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
失業的處理
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幼稚園為何要脫離學劵制?
2011年12月3日星期六
從網絡打手看政治上的操控
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
進入康莊大道的特色管治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
生命是要留下什麼給世界
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小學入學面試的荒謬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名人談香港教育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如果你發現無藥可救的傳染病, 你會點樣﹖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關於小朋友大腦的修剪(Pruning)
推介龐校長的明報專欄
下面的文章是龐永欣校長的明報專欄,它同時發表在其個人網誌上。杜威在 How We Think (1933)一書裡曾這樣說 (意譯):「教師怎樣才配為學生的導師呢?首先,他本人必須有堅實的知識基礎,他的學識水平,不能止於只懂得教科書上說甚麼,或只能夠按既定的教案機械操作。學生的提問往往是出人意表的,老師必須當下作出靈活的回應。要有這樣的本領,他的學識必須既深且廣,觸及旁枝 (cover collateral points)。這樣,他的教學才能夠就地取材,流露他對知識的熱愛,並把這愛感染學生。」
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
香港的前景
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
"打曱甴"的聯想
2011年9月7日星期三
專業父母
緬甸遊記三
中國人很喜歡勤力這兩個字,但在真實的世界中勤力和財富並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在緬甸這個地方,大部份的東西都控制在一小撮人手上,這點和香港有相當大的類似,所以就算你十分努力,也並不代表你能夠有什麼"成就"。
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緬甸遊記二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緬甸遊記一
當香港朋友聽見我要去緬甸還帶埋女兒一起去的時候,大家都會報以一個奇怪的眼神,並且為我們擔心,因為緬甸並不是香港人的旅遊熱點。而對香港人而言,最近期楊紫瓊被緬甸禁止入境的新聞和較早時緬甸的僧人上街遊行等事件,相信會是大家對緬甸的惟一記憶吧。由於這些都是負面的報道,也難怪朋友會為我們擔憂。
2011年8月21日星期日
女兒識踏單車了! (教女踏單車方法淺談)
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Price of Perfection 完美的代價
2011年8月9日星期二
女兒給我的安慰
2011年8月2日星期二
買餸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下雨天的無聊遊戲
每天都有一些活動是很"無聊"的,例如女兒拉著我要我和她玩砌積木,兒子又拉著我要我和他跳舞。作為一個大人,面對這些需要"解難"的問題時,我總無耐地選擇了順著她們陪他們玩耍,因為我心中知道這些日子無多,因為子女很快就會長大,他們很快地會有許多其它的活動,那時候老爸便自然地會被"打入冷宮"。
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馬是什麼﹖" - 小朋友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關係
自從我發現香港的小朋友變得很難教,我一直在問為什麼,為什麼今天的小孩子不同了。我在不斷尋索下找到了Jane M.Healy 的書,其中一本是1990年出版的著作 – ENDANGERED MIND。這書清楚講述了一種類似港孩現像的成因,提出了一個我沒有聽見過的說法:語言能力下降而至使思維能力下降的理念。
在教籃球時我會經常性地用問題去測試小朋友對我的講解是否明白,或嘗試透過問題去與小朋友溝通,但我得到的回應多數是單字或必需要給予選擇,否則小朋友便會”無反應”。
這個現像使我相信小朋友的腦筋不善思考。或許他們習慣的是你給他標準答案,然後他背誦後才給能”回答”你。這是學校的模式,填鴨式教育的結果。
JANE 在書中提到一個研究,很粗略地說是小朋友若能夠回答”馬是什麼來的﹖”這個問題,他將來的學業成績是較好的。書本講的是美國的文化,我嘗試了解在香港這個環境下,這些理論有沒有相同的應用性。
我前兩天問了許多香港小朋友同一個問題,其中的一些答案是:
三年級:強壯的、美麗的、善良的
四年級:係….. (良久沒有聲音)、會跑的
五年級: 有腳的…..
六年級:係……. 頭到有毛
升小一:有眼的、有耳的、有口的。
朋友女兒(K2):有翼的,有角的 (原來他誤會了馬和獨角獸)
我的女兒 (K2) : (很快地回答) 有四隻腳、頭有毛、跑得好快、俾人騎的
結果是使我震驚的,特別是那些高年級的學生不見得一定比低年級的更能回答這個問題。當然我也欣喜我的女兒的答案竟然是”最好”的。(我女兒並沒學騎馬的!)
JANE 在書中講到現在的兒童很少有機會發展語言能力。她的意思不是小朋友沒有機會讀英文,而是小朋友沒有機會講說話。她的說法我非常認同。
我的女兒就連在搭校車時和同學細聲傾偈也被跟車阿姨罵! 我們的一般學生在學校課堂亦甚少有機會講說話,老師亦不愛多說話的同學;做父母的我們經過一天的辛勞,回家想的只是自己休息一下,又或陪子女溫功課,那又來時間去和子女說話呢﹖加上電視、電腦,音樂,我們的孩子的主要娛樂在這些”被動媒體” (passive media) 所佔據,餘下與人溝通的機會和時間更是少之又少。
小朋友的語言能力下降,直接影響小朋友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下降,影響的不單是其中一課語文的水平,而是所有學科的水平,而是整個人的生存能力。我們現在社會不是有許多高分低能,大學畢業卻連準時上班也有困難嗎﹖我們不是在投訴90後的青年有點不像樣嗎﹖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出於頭腦的思維能力。
最後也講一件事,我女兒(4歲)昨天和8歲的小朋友一起遊泳,她在一個可以站立的嘻水池和朋友玩,她把朋友的頭按在水中,那位小朋友比她高大,但卻被她按在水中差點”溺斃”,原因是她沒有反抗,幸好媽媽立時喝止。
當朋友的媽媽問那位小朋友為什麼不反抗時,小朋友不懂得回答。
其實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當然不是由於我女兒大力過比她大4歲的朋友,這個問題是小朋友現在失去了正常的思維能力,甚至乎生存的本能。(補充一句,朋友的女兒讀名校小學,成績不差。)
我不能給各位家長什麼專家意見,只希望大家自己小心關愛自己的子女。Jane 的另一本著作:”Your child’s growing mind” 是一本很值得大家上網講買的書,我在香港的書店沒有見過,自己上網訂講吧。
2011年7月10日星期日
時光飛逝
2011年7月2日星期六
什麼是正確動作?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再談小一入學
2011年6月5日星期日
在6月4日談搵小學的體會
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我們的住所像監獄嗎﹖
當時是下午約三時,我一個人抱著細佬 - 一個兩歲大的小朋友步入沙田小甜甜屋苑第X期的入口,正準備乘搭到由地面到平台的電梯,因為我忘記了朋友的地址,所以在大堂口打電話給已上了朋友家的媽媽,問幾樓幾座。這個時候一位八十後年齡的制服保安員便禮貌地著我要登記,我告訴他我是往探訪X座X室的X先生,我叫他打電話上話問,他告訴我一定要登記,除非業主下來接我。
這個時候我火都黎,因為我唔覺得咁樣係合理,所以我問佢叫乜名,之後我打電話叫老婆落黎,然後俾左個仔佢,自己走人。我決定因為呢個保安員唔去朋友屋企。我交低左個仔之後,我仲同個保安講:"你千其唔好俾我老婆上去! (除非妳跟足規則做)" 當然我肯定老婆唔會俾個身份証佢抄,因為我老婆仲火爆過我。
我明白保安員的職責,佢地係要保護居住係屋苑的人,所以要求陌生人出示証件係合理要求,但係當時我手抱一位兩歲大的小朋友,我唔通會黎打刧﹖所以呢位80後一定係新黎的,佢聽到我打電話問地址就立即"做野",其實只係無靈活變通的能力。
第二個問題係程序上的問題,當我能夠講出幾樓幾座,保安員在有合理懷疑下可以致電業主了解是否真的有邀請這位人士到訪,為什麼仍然要求該位人士出示証明文件呢﹖當時該保安員說除非要求業主下樓來接我,否則不能放行。這又是一個大荒謬,那豈不是業主又要帶身份証來證明自己是業主﹖那麼一位想不出示身份証的訪客豈不是要每位業主都要帶業主到樓下"接客"﹖
這一間屋苑是大型高尚住宅,但卻一個有不合理管理制度。香港有錢人就可以安居樂業嗎﹖記得在我細個的時候我們經常打開門玩,那時候不是有錢,住的地方沒有現在的好,但卻似乎有比現在更多的平安。
這個問題是管理公司的問題,住戶的要求,還是我的問題﹖
我相信任何一個有尊嚴和明白私隱權的重要性的人都不會隨意出示身份證明文件吧,如果你去一個地方探訪而一定要出示身份證明文件的,那會不會像是探監多一些﹖我腦裏只有監獄是合理地需要你出示証明文件的地方。
香港現在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現今的社會情況使平安越難求,在香港我們可以擁有豪宅,但卻沒有真正的平安。當人只求金錢和經濟發展,其實平安便離我們越來越遠。
最近有新聞報導中國的政府機關被炸彈襲擊,這其實就是一個証明強權不能壓制不公平和不公義的例子。若果人仍然只向金錢崇拜,不理會公義公平,有錢人和上流社會又豈會有平安﹖
我沒有能力改變國家,只能期求下次去朋友家時不用出示身份証就好了。
又或者我做一張証件給這些保安員好了。 Well .... that is a great idea!
2011年5月14日星期六
也談國民教育
當教育局提到要加入國民教育,最值得欣慰的是這可以肯定現在原有的通識教育並沒有相同的目標和意向,(或還沒有達到國民教育的目標)。
最近我聽到一些電台節目中的校長說增加的國民教育並不會使原來的德育課減少,這又代表是一種百上加斤的措施,而其成效必然性的會被受質疑,因為我並不相信現在的老師還有空間可以"百上加斤"。要搞好教育或許是讓老師有多點陪伴家人和學生的時間,而非增加工作量。
看到這種荒謬的教育改革,我不得不為現在的老師感到無奈,因為這些對教育有熱誠的老師就像坐上了一條駛往汪洋漫無目標的大船,船長是一個沒有自己信念的人,只要"老闆"告訴他什麼什麼使會轉軚的人。老師是這艘船的水手,學生則是乘客,他們兩者都無奈又無奈。
如果愛國只是懂得背誦國歌,只懂得不同的地方名字,城巿,又或盲目地去誦揚國家的政策,這就必然性的是在摧毀一個國家和地方的未來,而這艘船亦將會最終觸礁而沉沒。
我問自己是否也愛香港呢﹖住在這個地方的人似乎不該說不愛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否則便會被評彈,給人一種"叛逆"的感覺。容許我說說這個家給我的記憶。
我出生時居住的地方有很多戶人,一梯就有十多伙人,那時候自家門口外有一common area是和鄰居共同擁有的,外面還有一個共用的大閘,我們將單車等大件玩具都放在那 common area 。那時候我們和鄰居關係親密,經常守望相助的,我們會和他們的小朋友玩,但現在我連隔離的鄰居姓什麼也不知曉。
當年那老久的大廈,早早已退回給公司了,自己又搬了兩次,住了私樓。我的"家"的感覺很模糊,因為我就像遊牧民族,不斷地遷移,也從未有過"祖屋"。有時我希望帶自己的女兒去看看自己出生時的地方,但這已是不可能。
我的小學現在也搬遷了,原址已不再有我的小學。我最有感情的地方應是中學校,因為那個地方我當了六年的籃球隊隊長,為學校打過不少球賽,也拿過獎牌。而最值得慶幸的是我的母校仍在,並沒有因殺校而消失。但我相信不少香港青年人,他們的母校已經消失。
香港就像是一個沒有"永恆"的地方,我們不斷地搬遷,我們擁有回憶的地方不斷地"消失",我十分懷疑我們能有多少事物留下給我們懷愐,我們能懷愐的只餘下相片和那些和自己似近還遠的博物館。
在一個沒有值得懷念的地方,我們能有多少愛國情愫呢﹖
老實一句:你會愛上旅行時的酒店嗎﹖
事實是我們的"家"很"為利是圖",又或很"進取"。我們的特首可以經濟發展為理由而忘記六四事件,我們的國家可以捉拿義務找出死難孩子名字的人而無所不用其極,將法治制度間接廢棄,並無視國際壓力。我只可以慨嘆這很"出位",很"大國",就像報章中奇聞版的荒誕新聞,但我卻無法為此而感到驕傲,並因此而愛之。
愛國這個名詞離我很遠,因為我就像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個殺人放火的罪犯,雖然我生於斯長於斯,我希望叫父母放下手中的屠刀,但卻無能為力。納粹德軍可以屠殺本族以外的以色列人,但我們卻善於用最卑鄙的手段傷害愛自己最深最深的人。
那些因愛國而發聲的人被"靜止"了。
如果只是本著血濃於水而盲目愛自己殺人放火的父母,任由父母繼續惡行,這種愛是真正的愛嗎﹖活到這個年紀,我心中看見的香港只盡是"頽垣敗瓦",外表風光,內裏枯乾。
國民教育嗎﹖唔該實際D,不談也吧。
2011年5月2日星期一
我不是泥猛魚......
我一直都喜歡釣魚,但經常都只是釣到魚毛兩三條,所以都不大敢邀請朋友去釣魚,因為香港人大多"好大"喜功,我呢D魚毛王真係講出來都醜死自己。所以我一般都是"默默耕耘",自己釣自己的魚,不多邀請朋友參加,做個孤獨但快樂的魚夫。
最近我學人地釣老泥 (泥猛) ,搞到宜家屋企成日有七八十條老泥等工人去"劏",阿仔就經常食泥猛粥,我就成日飲魚湯。當然,呢D魚並唔係碼頭內海釣,否則都唔係好敢俾個仔食,大家唔駛擔心。
釣魚對於我們城巿人來說最重要的功能應是消閒,另一個意思是"逃避"思想工作或令人煩惱的事,讓自己的大腦可以休息下,而並非魚獲。但若每次都食"白果" (無魚),咁樣就會增加"煩惱",而達不到消閒的目的。
由於泥猛是一種可食用魚類,在海上又比較其它魚多,所以我由釣其它魚變成只釣泥猛。從釣魚的專業來說,這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次次有四五十條魚獲都叫做比以前有"進步"。
若果我在Facebook 上告訴朋友我釣泥猛,我諗好多人都覺得我水皮,呢籃球都唔搵我教,人屬群體動物,人言可畏,為免影響自己,我從不公告天下,而最重要的是我樂在其中。
點解在香港做人會好艱難﹖因為我們無法不比較。你的電話比我的電話新款,你的樓比我的樓大,你的波鞋比我的新,凡此種種都使我們"抑鬱"。相反,若你能放開,胸懷"自己",不要胸懷"普世",其實生活就簡單和快樂多。
最近搞最低工資,沒有人工加的人的因為別人加了人工而不高興。這就應該參考我釣泥猛的心態,不和別人比較,自己樂在其中,否則無論你釣什麼魚,都有人比你釣得多,釣得叻。我有一位學生朋友,他第一次去釣魚就上條三斤的石斑,我一生人都未釣過咁大條魚。但係其實無乜好自卑,因為釣魚就好似中六合彩咁,你話你應唔應該羨慕勤力買六合彩的人呢﹖
香港呢個社會有好多人都係靠炒賣為生,買樓買股,佢地個個有車有樓,在香港好多人都會好羨慕,在水漲船高的社會氛圍下,這些人只會越來越多。但若環境轉變,社會不能再靠炒賣時,香港還能夠"轉型"嗎﹖所以其實"沒有的人也是有的",聖經說窮人有福,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擁有勤奮 -- 一種能改變未來的能力。
釣泥猛其實都好"攰",因為魚多,每次釣一條都要解鈎,又要上餌,所以都要勤力。我由釣唔到魚,到釣到一條泥猛,到用兩個鉤一次上兩條,到現在計劃用三個鈎去釣,其實都在"進步",不過傍人不會了解,世界上有許多事只有自己先會知,無謂希望別人去明白,那是多餘。
昨天我在釣魚時見到有汚染的東西浮過來,我便行遠一些希望避開那些汚染物,但我走了又走,誰知那些汚染物原來已經成海都係,走無可走。
在香港生活,你可以讀聖賢書,背聖經,但當你看見社會的問題時已經是"成海都係",根本無法逃避,更無法解決。
今天我會釣泥猛,又或只會釣泥猛其實也並不是我所想所求,只是在汚染的環境下"爭扎求存"吧了。
為了下一代能釣大魚,我選擇了去一個自己陌生的環境求生,其實也只是"爭扎求存",沒什麼好羨慕。
還有....... 我不是泥猛魚,不能在汚水中生存呀! (應說泥猛在汚水中仍然能夠生存。)
而你能在這裏生存,代表你的生命力比我強 -- 我只能羨慕你。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用對方法讀好書的讀後感
書中首章教大家如何教中文,我看了後覺得很好,原因是當中有許多學習中文的遊戲、網址等東西可以現買現賣,即時可以和女兒嘗試,而難度又不算太高,適合我的水平。由於我不是文科出身,對於背唐詩則有點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覺得以自己的水平還是不要勉強好。(其實這是自信心問題。)作者提出的方法卻是實際可行的。
書中對於英語 Phonics 的介紹詳盡,但作為不懂這門學問的父親看起來有點艱深。而對於是否仍然需要學習拼音,我本身也有一點保留,因為發音字典和網上許多免費字典都已有發聲功能,按個制便可以知道如何讀。當然 phonics 的好處是能幫助記憶,例如默書時可以因音而拼出字來。但對於要求家長自行學習後才教子女,相信這點對大部份港爸來說都有點難。(所以大部份子女教不好的確是父母"懶"的問題。)
第五章滋養學習熱情是my piece of cake,因為這些不需要我做很多工作,大部份是自我的反省,較為容易有機會實踐,但我明白要改過自身也是殊不容易。
看了這本書的總體感覺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將許多東西加總在一起,雖然每一個課題都有一定篇幅講解,作者亦以淺白文字講解,並輔以自身的例子,但實在需要父母自己在該領域上下不少苦功才能有成效,所以要實踐就有點難度。對於並非文武全才又有非常足夠的空間的父母來說,似乎要"用對方法讀好書"真的好不容易。相反,對於本身已經天天在做家中"補習"的專職父母,我相信會有不少啟迪。
有時候看書就像交朋友,和自己人生路同步的朋友就有話題,相距一段距離的就無言以對,這本書可能對我來說還是"年長"了一點,加上我自己明白女兒不會長遠在港受教育,讀起來就沒有一份拼勁。
這本書還給我一個聯想,就是香港的書現時多是袋裝書形式,講求實用性,又或像"怪獸家長"等的散文形式。這反映出香港人的閱讀取向,一是不喜歡太長篇,二是要求實用性。這種情況相信亦是巿場考慮,這種情形使香港難有什麼經典著作,大部份香港出版的書我是不會重讀的。
周碩寫的這本書不是風花說月讓你在閱讀中尋找自我身影或引發心靈共鳴的煽情親子分享書藉,而是嘗試切實幫助在香港"填鴨式"教育中爭扎的父母去面對實際問題的實用書。這種書最不容易寫,因為人人的問題不同,但卻要嘗試去幫忙解決,這就像你電腦擋機了,你嘗試拿著一部『如何DIY維修電腦』時的感受,你會發覺問題自己墮入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因為自己發覺自己好像樣樣都不懂,看畢後感覺是還是不去碰它好,留給補習老師們處理似乎是更好的出路。
我相信每個人都在轉變,作者周碩仍然用心去寫這書,只是大問題不容易在袋裝書的空間下去回應吧了。
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教波的熱誠消散中
和一些老師同學分享,我有如下的對答。
我:學生越來越難教! 佢地個腦都唔知點諗野!
老師a:佢地係唔諗野既。
-------
我:你d學生點呀﹖
教練b:佢地好似"低能"
-------
我:How are your students?
western coach:They are not motivated at all.
-------
我:我真係唔知點教佢地。
較出色的同學:我以前小學的同學都唔會咁。
月
我:咁你會唔覺得孤獨﹖
較出色的同學:會呀,仲好孤獨。佢地個個留堂輔導我就唔駛,放學成日一個人。
(這位同學校內成績屬前列的。)
-------
還有一個有趣的校內公共廣播 (用全校的擴音機廣播的):
現在已經是四時十二分,各位參加了xx興趣班的同學請注意,現在距離xx興趣班的開始時間還有三分鐘,若同學不能準時到達的均會作缺席論,請各同學盡快到班房上課。
我心諗:興趣班也要"摧"同學參加﹖﹖﹖缺席又有什麼懲罰呢﹖我等左15分鐘都未見有一個學生喎。 我可不可以借個咪叫我的學生出席呢﹖
***************
以前教波是想如何可以提升訓練的效能和效率,但現在只想如何能使學生努力一點,如何使訓練能在更有趣又能學到技術的方法。
但隨著學生的水平參差,整體體動能力向下,動力不足,投入不足,怕辛苦,不能捱,沒有反省和進步,遇有最嚴重的是出席率不足,凡此種種都使我對教球的熱誠遂漸消散。
昨天我問一位中一同學為什麼他來參加籃球訓練,他說是媽媽叫的。我問他那放假做什麼﹖他想了很久才答我:"讀書"。我又補一句,那除了讀書呢﹖他才說玩下電腦和睇電視。
我和同學的對答是我問一句,他回兩個字,還要諗很久才回答。而答案的另一個反映是同學根本沒有什麼興趣和娛樂。用另一個說法是:沒有思想。
這種同學我見很多,無論是中小學都有。
我看見這些同學的狀況,當我教波時的感覺是給你幼稚園的學生,要你教大學的課程。做教練的當然可以由幼稚園水平開始教,但問題是學生覺得你給的東西太幼稚、悶、辛苦,又不會投入參加和不出席,結果是水平仍然停留在幼稚園。
做教練的,你又可以點﹖
現在這些學生有興趣的是 free play,鬥下波,但鬥波時就只是獨食,防守就"求其",輸波就搵藉口。
我覺得要教這種學生真係好難,問題唔係我有沒有努力,問題係學生想唔想學。
其實就好似政府的財政預算案的假諮詢,民意唔係無人知,問題係佢根本唔選擇聽。
有籃球訓練不一定就有學生,因為學生的"學"字意思應該是想求學,但現在有的是籃球場,加一些穿校服的人,他們只是家長叫來的"監犯"。(這是全然以偏概全的說法,絕不排除有其它例外。)
籃球場變成一座戶外的監獄,有一位教練負責監督學生做"工作",做得不好的就加監。難道這會是成功的籃球訓練嗎﹖作為一位教練,又有什麼能奈去改變現實呢﹖
無奈............
更可憐的是今天的老師,興趣還這個樣子,那沒興趣的東西呢﹖老師抑鬱是可諒解的。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健吾﹕2011關東大地震的教訓 ( 轉載)
我沒有意圖說日本是一個很先進文明的國家,從而反襯亞洲強國對災難的應對,但從主流傳媒、網上媒體以及Twitter(推特)看到的「文明表現」,真令人動容。
日本的確很腐敗。菅直人內 閣的支持率直插至兩成以下,經濟發展沒有起色,國民的生活沒有希望,的確是事實。地震發生的那天,上午的時候日本國會仍然在膠覑狀態,執政黨在野黨在「財 政預算案」政策中吵得火紅火綠。下午,地震發生後,所有人官員即時換上工作服外衣,首相菅直人出來說話,簡單直接:「現在發生地震。」內閣官房長官宣布要 疏散核能發電廠3公里內的市民,簡單而直接,記者知道這時候,你質問「有沒有人犯錯」、「有沒有人需要問責下台」也沒有意思。長官說了,傳媒就傳話。不是 因為他們只是應聲蟲,是大家都知道在這個時候,市民需要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
「文明表現」 令人動容
及後,就到民間的即時回應:Google開始提供避難地圖、尋人與報平安的網頁,NTT開放所有受影響地區的公眾電話給市民免費使用,各大通訊機構包括NTT、KDDI au、SoftBank都提供報平安與災情的留言版。大量電器店Bic Camera提供免費手機充電服務和免費派發手機電池,無線網絡供應商Fon提供免費Wi-Fi,還有各大小避難場所的三得利(Suntory)自動販賣機即時提供免費的飲料。
推特那邊的即時報道,以至各名人都表現令人敬佩:
.演員松田優作的前妻松田美由紀到超級市場買東西,見到貨架上仍有食物,只是人比較多,但民眾表現也十分冷靜,沒有出現搶掠食物的電視畫面。她即時在網上發起籌款運動,所有行政手續費將由該籌款機構負擔(http://justgiving.jp/c/1515);
.棒球選手Darvish即時發放有需要資訊,提醒各人避難時要注意的事情,如千葉縣的民眾有需要可以帶雨傘上街(因為石油廠火災有機會產生毒雨,雖然及後石油公司澄清因為燃燒的都是輕石油氣,應對人體無害),阪神大地震後會屢次出現風化案件,女性不要單獨行動等等;
.男演員城田優在Twitter為說西班牙語的朋友尋找友人,報平安,並提醒各位有iPhone而又害怕餘震的市民可以下載一個叫Yurekuru 的手機應用程式,設定好身處的地區和把「通知信息」的設定調至四級以上的餘震就發簡訊,在餘震到達時,就可以發簡訊提醒,及早避難;
.《五體不滿足》的作者乙武洋匡發Tweet提醒市民保暖,記得要包裹好頭部,尤其是耳朵和肩膊背部等部位。而且要多作拉筋和放鬆肌肉的運動;
.宇多田光提醒外國人可以把收音機調到NHK的963,那頻道有7種外國語言的新聞廣播。NHK教育台也有日語、英語、華語、韓語5種語言的地震災情和海嘯警告;
.Softbank主席孫正義宣布國內所有SMS免費直至另行通告;
.由於全國電力供應緊張關係,日本的時裝雜誌《ELLE》的官方推特勸喻沒有受災情影響的地方所有時裝店、高級品牌店等等考慮縮短營業時間,以節省電力給予有需要地方的醫院及避難設施使用;
.成田附近的高爾夫球場的浴室免費開放,以供不可回家的市民使用;
.網絡電視台U stream和Niconico即時提供免費全國電視轉播。各大電視台只要拍到有災民在建築物上求救,在天台揮動白色脇單及SOS字樣,主播們會即時認出地點,提供資料予政府部門提供救助;
.廣告人赤井重里提醒日本人:「(現在)驚慌、吵鬧,只會令事情更差。會擔心或不安,我明白,但如果不是那麼危險的人,為了正在『危險地區』的人,請繼續普通地生活吧。不要散佈焦急情緒,因為,這樣有時會令人作錯誤判斷。」
日本人的質素,足以令鄰近國家,甚至美國人感到羞恥。
沒爭先恐後 沉覑 冷靜
微博上的報道,指日本人避難的時候,男的為女的提東西,到達的時候避難場地沒有爭先恐後,不慌不忙。沉覑,冷靜。工作人員為避難者提供毛氈、熱飲、 餅乾。走到街上,日本人相互詢問有沒有受傷。男的負責拉線,聽收音機廣播。沒有人抽煙,地上沒有垃圾。另一個在日本工作的中國人發微博報平安,她說,避難 地點,是學校,是政府機構建築。竟然有1000張毛氈。為什麼日本人會隨時準備1000張毛氈以供需要時使用?她的公司在她入職的時候,提供了一個布袋。 說那布袋一定要放在她的辦公桌下。內裏有安全帽、樽裝食水、乾糧。還有她的名字的名牌,出生年月日以至血型。這天,她就緊抱這個「地震救援包」了。她說: 「一個長期準備自己會死的民族,應如何應對?」友人在facebook也報平安,說羽田機場一切正常:「真的不太差。東京狀很under control(受控),餘震很多,但早點去機場也是可以坐飛機。機場運作正常,秩序良好,沒有吵鬧,一切正常。人是多了一點,像日本的黃金周,沒有年末 假期時那麼多人。」地鐵JR鐵路全線停駛,很多人回不了家,沒有人捉覑JR的職員喝罵,說「為什麼阻住佢地返屋企」。要回家,有人徒步回家,有人就等巴士。澀谷站至少集結了1000人等待巴士回家,但大家都很平靜。巴士來了,沒有爭先上車的畫面。
有序冷靜高度的組織力
黃金72小時內,美國、韓國的救助隊即時出動,一天之內到達羽田機場。醫療隊伍的志願組織(NGO)自發組織180個醫療小隊趕往災場,連同10萬 名自衛隊隊員(地震後發生兩小時就出動2萬,之後媒體說情不太樂觀,就加碼至5萬,直至星期日就出動10萬人)出動救援。食水、食物的分配的確有點緊 張,而且哪家避難中心的人流分配(即是哪個地方太多人避難,哪個地方比較疏落)雖然沒有即時發布資訊,但至少一切也是也在控制範圍。
震後,日本體現的有序、冷靜和高度的組織力。NHK作為真正的公共電視台,NHK在國家重大危機時刻成為超越一切的公共平台,維繫了國民的精神和秩序。政府的發言到位,適當,簡潔,盡量不散播不安情緒。
這些都是不會日語的人很難明白的畫面和場景。
去學校避難 但在中國……
在網上,不少中國人都在感嘆很多事情。如東方衛視一直直播日本地震災情。「有網民」當然會質問「為什麼不用同樣大篇幅直播雲南地震」。傳媒人的回應 如下:「(我們都想)都關注,也更想播國內地震,但,國內不是你想播,想播就能播。原因你懂。東方衛視在各種夾縫裏首發直擊,已屬不易。對於大多數沒有衛 星電視和很少上網的觀眾來說,了解地震,今天的東方衛視是最好的選擇。」
我很想關心雲南,但我沒有資訊。日本的地震對策常識,對中國也沒有用。比方說,日本的國民在地震發生後,會去學校和政府機構避難,但在中國,這就不通用,有太多「敏感詞」了。中國也不容許NGO幫忙,日本的救助隊上次到達四川後被阻止救災,募款之後會去哪兒我也會擔心。
下一次,如果有下次……
至於網上的什麼熱烈慶賀震散小日本這些廢物說的廢話,我也不覺得是什麼了。
因為,我看見亞洲區有這麼一個文明國家,去告訴全世界(包括好像很文明的美國),人,其實也不是太壞。
如果面對人家的天災,旁觀別人的痛苦,香港人真的是要「上一課」,我想我們要學習的,不是愛自己,不是珍惜眼前人,而是從容面對世事無常:有,沒有;得到,得不到。
萬一天災來了,6000幾億儲備,幾個單位,幾多股票,都不過是過眼雲煙。有錢又如何?地震後,不少地方信用卡都因為電話系統故障就沒有了。下一 次,歐洲大雪,機場癱瘓,表現更鎮靜沉覑,不那麼慌亂。家長不要越洋長途電話指教孩子如何騙航空公司的職員家人去世而要死回家奔喪而且還要覺得自己好像做 到一件很聰明的事回來在微博再Twitter曬幸福,不那麼丟人現眼。下一次地鐵因事故停駛,大家轉乘接駁巴士的時候不要人人葉問上身,前擠後擁,禮讓, 冷靜,體諒一點去面對意外。下一次如果鄰近地區再有災難,我們的官員可以收起他們的個人情緒,不要說哀傷或表示痛心,而是告訴我們他們會做什麼。下一次, 旁觀別人的災難時,不要只關心自己的口袋的錢會不會流走。下一次在繁忙時間由金鐘轉車到荃灣線,可以行入車廂一點點,只是一點點,對香港人而言,已是一件 很好的事了。
佐保小姐,你一切安好嗎?
2011年3月9日星期三
我見香港學童問題
今天有遇到一些奇形怪狀的中學生,也講給大家聽,盼望更多人可以正視這個問題。(但會有嗎﹖連派糖的財政預算案都搞到天怒人怨,香港除了遊行示威會嚴肅處理外還有什麼會被正視﹖)
今天是剛完了比賽後的第一次練習,在夠鐘練習時只有兩個同學出現,但有一位同學則穿了整齊校服在學校小食部買東西,我看見他他也看見我,但我沒有問他,也沒有摧他,因為我知他應該是不參加練習的。但奇就奇在當我們練了半小時後這位同學竟然穿整齊校服出現在球場,並告訴我他想練波。我問他為什麼沒有穿體育服,他的回答是忘記了。但為什麼他遲了半小時才出現呢﹖這個我並不想知,因為我猜答案必然是:"有事"。(那時候我還在教其它學生。)
今天另一個值得高興的事是有另外兩個穿上整齊校服的同學一起來訓練,他們並不是新人,而是丙組的校隊。他們都是忘記了帶運動服的,但他們說很想練波,所以我便因為他們的熱誠而被"感動"了,批準他們練習。
第四位想講講的同學是一位遲到的同學(其實除了兩位同學外其它的都是遲到的)。這位同學獨特之處是他並沒有問我要練什麼,但卻自己進去球場練習,但他卻沒有依照在練習中的同學的訓練方式練習,而是做自己想做的東西。這就好像所有同學在排隊,他卻獨自在跑一般。難道他看不見自己的同學在做什麼﹖
這位同學後來在大家分享的時候又屢次"傾偈",我在同一次分享中提了他三次。有時候真的無話可說,因為這位同學就是一個典形的香港學生,若老師不是單對單向他說話,他們有慣性做自己想做的東西,完全不理會別人在分享什麼。(當時是他的隊友在分享比賽中的問題)
這位同學還有一個奇特的射姿,他的手是會打交叉的,出手的東作完全違反正常的力學。我嘗試過要求他修正,但最終還是只能打回原形。有時候我不禁問:"到底他在那裏學到這個射姿﹖"
還有一些很常見的情況是有一些學生,不論中小學都出現一些協調能力極差的學生。好像簡單的跑和跳都不能做到。這些學生在身體協調上的問題嚴重度是我前所未見的。現在的學生打籃球是原地立定不動的,因為他們在判斷和反應上都是慢三拍,若果要拿籃板球就永遠都是等波跌到手,就連轉身或移動至一個合適的位置也欠奉。
作為籃球教練,我並沒有學過如何教一些運動能力極差的同學,對於這些基本協調能力都欠奉的學生,我根本無法要求他們在球技上有什麼成就。而在一班有不同水平的同學中,我亦只有極有限的空間去照護這些運動協調能力極差的學生,因為他們需要非常多的個人訓練,他們在參加我的籃球訓練後,盡管我能夠使他們有所提升,但要達到比賽的水平就有點強人所難。
在學生互為影響的氛圍下,好的學生水平亦同時受水平差的學生影響而下降,結果是做成整體水平越來越差。我眼見的情況是整體學界比賽的水平都下降了,尤其明顯的是我們多了許多肥仔球員。而我見到的慘況是水平不高的球員,已經是整班中的尖子,但最恐怖的是那人還要是個典型的肥仔!
這些同學我屢次要求他們減肥,但幾年的結果是體重繼續上升。做教練的只能慨嘆自己的無能和感到極度的無奈。
另外一點是一些做人的基本態度問題。好像準時已經很少見 (連周日進行的比賽都會遲到);做錯就承認 (輸了波說自己狀態不好);承擔責任甘心受罰 (要跑十個圈就跑少兩個);練習時就盡力 (無人罵就慢條斯理咁練);有做得不好的便自己努力多花時間去修正自己的問題 (永遠說自己忙無時間) 等等。
作為一位教練,我其實從不要求他們真的可以在籃球上達到什麼高度,但我看見這些學生的做人態度,就連自己喜歡的運動也不盡力,也不認真,那麼將來他們到社會工作時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當大家看了我的分享後有沒有驚奇呢﹖其實每年教育局都收到學生的身高體重等等指標,教育局的人根本非常了解現時有多少學生是達到正常的標準,他們對於我們學生的身體健康有多少重視呢﹖還是有的只是表面重視呢﹖
在香港教了多年的籃球,有一點肯定的是香港的未來肯定比現在會更亂,原因是我們的下一代失去了香港原有的許多優點和美德。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學生為什麼沒有了正常反應 (二)
"無腦" 並非我意圖貶低我的學生,而是我的確發現他們的大腦思維方式與我或以前的學生有很大的不同。我作為一位家長、教練,我相信有一些原因是導致他們出現這種情況的,也與大家分享,期望拋磚引玉,引發討論,並最終避免我們的孩子步其"後塵"。
較早前曾看過的一篇談杜曼教學法和七田真的右腦開發,我相信這文章能夠在生理科學層面上解釋這個問題出現的根源。而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到底我們做了些什麼使學生變成這樣呢﹖
現在我將我的一些有限觀察寫出來。將來希望有更多專家能教我們如何改變這些己經患上"無腦"的可憐孩子。
每天子女被不斷被喂食,喪失了空間和自由
當我坐著看報章時,我身傍的女兒就會自己去玩,她和細佬在玩的東西都是我眼中的"無聊"事。我便會走過去想引導她去做一些"有意義"的東西,例如我眼中看 為有用的"玩" - 摺紙、砌 lego 、畫畫等等。當我技巧高的時候女兒便會言聽計從。但我諗真,其實摺紙、砌 lego 又有什麼"用"呢﹖為什麼同樣是玩,我一定要女兒做我想她做的呢﹖
今天那一個香港學生的生活不是被編排得密密的呢﹖我從我有限的大專教學經驗中得到的啟發是老師要掌控一切,因為如果不是這樣便會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學生可 能失控,第二是監堂的人覺得你"求其"。所以我們會由第一秒鐘到最後一秒都已 well planned,不能給任何學生留一點"白"。也用一個中國的時下潮語去簡單概括:我們不能讓任何一朶苿莉花開。否則是會出亂子的。
而香港的學生也是活在一種表面上給你自由選擇,但事實是沒有選擇的環境下生活。我的猜想,留意這只是我的猜想,當有意或無意中明白到一切的努力都是徒然的 時候,人的自我反應便是適隨專便,任由宰割。所以當學生上籃球興趣班時,他們都會帶著上堂的"潛意識"上籃球課,或許他們的潛意識的反應是:"你仲想我點,我都上緊堂 啦。"
我亦留意到我的女兒在我不斷規限她的行為後,她會呈現出"順從"的狀態,原因是她知道反抗都是無用的。然而這不代表她是"心服"。只是在強權下無何奈何吧。
這種"無心"但卻服從的行為在今天的學生中實在太過 common了,我懷疑我的學生參加的籃球班也許是家長在和學生"討價還價"後的折衷結果。例如家長可能說:"你一是參加籃球班,一係就去補習。" 在二擇一當中選擇一個相對較有趣的活動參加吧。所以現時參加的學生也許不是真正的對籃球有興趣。又或許有些家長根本就是"逼"學生參加籃球的,其目的是" 學習紀律"或"減肥"。
所以這也能解析了為什麼上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也仍然是那麼的"不起勁"。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meaning of life",作者是納粹集中營中的倖存者,他講過在這種每天被勞役,沒有希望的日子中,他仍然可以找到快樂的,他的快樂便是在那僅有的休息中幻想可以見回自己的家人。
然而今天的孩子和這位倖存者有所不同的時,這位倖存者或許真的經歷過快樂,有過和自己家人愛人快樂的生活,所以他仍然可以幻想將來見回家人,給他一個希望。
然而我們的年青人呢﹖或許從未試過什麼叫快樂,因為他們自細便被"牢籠"所困,想幻想一些開心的片段都不能。
"希望"似乎在我們的下一代中慢慢消失。
有時候我在球場上也會看見一些學生呆呆好像在想什麼,但我問他在想什麼,他只會答我沒什麼。(當然那是在球場上有限的時間空間,我沒有機會詳細探究。) 又或許他們的快樂好簡單,他們的幻想只是"手上拿住一個 iphone"。(其實同樣地"可悲")
當我們的學生缺乏了幻想和希望的時候,我發現做籃球教練的我變得"寸步難行"。以往我會嘗試說:"打得好大過左有機會入港隊呀!" ,但現在我未出口都知學生的反應:"阿SIR,唔好講笑啦。"
今天我們做教練的已經找不著什麼可以鼓勵或 motivate 同學。現在的學生比我們更清楚什麼是"可行的",就是只有讀書這一條路。有了這樣的想法,但卻沒有相對應的能力,那些讀書不大好,明白自己永遠不能成為尖子的學生,生活就變成漫無目的的"捱",生命也缺乏了一份熱誠和動力。
(代續)
學生為什麼沒有了正常反應 (一)
1. 同學不專注
在我講解時,同學的眼睛並不是專心看老師做示範或留心聽。其中一些同學給我的感覺是在發白日夢。當我要求同學用眼神望著老師,他們的目光繼續回避。大部份同學並沒有呈現學籃球的應有興趣。
2. 練習時沒有按所指示進行。
當我作出一個動作示範後,同學都沒有將動作做到位。我通常會遂一糾正同學的錯誤,但在沒有兩分鐘的時間便再次"打回原形"。而教練也就變成一個"人肉錄音機",不停提醒同學的錯誤在那裏,要求動作到位。
舉一個簡單例子,我在右手上籃時要求先踏右腳,但同學在做對了後又會變成踏左腳。我沒有要求運球,有同學會自行運球上籃;我要求擦板,但同學卻射框,彷彿我所講的是對著空氣講一樣。
3. 錯誤後繼續錯誤
在上籃的訓練中,有為數不少的同學在球不入籃後仍然繼續其錯誤的動作而不作修正或調整。在練習途中我會暫停,指出問題所在,並強調同學要對自己的動作作出修正,但在一段很短暫的時間內同學會有所改善,但過多兩分鐘便又"打回原形"。
曾經有一次學界比賽我的學生走步了若四到五次,每一次我都提醒同學要先運球再踏腳,但他都會忘記。我感到無能為力去阻止同學的錯誤重覆。
4. 沒有盡力,對自己沒有要求
有時我會分成兩組進行訓練,一組的同學屬較為資深的學生,故我另外分配進行一些較難的動作,並要求一定的速度。我在球場的另一端觀察,發現我若沒有"近距離"監視"同學,同學在訓練時對於自己的動作、速度、準確度均沒有要求,所進行的訓練變得"慢條斯理",喪失了原有訓練的目的。
有些距離較大的同學明白自己的水平作低,但卻從不介意,永遠地接受自己是配角的地位,訓練多時卻完全沒有任何提升,並沒有表現出比人積極的態度。
5. 壓力下經常性失誤
當我要求一些資深的球員作出示範時,許多時候他們都會因緊張而失手。當我向他們了解失手原因時同學的回應都是"唔知"。在比賽時不斷重覆錯誤,傳失球,走步,籃下射失,無壓力走籃不入,甚或攻錯籃,這些都是常見的問題。
6. 沒有問題的問題
我教波時經常鼓勵學生去問問題,我也經常用問題去嘗試刺激學生思維,但我發現他們大部份都是"沒有問題"的。學生從來上堂都不會發問。而當我問問題時,也有許多同學是選擇以沉默去回應我的問題的。能夠發問問題的學生差不多已經成為"絕唱"。
7. 無反應和反應慢
籃球是一項需要快速反應的活動,大部份時間你是沒有深思熟思的機會的。一個球被截了,便要立即跑回後場防守。然而今天我看得太多的"反應"是無反應和反應慢。記得有一次我教一位小學生左手走籃,但有一位同學卻仍然不斷用右手走籃。我拉了那同學往一傍問他為什麼用右手,他無言以對,我便叫他坐在一傍直到諗到才繼續練習,結果他用了足足五分鐘才告訴我他是好想入球所以選擇用較純熟的右手。(而另一驚喜是當我告訴他有問題要問,我是喜歡聽同學問問題的,之後他的面上便多了笑容,籃球也打得好了。)
* * * * * *
(代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