子女是否努力讀書,又或者有沒有成績優異的關心絕對不及我對他們籃球水準的關心多。早幾年我是每天都要女兒練籃球的,而個子矮細的女兒也因此成為當時惟一的亞矞孩子獲邀參加籃球代表隊。

我又見過新加坡的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是每一科都要拿到 High Distiniction ,子女失手拿了一個B便很憂心父母的責罰。

不同的父母會對子女有不同的期望,所以子女的成長到底如何才是最理想也理應因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而異。

香港的小朋友現時的學習情況就像是所有香港父母都在希望子女學業成績都要拿 High Distinction,沒有父母會希望子女成為音樂家、運動員、藝術家,又或其它非學業成績為主的行業。(可能是一種職業歧視)另一個情況是,父母對子女沒有特別期望,但在整個現行教育制度下無耐地被迫要子女在學業上投放所有資源,大部份家長也只能被不正常的教育制度牽著鼻子走。

古語有云,令為雞口,莫為牛後。如果子女能避免在一些"名校"中就讀,那種"變態"的競爭便會減少許多。要在名校就讀,當然經常感到很大的學業壓力,要在非名校,甚致band 2 以下的學校就讀,壓力便明顯會較細。

讀 banding 較低的學校可以讓子女的壓力減輕,在兩害取其輕下,我覺得這可能是惟一的方法。然而在社會中有多少人認為小孩子的童真是重要?又有多少人會洞察到現時的學業壓力如何在"傷害"小孩呢?

作為一位籃球教練,我不會教小學生投3分球,原因是他們的肌肉未有足夠的發展,根本無法子在3分距離下作出一個良好姿勢的投籃,若強而為之,小孩子的動作便會因此而被"搞壞",俗語是"學壞手勢",那將來的發展便會被阻礙了。但現在香港所有學校都在拔苗助長,其實傷害比幫助更大。我很詑異所有曾讀"教育"的人都應明白的道理,今天竟人人在反其道而行。

我將現時的教育模式和上帝的"教育"模式作個簡單的比較,我發現上帝沒讓每一位小朋友都有相同的特質,相反上帝創造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的教育卻像工廠做手機一樣,要求每一件都100%精確,最可悲的是在這個制度下,規格外品便被掉棄,被當成"無用"。

大家都知道愛恩斯坦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小時便是個學障兒童。他曾經被學校要求退學,但她母親回家後卻對兒子說:"老師說你很獨特 (special) ,要找一所更能讓你發揮的學校才能好好發展你的才華。"結果兒子轉了校,他在畢業後並沒有立即成功,反而是他在工作時偷偷自行研究科學理論(他的工作很悠閒),最終他的研究獲得其它人認同,獲邀成為大學教授,成為我們所認識的天才。如果愛恩斯坦被放到香港教育中,我相信今天可能不會再有愛恩斯坦。所以最好的教育其實是對子女不離不棄,無論子女能力怎樣都疼錫,都充滿希望和信心的愛。

將來的世界需要什麼人呢?今天有那一位專家可以百分百肯定呢?今天的教育,有那一科肯定是有用的?我中學時念的電腦程式  BASIC,到我還未念完大學已經過時,根本豪無用處。我曾在香港的名校就讀,當年"學業不成"的同學,今天成為富商,比學業有成的人生活得更優哉悠哉。明天的世界還有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機械人,律師、記者、會計,甚至連建造業工人都有可能被完全取代,我們還在迫自己的子女讀書?會不會有點"傻"?

我朋友分享了一則有趣的故事。話說他就讀小學三年班的兒子參加乒乓球比賽,他的兒子本來可一球也不輸地贏比賽,但卻選擇了讓對手拿到一分。朋友在場立即問兒子為什麼要輸那不該輸的一分,他兒子說:"人地輸波已經好慘,俾一分人地拿等佢無咁慘啦!"對方的家長聽到後很感動地說,你仔真係好,如果第日我請人都一定請好似你仔咁既人!"

雖然我是個籃球教練,但我兒子卻沒有那種"進取心"(aggressiveness),他輸了球不會因此而努力,雖然被我責備時流淚痛哭,又被我迫寫"悔過書" (reflection),但第二朝醒來他又忘記一切,不會自己去練球,打了幾年籃球都仍然是隊中最低水平的一位。我做爸的雖然心痛,但我也安慰自己:如果世界上多些有我兒子這樣的人,戰爭應該不會發生!

其實什麼才是"人才"?或許這些會關心人,使世界和平的人比那些會發明核子彈的科學家更重要!

Jurrasic Park 第一集有一句說話我很喜歡的,就是:" Life will find its way!" (所有生物都能夠自己找出自己生存之道的。)我認為做父母的最重要便是和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是擔心屬於子女自己的人生。今天我已快到知天命之年,其實最擔心的不是孩子能否出人頭地,最擔心的是將來我叫他過黎同我食飯時他說:"老豆,我好忙呀!下次先啦!"








想整死香港人的香港教育

復活節假期我回去香港探親,有機會和親友分享,聽到了一些很使我感到擔憂的現象,那便是香港的教育問題。

朋友的兒子才K2,測驗拿了96分 (滿分100)竟然收到老師給朋友的來電,大意是他的兒子成績比平常低了幾分,著朋友要加緊看顧兒子的學習。小朋友拿96分不是被讚賞而是被評為不夠好,咩世界?

就讀九龍區名校的一位小五學生,每天有十多項家課,每晚要做功課到晚上11 時才可以睡覺。早上6時30分便要起床,平日是沒有電視時間的。在復活節的學校假日由早上便要開始去補習,補完中文補英文及數學,就連"視藝"也要補習,因為呈分試正要到臨。學校假期間因父母都要工作,小朋友更要自行搭乘地鐵往返不同的補習社,直到爸爸下班。幼齡兒童要這麼獨立,在澳洲人來看真是匪疑所思。

做家長的朋友零晨一時會收到兒子班主任的 whatsapp,提醒家長要為兒子預備的東西。家長又會有兒子同班家長的 chat group ,在做 Project時又會收到其它家長的"提醒",指名道姓地要求朋友務必要限時跟進兒子負責的部份,否則會影響整組人的"成績"。做父母的朋友真的感到很大壓力。

一位朋友的女兒去年剛升上去一所港島區的名校就讀中一。她小六時在非名校的小學就讀,成績名列前茅,但去到中學時卻發現自己成為班中的中下游,課業的要求和過去的有很大的分別,小女孩經常擔憂自己的成績比不上其它人而流淚。父母感到女兒有情緒病。我也看見小朋友由過去的天真瀾漫變、傻傻的樣子,變成今天的沉靜,在放假出來玩的同時也好像肩頭有著千斤重擔。

剛念K3 的小朋友已要開始背剩數表,為了讓子女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不養成吃電子奶咀的習慣,父母已明言周一到周五無論任何人都不得開電視,IPAD 或任何遊戲機。所以要上班的父母回家後基本上即立時進入坐牢狀態,但為了兒子的將來,也沒有什麼法子。

我兒子現在已小學四年班年,剩數表未識背,中文唔識,除左睇英文故事書外我都唔知佢識啲乜,(佢仲識打機),因為老師無搵我傾偈,我就當一切ok。兒子的成績表係無分數,又無排名既,只有是否達標,或者是否"超標",意思係佢超越最同年的標準。我女兒的英文超左一個年級,兒子則剛剛達標,有啲科目好似仲唔達標,不過我都無擔心過,因為人人唔同嘛!我女小學已畢業,我多年來未花個一小時同佢"溫書",所以我最大的問題係我真係唔知個女學業情況如何,當俾朋友"審"時我好似唔係一個好老豆!

簡短總結幾句,香港繼續咁樣樣既教育真係想整死香港人。香港大部份工作忙已經差唔多係一定,如果父母都要天天花時間"跟功課",真係唔過勞唔得。除此以外,小朋友大腦都未成熟就要日背夜背,對小朋友的心理同生理都會有嚴重影響,相信長遠產生精神病或者抑鬱的機會會好大。

今篇文越太長,下一篇我會嘗試同大家傾下點樣樣面對呢個變態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