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

失業的處理

最近身邊有些朋友失業了,使我回想起十年前我突然失業的日子,也希望藉著這篇文章,讓一些失業的朋友可以得到一些幫助。

失業的出現可以有許多種,若你是吃肥雞餐,你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因為你是自己選擇的。若你能預知三個月後公司會倒閉,你的情況也不算太過壞,因為起碼你有時間去應對。最慘的是突然收到大信封,又或上班時發現公司突然不開門,自己連餘下的薪金或退休金也未能拿到。

十年前我失業的時候是在年尾,那一天很冷,我是突然被通知不獲續約的,所以三天之後就不用上班。當年我自己很天真,以為自己盡忠職守,上帝會保守,那時我還是在基督教的營地工作,但最後來才明白基督教機構也只是一間公司,裏面的人關心的是自己的權力、公錢,多於上帝的真理。所以我就在被高層權力鬥爭下被"炒了"。

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兩個困境,第一個困境是現實的經濟需要,例如租金或供樓費、管理費、家人的食物、電話費、子女的學費、交通、傭工的月薪、等等都是必須每月支付的。

這個時候就要靠積蓄,因為若有十萬八萬在手,起碼能夠支持一頭家兩或三個月。若沒有的話,就即時會出現問題,又或要將手頭上有的投資套現,使成為流動資金,更有甚者,可能就要賣樓套取取一些現金,並要改為租樓住。所以做人一定要有積蓄的習慣,切勿什麼都認為"人有我人"是好應該。如果在這個時候,你還會介意自己用的手機不是Iphone 嗎﹖所以做人真的要盡量 down to earth,生活得基本一些是永遠好的。

假若自己是有家庭的人,而自己的工作亦非已式微的工作,那麼你要面對的頂多是一個暫時的困局,因為你大有可能找到和自己專業經驗有關的工作,是遲早問題。當然,新的工作可能會沒有舊工作一樣高的人工,但起碼能夠再有固定收入,也算是強過別人了。對比許多生意失敗的老闆,相信已經好得多,因為他們是找不到工作的。所以在這一點上自己要鼓勵自己,對前景抱樂觀的態度。

假若沒有積蓄在手,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到向別人借出一些"現金"周轉,以備你在找到新工作前應付眼前的帳單。借錢不外乎幾個方法,親人朋友、銀行和財務公司。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我相信無論如何也會有一些親友或朋友願意支持你度過這個暫時的難關的。假如你有小朋友,這個時候更加應當"硬著頭皮",嘗試向朋友借這種"無息貸款"。為了顯出自己的誠意,留一張便條或書面寫出什麼時候借和期望什麼時候可以還款,將會使你的親友更相信你的承諾。切忌一切自以為是,逃避告訴親友你的處境,有兒女者更甚,因為一家之主,要顧念的是子女和家人的一家幸福。有時候這種"能屈能伸"更顯出自己是有擔當之人。

有許多人或許會立時將許多活動或洗用即時停止,再通宵搵工,這其實不大好。因為這只會使自己和家人有許多的壓力,因為這些活動的停止會使家庭出現很大的緊張,而更重要的是現時家庭所面對的"問題"只是暫時性的。

相反,有可能的話在有限的洗費的情況下和家人去一些短線旅行,或行山野餐,其實會使自己和家人有更好的關係,能夠讓自己在滿有支持和健康的心理狀況下去搵工,這絕對是好事。

此外,急於找工作的後遺症是自己在不冷靜的情況下作出錯誤判斷,因心急而喪失更好的機會。雖然"騎牛搵馬"可能在所難免,但若能夠慢慢了解巿場,明白自己的專業是否仍然有巿場,遂步改善自己的求職技巧,例如求職信的內容,面試的技巧,讓自己可以慢慢進步,又或讓見工的機會每個月都出現,這將會是使自己能夠"長期抗戰"的精神食糧。如果一天發了四十封信,但卻一封也沒有回覆,這會使你的自信心崩潰的。相反,若我每周天只寄三四封信但收不到回覆,你仍有空間安慰自己,並思想自己求職上有什麼要改善一下。

事實上,在經濟情況差的環境下,適合自己的工作其實絕對不多,若強行向一些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求職,不如瞓覺,因為瞓覺可以使大腦神經得到休息,讓自己能夠think out of the box。另一個講法就是要臨危不亂,千萬別以為"臨急抱佛腳"可以解決問題。

第二個困境是心靈的創傷。作為一個成年人,自己努力工作,但卻遭逢橫禍,雖然錯不在我,但在當局者迷的情況下,失業者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自責。我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沒有能夠預知這種情況,隨之而來的是怪責自己,認為自己實在沒有做好一個丈夫的責任,現在還害了自己的子女。這種負面的思想是失業者最大的敵人,漸漸地會使自己看自己為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失去自信心。我就曾經在失業的時候覺得自己想死,因為自己有買保險,自己死了能夠給家人一些"保障"。講一個題外話,NBA的名宿LARRY BIRD 的爸爸就是因為失業最後為了讓家人有更好一點的生活而自殺身亡的。但這種思想千萬要不得,因為就如BIRD所講,他情願更窮也不願意失去爸爸。

失業者要面對的困境還有身邊朋友親友的眼光,大部份人都會給予一種同情或可憐的眼光,但亦有小部份人會加以嘲諷,這些朋友和親人對失業者有極嚴重的影響,所以為了避免心靈的創傷,面對親友亦需要很小心,要選擇一些正面,會鼓勵支持而非"操控型"的親友。我自己就很怕回答一些問題:"點呀,搵工搵成點﹖有無工見﹖","你仲未搵到野做呀﹖咁唔得架喎。不如...... ","宜家仲有心情去玩呀﹖有無搞錯﹖" 這些人的說話就像一根長茅插入心中,使失業者傷上加傷,弱小的心靈容易因為這些說話擊潰。所以揀朋友分享一定要找一些真正能正面鼓勵自己的人。而那些無法避開的親人,自己就盡量要開解自己,千萬不要和他們理論或爭抝,因為大部份老人家都是無法明白失業者的心情的。

失業者還有一種害怕,就是別人的眼光。當年我失業的時候,就曾經很怕落街,因為每次經過管理處管理員就會問我:"先生,放假呀﹖" 我只能點頭回應,因為不想讓他知道自己失業了。但能騙得他多久呢﹖所以有時候真是很無奈,不想別人知的事,別人卻總會不知從什麼渠道知道。而這也使自己墮入另一個自結的死局中。其實只要坦白自己失業了,別人根本不會投你什麼奇異眼光。另一個更高超的做法是:"唔理別人,話知他們點睇。"

另一個我強烈建議失業者做的是建立一個作息時間表,例如早上跑步,讀報,午飯,讀書,陪子女玩,睇電視,搵工等。失業者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自己時間太多,容易胡思亂想。如果自己一出現胡思亂想,自己就要盡快找一些東西做。我自己的 my favorite 是做家務,修理家中的物件,何如翻油一些已脫色的家具,想辦法做一個書架給子女,這些東西雖然微小,但卻讓太太看見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還有,我有時會去釣泥猛魚,用來煲湯也好甜的。

失業一定不會只是一天的,有時候會是數個月,有時候會是以年計。不要以為失業的人生就一定是悲哀的,在美國許多領失業救濟的人都是運動能手,在不同的方面有自己的才華,他們也不是希望自己失業,只是時不予我。作為失業者的一員,我希望所有失業者都要明白自己只是時代巨輪下的一個小個體,當洪水要淹浸一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大部份人都只能隨水漂流,能夠存活的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上帝的憐憫。我們能做的只是盡力去游,生與死都無關重要。

還有,在香港最差的情況也不會餓死的,真是絕望的話還有政府的綜援制度,套用一句俗語:"死不了的"。大家只要積極努力,小蜜蜂一定是能過渡過寒冬的! 加油。










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幼稚園為何要脫離學劵制?

周碩寫的博文,推推推。


該文詳細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也印証了香港的前景。教育實為一國之首,不停迫害幼兒形同毁滅自己國家的未來。

不知教會的辦學團體可有任何反思﹖ 若你是教會人,基督徒,天主教徒,你認為我們辦學是否應該拼棄窮學生﹖

其實"自行分配學額"根本已是一個小圈子的體現,信教的就有分,這根本是一種維護利益的行為,用的是巿民的錢,卻給辦學團體小圈子私人方便,教會的教條真的使我難解。

又說神愛世人,但世人卻是有卑賤之分。信教的人又從來"益來順受",不聞不問,就像崇拜時聽什麼道理都是默默無聲。我覺得許多基督徒根本已腦殘,無得救,如果上到天堂都會將天當搞亂。

脫離學劵制另一個合理的理由是教育局的監管使辦學團體"天怒人怨"? 小小的監管竟然迫學校要放棄龐大的資助金額﹖ 真的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呀!

到底幼教工作者、校長,為什麼助長"貧富懸殊",歧視貧窮學子呢﹖ 教育入作為社會低下層向上的惟一階梯,似乎已經是一個不再能實現的夢想。

當大家聽過一些認証計劃,例如 "Q 麥"、美芝蓮等等,眾多人都以能入選為榮。偏偏為什麼人人以教育局認証/監管為"問題"﹖

是家長因"媒介"宣染而無知地相信要付更多學費的學校才好﹖ 真的沒有監管才是好學校﹖ 可否請教育局官員出來解一解,又或在電視上賣廣告推介一下他們監管的好處﹖

到底是監管的問題,是跟隨的學校問題,是家長的取態產生問題再導致教育局、學校相應地改變﹖ 這真是個 Paradox 吊詭,無人能明。

惟一明白不過的是做家長和做兒童的就是慘慘慘。



2011年12月3日星期六

從網絡打手看政治上的操控

今天我看了周刊報導,據說現時有一些公關廣告公司已經提供套餐幫助產品或服務在各大討論區推廣自己的商品,更嚴重的是抹黑對手。其實這些現象就像五毛黨的出現一樣,在自由巿場的機制,有需要就有提供,這情況早應預視得到,對於網上出現的"回應",其實亦應有介心。但由於無法確認留言/回應是真是假,所以有時候都會在"信其有勝於信其無"的原則下相信這些論壇的回應。

但從今天以後,我不會再相信這些討論區的留言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職業的網絡打手是專業的,無論你多聰明,你無法在一言兩語之間分辨出真假是非。所以不相信比相信來得合理。還記得較早時曾經有一個手機App 被流傳會使手機被盜取私人資料嗎﹖相信這有可能是一些由網絡打手操作的。還記得香港有"盲搶鹽"事件嗎﹖或許又是一些職業打手無聊時製作的"熱潮",純粹為了測試一下自己的實力吧!

我曾經嘗試找一些關於他人評論香港教育和政治的個人網站,但我發現的是根本沒有多少香港人會就這些體材去寫一些文章,而我自己的名字已經會"經常"地被搜尋出來,這真是很嚇人。因為我根本是一界莾夫,胡亂寫一些個人的聯想吧! 怎麼都會經常上榜呢﹖

相反,有時候我去搜尋一些產品意見,卻發現有很多回應,其實香港人真的有咁多時間去講自己已經買左的東西嗎﹖特別是當你覺得好,又無問題的時候,你還會上討論區講嗎﹖我就唔太會,因為我買到好野就會去用,唔係做記者,又無收錢,講乜鬼! 所以我相信現時討論區中許多關於產品的介紹一定是"打手"做的。不過,信不信由你。

這些打手其實和論壇適適相關,因為如果沒有打手,這些論壇就會"靜應應",那樣論壇又如何可以賣到廣告﹖所以論壇是不會主動去拒絕這些打手的,只要你無法分辨真偽,這些打手的好處就是使你的"鋪頭"人頭湧湧。又或許,這些論壇壇主根本被產品制造商所收買而故意發放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的消息,所以論壇的意見真係越來越唔可以相信。

在這裏我們可以推測互聯網的發展,當人人都明白回應有可能是做假的,這些論壇就理應會關門大吉。但現實的情況卻不是這樣。

可以用現時的左派報紙做例子,買這些報紙的人不是要看新聞,而是看"天氣",看看北大人的"面色"如何。但若北大人為了保持江湖地盤,他們也會繼續"揼水"入來,這些論壇就由"自由巿場"進入到"計劃經濟"的"國家機構"了。

他們必定永遠長存。

和左派報紙稍有分別的是香港人未必分辨到那一些論壇或互聯網站是由左派操控,又或論壇中有多少位"壇主"是由別有用心的人操控。我個人相信的是,中國人的計謀深遠,這些論壇一早被人"買起"。而當年我和左派的體育總會開火時試過在香港某討論區刊文,但兩天就被封,最奇的是支持該體育總會的文卻被長登。(當然更有可能壇主就是既得利益者的成員。)

當時我很天真,因為我以為香港還有言論自由,還以為有互聯網和討論區,事實真相是不能被隱瞞的。我誤以為沒有人能控制互聯網,我還以為只要我出聲,好多人都會幫手,相信人民的眼精是雪亮的,相信最終公義得到申張。

當然這是發夢。

其實我不就像民主派嗎﹖以為有投票權就可以公平地競爭,但事實上卻一早被種票,整個遊戲規則根本就已經不再公平公正,有的只是假的公平。用籃球的術員去講,裁判員一早被收買了,球賽還有什麼公平可言﹖只是你班傻人在誤以為公平的情況下還天真以為自己有靠努力得勝的能力。

再講,今天我們的小一入學機制,我相信你問任何一位校長、官員,他們都必然不約而同的會說這是有選擇給你,是公平的機制,但事實呢﹖有錢人就可以有明顯更多機會,有關係有背景的人就可以更有機會入名校。公平個......................屁。

貧富懸殊將會更嚴重,而其結果也就只會像其它極權國家一樣,最終失去和平。

今天在周刊還看了陶杰的一篇文章,講到中國的權術和政治的博大精深,香港人是無法和國內人鬥的。所以香港會"玩完"。這點我卻深感認同。

我猜蘋果日報也快要摺埋。原因是我相信我們的祖國是有能力的。

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

進入康莊大道的特色管治

今天一早起來讀報就看到吳智森被港台終止職務,就連周融也沒有得撈了。看了後有點憤怒,但更多一點的是無奈。其實吳智森代表什麼呢﹖只不過是一個話筒,將巿民的聲音透過大氣電波傳出去,他個人的意見和立場其實不見得有什麼很"具影響力",為什麼要把他"殺掉"呢﹖

官方的原因是節目改革,這其實很合理,不合理的是為什麼今天才來節目改革,有什麼節目比現在的節目更好﹖誰人認為舊的節目不夠好﹖是什麼人有了什麼新意念,要革掉一個長壽節目呢﹖

這些問題當然性地成為一個奧秘,就像主耶穌什麼時候會再臨,沒有人會知道。

從個人層面上去看,我十份同情吳智森,因為他做好他的工作,但卻沒有了工作。相反,他做不好他的工作的人,卻可以升上去做更高的官,我意思是我們的政務司司長。香港回歸後的管治文化也漸漸成形了,我們終於有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特區,我深深相信這種文化已經植根香港的官場。不信﹖

我們可以近看種票事件,在大聲呼籲不要賄選時,我們卻容許種票。政府的官員無一人發現問題,(又或有人發現卻被禁聲﹖)直到傳媒報導後才稍稍回應。但其結果相信必然只會是個別事件,並不涉及有組織刻意種票等結論。

較久的有賣四元飛行棋被罰過萬元的小商戶事件,我們的官員由上而下都變得"舉足輕重",將那些蟻民一腳踏死,還志高氣揚地吐你一口啖,說自己在維持社會繁榮安定。

不談官場,我們的教育或學校又成什麼樣子﹖舉凡有官員到訪學校時便搞大龍鳳,辦學的人容讓這些無德的人在家門前耀武揚威,結果呢﹖小學生人人以為做官的都是好人,做校長的永遠是庸碌之人,而大學也只是成為作育奴才之地,失去了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規範。

今天我們的學生為的只是糊口,選科也只是為就業,學校為個人飯食而存在,培育出來的人都不為人民求福扯,盡管對社會能有貢獻,但其只出於個人利益的視野,能對社會的長遠整體發展有什麼益處呢﹖

香港本來還餘下新聞自由,還有一些讓人民發聲的渠道,但隨著吳智森的離開,相信香港將會進入一個非常和平的時代,我們不再會聽到使人不安的民間疾苦,這的確是一件喜事,我們且將自己的頭埋到沙中,好好享受這刻的平靜。

最後不得不向吳智森講句祝福,盡管我相信森哥也會料到有這樣的一天,但其本人和家人相信都會感到無奈、傷心和疑惑吧,希望森哥一家人都能平安渡過這段日子,並找到新的工作方向和出路。最後勉勵一句,人間有情,上帝的愛永存,希望森哥一切平安。

其實香港的言論自由是會有的,因為作為聰明的管治者就必須要知道真正的民意。如果無法知道平民有多痛苦,就無法準確知道加多少痛苦人民還能承受呀! 結果就無法做一些表面為民但實際為己的良好政策。若過份地傷害自己的"奴才",最終奴才死了便無"才"可用了,但搞不好奴才不死或一時三刻死不了,卻引來不必然的反抗就容易壞了大事呀!

所以最好還是給一些癲狗一些爛骨頭咬一下好。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

生命是要留下什麼給世界

半夜醒來,不能入睡,原因又是和子女教育有關。現在是十月尾,已是直資學校最後獲得錄取的幾天了,因為十一月就要進入自行分配學額的階段,然而我的女兒仍然未有任何學校取錄。這是我不能預計到的,因為我自覺女兒不差。

為人父母,從沒有想過完來香港的教育真的這麼大壓力,到底是自己給自己的問題,還是真的是整個制度的問題呢﹖我的女兒只是報了一間私校和一間直資,理論上所承受的壓力應該不太大,又或說沒有其它的小朋友大。作為父母,一定十分留心身邊朋友的相關資訊,當聽聞到其它朋友收到兩至三個取錄的學校時,不禁開始懷疑自己的部署或策略是否有問題。

身邊的朋友有幾件事有做而自己沒有做的。第一是參加面試班,第二是讓小朋友參加許多興趣班和補習班等,第三是和子女以英語作日常溝通語言,第四是報許多間直資或私立小學。這四件事我有朋友全都做了,其中有一位到現在女兒還沒有收到取錄通知,他報了十間學校,差不多每個周六都在面試,所以最後媽媽忍受不了那種壓力,抱著女兒一同在懷中哭了,而最使人感動的是女兒回應說:"媽媽我真的盡了力!"。一個五歲的人仔哭著告訴父母已經盡了力,絕對是賺人熱淚的戲劇場面。

我女兒報讀的一所學校有約2000人報名入學,但只錄取150人,入學的機率是7.5%,而不獲取錄的機會是92.5%。假設每一所學校的報名人數相約,若讓子女嘗試報讀直資小學,我們的子女在五歲時要經歷的失敗率就是差不多九成或以上。

如果每一間學校叫做有一次機會,報讀十間學校就可能差不多有十次機會經歷失敗。這對幼兒來說是否一種好的體驗呢﹖長遠又會否對子女做作什麼影響呢﹖

若果老師每天給我女兒一些我有九成機會不懂得做的功課,我相信我一定會罵老師的,因為這明顯不應是教育的恰當做法。讓子女體驗失敗,是會粉碎子女的健康心理素質的。再者,只活了五年的小朋友,我們希望她們有什麼"成績"呢﹖而這些小學的面試要考的到底是什麼呢﹖什麼叫有教無類﹖小學要求的合適學生又是有什麼素質呢﹖

我相信其中一些考量是關於將來學校成績的,所以學校會挑選一些"大仔",若是"細仔",在智能發展中是較慢的。其次是父母質素,假若父母都是專業人士,子女的學業成績應該不差。第三就是其語言能力發展,若能一早便掌握兩文三語,對適應傍大的課業壓力會有優勢。第四就是小朋友是否"聽話",若有些反叛性,或喜歡不按常規而行,這些"頑童"就理應被拒之門外,以免影響別人。所以在我們的制度中教出來的人,應該是很"聽話"的。

作為一位家長,我很想問負責教育的有關當局、校長一些問題。小學面試的機制到底是做就了什麼樣的良好教育基礎呢﹖抑或是在制做更多的"問題"呢﹖作為一位家長,我無法子明白香港的教育到底在搞什麼﹖為什麼稚齡的小朋友要被迫上那麼多超越自己能力的"興趣班",為什麼還未發育就要拿筆寫字,為什麼要迫令子女經歷許多的失敗呢﹖

除此以外,做家長的當看見身邊的人在盲目地上興趣班,使他們的失去童真,失去快樂,我自己的內心實在覺得很殘忍,但也很無奈,因為連我自己都會時不時懷疑自己是否應讓子女去參加多一些的興趣班,是否要以英語和普通話去和子女溝通,因為到現在女兒還未有學校收呀!

我記得我問過一些朋友這個問題:"你的小朋友是否真的喜歡參加這些興趣班﹖" 我的朋友說她也問過女兒,那些興趣班女兒都是喜歡的。這個答案我有懷疑,因為小朋友不知道那些興趣班是什麼,要付出多少努力,兒童根本不懂得如何選擇。我也曾經問我女兒是否希望參加"公文數學",當時女兒也是說喜歡的,但我自己平日間唔中給她計些加數,她都會唔鐘意,其實小朋友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喜歡",只是看見身邊的朋友做,自己便想去做。

父母若選擇以問子女是否喜歡為選擇這些課程是否適合子女的條件的話,其實是多餘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們年紀太小,沒有足夠的智能了解什麼適合他們。

一個小朋友的童真是不會一天便跑掉的,但當我們不斷地給小朋友一些超越他們能力以外的東西時,小朋友的童真就會慢慢地消失。我自己是活在香港的,自己也滿有壓力,我害怕自己不期然地會給小朋友做一些不恰當的東西。

舉個例說,女兒才學了半年琴,老師因為覺得女兒是有天份的,所以現在已經在學準備二級考試的材料了。初期有許多歌仔學,本來對學琴蠻有興趣的,現在卻天天要彈非常復雜又左右手不同的古典樂章,嚴然是個苦差。而我呢﹖不單很少體諒女兒,還經常問:"你練左琴未﹖" 其實我是間接地迫害著子女,雖然那些琴譜不是我給的。(經過反省後,昨天我告訴老師不如讓她彈一些較有趣的歌仔,不要單給她預備考試的古典音樂。)

讓子女天天上學,學一些他們能力以外的東西,其實我們做家長的也是在間接迫害子女,雖然功課是學校老師給的。

其實香港有個問題,就是要你快過別人才叫好,但其實人要快樂最重要的是做自己覺得開心的東西呀!

我相信香港許多小朋友若長期受壓,他們不一定懂得表達,也不自覺自己有問題,而當問題一坦呈現的時候,我們已經救不了。

我每天都在教波,接觸一些小學和中學的學生,我留意到他們的自信心極差,而且失去勇於嘗試的勇氣,這些問題我根本無法解決。我相信在整個教育的過程當中他們經歷了相當多的失敗,經常要做一些超越自己能力太多的課業,結果做成長遠的自信心問題。

我相信有不少家長會認同我的睇法,也希望讓子女多些空間,但當想到現實的問題,例如若不現在就鞭策子女,就不能保障他們有美好的將來,他們甚或連自己生活都會有困難呀! 這是候做父母的就難辭其疚呀!

容我做一個比喻,如果你是一隻鳥,你會希望被困在籠中,但生活有保障,還是做一只可以飛出去籠外自由飛翔,但要自己想辦法搵食的鳥呢﹖

今天的香港教育就像一個監獄,你若乖乖聽話,你長遠是能有一定生活保障的,但你會快樂嗎﹖相反,若你要自由不受牢籠所困,你更要自力更生,但可能你的翅膀會更豐厚也未定。當然也可能會因而死掉。

但生命原是如此,死又何妨﹖Steve Jobs 不也英年早逝嗎﹖問題是你留下什麼給這個世界。

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小學入學面試的荒謬

有時我自己覺得自己像一個子女的時鐘,我的功能就是天天提醒女兒要做什麼什麼的,朋友說這叫直升機家長。但其實我不想這樣做,我更希望女兒能夠從失敗中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比如說她若不做功課、忘記了東西,就會因而帶來後果,最後她便慢慢會自律起來。但在香港這樣做有個問題,就是她會經歷許多"失敗",而其即時的後果是她在課業上會跟不上其它人,結果便"輸在起跑線上。"

最近女兒(現讀K3)參加了一所直資小學的面試,該小學約有二千人參加面試,我的女兒參加了第一次面試,後來收到信件,我和太太獲通知也要面試,過了兩關,以為完畢,但幾天前又收到通知要女兒再去面試。雖然有得面試待表仍然有機會入讀,理論上是好事,但因為面試的事,太太和我都憂心不已,特別當身邊傳來有朋友的子女報讀同一所小學已獲得取錄。

我當然性地問自己:"女兒有什麼地方不好呢﹖為什麼不獲或未獲取錄呢﹖" 我的總結是女兒的英文不好,因為兩次的面試都有英文問題,我女兒因為沒有在家講英文,所以兩次的英語問答時間都有問題不懂得回答。

關於應否用英文和兒女溝通,我是有如此見解的。如果利用中文廣東話與女兒作日常的溝通,女兒理解周遭事物的能力是會較高的,若使用雙語去與女兒溝通,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必然因語言的障礙而打折扣。

而小孩子在幼兒時期,最需的是明白世界,因為若明白和理解各種事物,對事物產生興趣,孩子便會更能夠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也更能夠因而喜歡這個世界。試舉一例,若小朋友看電視是用廣東話的,她必然能夠非常投入和明白整個故事或節目,相反,若用英語的話,投入程度必然是打折扣的。

而第二種語言上的發展,我相信在掌握好第一種語言後再加以學習,理論上是合理的。再加上因為我們報的直資小學是以英語和普通話為主要授課語言的,我絕對相信這種學習環境能夠在日後幫助女兒學好英語。(否則去學校讀書做乜﹖)

但基於我這種理念,我的女兒面對了小學入學面試的"挫折"。雖然至今仍有機會獲得取錄,但若結果泡湯了,做父親的我難免有點自責吧。若給我再選擇一次,或許我會天天和女兒講英文。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該直資小學,面試的目的不是選擇心智上較成熟的小朋友嗎﹖要求幼兒能用兩種或多種語言去溝通,是否有點"不專業"﹖(有朋友亦告訴我其它名校都是以母言面試的。) 因為用英語溝通,無疑只是考父母有沒有"做功課"或識英文,或請菲傭吧了!

小朋友在未入小學便要求講流利的英語,這種要求是否有點過份﹖補充一點,該直資小學只是其中一個部份有英語問題,其它部份是用廣東話的。我不知他們的評分標準。而我也只能猜測女兒是這一個部份做得不好而未獲一早取錄,但我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去證明自己是對的,可能女兒別的地方做得不好我也有可能,一切都是憶測,也是做父親的自我反省。

除此以外,另一個我獲得的訊息是:在我認識的人中獲得錄取的小朋友有3位,當中有兩位參加了面試訓練班。這個小學入學面試訓練班就像是一個成功的重要因素。從其中一位朋友中獲悉,訓練班收費近萬元的。

對於這種小學入學面試訓練,我的感覺是很無奈。因為這完全將入學面試的功能破壞了,學校將無法得知小朋友的真正"程度"。而學校亦會因此而修改入學面試的"試題",結果這些面試班的學校又會增加其訓練範圍,而小朋友要預習一切可能問的問題、玩的遊戲。而最可悲的是所有家長又會要小朋友多參加一個"班",且是必須的!

香港的小朋友不停地被折磨,在年幼時便不停地接受這種"教育",其結果將會是可悲的。我相信小朋友的腦會因為這種壓力而在年幼時受損害,而其為禍也將會是無窮的。(將來有心情我會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觀察和書本的理論。) 然而,我雖然有這種認知或信念,但世界將不會因我而改變,作為家長,我可能也只有無奈地跟隨。

這就是香港家長最大的無奈。當然,若有錢讀國際學校應該會好D。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名人談香港教育

我嘗試在GOOGLE 上找"香港教育",發現大部份都是官方資料,很少家長分享以香港教育為題的文章,偶然看到一個香港教育學院辦的講座,題目是:"香港教育制度問題",並請來了張堅庭和大家分享。網上有四個短片,第一部份是張堅庭講的,張先生真係講得好生動,好具體,我十分同意他的理念,也是少有精彩的坦誠分享,還是VIDEO,所以希望和大家分享。


大家只需要睇 PART 1 的 video 便可,如果有興趣,最後一部份張堅庭都有講野,其它可以唔駛睇。但這個短片有一問題,就是聲音太小,要用耳機較到最大的聲音才聽到。

張堅庭的另外兩篇報章刊文也甚值得大家參考:





另外有一篇是施永青談教育的文章,題為:"以獨立思考看香港教育"的PDF,大家都可以去睇下,看一看這位老闆的心得。


做家長的,難做呀。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如果你發現無藥可救的傳染病, 你會點樣﹖

如果發現無藥可救的傳染病, 你會點樣﹖

答案當然是逃跑,因為既無藥可救,那不跑又作什麼﹖但若你是醫護人員,你的立場又可能不一樣,因為你的天職就是去為別人的生命作出支援。但若果你是普通人一個,你會如何﹖逃跑相信是必然的。

若然你有朋友親人,那麼你必然會告訴他們這個事實,希望他們和你一樣可以逃離這個危險的地方。你絕不會像香港警察一般,知道將軍澳出現"盲斬人"連環事件還不通報公眾吧!

若你是做教育的人,或自命自己立在道德高地之上,你的想法可能更上一層樓,寫封信給電台和報館,要讓公眾知道事件發生,因為希望能多救一些人吧。

當發現無藥可救的傳染病,其實給任何一個人,他都會"吹雞"吧! 分別只是你會告訴多少人。

然而我的感受是無奈的,因為就像聖經上的先知,許多真實的說話朋友不想聽,因為我發現的"真理"並不是主流的想法。我的說話就像一個末日預言,帶著悲觀和絕望。所以近年我和朋友都不談正事,只風花說月。

我做了教練多年,自己親眼看見小朋友的變化,看見這些孩子的變化,水平每況愈下,自己的感覺是希望去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最初的時候我會感恩,因為我能夠看見自己努力的果效,看見小朋友由頑劣變成乖巧,由不懂打球到打得好。

近幾年自己卻有感到很大的變化,因為小朋友變成"教唔到"又或要花極大的氣力去改變。而隨著學業壓力的有增無減,我這個籃球教練的"效能"就越來越不濟。我亦開始尋找原因,嘗試去問:"我有什麼能夠做得好一些﹖"

這個情景就像你在一個湖釣魚,發現沒有魚上釣,自己不斷去改善釣技,買工具,多花時間去釣,希望能夠最終釣到魚。

但經過許多努力後,發現仍然沒有魚上釣。盡管我加培的努力,我發現小朋友並沒有什麼改變,一年又一年的觀察後,我感覺到有一些我努力以外的因素正在影響著小朋友的成長。這個時候我還不能肯定我的觀察,於是呼便去問問別人。

這時候你就去問一些隔鄰的魚友,問問他們有沒有釣到魚上來。問了一個說沒有,問十個都沒有,這時候你就不禁懷疑是不是這個湖沒有魚。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同行了解,我的發現是這個湖不是沒有魚,而是魚量減少了許多,而且漁獲的數目走勢正繼續下降。

香港的小朋友不是個個都有問題,但整體的智能發展明顯走下坡,盡管上學的時間不斷增長。這個時候我已經毫無疑問香港的小朋友有問題,因為坊間已經出現一連串的"港孩"書籍。間接直接地支持了我的觀點。然而,這些書籍討論的多是現象,又或將問題歸類到家長的問題,卻少有人將問題尋根究底,指向學校,或整個教育制度。

大部份家長仍然是抱有一個信念,只要入到名校,我的孩子便能夠"獨善其身"。又或覺得只要我的"家教"好,便能夠出汚泥而不染。而結果往往是家長發現小朋友出現嚴重問題,例如抑鬱、自閉、隱敝、自殘,或其它精神問題才醒覺。而這些家長要忙於處理的是"善後"的問題,沒多少人還會去"問責"吧﹖因為問題太廣太深,根本沒有單一的團體可以負責任,更沒有任何賠償。

少有家長會花精神時間去面對整個教育的結構性問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結構性問題實在太大了,有誰會希望去碰它呢﹖

然而入讀名校的人數有多少呢﹖佔全香港的在學人數有多少呢﹖我相信不到3%。而97%的學生都會成為制度下的犧牲品/實驗品。

這個問題的好處就是:做就了不少的商機。就像六合彩一樣,馬會出一百萬獎金而能夠使集得一千萬或以上的收入。今天的課後教育 -- 補習,相信絕對是個價值千億的內粍"產業",使香港人變得更"白痴"。

我不想鼓勵別人離開香港,但為了孩子,還有選擇嗎﹖但若沒有錢,能離開嗎﹖既然沒有選擇,
只能在這個"很少魚"的湖釣魚,那我還是收口比較好,免得惹人憎厭。

不過我又過唔到自己。矛盾! 無奈。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關於小朋友大腦的修剪(Pruning)

四五歲的小朋友在急速成長中,大腦在受不同的刺激而猛力成長,這個過程中大腦在不斷的修剪 (Pruning) ,將適合和有用的神經結連保留,加強,不適合或無用的刪除。這就是為什麼在運動上會有用進廢退的訓練原則的根本原因。

由於經常使用的神經線路會得到建立,使這個回路的傳遞速度更快,效率就會更高。相反,由於缺乏使用,神經系統便會因而退化,萎縮,死亡。神經系統的發展需要的部份原材料就是魚油中所包含的,所以今天我們會給小朋友補充魚油,目的就是希望使其腦發展有充夠的原料。

但這個理論不單適合運動,其實任何需要使用大腦的活動都基本上適合。

我的小朋友經常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不專注,容易"見異思遷"。其原因是大腦會因為其它的刺激而使到進行中的工作被"打斷"。要有專注的能力,可以循兩方面去努力,一是減少外來刺激,二是訓練大腦進行分析,"過濾"進入的資訊,進而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在這裏提出這點是希望家長明白子女的不專注其實是天生的本能,不要過份介懷,或像我錯誤地苛責兒女。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我的女兒經常性:"十問九唔應",或要我加大聲量才會有回應。這個又作如何解釋呢﹖

我猜想有幾種可能性:

一. 女兒的大腦專注在某些事情上,例如看電視,他的五觀都投入了電視中,真正的"全人投入"。

二.就是小朋友已經疲倦,眼瞓,所以對外來的刺激已經反應不了。

三.女兒對於我的聲音不感興趣,自動過濾了 (tune out)。情況就像 Background Noise 環境嘈音,例如車聲、風聲等,這些我們會自動過濾的。

四. 我的提問或刺激,使女兒的大腦無法處理,大腦進入 "Hang 機"情況。

第一和第二種情況無需解析,大家都會明白,每當小朋友樂極忘形,又或唔夠瞓就會如此。

第三種情況卻值得關注,因為小朋友若對於家長或老師的"聲音"或"指令"出現不感興趣,這代表我們給予小朋友的"教導"已經成為我們未開口便不想聽,家長老師便要留心。因為小朋友具適應能力,他們會自然地 tune out 一些他不感興趣或討厭的東西,長遠下去,將來有人和他說話,他都會"熄機",或只會當你提高音量才會有反應。這也是我在學校教波時發現的一些真實情況。

第四種情況有點特別。試舉一例:我試過問女兒同一條問題兩次,她都不答我,到我第三次問她:"妳聽唔聽到我問妳﹖" 這個時候她才說聽到。我再問她為什麼不回答我的問題,她便說因為她"唔知道點答"。當時我問的問題是:"點解我教左你咁剪,你又剪錯﹖"

其實"為什麼"這類問題對小朋友來說是較難的,做家長的需要耐心一點,除此以外,小朋友的思維能力不如大人,對於某些問題他們是無理解力的。我的女兒剪錯了,原因可以是由於手指控制能力不佳,又或是大腦無法準確判斷下剪刀的位置,這些都是超越女兒的語言能力的,所以我其實不應過份責備女兒。

遇到小朋友無反應,我的另一個做法是叫她停下來,走到我跟前,雙眼望住我,然後我再慢慢講出問題,並耐心等後她思考才回答。

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做錯事",若大人在身邊,便可以即時給予指正,相反,若大人不在,由或由傭工照護,小朋友的錯就未必得到修正。(我指的不是那些放手入滖水的大錯,而是那些做人規具原則的錯。) 根據用進廢退的原理,小朋友在細過的時候若做了許多"錯"誤的東西,他就會很習慣做錯。例如,小朋友習慣了被傭人服侍,將來食完飯就會覺得有人要幫他收拾,而不會自己收拾。相反,小朋友食完飯便收拾自己的餐具,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長遠他便會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

剛才所說的 Pruning 是修剪,這得由一位成人來幫助小孩。如果小朋友的大腦沒有經過適當的修剪,意思是他所希望的東西都能夠如願意償,他便會成為一個"無規則"的小孩子,也就是今天許多人不願意見到的"小霸王"。這個小霸王若能夠被"調教",由於大腦尚未"定形",將來雖然仍有機會變回乖巧聽話的小孩,但很肯定的是"調教"的工夫將會相當辛苦,有許多時候還有可能會失敗。

這個理念就延伸出父母應當在小朋友年紀小的時候留在小朋友身邊照護,而當小朋友長大後,也學識了許多重要的做人規則,便可以重新外出工作的原因。可惜今天不父母被迫要雙職,這個 pruning 的過程就"消失"了。孩子交由要一對四十的老師去調教,效果當然不可能理想。

我的兩歲兒子去過 playgroup,他經常的爬來爬去,不留心上課,甚至影響別人。但老師並沒有指正他。我的感覺是現在的教育都很講求"不打不罵"教小孩,也避免"話"小孩子,以免引起父母的投訴,但我卻十分懷疑這是否有效的 Pruning。 當小朋友不斷地被送去參加興趣班,其實自己的子女學到的東西又是什麼呢﹖除了那些"興趣"外,或許就是自己是王帝這個概念。

p.s. 我並非支持打罵孩子,但很溫和地告訴小朋友這是不當的行為,盡管要冒小朋友會哭的風險,還是需要的吧?

推介龐校長的明報專欄

下面的文章是龐永欣校長的明報專欄,它同時發表在其個人網誌上。
杜威在 How We Think (1933)一書裡曾這樣說 (意譯):「教師怎樣才配為學生的導師呢?首先,他本人必須有堅實的知識基礎,他的學識水平,不能止於只懂得教科書上說甚麼,或只能夠按既定的教案機械操作。學生的提問往往是出人意表的,老師必須當下作出靈活的回應。要有這樣的本領,他的學識必須既深且廣,觸及旁枝 (cover collateral points)。這樣,他的教學才能夠就地取材,流露他對知識的熱愛,並把這愛感染學生。」

對於不少香港教師來說,上述杜威的話難實行,這並非由於他們缺乏學養,而是香港課程的特色在於「趕」。這一來是因為課程的內容多,二來是要儘快把書教完,好進行考試操練。因此,老師必須抓緊甚麼是「超出考試範圍」(out of syllabus) ,學生的問題若超出了範圍就不用回答,回答也可能遭到其他上課同學阻止,說這耽誤時間。

久而久之,「教書」就變成一項障礙物,趕快越過它就可以把焦點對準考試。從前的中學會考,據我所知有學校能把中四、中五兩年的課程濃縮至一年教完,中五開課即開始密集操練考試,方式是:學生做練習,上課對答案,更正錯誤。

但在這過程中,老師又發現,不少學生並沒有好好地掌握學科知識,需要花時間把有關內容重新講解一遍。然而,這種缺乏上文下理的「折子戲」式教學,最不具教學效能。當然,對學生而言,由於目標只在於完成當下的習作,就更難體會甚麼是求知態度和獲得知識的樂趣了。

----------------------------------------------------------

上述一文正好講出香港教育的大問題:"趕考試",並與教育理論背道而馳,香港的學子變得膚淺,只能說是"理所當然"。我看了後明白香港教育的問題深遠,也反省了自己教波時應該避免"急功近利",一切只能從基本開始,而自己則更應"博覽群書",增加自己的知識深度。

龐校長的網誌是我十分喜歡的,理由有:

一. 校長本人是有親身個人成功經歷,能夠一手使一間涉危中學起死回生,使該校成為重點推介學校。他的成功不是靠考試考出來,而是有實際操盤成功經驗,且在香港。
二. 他的文章只是數百字,要在字數限制內講出一些理道,殊不容易,所以他的文章絕對是獨到精辟。十分適合香港人的口味。而且深入淺出,不是拋書包的學者,而是真的希望普羅巿民能夠明白。
三. 他的文章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選擇"和諧",經常一語道出問題,能夠保持學者的風骨,在今天為名為利的香港社會上實在絕無僅有。
四. 談的不是個人觀察,許多是有理論基礎支持,又有實際推行經驗的智慧文章。

如果看官覺得我的網誌還有可讀性,我鄭重建議家長兼看龐校長的文章,相信對教育子女,必大有得益。




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

香港的前景

生了小朋友的人,人生就像背著一個大包袱,沒有一分鐘可以卸下重擔。

最近發生了兩宗小朋友因嘔奶而死亡的事件,代表的可以是個別家庭的疏忽,可以是純屬意外,但亦可以代表照顧小朋友的系統出現問題,看了後你有什麼感獨沒有﹖

昨天亦報導了家長為了小女入讀小一而報讀了十間學校,同一天要去十間學校面試。這又代表了什麼呢﹖這可不是小數呀! 我的女兒也報了兩間,幸好不是同一天面試。香港不是十二年免費教育的嗎﹖為什麼家長又這麼的擔憂,是這些家長的問題嗎﹖

不要誤會以為入讀小一才有壓力,其實連入讀幼稚園都有。我的兒子今年兩歲,十一月就要入學面試。但壓力不是在小朋友,而是在家長,因為兒子連去厠所小便都未識,而學校有問卷問小朋友的自理能力,例如去厠所大小便,我的兒子都是"唔識"的。幼稚園都要揀人﹖為什麼呢﹖因為幼稚園學生成績唔好會被殺校﹖我只能說 I don't understand.

另一間我們報讀的幼稚園則要上網填報名表,還要用電腦掃描入數紙、出生証名、相片才能報名,並且不設手寫表格報名。這其實已經是徹頭徹尾的 screening,將電腦水平低的家庭排走。又或電腦化報名是為"方便"大家﹖到底為什麼幼稚園也要有面試呢﹖要挑選什麼呢﹖

最近有學校出一條規例,凡中六的同學就不可以參加校隊。我知道了後只有微笑,因為這是為了保成績。但試想一下你每天都要食飯,但突然叫你不可以食飯的感受嗎﹖若果禁止活動是成績的保證,這是百份百合理的,但事實卻和真理不同。喜歡打球的同學還是打球,不過到公園打吧,更多機會接觸毒品和黑社會。有時候學校真是監獄都不如,因為真正的監獄是有放風的時間,可以打籃球的。

今天的小朋友是很辛苦的,六時半起床預備上學,下午放學後要去補習社,到晚上七八時才回家,回家又要由家長覆功課,十時便要上床。這種生活會有快樂童年嗎﹖

當我們在投訴香港的九十後,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呢﹖我們的教育制度絕對責無傍貸。我相信若小朋友由三四歲便被安排長時間的超越自己能力的訓練,並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空間,這種小朋友喪失的是自己思考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他們再不會 think out of box ,只會 think within the box ,因為家長不容許任何創意和空間,沒有自由意志,這種小孩子終其一生只能成為聽指令的奴才,而不是人才。

如果你是有錢人,你會選擇國際學校,送兒女出國,否則你只有接受現實。令我感到可悲的是這些本來天真無邪的小朋友,他們被社會制度的折磨,長大後已經無法改變自己十多年的訓練成效,事實上經過長期的"監禁",他們想變亦無法子。

回頭說家長的感受,看了這篇文章,知道了事實,但沒有錢,你可以做什麼﹖只有壓力的增加,白頭髮多兩條。無奈。

香港的前景是什麼﹖ You tell me.


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

"打曱甴"的聯想

我讀初中時,我家的曱甴是很恐怖的,因為每隻都有一寸或以上長,而且會飛。那時候我們晚上是不會走出大廳的,因為每次出廳一著燈時都會發現有十數隻曱甴在西周圍逃跑,特別是在開放式廚房的鉆板上,往往有兩三隻在"開餐",開了燈還不大走。它們走路的聲音我都能聽得見,是"刷刷"聲的。奇怪的是當時年紀小,天天活在這個屋中卻好像沒有什麼。

當年的某一天我終於忍無可忍,我半夜走出廳開哂燈來打曱甴,後來媽媽聽到我出了廳又出來和我一起打,那時候我們二人合力,一共打了十多隻,曱由的屍骸滿半個垃圾鏟。倘若加上被逃走了和未被發現的曱甴,我家當時的"客人"就應達到三十隻或以上,記著,這些都已經是"成人"而非"少童"! 真夠恐怖呀!

或許你會問,怎麼它們開燈後還不跑掉呢﹖原因是當年由於我們很少出來打曱甴,所以這些曱甴都習慣"慢慢行"的,而且由於是屬於較大型的那種,行動沒有"德國曱甴"那麼快捷。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阿媽真係"唔掂"! 因為廚房是她負責管理的。但當時還細,卻不懂得"問責",只會討厭這些曱甴,認為這些曱甴不應來我家"搞搞震",卻不會想到它們得以為生的原因就是媽媽的清潔搞得不好。

有時候想想現在社會上許多的問題:怪獸家長、港孩、住屋、教育問題等等,其實都有其根本原因。但我們往往只會頭痛醫頭,又或逃避,但卻不會去想問題背後的根本成因。就像我童年時只會"打曱甴",而沒有理會曱甴的"源頭"在於廚房的衛生。

當我們不斷去罵政府,但事實上許多的問題是出現於錯誤的價值理念。當人一生只為追求物質、官能享受而忽略人的精神文明,上帝的價值理念,我們得到的結果就是今天的問題社會。

當做生意的知你不能分辨物品的質量時,許多時候只會給你最低成本的產品,因為做生意就要求的是最大利潤。若果產品對人體有不良影響,只要不被揭發,也是"可行"的。這是我看見的一種不斷漫延的問題價值觀。

同樣道理,當窮人沒有東西吃的時候, 在以生存為大前提下,殺它人而使自己能夠生存,其實無可厚非,也合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概念。所以我們可以看見今天的社會有人生產毒奶粉,為的也就是圖利,為了自己能生存得更好,其它人的死活又與我何干呢﹖

粵語長片中新馬仔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在現實世界中,還有嗎﹖現實世界有的只是"你死我亡"。中國為何那麼多黑心食品呢﹖原因是當平民沒有正規的方法改善生活,又或生存,他們餘下的想法將只會是:"你中毒死總比我餓死好。"

當我們只"打"曱甴,而不清潔廚房,這些曱甴是永遠不會離開的。我們的社會有病,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問題,而要看遠一點,看問題深一點。

然而,若我們若仍然是小孩子,那也只能繼續"打曱甴"。

記住,小朋友是不能罵"阿媽"的。不過,就算你敢罵,"阿媽"都係唔聽的。





2011年9月7日星期三

專業父母

這個題目有點特別,但也許較許多其它的專業更重要。因為一個人可以沒有專業,但有了子女後卻必須要成為一個專業的父母,否則家庭可以發生許多悲劇,子女容易誤入歧途又或變成隱敝青年。父母可以失業,但卻仍然要擔當父母親的角色。可悲的是許多人只會覺得生了小朋友便有資格做父母,這卻不是事實。今天許多的社會問題,青少年問題,相信也是出父母親這個角色不夠"專業"。

首先講一下做父母的心態,我指的特別是全職的父或母,由於大部份時間不用上班,家庭中的每一件事都成為被問責的對象。我算是半個全職父親,家中凡有什麼機器、水電有問題,我就責旁貸,就連大廈停厠所水都像是我的問題,一切的問題都是我"工作"表現不佳的表徵。除此以外,兒女生病,或出現什麼意外也都是我沒有好好照顧子女的問題,甚至乎傭工的表現,煮的餸菜不合胃口也是我未有做好監管的責任。其實住家男人,又或俗語的食軟飯,其實一點都不容易,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我相信大部份的香港人都會選擇返工,因為返工上班能夠賺錢,而這個社會中人的能力就像只能用金錢去衡量。

若有機會選擇父母,我會用以下的能力去評選一個父母是否專業。

第一是了解子女的能力。

做父母的最大希望是養育子女成材,所以能否明白,了解子女的性向、能力、興趣是最重要的一項要素。現在的教育制度是封閉式的一對四十,一個小朋友若不是在語言和書寫上有天份,小朋友就容易被老師視為有學障的問題兒童,並被忽略。所以做專業父母的人理應對子女有最深的了解,能發掘幫助發展子女的天份,明白子女的缺點,並想方設法去幫助子女改變自己性格或能力上的弱點。

第二點是有自己的主見和人生觀

在我認識的朋友中,有許多是沒有自己的價值觀的人。他們就如隨風擺柳,什麼事情都是看別人的方法去做的。這種人容易人云亦云,使自己的子女得到最多人接受的東西,而非最適合自己子女的東西。好像別人上學前班便去上學前班,朋友的子女學普通話便也去學,朋友去補習自己又要自己的子女補習。這種人會為自己的子女過度編排節目,並造成子女大腦失去思考和計劃的能力,最終只能成為像香港特首這種只能聽人指示而沒有自己主見的奴才。

另一種說法是這類父母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香港曾經出現的"盲搶鹽",其實就是代表這個社會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其實不少。這種人教育出來的子女只是一種為生存而生存的人,並不能夠真正的貢獻社會,使社會國家走向文明。

題外話,宗教多認為世界上只需要有一套價值觀,但其實大自然的法則卻是以產生不同,(基因交換) 去適應世界的轉變,而非單一信念,否則今天我們每一人都會是一樣。所以對於抱有不同信念的人,其實亦是使世界能夠維持平衡的原因。所以今天我會尊重每一個和自己不同的人,而非歧視他人。

第三種是尋找資源的能力

舉例說,我的女兒對音樂方面有天份,做爸爸的我會嘗試了解音樂,看一些文章,向身邊音樂造詣高的人請教。我希望兒女讀書可以入讀好的學校,我會上網、買書、問人,嘗試了解學校的狀況。無論一位父母如何叻,總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會有深度了解。兒女是不斷地在成長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也是要不斷改變的。在女兒還不懂事的時候,我有時候會用打罵的方法去教,現在女兒已經能用語言和人溝通,我便會不再打她,凡事以講道理的方式去教。我自己到現時為止已看了超過廿本教子女的書,雖然自己性格上的缺點未必能完全改變,但卻總算叫做有點改變。

其實教育子女的時候,最大的得著可能是自己,因為我們要重溫所有自己年少時的經歷,就好像自己也回到年幼時,有機會改過自身,又或體會那些兒時沒有的快樂童年。

世界並沒有什麼叫模範兒童,今天我們在欣賞的人,例如任何一個運動的巨星,他們都是由細便玩那個項目到大的,他們不可能是琴棋書畫都精的人,所以若將香港今時今日的教育放在他們身上,我相信我們今天的世界便會少了許多人材。當然奴才也是世界上重要的一種"人材"。不過我倒不想我的子女成為這種人。

時間關係,最後勉勵自己和那些全職的父母,這個工作需要頂得住冷言冷語,沒有多少人真正欣賞。但當一天自己的子女成材後,我深信這些艱難的日子會是值得的。希望有能力的人仍然努力堅持不懈,做個真正的專業父母。

p.s. 那些煮飯洗衫格價和煲湯好叻等"專業",因為自己不懂,所以就沒有在這裏提,但其實都是好重要的!







緬甸遊記三


中國人很喜歡勤力這兩個字,但在真實的世界中勤力和財富並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在緬甸這個地方,大部份的東西都控制在一小撮人手上,這點和香港有相當大的類似,所以就算你十分努力,也並不代表你能夠有什麼"成就"。

在我眼中緬甸的人很平靜,我沒有聽過大聲說話的緬甸人,大家都很平靜,沒有什麼喧嘩的時候。這些人的工作很簡單,他們聽從指示,安份守己,特別是在我看見的家庭中,他們缺乏香港小朋友經常會做的事,就是和父母討價還價,或是要求父母什麼什麼的。

這種文化可以說是有好也有唔好。好的一方面是由於人人都較易滿足,生活就較為和階。不好的一方面是整個地方的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因為人人都不介意自己現時的境況,社會就缺乏前進的動力。

另一個可能是這裏的人都明白環境給予他們的機會是較小的,能夠做現時的工作,已經很不錯。當地的人告訴我這兒要找工作最重要的是擁有關係。這一點是可悲的現實。因為盡管你努力,但沒有人脈,一切也是徒然。

院長為了營運這個孤兒院,現時所做的項目已包括了農業、畜牧業(豬和牛)、魚塘、家庭工業(豆奶製作)、幼教(Tuition school) 和一所 Doughnut shop。但整個孤兒院真正負責的就只是院長、她的爸爸和丈夫三個人,單單要管理好這些項目已經是一個極大的任務。我曾經想過如何才能幫助院長脫貧,又或不至於長年累月地要負上沉重的經濟壓力,但了解後只能靜默無聲。

好像豆奶不能長時間存放,制作的量不能過多,又要兼顧運送,還有電力中斷的問題。(這裏時不時會停電。)農業就要收割、播種、澆水、防蟲等不同的工作要兼顧和編排。養牛和養豬也需要許多的心力,牛要吃草,豬也要吃,每天都有人要打理。她們開辦的英文補習學校要招生,也要交租,又要找合資格的人去教,還有教材的尋找,件件都不容易。開Doughnut shop 需要人手看鋪和制作食物,負責日常的存貨問題和清潔。現時的店子位處戶外,營運會因天雨而更困難。

看見這些東西,無法不讚嘆這位院長的努力,然而做了這許多年,再加上捐助,孤兒院還是活在足夠的邊緣上。作為院長的好朋友,我看了後實感到無奈,因為自己確實沒有能力幫忙什麼。

每一個項目都需要有特定的人負責,有沒有足夠的人材去承擔這些項目﹖ (現時主要靠長大的孤兒),這些項目在長遠能否成功運作﹖ 事實上亦難下斷言。 好像 Tuition School 和 Doughnut shot 就要依靠地點來運作,若租金增加,又或業主不予租用,一切的努力又會化為流水。

除了為了經濟上的收入外,院長嘗試這許多的工業為的是那些已成年的孤兒們。好像英文補習學校、豆奶工業就為他們制做了就業機會。多年以來,院長承辦過的小型工業已不只這些,進進退退之下已有不少項目失敗過。這位院長的毅力實在令我敬佩。

這次我去緬甸其實沒有去過觀光,就連買手信的鋪頭也沒有去過。但我卻看見了一個家庭在這兒服侍上帝的偉大。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上帝不讓他們豐足呢﹖ 為什麼如此忠心的僕人要這麼辛苦呢﹖

讓我告訴大家這裏的一些危險。孤兒院的隔鄰就是緬甸的軍營,每一次有外人到來探訪,院長都要通報軍營的,還要復印護照。若果是金頭髮的外國人,這裏的軍人就會很緊張,但中國人他們就不大介意。院長告訴我他們曾經被軍人偷了七隻鵝,糧倉也曾經被偷過東西。原因是這裏的軍人分為士兵和將領,士兵很窮,有時候連飯食都不夠,所以會出來偷東西。

而這兒的孤兒在那裏來呢﹖ 有部份就是軍人在山區中殺死了父母而遺下的小孩。除此以外,孤兒院的供電也是由軍營供給的。十多年來,孤兒院和軍人都和平相處,所以這個孤兒院和軍人其實存在著一個很微妙的關係。

我曾經問過院長為什麼人民會參加軍隊﹖ 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會喜歡他們吧! 院長告訴我這裏的人多是被抓去當兵的。在晚上會有軍車將一些在街上遊走的年青人捉去。若那個人不願意當兵,就會被打,甚致弄死。但若果有錢,卻可以有機會將自己被捉去的兒女贖回來。

當我聽了這個故事後,我便明白為什麼上帝讓這個孤兒院繼續貧窮了,因為貧窮就是一種保護,試想若這個孤兒院有許多資源,難道軍人不會打它們主意嗎﹖

在緬甸這個地方,命運其實並不由自己去決定,而勤力嗎﹖ 只佔成功的一小部份。

Sad story.......

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緬甸遊記二

香港人講到去旅行就係等於去玩,充電,享受等,但係我地今次去旅行就唔係為左呢d目的。今次去的原因是探望我們一直有支持的一個孤兒院。而我的另一個目的是讓女兒認識一下什麼是貧窮,希望她能夠學懂珍惜。

在緬甸的孤兒院不容易搞,因為政府基本上是零資助,負責人要自己想辦法去經營。所以雖然這個孤兒院已經有超過十年的歷史,但到今天仍然是活在邊沿上,生活只能說是僅僅足夠。早兩年經濟還好的時候孤兒院還有一些本地人士的捐助,現在則主要靠其它非本地教會或機構的支持。我最大感受的是當我看見這位我認識的院長時,她的面容比幾年前還要消沉。然而她卻仍然抱著一份使命感去繼續。

作為一個人,努力工作的同時是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變得順利,變得輕散,又或開展更多的不同的事業。但對孤兒院來說,由於辦得好,就有更多人送孤兒來,所以重擔又會不斷增加。當我第一次到孤兒院探訪時,他們只有百多人,但今年已超過二百人。所以對院長的壓力只是有增無減。

大家若教過書,便會明白每一個階段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需要,由起居飲食,供書教學,到畢業找工作,這些事情都由這位女士負責。我有兩個小朋友已經吃不消,但她卻有二百多個。這位女士曾問我有什麼意見給她,我只能說她已做得很好,因為我們外地人對本土文化,人手,和各種限制都根本不清楚,其實不能給予什麼幫助。

幾年前有一些教友探訪孤兒院,看見小朋友沒有什麼好玩,便捐一些 play equipment 給她們,例如千秋,馬騮架等,結果在沒有良好管理下小朋友經常受傷,反而增加了孤兒院的負擔,最後千秋只剩下一個鐵架,千秋就收起了。許多人都會有一顆熱心,但卻不一定有能力,結果反而害了人。我們做人不能只講愛心,也要講能力。

為了讓女兒學習分享,我叫女兒帶了兩個毛公仔去孤兒院送給小朋友。她到孤兒院後選了一個小女孩送,後來女兒發現那個公仔卻在別的小朋友手上,她便怒氣沖沖跑過去搶回來,再給回她"選中"了的小女孩。但沒有多久,這個毛公仔便又在另一個小朋友手中。我的女兒初時覺得很奇怪,但後來便明白原來這裏的小朋友最常做的一件事便是分享。院長告訴我他們是不會"爭"東西的,就連衣服也會自動share,自己不合穿便會給一些較細的小朋友。

我的女兒在家中有約十對已經不合穿,又或不喜歡穿的小鞋子,我便帶了過去送給他們。當工作人員拿出來後,我看見的不是十多個小朋友爭相恐後地來搶,而是一個一個試,沒有任何衝突、沒有打尖、爭位,其實這一幕對於我這個香港人來說是挺感動的。但女兒卻問我:"為什麼他們穿鞋時不襯番件衫﹖" 做爸爸的聽到女兒這麼說,我只能回應:"佢地連鞋都只得一對,又點襯衫﹖ " 但她是否明白我說什麼就連我也不知道了。我女兒是會因為一對鞋不襯上衣而不願意穿的。
我只能寄望經過這些體會,女兒會明白這個世界並不是人人都擁有飽足和幸福的。

也讓我講下這個地方的一些”恐怖”的趣事。

我們在孤兒院幾天,留意到其中有一些女孩子剃了陸軍裝,於是有一次我便問院長為什麼﹖ 院長說她們有頭蝨! 我和太太聽了後就無野講,因為都幾驚呀!

出於對我們的尊重,每次崇拜後200 個小朋友都來和我們握手。但這裏的小朋友不像香港有自來水和沖厠水,他們去大便是不用厠紙的。他們是右手食飯左手”抹"屎的! 所以當我們握完手後總會膽戰心驚!

每朝早我們都去酒店食早餐,女兒有一天不小心將果醬跌了在枱上,我們第二天再去到同一個餐枱食早餐竟發現那塊菓醬仍然在原位!這是間招待外賓的酒店,卻竟然連餐枱也不抹!真驚!

有一次女兒用窗簾布捲著自己,好像一粒糖的包裝紙一樣,我還拍了張相,後來下午便發現面上開始出現粒粒的敏感反應,本來幼滑的面變了粗粒粒,我更給了女兒一個外號”沙紙妹”,因為她的面實在太粗糙了! 幸好發現時的第二天我們便回港睇醫生,現時已經好番。

其實我和女兒去緬甸是一個冒險旅程,希望的是女兒不要學懂香港人的基本價值觀:吃渴玩樂。而是去認識世界,關心別人。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緬甸遊記一


當香港朋友聽見我要去緬甸還帶埋女兒一起去的時候,大家都會報以一個奇怪的眼神,並且為我們擔心,因為緬甸並不是香港人的旅遊熱點。而對香港人而言,最近期楊紫瓊被緬甸禁止入境的新聞和較早時緬甸的僧人上街遊行等事件,相信會是大家對緬甸的惟一記憶吧。由於這些都是負面的報道,也難怪朋友會為我們擔憂。

作為一位去了緬甸三次的人來說,我個人認為緬甸的首都仰光並不恐怖(其它緬甸境內的地方我不能肯定),而且比許多地方更安全。這個地方由軍人統治,對於那些平民百姓來說,一般已習慣順服,並沒有什麼流民和土匪,因為最大的土匪已經成為統治者。而一般平民百姓都很善良,信奉的是彿教。今次我去仰光,不知是不是由於淡季,所以就連乞丐也不見了;而且道路也沒有以前的爛,我還看見許多工人在修路,感覺是現在的政府比以前的"好",起碼做點基本東西。

另一個對緬甸的印象有所改善的原因是仰光的機場,整個機場燈光火著,關員也很有禮貌,而且整個機場乾淨整潔,一點不像第三世界國家的機場。最好的一點是,這機場沒有人向你索錢,而且行李過關都很順利。這個機場反映出軍政府明白到旅遊業的重要,所以遊客在這裏可以說是不用擔心的。(我兩年前去這個地方時,機場還是比較暗的,裏面的人也較"雜") 再加上我們是中國人,中國和緬甸是有良好關係的,有什麼事情也可以找中國大使館幫忙,所以大家若有興趣去仰光,相信安全是不用擔心的。

仰光的機場還有一個有趣的電器,這個電器在每一個海關的櫃檯上都有,牌子是"Samsung"。 外形就像一個小花瓶,不過上面有一戔燈亮著。這個電器上面印著的字眼意思是可以殺死H1N1 和其它一些病毒的,我看了後有點兒吃驚,因為我從沒有在其它地方看見過。如果這個電器真的work,我相信緬甸其實比許多地方都要先進呀! (其實我都幾肯定佢唔work ,否則其它機場都裝哂啦!)

另外大家不要以為緬甸很落後,我下塌的酒店就有免費WIFI上網,雖然沒有香港的快,但起碼都能達到基本check email 的需要。所以在方方面面來說,到緬甸的仰光旅行絕對不是一個危險之旅。認為危險的人只是對緬甸仰光的不了解。

p.s. 但若大家想到緬甸的山區旅行,我就建議大家一定要找一些旅行社代為編排行程,因為緬甸分許多民族,在山區的一些地方民眾和緬甸政府是不和的,有自己的軍火,所以若到這些地方旅行就要分外小心。我有一位朋友是記者,他就試過顧用一位當地人做領路員,結果這位領路員被地雷炸死。所以要探訪內陸和山區,大家就真是要小心一D。

(圖片不是緬甸小和尚,而是我的兒子穿上了緬甸的民族服裝。)








2011年8月21日星期日

女兒識踏單車了! (教女踏單車方法淺談)

有沒有試過教女兒一些東西,但女兒卻學極不懂。做父母的心中在想到底是否自己要求太過份﹖有時又會問為什麼別人又會做得到﹖但自己的兒女卻學極唔識﹖原因是由於自己不懂得如何教﹖或是自己的子女天份較別人差﹖又或是自己的子女的發育成熟程度較慢﹖林林總總,做父母的總會有時候自責又或檢討一番。

我是做籃球教練的,一向習慣性在學校採取一種有時間限制的教學方法,簡以之就是以目標為本,但問題是這種目標為本是以每堂或幾堂為一個單位,死線太短,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目標。在這種有時限的學習課程內,其實可以說是很有效率,也可以說是很殘忍,因為為了達到目標,我們只能兼顧那些中間偏上的小朋友。那些較為遲發育、天生能力不在運動方面的小朋友就很不幸地容易被犧牲。這也是精英制的問題。

作為父母,其實就不應採取這種方法,因為兒女是自己的,做父母應當讓子女能夠有一個適合自己子女的學習時間表,不應有太短的死線。例如當小朋友的身體發育或智能發育不足下,不應承擔超越其發育限制的學習活動。但做父母的要清楚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發育情況,心智成熟程度,才能因材施教。這是殊不容易的。

許多時做老師或教練不能夠因材施教,因為一般來說是一對幾十,但做父母的卻理應明白自己的子女更多,應按其實際表現出的能力而因材施教。這樣去教不一定教得較慢,只要自己子女能力可以承擔,反而可能比一般人學得更快。但重點是要明白子女的能力,給予適當的方法,讓子女在快樂中成長和學習。特別在幼兒身上,絕對不應該強以為之。

我在這裏特別想反省自己過去一種極為錯誤的教學理念,就是經常誤以為"將勤補拙"和"克苦學習"便是學習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根基。

事實上勤力在很多方面並沒有幫助,相反,不斷灌輸小朋友要"吃苦"其實更是禍延深遠。長遠來說小朋友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換來的是對學習的反感。更嚴重的是小朋友長遠下去失去"分辯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能力,將來所作的學業或就業選擇可能並非自己興趣或能力所及,結果只有事半功倍,得不嘗失。



上面的片段是我女兒學踏單車的情景,她今天終於學識了踏單車,我做爸爸的當然十分高興,因為女兒還不到5歲。但在成功背後其實我自己是有許多的反省和學習的。

大約四歲的時候爺爺買了一部三輪車給她,她一直很喜歡,經常和嫲嫲一起去城門河踏單車,在半年後,我這個心急爸爸為了要提升女兒的 level,所以就把輔助輪拆掉,希望女兒能夠學識踏兩個輪的單車。但很明顯我是一個自以為是的爸爸,因為女兒在我教她踏了兩次後便死都唔願意再學踏單車。我最記得的是我不斷地鼓勵她、又試過打壓、但無論我如何威迫利誘,我的"努力"使到女兒害怕了學單車。

這部單車就由本來經常用,到變成"無用",因為我拒絕將單車的輔助輪裝回車子上。之後我在嫲嫲的埋怨下又裝回輔助輪,單車變回三輪車一段短時間後,我又再強迫女兒學習,又把輔助輪拆卸,但結果女兒只是試過一次踏單車,之後單車又再塵封直到今天。

首先要談的是為何今天女兒又會再學踏單車呢﹖緣起是她的一位鄰居好朋友,比她大一歲,但已經懂得踏單車,而明天她約了這位好朋友一起去踏單車,所以我做老豆的無奈地一定要將塵封又锈封又漏氣的單車拿出來維修一下。當時我和女兒剛去完同學仔的生日會,我心中是預備把輔助輪裝回去的。不過這個時候我就順道問一問女兒想不想試下踏兩個輪的單車。她竟然說"想"。於是我便在屋苑的平台教她。那時已經是下午的5時,不會曬,適合幼兒。

最初我做的是雙手按在她的肩膀上,她自己控制呔盤和踏單車,我在她後面一直跟住,並幫她平衡,教她不要大力扭呔,並保持身體的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女兒繞了三個圈,一個圈大約三十米。這三個圈她有跌,但並沒有任何受傷,除因我托著她,漸漸她也懂得將腿伸出,加上時速較慢,跌的時候也較不會容易受傷。(不受創傷對幼兒的學習是較為重要的,因為她們沒有大人的鬥志,若跌傷了感到痛楚便容易放棄嘗試。)

後來她自己提出座位太高,叫我要較低D,作為一個非專業教車師傅,我並不能準確地講出正確的高度比例,但簡單來說是在單車傾斜時,幼童感到容易將腳放到地面應是正確的座位高度,因為這樣保証了幼兒自己能安全著陸。我較了兩次,每一次都很麻煩,也有點不奈煩,因為要用鉗子將鑼絲旋開才能調較座位高度,之後又要再旋緊。但這真的是很重要的,因為給了幼兒安全感。

經過兩次調較後我再和女兒像先前一樣地在背後按著她肩膀又繞了一圈,然後我便說:"好了,都差不多了,算啦,唔好試啦,番屋企啦。" 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她正努力中,所以我得到的回應是:"唔好,我要再試。" 接著我便說:"最多試多兩次就要返屋企。" 其實當時心中不知幾想她練耐D。她的回應是:"再試四次啦。" 我說:"最多兩次。" 我的這個做法是讓小朋友明白到她是主導者,而我是在服務她的,她不想的,我沒有勉強她。這有點像心理遊戲,但事實是我們不應讓小朋友感到乏味或疲倦才結束學習,應該是她在仍有興趣時便要完結學習。這樣小朋友會更期待下一次的學習機會。

結果她再試了幾次,不多於四次,便成功了。整個學單車的過程不多於20分鐘。

最後提醒各位家長,由於單車具有一定重量,如果幼兒的身體發育未能控制到單車的重量,建議還是等孩子大一點再學。我的女兒是可以一個人將單車推上四五級樓梯的,這也是經過好一段時間的"被迫"學習才做到的,因為我說:"妳自己的車自己推番。" (當時架車還是三個輪的。)

p.s 以上分享全屬個人意見,家長切勿照版煮碗,記得要因材施教! 還有,安全第一,不要學我沒有帶頭盔。


18-10-2011 補充:我在網上找到一條外國人教小朋友踏單車的短片,真的是professional,大家若要小朋友學踏單車,看這條片就不難了。http://www.babycenter.com/2_how-to-teach-your-child-to-ride-a-bike_10354840.bc



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Price of Perfection 完美的代價

到底怎樣才是對小朋友好呢﹖

做父母的希望小朋友成材,其實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希望子女能夠彈琴彈得好呢﹖ 是希望她快樂,是希望她有一個良好的興趣,還是希望她成名後自己有得威﹖

每次要求子女讀書做功課,為的又是什麼呢﹖ 是希望孩子讀書識字,以至將來明白事理,還是為了子女能夠在社會中出人頭地﹖

是不是考第一或頭幾位子女就會成功,相反就是失敗者呢﹖ 又是否為子女安排這安排那自己才配被稱作稱職的父母呢﹖

還是希望子女能夠做人上人,又或過一點較像樣的生活呢﹖ 還是僅僅為了將來子女能夠照顧自己﹖

為什麼三四歲幼稚園的小朋友已經被安排一大堆活動呢﹖ 是小朋友喜歡呢﹖ 還是自己不希望和小朋友一起玩﹖ 覺得和小朋友一起挺無聊﹖ 還是是害怕小朋友學業上跟不上別人﹖ 還是擔心將來沒有好學校收﹖

這一切一切都是出於愛嗎﹖ 還是出於羊群心理﹖ 還是單純的無知﹖

我看了一篇文章,內容是講述一位九歲的小朋友,她品學兼優,老師同學都以她為榜樣。小女孩的父母是專業人士,對女兒愛護有嘉,也為她安排了許多的活動。一次老師問她是否喜歡那些活動時,小女孩坦白說自己非常討厭那些活動,只是父母希望她參加。

在高中時她寫了一篇文章,題為"完美的代價" (Price of Perfection) 。

她內心認為只有她成績優異、活動出色的時候父母才會開心,所以她每一件事都很努力。她認為做得一般是不足夠的,只有出色 (not well but brilliantly) 父母才會欣賞她。所以她為了拿多半級的分數,由 A到 A+ ,她可以通宵不眠地溫習。

她每一天都在害怕自己有一天變得不出色,她每一天都在害怕喪失拿優異成績的能力,害怕喪失勝過別人的能力。她害怕自己變得平傭。

她坦誠自己沒有一天能夠感到滿足,而使她最痛苦的也是這種想法,成為"完美"是她活著最大的詛咒。

上面的這個故事是外國的故事,但我相信在中國和香港有著無數的小朋友活在同一個恐懼中。每年我們不都是聽見有年青人自殺嗎﹖ 為的原因不就是學業壓力嗎﹖ 去問每一位這些自殺個案中的父母,我深信每一對父母都會坦言自己錯了。我自己就認識一位這樣的父母,她的女兒自殺了,但還有一個兒子,而她現在的希望就只是孩子能快快樂樂,學業成績完全不重要。

可惜傳媒沒有嘗試過為這些個案作出詳細的研究,我們的教育部門也不會理會,相反,或許更被標籤為"抗逆力"差,並就此作罷。誰又會想到真兇可能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子女的一個徹底錯誤的概念呢﹖

當我要求女兒練琴、讀書的時候,我經常的回想起這個故事,提醒自己不要做錯,因為我希望的不是女兒活在詛咒中,而是做一個能一生都活得快快樂樂的人。

最後在這裏告訴大家,我也是一個視追求完美是人生目標的人,並且因而大半生被咒詛了。

願上帝時刻提醒我們做父母的怎樣才是對兒女好,不要讓悲劇發生。

p.s. 以上的故事來自 Jane M. Healy "Your child's growing mind". 這是一本絕對值得推薦的好書。



2011年8月9日星期二

女兒給我的安慰

在中國人的社會做一個男人不容易,因為男人要擔起頭家,否則便被認為是不負責任或無用。我也是在這種教育和價值觀中成長的男人,所以對於自己尋求理想,而搞到現在沒有什麼事業也一直有點謹謹於懷。但這兩天給我一些不同的睇法。

我在這個網誌中曾寫過一些關於教育兒女的做法,其實是自己在看書後學習的,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用得合宜,但最近發生了一些事情,使我做爸爸的真的心跳加速,半夜不能入睡,卻面上帶著微笑。

事情是這樣的,未夠五歲的女兒自今年四月開始學琴,我要求琴老師不需要迫她,只希望女兒能夠對音樂有興趣,覺得好玩就夠了,所以我並沒要求老師很嚴格。然而不要求嚴格不代表我不要求女兒合格,我總會要女兒每天都要練琴,我的理由是學琴要俾錢,不練琴就不要學琴好了。

我讀小學時看過一套卡通片"湯母歷險記",我一年前已經買了這套片給女兒看,她也由頭看過一次。但現在暑假閒著,我又拿出來給她和我看,因為我係幾鐘意呢套片的。她看了廿集後,我發現每次女兒和兒子都會聞歌起舞,一聽主題曲就會學片中的主角做"大踏步"的動作,我便隨口說不如妳彈首主題曲出來黎。

女兒就跑去開琴然後自己按琴鍵嘗試彈出主題曲的旋律,初時她都會斷下斷下,兩天後來她已差不多可以彈畢全首歌。對於我這個不識音樂的人來說已是非常驚奇。後來我問媽媽她是否不錯,媽媽也說好似對耳仔幾好,或者好多學琴的小朋友都得呢!

後來我和琴老師了解,原來女兒真的不錯,琴老師說她是她教的同齡小朋友中最好的一個。後來又問一些朋友,發現沒有多少小朋友是一叫就會練琴的,而且也沒有只練五至十分鐘就可以練完的例子。

所以現在我和太太都心情興奮,因為我們都在發夢,心中在想可能女兒在音樂上真的有點潛質! 最大的安慰是我這個開工不足但又要做一家之主的男人,可以告訴自己花許多的時間在女兒身上似乎是有回報的。

回想初時女兒和我也經常有"決鬥",我還拿著"虅條"要求她彈好琴老師給的功課。我記得後來我因為要求的"合格"使到我和女兒關係有損,我"諗諗下"覺得唔值得,後來就放手,將這個練琴"責任"交給媽媽。最後又搞到媽媽火氣上升,隔晚就和女兒決戰。結果後來連媽媽都"放手"了。我只是要求她練,練多久,練成點,我們兩佬都不大理會。

我甚至乎同女兒講過,如果妳唔想學琴,對琴無興趣咁不如停左佢啦! 但女兒卻說要學。當時我真的不想迫女兒,女兒若真的不想學,我也會同意,反正是興趣。

現在我仍然會"叫"女兒練琴,因為放暑假她沒有功課,我都唔知有乜可以叫女兒做。但我只是要求她練,不大理會她練成"點"。漸漸地女兒亦變得乖,每次一叫她就會練,但很多時只會練五到十分鐘。然而,我這位"門外漢"卻又同時發現女兒真係識得點彈,每首歌彈一陣就"搞點" -- 只是拍子可能差小小。

我一直反對強迫教育,所以我的女兒真的好"無聊",現在一天到晚都只是同弟弟玩,或自己玩玩具,去下城門河玩,又或者游下水,又睇小小電視,她真正每天要做的"工作"似乎只是彈下琴和吃渴玩樂。當然我也有報小量暑期活動,例如西洋畫、黏土班、小廚師等玩玩下的東西。反而中英數都無補習,學校的暑期功課只得四版紙,一天已經做完。

現在女兒還只是四歲多,將來女兒會否成為音樂家或在音樂有所成就其實也是未知數,我也沒有所謂。作為爸爸,我開心的是自己能夠發現女兒的一點天份,因為若不是我留心或無聊叫女兒彈卡通片的主題曲,我相信也不會有我這時的片刻歡愉。

做一位全職的爸爸或媽媽其實很重要,因為我們肩負了發掘和培養小朋友的性向、能力的重任,而不單是喂飽子女。現時許多父母都是雙職的,其實也就難發掘和培育子女,子女的成長只交給老師,但一班有廿三十人的學校又能如何發掘小朋友呢﹖加上現時的學業壓力,我們的小朋友大多是在"拔苗助長"的模式下成長的,其實一早被"教壞"了。

其實我的教法並不是無中生有的,但理論方面將來有機會再談。我只知道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培育出來的。若果我能夠讓女兒找到自己的興趣,潛能,我相信我再沒有事業也不計較了。願所有全職育幼的父母都能夠互相勉勵支持,因為我們的確很重要。

後補片段,拍於24/8/2011


2011年8月2日星期二

買餸

香港人不是個個天天都買餸,我也不是,但一星期總有兩次會去買,因為我是開工不足的籃球教練。但這也是很重要的使命,因為一家人的能否有得"吃"就交在我的手呀! 我每次去街巿都覺得很有趣,也很有挑戰性,因為總想買最好又最便宜的東西,但又要兼顧口味質量,還有街巿的各種人生百態。

今天買的餸是這樣的:菜花了$60、魚$126、豬肉$120、生果$31,總數約$330.- 夠一家5人約3天的晚飯,有時中午吃的是晚餐的舊餸,每晚約三餸,一個星期約有一次煲湯。

我發現是豬肉真的一直在貴,以前買豬肉送豬骨,現在豬骨貴過豬肉,一斤要$38。我買一件豬尾骨就要$48,亦只能煲一次湯,家人最多每人可以飲一碗。經常吃的排骨也真的貴到嚇死你,因為不要計工料,蒸一次排骨單單排骨原材料就要$20,一家四口一人只能吃兩至三塊。補充一點,上面寫的豬並不是新鮮豬,而是冰鮮豬,新鮮豬我已經許久沒有吃了。

看見豬肉的價格確實使人膽戰心驚,試想如果在外吃飯,餐館能給你吃什麼肉呢﹖ 我試過去第二家平$2 一斤的冰鮮豬肉檔買豬骨,但回家煲的湯一點也不甜,最後只能回去貴一點的鋪頭買。我們在外吃的湯,能不加"料" - 化學湯料嗎﹖ 否則成本如何控制﹖ 另外一位師奶朋友說她不敢買冰鮮豬,因為不知來貨是什麼。我同意,現在的鋪頭為了控制經營成本,可能入口一些來歷有問題的豬肉,所以肉質才會有這麼大的分別吧。所以買東西也要很"醒",但也很無奈,在經濟壓力下,我們大概只能自求多福。

我看書說小朋友要吃多一些魚類,因為魚有兒童神經發育的重要原素 Omega 3 等等,所以我一直嘗試隔餐有魚。近年傳出許多養魚有問題,加入一些對人不健康的物質,所以能夠的我就多買海魚,但海魚只會更貴,所以經濟上又會增加負擔。

魚價的升幅沒有豬肉的來得貴,但明顯地因為油價的上漲,魚價也跟上去了。現時較經濟的海黃立倉就要起碼$30.- 同樣大小的養魚只需$20.-。 尤魚也貴得很,一兩就要$3 ,一條尤魚就要差不多$25.- ,只能用來抄西蘭花一次,炒完仲要縮得小小的,感覺好貴,我也少買。較好魚例如石斑就差不多肯定過$60.- 若是游水的海斑就肯定要$100以上,但游水養斑也有$60條。由於細魚只能做湯或炸,又多骨,小朋友又不大適合,所以也少買。所以魚的選擇實在不多。

買魚還有個技巧,就是要早,因為魚會較多選擇,也較新鮮,價格也會較下午去的便宜一些。有時去魚檔一看,那些一條一條大大條的放在冰上的就知自己不能買得起,因為好明顯一條都要$40或以上。買魚還要識看是否新鮮,有一次我看見一條大黃立倉,只賣$25,以為買到好野,但回家一煑,魚味怪怪的,半夜就肚屙,真係慘絕人懁。買魚真係要小心,唔新鮮就食壞人,幾平都無意思。

在早上去街巿買魚還有一個景象,就是婆婆多,他們買的多是魚毛仔,又或賣相較差的細魚。在一堆魚仔中他們還會遂一挑選,彷彿同一群魚中也會有分別。有一些婆婆買的份量又少,揀的時間又多,我見過一些鋪頭就不大喜歡這些人,又有一些會說:"婆婆見係你先賣",因為他們買的量太少,有時候還要講價。有時候看魚檔的種類就知香港貧富差異極大,一邊賣高級海魚,一邊賣的是包劏的魚仔,我們負責買餸的一看就知那些檔口不用去。看著那些老人家,我想起銀行拒絕那些小存戶,而開專櫃給大戶,我們這個社會排斥老弱貧窮,實在是事實。那些賣小魚的魚檔,也只是小本經營,相信無乜錢賺,但卻惠給了許多的老弱。

我識的許多朋友都是無飯夫妻,有的住在小型屋苑,他們買餸就更頭痛,因為工人不能像我去到老遠但較便宜的街巿買餸,自己又沒有私家車,每天都要在貴租街巿買餸,餸價就起碼貴二到三成,貨物質量又不好。我自己就差不多就絕不會去領匯和小型屋苑街巿買送的,也不會去百徍或惠康買,現時主要買凍肉和超巿用品都到"佳寶",價格就一定平一截。

有時候做人不是不想精明,而是根本沒有空間。我們有家庭的香港人首先要供樓,第二要照顧子女,還有一份不穩定的工,關於吃的問題,我們其實又那有選擇呢﹖ 只要食了不即時死亡,其實對我們來說都是"可吃的"。而能夠去買餸,又有能力揀什麼是便宜一點的已經是上上上等人了。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下雨天的無聊遊戲


每天都有一些活動是很"無聊"的,例如女兒拉著我要我和她玩砌積木,兒子又拉著我要我和他跳舞。作為一個大人,面對這些需要"解難"的問題時,我總無耐地選擇了順著她們陪他們玩耍,因為我心中知道這些日子無多,因為子女很快就會長大,他們很快地會有許多其它的活動,那時候老爸便自然地會被"打入冷宮"。

昨天是下大雨的日子,周六待在家中是太太最不情願的事。因為平日上班都以夠"室內"了,假日總希望可以去外面和子女一起玩,游下水,去下郊外行山,總好過呆在家中,但無奈天公不做美,我們惟有待在家中,這個時候媽媽竟然有"神來之筆" -- 決定和女兒一起做蛋糕。我這個"高層"就選擇在另一邊冷眼旁觀,不褻參與這些"女人野",但其實也是在"暗中幫助"兩母女,因為我得培著我的小兒子和他一起玩,好讓他們能專心做糕。

和小兒子玩什麼呢﹖我選擇了暴旋陀螺,因為其實我自己都鐘意玩。這些陀螺真的很cool,因為有不同的戰鬥力,可以自行更換套件,加強它的攻擊力。兒子還小,還不懂得拉陀螺,但就會在一傍看和參與,陀螺跑了出去他便會幫我執,有時就會把陀螺掉入去打停我在轉的陀螺,有時又會用陀螺鏈打我的陀螺,我們就這樣玩了大半小時。後來女兒在媽媽焗蛋糕時也跑來參與,和我鬥過,而小兒子就幫手做公証,講:"1..2..3",其實是我們講,他才跟住講,但我們總會盡量讓他參與。

除此以外,小兒子和我最多玩的就是打筋斗,我會捉著他雙腳幫他做頭手倒立,又會要他做以手當足,學做"手推車",還有他最喜歡的"打千秋"。有時候我就會爬在地上,他便會騎到我背部幫我揼骨,有時又會攤在我肚子上食手指。

這些活動便成為了我一天的主要活動,晚上就和女兒一起看了"冰河世紀",兒子一邊在看時一邊會叫嚷,看見打鬥場面時還會講:"打交",見到那個戲中的動物照顧bb時又會講:"哥哥",這個兩歲童彷彿也看得明白。女兒還不時會尖叫,看到嚇人的場面會攬著爸爸,我就會講:"爸爸係度唔駛驚!"

電影播了一半兒子便和工人入房睡了,他沒有嚷著要繼續看,姐姐抱他入房睡覺時還和媽媽我和女兒"拜拜"和給我們飛吻。我都感到安慰非常,因為兒子好平靜,一點不像一個頑童。而女兒呢﹖在看完電視後也乖乖的上床睡覺了。

這些活動看似平平無奇,但其實卻包含了許多重要的兒童成長要素。

媽媽教女兒做蛋糕就讓女兒看見媽媽的"利害",因為平常女兒無法見到媽媽工作,不明白媽媽的辛勞,也無法"敬仰"媽媽,只知道別人說要"聽媽媽話"。當美味又美麗的蛋糕做好後,女兒就明白了媽媽完來好"叻",建立了媽女子間的微妙關係。

而我和兒子玩"打千秋"、"番筋斗",其實刺激了兒子的小腦 (cerebellum),使兒子得到良好的腦部發育,當然也建立了親子關係。兒子現在一聽歌就會拉著我手要跳舞,訓練的是兒子的身體控制力,他跳舞時會拍手,雙腳會踏步,還會模仿大人的動作。這些對兩歲小朋友都是最重要的成長元素! 當我玩陀螺時,他在一傍"參與",講1,2,3,其實也是"積極參與",什麼時候做觀眾,遊戲規則是什麼﹖這些都是潛而默化的學習。而這些遊戲最重要的是通通都是互動的 (interactive),大人和小朋友需要溝通,而非像看電視一味的被動。

什麼東西是好的﹖那要看你的價值觀。玩電腦和 iphone﹖還是無聊遊戲﹖

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馬是什麼﹖" - 小朋友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關係

自從我發現香港的小朋友變得很難教,我一直在問為什麼,為什麼今天的小孩子不同了。我在不斷尋索下找到了Jane M.Healy 的書,其中一本是1990年出版的著作 – ENDANGERED MIND。這書清楚講述了一種類似港孩現像的成因,提出了一個我沒有聽見過的說法:語言能力下降而至使思維能力下降的理念。

在教籃球時我會經常性地用問題去測試小朋友對我的講解是否明白,或嘗試透過問題去與小朋友溝通,但我得到的回應多數是單字或必需要給予選擇,否則小朋友便會無反應

這個現像使我相信小朋友的腦筋不善思考。或許他們習慣的是你給他標準答案,然後他背誦後才給能回答你。這是學校的模式,填鴨式教育的結果。

JANE 在書中提到一個研究,很粗略地說是小朋友若能夠回答馬是什麼來的﹖這個問題,他將來的學業成績是較好的。書本講的是美國的文化,我嘗試了解在香港這個環境下,這些理論有沒有相同的應用性。

我前兩天問了許多香港小朋友同一個問題,其中的一些答案是:

三年級:強壯的、美麗的、善良的

四年級:係….. (良久沒有聲音)、會跑的

五年級: 有腳的…..

六年級:係……. 頭到有毛

升小一:有眼的、有耳的、有口的。

朋友女兒(K2):有翼的,有角的 (原來他誤會了馬和獨角獸)

我的女兒 (K2) : (很快地回答) 有四隻腳、頭有毛、跑得好快、俾人騎的

結果是使我震驚的,特別是那些高年級的學生不見得一定比低年級的更能回答這個問題。當然我也欣喜我的女兒的答案竟然是最好的。(我女兒並沒學騎馬的!)

JANE 在書中講到現在的兒童很少有機會發展語言能力。她的意思不是小朋友沒有機會讀英文,而是小朋友沒有機會講說話。她的說法我非常認同。

我的女兒就連在搭校車時和同學細聲傾偈也被跟車阿姨罵! 我們的一般學生在學校課堂亦甚少有機會講說話,老師亦不愛多說話的同學;做父母的我們經過一天的辛勞,回家想的只是自己休息一下,又或陪子女溫功課,那又來時間去和子女說話呢﹖加上電視、電腦,音樂,我們的孩子的主要娛樂在這些被動媒體” (passive media) 所佔據,餘下與人溝通的機會和時間更是少之又少。

小朋友的語言能力下降,直接影響小朋友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下降,影響的不單是其中一課語文的水平,而是所有學科的水平,而是整個人的生存能力。我們現在社會不是有許多高分低能,大學畢業卻連準時上班也有困難嗎﹖我們不是在投訴90後的青年有點不像樣嗎﹖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出於頭腦的思維能力。

最後也講一件事,我女兒(4)昨天和8歲的小朋友一起遊泳,她在一個可以站立的嘻水池和朋友玩,她把朋友的頭按在水中,那位小朋友比她高大,但卻被她按在水中差點溺斃,原因是她沒有反抗,幸好媽媽立時喝止。

當朋友的媽媽問那位小朋友為什麼不反抗時,小朋友不懂得回答。

其實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當然不是由於我女兒大力過比她大4歲的朋友,這個問題是小朋友現在失去了正常的思維能力,甚至乎生存的本能。(補充一句,朋友的女兒讀名校小學,成績不差。)

我不能給各位家長什麼專家意見,只希望大家自己小心關愛自己的子女。Jane 的另一本著作:”Your child’s growing mind” 是一本很值得大家上網講買的書,我在香港的書店沒有見過,自己上網訂講吧。


2011年7月10日星期日

時光飛逝

在香港生活了許多年,我不知道是因為這個地方的問題,是我的問題還是其它的問題,我總覺得生活得很壓迫,又或說生活就像是只是為了明天,而沒有今天。

舉一個例子,我自己的手機現在已經是智能電話了,的確很方便,我花了許多時間去研究手機如何安裝汽車導航系統,但到現在我還未用過一次這個系統,我真正使用該功能的機會比我花在如何安裝的時間少很多很多。我為了一些沒有多少用的東西已白忙了。

香港由第一代的 Iphone 用到現在的 iphone4,其實有多少人真正的在"用"這部機﹖ 有多少是因為潮流而產生一個需要,有多少人真正的需要經常上網﹖ 我的朋友用得最多的只是 Facebook ,妨彿沒有了這個手機便沒有了朋友一樣。我最常同太太講的是:"不如多d同個女玩。" 意思是不要玩咁多電話。

生命在身邊流逝得很快,仍在我床邊睡覺的女兒已經4歲多了,身體也由只有手臂那麼小的嬰孩變成一個百多厘米的兒童。她不單懂得自己行路食飯去上厠所,還已懂得了駁嘴! 那個小腦袋亦由乖乖只會聽話的服從的思維進步到會看出你的漏洞,回應你說話時的盲點。但我若不是在這個清晨突然扎醒不能入睡,又何時會欣賞到身邊這許多的變化和美麗呢﹖

每一天的生活就像只為明天,香港人就像一部手機般,明天的你已經忘記了昨天的你。就像你不會懷緬一部舊電話一樣,我們沒有多少人會想過原來已經擁有得太多。我們有的物質其實已比上一代人多了不知多少,但我們的快樂卻沒有增加過,因為我們沒有停下來看一看,感受身邊的許多美好事物。我們坐下來安靜的時候想的只是明天,就像有 iphone 4 的人想的只是何時可以有 iphone5。 其實今天我們有的已超過足夠。

香港人的娛樂模式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近年我很少有計劃什麼很長遠的東西。在我父母的年代我們去戶外燒烤是件大事,因為要預早買燒烤的東西,在家中調制燒烤的食物,而那時候燒烤的用具也不是隨處就有。現在嗎﹖ 要預早一星期計劃的娛樂近乎是沒有的,什麼都是即興。但奇怪的是我們最經常的吵鬥原因卻是沒有一些好的家庭活動。原因呢﹖ 因為平時工作很忙了,那有空間計劃周日的活動﹖ 有時間追追電視劇,和女兒玩玩,一個人已經筋疲力盡了。太太叫我去計劃,但我說我能上山下海,你卻怕熱怕曬﹖ 一家人的活動能一個人計劃嗎﹖ 怪不得有人個個星期是海洋公園和迪士尼。

像打籃球,我們以前會訂室內場打球的,但因為現在誰都不知道誰會在一個月後有空,所以我們現在只在街場打波,夠人就自已朋友打,不夠人的就和現場的人一起打,也少了許多無謂的聯絡,不用再三跪九叩地求自己的朋友出席。

其實這是進步還是倒退呢﹖ 我說是倒退。

今天我吃荔枝,品種是最好的"糯米磁",但因為弟弟有感冒,我要在弟弟睡覺了後才吃,又要避開女兒,以免她吃了熱氣。而荔枝買來了好幾天,不吃又會壞,要盡量多吃一些以免浪費,所以吃的時候有種很趕很急的感覺,這種要在短時間內爭取吃最多粒荔枝的感覺並不太好。雖然荔枝是好味道,但卻好像沒有和家人朋友,慢慢一起吃,一起說:"好多汁好細核呀!" 時那種共享的快樂。

人說快樂若能與人分享就是更快樂的,我同意。

今天我們個個都很個人化,朋友告訴我他在中午和同事食飯時大家都唔講野的,個個人手拿一部智能電話,手指在篤篤。我聽了後覺得有點難過,因為事實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被遺忘了,我們就像被數碼化了,面對面不懂說話,只能在網上溝通。

今天或許我們的"進步"或電腦化造就的即食文化使我們在感知上變得遲鈍,我們對於事物的感受也只流於表面,因為我們沒有空間,我們不再會停下來感受,我們不會和人溝通,我們或許有我們的理由,但這一切都不能改變的是我們讓光陰流走了,我們活著已沒有回憶,我們只是在 survival 生存 但卻沒有了生活 living a life 。

有時候停下來,計劃一下下個星期的活動,拿出十年前的照片和家人一起看一看,這許多已擁有的東西或許會提醒我們其實我們已經擁有得太多太多。

2011年7月2日星期六

什麼是正確動作?

我是教籃球的,我研究的是如何可以使一個人學習到一些技能,用什麼方法才可以使一個人成為人材,又或在籃球上的人材。在教籃球的日子中我接觸了不少年青人,有大有細,但我到今天仍然不能夠找出一條 formula去讓我的學生成功。相反,我學到的是人的獨特性和其不可改變性。

如果小朋友是一張白紙,那麼大人就是一場黑紙,你要想改變一個成年人,那差不多是不可能的。從人的大腦的發展去講,(我都係睇書睇番黎),你做某一種動作越多,你便會越快,越來越純熟,原因是腦的神經線會因應你的訓練量來加快傳道的效率,所以有許多動作一般人是不能和職業球員比較的,他們的神經傳道效率比你的會快許多,因為他們練得很多很多。

大部份我教的大人都有一種習慣,小朋友也有一種習慣,二者的分別是小朋友若願意去改,他們未成形的傳道系統很快可以改變,(只要小朋友願意);但大人就不能,盡管努力嘗試改變,很快又會打回原形,原因是他們建立了的神經傳道方式已經太久了,要改變的話是要用很多很多時間去"操",使新的技巧比舊的習慣更純熟,這已差不多是不大可能。大人在動作上的改變只能微調,不能大修。

在我剛教籃球的時候很著重所謂"正確姿勢",但到我教了許多年後,我認識的是人的不可改變,除非那人有很強的動機和很多的訓練時間,否則改變姿勢根本是不可能。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已習慣了的"壞"姿勢,其實也不太壞,因為已支持他打了這許多年的籃球。而且,另一個秘密是:壞的動作只要做得夠多,幾實也有可能變得流暢,只要動作能進一步加快,同樣有可能在比賽中仍然用到。NBA 中小馬的馬利安 Marion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今天想講的其實不是籃球技巧,而是人的習慣的不可改變性。

我是教籃球的,也是教小朋友的,最使我心痛的是當我看見小朋友也變得"無得教",他們的偏執比大人不惶多讓最教我傷心。我問過一些小朋友為什麼不用正確姿勢去投籃,大部份給我的原因是他們想容易入球,許多時就會用雙手發力,因為這可以使球的力量大一些,射得高一點,遠一點。這其實是因快得慢,因為不用單手投籃的話,長遠就會建立一種錯誤的發力動作,結果變成更難改。相反,若願意聽老師的話,雖然初時力量不夠而投不入,但假以時日便會成功,有好的投籃動作。

有時候這種不可改變性我們也可以從今天的政府官員的政策中可見,他們一次又一次地不理人民的意願,不求人民的福祉,堅持己見執意去做一些東西,這其實亦是他們大腦神經傳道系統已經定形的原因,你叫一個人從來不聽民意的人變成聽民意的人,那是違反大自然的創造原則的。

這些人已經"無得教"。所以在許多的改革當中我們會發現"換人"是惟一的方法,若果一個機構,一間公司經歷一些大問題而在人事上不作變動,並期望舊人會改變,這是少有人成功的。我們的政府不是有許多"推倒重來"的政策嗎﹖但也是看不見他們從失敗中學習呀!

香港的高官是在香港訓練出來的,他們習慣的是 listen to order 而不是 give you direction,我們的高官只是善於執行,而非策略性的政策制訂。今天祖家希望在香港管治的人的第一條件是:"順我者昌",所以任何一個能上任特首的人都不會是什麼人材,而只會是奴才。

香港人口漸老化,教育問題根又深蒡蒂固,我看見的只是更多的小圈子在建立中,各人在各自各的山頭耀武揚威,我們已失去了求同存異,為未來而放下眼前,為真理而堅持的特色。今天的政府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政府已進退失據。

做人民的我們雖然上街示威,但我們的行動換來的只是給我們自己的安慰,自己告訴自己:起碼盡了自己的一分力。

我是一位家長,我希望的是我們的下一代能有好的環境去成長,我們自己吃什麼,穿什麼又再有什麼所謂呢﹖這種家長情懷使我明白環保,明白自由和真理的重要,明白到不是有錢有財便有美好世界的事實。

看見香港今天的亂局,還有明天將會有的假和諧,假自由,只有無奈。

我欣賞所有願意走上街的香港人,因為他們是延續香港有限的自由和文明的力量。

香港在世界舞台上將會漸漸式微,三四十年後我們會說的是:唉,其實點解香港會搞成咁﹖如果當時我們能夠有更多人站出來,可能今天未至如此。

我最希望的是我們的高官會這樣想:"我不曾讓香港人有什麼好處,但起碼香港現有的良好法律制度不是毁在我手。"

無論籃球或政治,其實正確動作只是一份對真理的堅持和執著。

願補選惡法不能通過。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再談小一入學

我有朋友為子女小一選校,參加"大抽獎",他的子女頭三志願都選了名校,結果頭兩個志願的名校入唔到,但第三個志願都入到名校。我也有朋友三個志願中也有些不是名校,但結果派了去一間自己沒有選過的小學,結果突然要帶著兒女去叩門,那種惶惶不安就像突然發生了意外一樣,使人措手不及,對兒女和家庭都有莫大打擊。我還有一些朋友子女讀了兩年某小學,發覺子女不喜歡,結果現在正籌謀轉校,這又造成另一種對家長和小朋友的不必要壓力和重新適應的麻煩。

本來我也是那種不追求名校,只求兒女快快樂樂的人,所以對小女選校都沒有花太多心機,但聽了朋友的經歷後,不禁也緊張起來。作為一位讀書人,我最先想到的是上網查資料,到了學校網站,參加了升小一的講座,又去學校的開放日參觀,凡此種種都其實花費不少精力。最慘的是所有的資料都不齊全,看到的也只是片面的。

而最重要的是做家長的極需要一個清楚的時間表,讓我們明白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以免錯過了重要的機會。(這些資料在某些個人網站中也有人分享提及,但你可以100%相信一些"過期"網站的內容嗎。) 許多事情的發生並非我始料所及,好像升小一這事是2013年的事,但現在,即兩年前便要預備和籌謀,這可不是心理預備,而是要實際拿報名表格、填表、預備推薦信,並要在今年暑假參加面試的事! 面試還要以英語和普通話進行呢!

在香港有什麼事你會提早兩年計劃的呢﹖ 我看見的是許多家長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下其實都是"盲頭烏蠅",撞下撞下地參加了"大抽獎",而結果就像是買六合彩一樣,有人歡笑有人愁。以前我經常性地向太太說不用緊張,但後來才發覺太太的敏感那麼重要。

子女的教育實在不是件小事,而香港的教育系統對我而言實在不簡單,而小一派位的整個系統在"大抽獎"之上又有許多不同的入學渠道,例如"自行分配學額",還有直資、私立小學和國際學校等非統一派位的另類入學渠道。加上辦學質素良莠不齊,要在眾多學校中找到一間適合自己的學校並不容易。學校是否"好",其實也視乎家長對自己的價值觀的了解,對子女需要的了解和對學校的認識,所以還是早些預備較好,否則讀讀下就要諗轉校就更麻煩。

在這裏順帶推介"小一選校家長精明指南"給大家,看了後會對整個小一升學有不錯的了解。

最後也談一些題外話。

現時的小一入學中"自行分配學額的機制"是先於"大抽獎"的,申請者會被學校評分,例如有相同宗教背景的便有分,曾是舊生的又有分,在該校工作的家長又有分,校董又有分,所以若家長並沒有任何背景或關係便會被排在較後的位置,或只能參加"大抽獎",做成某一種政策性傾斜。感覺上小一入學的系統在強化和建立一些小圈子。無背景關係的人選擇相對較少,而有錢人就可以考慮讀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這促成了香港貧富懸殊的延續性,因為窮人子女入讀好學校機會必然較細,直接或間接地使社會不平等。

這些制度的起源我無法深究,但作為一位基督徒,我會問上帝這樣是合理嗎﹖ 有些人參加教會只是為了子女謀福利而並非真正信教,這又在做就另一些問題。許多辦學團體都是宗教團體,為的也是傳福音給未信的人,但卻在辦學時揀選了部份人,這是否有點問題呢﹖ 這些做法合符上帝的公義嗎﹖ 這些問題我覺得值得大家去深思。

算了,還是祝願大家都能找到心儀的學校好了。


2011年6月5日星期日

在6月4日談搵小學的體會

女兒現在讀 k2 了,就要開始報讀小學,我們做父母的當然想子女入讀一間可以適合女兒的好學校,所以在最近參加了一些小學的開放日,又參加了一些升小一的入學講座,當然還問了一些朋友的情況和他們對不同學校的睇法。

有一位已入小一的家長在入學講座中這樣分享:"老師打電話給我說要我管教女兒,原因是因為女兒上堂問問題,唔俾佢答就扁嘴。" 家長被老師責罵說:"你的女兒咁幼稚,唔該你教下佢,呢到唔係幼稚園呀!" 我諗唔通扁嘴都唔得﹖ 最恐怖的是這間還是一所標榜基督教的學校,說要效法基督!

又有家長分享某小學小一和小二就讀時女兒都很開心快樂,但小三突然功課勁多,根本無可能追得上,他們的考試卷無人在限時內完成,老師因而要加時兩次,額外俾多三十分鐘。考試的深淺不是應配合小朋友的水平嗎﹖ 怎麼可能會有"加時"這種荒謬的情況﹖

有一間小學的開放日好特別,全間學校無學生返學做義工,老師都係得幾個,d班房大部份都係鎖住唔俾參觀,只係操場擺左幾塊壁佈板。最奇係呢間並唔算係名校。呢間學校係我見過中最不重視開放日的。初時我以為呢間學校的老師會好有空間,可能愛心都多d,但係聽朋友講話佢個仔極唔鐘意間學校,話悶到死。呢間學校仲有個特色,就係校舍好大,佢d課室內的壁佈板個個係一個規劃的,悶到爆,間學校鬼死咁大,但係d學生作品就相對好少。學校的裝飾反映左學校的重視點,好明顯呢間學校不大"學生為本",重視的是學生是否"乖"。

我參觀過另一間直資小學的開放日,唔單止有講座,仲帶你去四圍行,間校舍內擺放左好多不同的學生藝術作品,給我的感覺就似樣好多! 校園內給人的感覺相當親切,可惜當我和老師談的時候,我就覺得老師都好大壓力。朋友話呢間學校初時係係無乜功課的,但係因為學生家長"投訴",所以功課亦加緊上黎! 在香港的小朋友真係想開心都好難。

有沒有去過波鞋街﹖ 前後左右不同店名的鋪頭都是同一個老闆開的,其實你看似有選擇,但其實只是在被操控著的假自由巿場機制下挑選。

選小一學校也和這個差不多同理。

由於我女兒性格較為外向,不喜歡死讀書,也不大文靜,所以我心中希望的是女兒能夠去一間不是那麼多功課的學校愉快學習,並且希望能夠去一些較為注重課外活動的學校。但我在深思熟慮後發現在香港除了國際學校就似乎不多選擇了,原因是現時一般的學校 (少數直資和私立學校除外),都受同一個金鋼箍所套著 ─ 課業成績。

學校成績差就會少人報讀,少人報就會被削資源,所以現時那有學校還能真正"多元智能"和"活動教學"呢﹖ 講這些的學校都係當佢係口號,只是推廣宣傳用語吧! 真正的事實是識背書就能考試升班,課業成績第一位。

當我諗通了這些道理後人就輕鬆下來,因為我根本無須再奢望在沙漠中搵到綠洲。

反而揀一間近自己屋企的學校就變得更重要,因為返學交通時間都少d,起碼可以俾個女瞓多小小。仲有,想和老師多溝通 (投訴) 都方便d .......... (其實咁係唔好的,好消極的,sorry!)

我有朋友參加小一統一派位,又名"大抽獎",因為學生無需面試,一切由電腦抽簽決定。結果派左去一間唔係幾好的學校。呢間學校真係唔駛去睇都知麻麻地,因為連網頁這種"基本功"都係差人幾皮。

點解學校會搞成咁﹖ 係無錢無學生先搞成咁,還是因為搞得唔好先無錢無學生﹖

講到香港的學校又諗起"霸權"同"貧富懸殊",因為香港現時的教育都好似都有種霸權係到,因為名校就收極收唔哂,其它學校就爭崩頭搵學生。有能力讀國際學校的有錢人就能夠受到較好的教育,無緣或無錢的就讀"普通"學校,被受學業壓力折磨,最終只能繼續成為奴材。

不過話時話,呢種咁樣的制度又幾有好處喎,因為有錢人唔怕請唔到人,大把人在填鴨式教育下變成智障,爭住做奴才。而窮人以為自己有書讀就有機會脫貧,以為十二年免費教育就係好,其實就靠讀書"上位"或脫貧根本無乜可能。

呢種咁樣的局面相對能保障有錢人可以繼續有錢,窮人繼續窮,是絕佳"維穩"的政策。

所以我話中國的領導人係有大智慧,而香港的高官就 do a good job,well done!

64民運 ﹖ 無咁既事。sorry 呢句新d:"你想要幾多錢先肯"算數" (擺休)﹖"

p.s. 本人只去了住所附近的幾間小學,加上女兒天性活潑較難容入一般傳統學校。不排除有不少非名校是政府資助但仍然是很好和適合 貴子女的。上文只是借題發揮,無需認真。

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我們的住所像監獄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試過去朋友屋企探訪,然後被管理處的人要求出示身份證登記呢﹖我昨天便試了一倘,事情是這樣的:

當時是下午約三時,我一個人抱著細佬 - 一個兩歲大的小朋友步入沙田小甜甜屋苑第X期的入口,正準備乘搭到由地面到平台的電梯,因為我忘記了朋友的地址,所以在大堂口打電話給已上了朋友家的媽媽,問幾樓幾座。這個時候一位八十後年齡的制服保安員便禮貌地著我要登記,我告訴他我是往探訪X座X室的X先生,我叫他打電話上話問,他告訴我一定要登記,除非業主下來接我。

這個時候我火都黎,因為我唔覺得咁樣係合理,所以我問佢叫乜名,之後我打電話叫老婆落黎,然後俾左個仔佢,自己走人。我決定因為呢個保安員唔去朋友屋企。我交低左個仔之後,我仲同個保安講:"你千其唔好俾我老婆上去! (除非妳跟足規則做)" 當然我肯定老婆唔會俾個身份証佢抄,因為我老婆仲火爆過我。

我明白保安員的職責,佢地係要保護居住係屋苑的人,所以要求陌生人出示証件係合理要求,但係當時我手抱一位兩歲大的小朋友,我唔通會黎打刧﹖所以呢位80後一定係新黎的,佢聽到我打電話問地址就立即"做野",其實只係無靈活變通的能力。

第二個問題係程序上的問題,當我能夠講出幾樓幾座,保安員在有合理懷疑下可以致電業主了解是否真的有邀請這位人士到訪,為什麼仍然要求該位人士出示証明文件呢﹖當時該保安員說除非要求業主下樓來接我,否則不能放行。這又是一個大荒謬,那豈不是業主又要帶身份証來證明自己是業主﹖那麼一位想不出示身份証的訪客豈不是要每位業主都要帶業主到樓下"接客"﹖

這一間屋苑是大型高尚住宅,但卻一個有不合理管理制度。香港有錢人就可以安居樂業嗎﹖記得在我細個的時候我們經常打開門玩,那時候不是有錢,住的地方沒有現在的好,但卻似乎有比現在更多的平安。

這個問題是管理公司的問題,住戶的要求,還是我的問題﹖

我相信任何一個有尊嚴和明白私隱權的重要性的人都不會隨意出示身份證明文件吧,如果你去一個地方探訪而一定要出示身份證明文件的,那會不會像是探監多一些﹖我腦裏只有監獄是合理地需要你出示証明文件的地方。

香港現在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現今的社會情況使平安越難求,在香港我們可以擁有豪宅,但卻沒有真正的平安。當人只求金錢和經濟發展,其實平安便離我們越來越遠。

最近有新聞報導中國的政府機關被炸彈襲擊,這其實就是一個証明強權不能壓制不公平和不公義的例子。若果人仍然只向金錢崇拜,不理會公義公平,有錢人和上流社會又豈會有平安﹖

我沒有能力改變國家,只能期求下次去朋友家時不用出示身份証就好了。

又或者我做一張証件給這些保安員好了。 Well .... that is a great idea!

2011年5月14日星期六

也談國民教育

我不知什麼是國民教育,只知道大概是教授國家民族的知識吧,而其目的主要也是希望我們能夠愛國吧。

當教育局提到要加入國民教育,最值得欣慰的是這可以肯定現在原有的通識教育並沒有相同的目標和意向,(或還沒有達到國民教育的目標)。

最近我聽到一些電台節目中的校長說增加的國民教育並不會使原來的德育課減少,這又代表是一種百上加斤的措施,而其成效必然性的會被受質疑,因為我並不相信現在的老師還有空間可以"百上加斤"。要搞好教育或許是讓老師有多點陪伴家人和學生的時間,而非增加工作量。

看到這種荒謬的教育改革,我不得不為現在的老師感到無奈,因為這些對教育有熱誠的老師就像坐上了一條駛往汪洋漫無目標的大船,船長是一個沒有自己信念的人,只要"老闆"告訴他什麼什麼使會轉軚的人。老師是這艘船的水手,學生則是乘客,他們兩者都無奈又無奈。

如果愛國只是懂得背誦國歌,只懂得不同的地方名字,城巿,又或盲目地去誦揚國家的政策,這就必然性的是在摧毀一個國家和地方的未來,而這艘船亦將會最終觸礁而沉沒。

我問自己是否也愛香港呢﹖住在這個地方的人似乎不該說不愛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否則便會被評彈,給人一種"叛逆"的感覺。容許我說說這個家給我的記憶。

我出生時居住的地方有很多戶人,一梯就有十多伙人,那時候自家門口外有一common area是和鄰居共同擁有的,外面還有一個共用的大閘,我們將單車等大件玩具都放在那 common area 。那時候我們和鄰居關係親密,經常守望相助的,我們會和他們的小朋友玩,但現在我連隔離的鄰居姓什麼也不知曉。

當年那老久的大廈,早早已退回給公司了,自己又搬了兩次,住了私樓。我的"家"的感覺很模糊,因為我就像遊牧民族,不斷地遷移,也從未有過"祖屋"。有時我希望帶自己的女兒去看看自己出生時的地方,但這已是不可能。

我的小學現在也搬遷了,原址已不再有我的小學。我最有感情的地方應是中學校,因為那個地方我當了六年的籃球隊隊長,為學校打過不少球賽,也拿過獎牌。而最值得慶幸的是我的母校仍在,並沒有因殺校而消失。但我相信不少香港青年人,他們的母校已經消失。

香港就像是一個沒有"永恆"的地方,我們不斷地搬遷,我們擁有回憶的地方不斷地"消失",我十分懷疑我們能有多少事物留下給我們懷愐,我們能懷愐的只餘下相片和那些和自己似近還遠的博物館。

在一個沒有值得懷念的地方,我們能有多少愛國情愫呢﹖

老實一句:你會愛上旅行時的酒店嗎﹖

事實是我們的"家"很"為利是圖",又或很"進取"。我們的特首可以經濟發展為理由而忘記六四事件,我們的國家可以捉拿義務找出死難孩子名字的人而無所不用其極,將法治制度間接廢棄,並無視國際壓力。我只可以慨嘆這很"出位",很"大國",就像報章中奇聞版的荒誕新聞,但我卻無法為此而感到驕傲,並因此而愛之。

愛國這個名詞離我很遠,因為我就像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個殺人放火的罪犯,雖然我生於斯長於斯,我希望叫父母放下手中的屠刀,但卻無能為力。納粹德軍可以屠殺本族以外的以色列人,但我們卻善於用最卑鄙的手段傷害愛自己最深最深的人。

那些因愛國而發聲的人被"靜止"了。

如果只是本著血濃於水而盲目愛自己殺人放火的父母,任由父母繼續惡行,這種愛是真正的愛嗎﹖活到這個年紀,我心中看見的香港只盡是"頽垣敗瓦",外表風光,內裏枯乾。

國民教育嗎﹖唔該實際D,不談也吧。

2011年5月2日星期一

我不是泥猛魚......


我一直都喜歡釣魚,但經常都只是釣到魚毛兩三條,所以都不大敢邀請朋友去釣魚,因為香港人大多"好大"喜功,我呢D魚毛王真係講出來都醜死自己。所以我一般都是"默默耕耘",自己釣自己的魚,不多邀請朋友參加,做個孤獨但快樂的魚夫。

最近我學人地釣老泥 (泥猛) ,搞到宜家屋企成日有七八十條老泥等工人去"劏",阿仔就經常食泥猛粥,我就成日飲魚湯。當然,呢D魚並唔係碼頭內海釣,否則都唔係好敢俾個仔食,大家唔駛擔心。

釣魚對於我們城巿人來說最重要的功能應是消閒,另一個意思是"逃避"思想工作或令人煩惱的事,讓自己的大腦可以休息下,而並非魚獲。但若每次都食"白果" (無魚),咁樣就會增加"煩惱",而達不到消閒的目的。

由於泥猛是一種可食用魚類,在海上又比較其它魚多,所以我由釣其它魚變成只釣泥猛。從釣魚的專業來說,這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次次有四五十條魚獲都叫做比以前有"進步"。

若果我在Facebook 上告訴朋友我釣泥猛,我諗好多人都覺得我水皮,呢籃球都唔搵我教,人屬群體動物,人言可畏,為免影響自己,我從不公告天下,而最重要的是我樂在其中。

點解在香港做人會好艱難﹖因為我們無法不比較。你的電話比我的電話新款,你的樓比我的樓大,你的波鞋比我的新,凡此種種都使我們"抑鬱"。相反,若你能放開,胸懷"自己",不要胸懷"普世",其實生活就簡單和快樂多。

最近搞最低工資,沒有人工加的人的因為別人加了人工而不高興。這就應該參考我釣泥猛的心態,不和別人比較,自己樂在其中,否則無論你釣什麼魚,都有人比你釣得多,釣得叻。我有一位學生朋友,他第一次去釣魚就上條三斤的石斑,我一生人都未釣過咁大條魚。但係其實無乜好自卑,因為釣魚就好似中六合彩咁,你話你應唔應該羨慕勤力買六合彩的人呢﹖

香港呢個社會有好多人都係靠炒賣為生,買樓買股,佢地個個有車有樓,在香港好多人都會好羨慕,在水漲船高的社會氛圍下,這些人只會越來越多。但若環境轉變,社會不能再靠炒賣時,香港還能夠"轉型"嗎﹖所以其實"沒有的人也是有的",聖經說窮人有福,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擁有勤奮 -- 一種能改變未來的能力。

釣泥猛其實都好"攰",因為魚多,每次釣一條都要解鈎,又要上餌,所以都要勤力。我由釣唔到魚,到釣到一條泥猛,到用兩個鉤一次上兩條,到現在計劃用三個鈎去釣,其實都在"進步",不過傍人不會了解,世界上有許多事只有自己先會知,無謂希望別人去明白,那是多餘。

昨天我在釣魚時見到有汚染的東西浮過來,我便行遠一些希望避開那些汚染物,但我走了又走,誰知那些汚染物原來已經成海都係,走無可走。

在香港生活,你可以讀聖賢書,背聖經,但當你看見社會的問題時已經是"成海都係",根本無法逃避,更無法解決。

今天我會釣泥猛,又或只會釣泥猛其實也並不是我所想所求,只是在汚染的環境下"爭扎求存"吧了。

為了下一代能釣大魚,我選擇了去一個自己陌生的環境求生,其實也只是"爭扎求存",沒什麼好羨慕。

還有....... 我不是泥猛魚,不能在汚水中生存呀! (應說泥猛在汚水中仍然能夠生存。)

而你能在這裏生存,代表你的生命力比我強 -- 我只能羨慕你。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用對方法讀好書的讀後感

作為一為四歲小朋友的爸爸,女兒正在上K2幼稚園,所以對於書中的部份主題都還有點遙遠,因為女兒還未需要認真讀中英數。這是我讀得不夠投入的原因之一。(我的兒子卻好奇怪地很有興趣,但表情卻像表示這書有點深呢!)

書中首章教大家如何教中文,我看了後覺得很好,原因是當中有許多學習中文的遊戲、網址等東西可以現買現賣,即時可以和女兒嘗試,而難度又不算太高,適合我的水平。由於我不是文科出身,對於背唐詩則有點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覺得以自己的水平還是不要勉強好。(其實這是自信心問題。)作者提出的方法卻是實際可行的。

書中對於英語 Phonics 的介紹詳盡,但作為不懂這門學問的父親看起來有點艱深。而對於是否仍然需要學習拼音,我本身也有一點保留,因為發音字典和網上許多免費字典都已有發聲功能,按個制便可以知道如何讀。當然 phonics 的好處是能幫助記憶,例如默書時可以因音而拼出字來。但對於要求家長自行學習後才教子女,相信這點對大部份港爸來說都有點難。(所以大部份子女教不好的確是父母"懶"的問題。)

第五章滋養學習熱情是my piece of cake,因為這些不需要我做很多工作,大部份是自我的反省,較為容易有機會實踐,但我明白要改過自身也是殊不容易。

看了這本書的總體感覺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將許多東西加總在一起,雖然每一個課題都有一定篇幅講解,作者亦以淺白文字講解,並輔以自身的例子,但實在需要父母自己在該領域上下不少苦功才能有成效,所以要實踐就有點難度。對於並非文武全才又有非常足夠的空間的父母來說,似乎要"用對方法讀好書"真的好不容易。相反,對於本身已經天天在做家中"補習"的專職父母,我相信會有不少啟迪。

有時候看書就像交朋友,和自己人生路同步的朋友就有話題,相距一段距離的就無言以對,這本書可能對我來說還是"年長"了一點,加上我自己明白女兒不會長遠在港受教育,讀起來就沒有一份拼勁。

這本書還給我一個聯想,就是香港的書現時多是袋裝書形式,講求實用性,又或像"怪獸家長"等的散文形式。這反映出香港人的閱讀取向,一是不喜歡太長篇,二是要求實用性。這種情況相信亦是巿場考慮,這種情形使香港難有什麼經典著作,大部份香港出版的書我是不會重讀的。

周碩寫的這本書不是風花說月讓你在閱讀中尋找自我身影或引發心靈共鳴的煽情親子分享書藉,而是嘗試切實幫助在香港"填鴨式"教育中爭扎的父母去面對實際問題的實用書。這種書最不容易寫,因為人人的問題不同,但卻要嘗試去幫忙解決,這就像你電腦擋機了,你嘗試拿著一部『如何DIY維修電腦』時的感受,你會發覺問題自己墮入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因為自己發覺自己好像樣樣都不懂,看畢後感覺是還是不去碰它好,留給補習老師們處理似乎是更好的出路。

我相信每個人都在轉變,作者周碩仍然用心去寫這書,只是大問題不容易在袋裝書的空間下去回應吧了。

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書籍推介"用對方法讀好書"


我很少會幫人賣廣告,這本書我還未看過,但覺得作者是個有熱誠的媽媽,寫的東西也很有意義。所以在這裏幫忙推一下。

作者有個網上訂講折扣優惠,但只限在4月11日前訂過,有興趣的朋友可到這個連結了解。

教波的熱誠消散中

昨天我教波,但越來越發覺教波不再是以前的教波了。

和一些老師同學分享,我有如下的對答。

我:學生越來越難教! 佢地個腦都唔知點諗野!

老師a:佢地係唔諗野既。

-------

我:你d學生點呀﹖

教練b:佢地好似"低能"

-------

我:How are your students?

western coach:They are not motivated at all.

-------

我:我真係唔知點教佢地。

較出色的同學:我以前小學的同學都唔會咁。


我:咁你會唔覺得孤獨﹖

較出色的同學:會呀,仲好孤獨。佢地個個留堂輔導我就唔駛,放學成日一個人。

(這位同學校內成績屬前列的。)

-------

還有一個有趣的校內公共廣播 (用全校的擴音機廣播的):

現在已經是四時十二分,各位參加了xx興趣班的同學請注意,現在距離xx興趣班的開始時間還有三分鐘,若同學不能準時到達的均會作缺席論,請各同學盡快到班房上課。

我心諗:興趣班也要"摧"同學參加﹖﹖﹖缺席又有什麼懲罰呢﹖我等左15分鐘都未見有一個學生喎。 我可不可以借個咪叫我的學生出席呢﹖

***************

以前教波是想如何可以提升訓練的效能和效率,但現在只想如何能使學生努力一點,如何使訓練能在更有趣又能學到技術的方法。

但隨著學生的水平參差,整體體動能力向下,動力不足,投入不足,怕辛苦,不能捱,沒有反省和進步,遇有最嚴重的是出席率不足,凡此種種都使我對教球的熱誠遂漸消散。

昨天我問一位中一同學為什麼他來參加籃球訓練,他說是媽媽叫的。我問他那放假做什麼﹖他想了很久才答我:"讀書"。我又補一句,那除了讀書呢﹖他才說玩下電腦和睇電視。

我和同學的對答是我問一句,他回兩個字,還要諗很久才回答。而答案的另一個反映是同學根本沒有什麼興趣和娛樂。用另一個說法是:沒有思想。

這種同學我見很多,無論是中小學都有。

我看見這些同學的狀況,當我教波時的感覺是給你幼稚園的學生,要你教大學的課程。做教練的當然可以由幼稚園水平開始教,但問題是學生覺得你給的東西太幼稚、悶、辛苦,又不會投入參加和不出席,結果是水平仍然停留在幼稚園。

做教練的,你又可以點﹖

現在這些學生有興趣的是 free play,鬥下波,但鬥波時就只是獨食,防守就"求其",輸波就搵藉口。

我覺得要教這種學生真係好難,問題唔係我有沒有努力,問題係學生想唔想學。

其實就好似政府的財政預算案的假諮詢,民意唔係無人知,問題係佢根本唔選擇聽。

有籃球訓練不一定就有學生,因為學生的"學"字意思應該是想求學,但現在有的是籃球場,加一些穿校服的人,他們只是家長叫來的"監犯"。(這是全然以偏概全的說法,絕不排除有其它例外。)

籃球場變成一座戶外的監獄,有一位教練負責監督學生做"工作",做得不好的就加監。難道這會是成功的籃球訓練嗎﹖作為一位教練,又有什麼能奈去改變現實呢﹖

無奈............

更可憐的是今天的老師,興趣還這個樣子,那沒興趣的東西呢﹖老師抑鬱是可諒解的。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健吾﹕2011關東大地震的教訓 ( 轉載)

今天明報論壇的轉載 內容發人深醒

我沒有意圖說日本是一個很先進文明的國家,從而反襯亞洲強國對災難的應對,但從主流傳媒、網上媒體以及Twitter(推特)看到的「文明表現」,真令人動容。

日本的確很腐敗。菅直人內 閣的支持率直插至兩成以下,經濟發展沒有起色,國民的生活沒有希望,的確是事實。地震發生的那天,上午的時候日本國會仍然在膠覑狀態,執政黨在野黨在「財 政預算案」政策中吵得火紅火綠。下午,地震發生後,所有人官員即時換上工作服外衣,首相菅直人出來說話,簡單直接:「現在發生地震。」內閣官房長官宣布要 疏散核能發電廠3公里內的市民,簡單而直接,記者知道這時候,你質問「有沒有人犯錯」、「有沒有人需要問責下台」也沒有意思。長官說了,傳媒就傳話。不是 因為他們只是應聲蟲,是大家都知道在這個時候,市民需要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

「文明表現」 令人動容

及後,就到民間的即時回應:Google開始提供避難地圖、尋人與報平安的網頁,NTT開放所有受影響地區的公眾電話給市民免費使用,各大通訊機構包括NTT、KDDI au、SoftBank都提供報平安與災情的留言版。大量電器店Bic Camera提供免費手機充電服務和免費派發手機電池,無線網絡供應商Fon提供免費Wi-Fi,還有各大小避難場所的三得利(Suntory)自動販賣機即時提供免費的飲料。

推特那邊的即時報道,以至各名人都表現令人敬佩:

.演員松田優作的前妻松田美由紀到超級市場買東西,見到貨架上仍有食物,只是人比較多,但民眾表現也十分冷靜,沒有出現搶掠食物的電視畫面。她即時在網上發起籌款運動,所有行政手續費將由該籌款機構負擔(http://justgiving.jp/c/1515);

.棒球選手Darvish即時發放有需要資訊,提醒各人避難時要注意的事情,如千葉縣的民眾有需要可以帶雨傘上街(因為石油廠火災有機會產生毒雨,雖然及後石油公司澄清因為燃燒的都是輕石油氣,應對人體無害),阪神大地震後會屢次出現風化案件,女性不要單獨行動等等;

.男演員城田優在Twitter為說西班牙語的朋友尋找友人,報平安,並提醒各位有iPhone而又害怕餘震的市民可以下載一個叫Yurekuru 的手機應用程式,設定好身處的地區和把「通知信息」的設定調至四級以上的餘震就發簡訊,在餘震到達時,就可以發簡訊提醒,及早避難;

.《五體不滿足》的作者乙武洋匡發Tweet提醒市民保暖,記得要包裹好頭部,尤其是耳朵和肩膊背部等部位。而且要多作拉筋和放鬆肌肉的運動;

宇多田光提醒外國人可以把收音機調到NHK的963,那頻道有7種外國語言的新聞廣播。NHK教育台也有日語、英語、華語、韓語5種語言的地震災情和海嘯警告;

.Softbank主席孫正義宣布國內所有SMS免費直至另行通告;

.由於全國電力供應緊張關係,日本的時裝雜誌《ELLE》的官方推特勸喻沒有受災情影響的地方所有時裝店、高級品牌店等等考慮縮短營業時間,以節省電力給予有需要地方的醫院及避難設施使用;

.成田附近的高爾夫球場的浴室免費開放,以供不可回家的市民使用;

.網絡電視台U stream和Niconico即時提供免費全國電視轉播。各大電視台只要拍到有災民在建築物上求救,在天台揮動白色脇單及SOS字樣,主播們會即時認出地點,提供資料予政府部門提供救助;

.廣告人赤井重里提醒日本人:「(現在)驚慌、吵鬧,只會令事情更差。會擔心或不安,我明白,但如果不是那麼危險的人,為了正在『危險地區』的人,請繼續普通地生活吧。不要散佈焦急情緒,因為,這樣有時會令人作錯誤判斷。」

日本人的質素,足以令鄰近國家,甚至美國人感到羞恥。

沒爭先恐後 沉覑 冷靜

微博上的報道,指日本人避難的時候,男的為女的提東西,到達的時候避難場地沒有爭先恐後,不慌不忙。沉覑,冷靜。工作人員為避難者提供毛氈、熱飲、 餅乾。走到街上,日本人相互詢問有沒有受傷。男的負責拉線,聽收音機廣播。沒有人抽煙,地上沒有垃圾。另一個在日本工作的中國人發微博報平安,她說,避難 地點,是學校,是政府機構建築。竟然有1000張毛氈。為什麼日本人會隨時準備1000張毛氈以供需要時使用?她的公司在她入職的時候,提供了一個布袋。 說那布袋一定要放在她的辦公桌下。內裏有安全帽、樽裝食水、乾糧。還有她的名字的名牌,出生年月日以至血型。這天,她就緊抱這個「地震救援包」了。她說: 「一個長期準備自己會死的民族,應如何應對?」友人在facebook也報平安,說羽田機場一切正常:「真的不太差。東京狀很under control(受控),餘震很多,但早點去機場也是可以坐飛機。機場運作正常,秩序良好,沒有吵鬧,一切正常。人是多了一點,像日本的黃金周,沒有年末 假期時那麼多人。」地鐵JR鐵路全線停駛,很多人回不了家,沒有人捉覑JR的職員喝罵,說「為什麼阻住佢地返屋企」。要回家,有人徒步回家,有人就等巴士。澀谷站至少集結了1000人等待巴士回家,但大家都很平靜。巴士來了,沒有爭先上車的畫面。

有序冷靜高度的組織力

黃金72小時內,美國、韓國的救助隊即時出動,一天之內到達羽田機場。醫療隊伍的志願組織(NGO)自發組織180個醫療小隊趕往災場,連同10萬 名自衛隊隊員(地震後發生兩小時就出動2萬,之後媒體說情不太樂觀,就加碼至5萬,直至星期日就出動10萬人)出動救援。食水、食物的分配的確有點緊 張,而且哪家避難中心的人流分配(即是哪個地方太多人避難,哪個地方比較疏落)雖然沒有即時發布資訊,但至少一切也是也在控制範圍。

震後,日本體現的有序、冷靜和高度的組織力。NHK作為真正的公共電視台,NHK在國家重大危機時刻成為超越一切的公共平台,維繫了國民的精神和秩序。政府的發言到位,適當,簡潔,盡量不散播不安情緒。

這些都是不會日語的人很難明白的畫面和場景。

去學校避難 但在中國……

在網上,不少中國人都在感嘆很多事情。如東方衛視一直直播日本地震災情。「有網民」當然會質問「為什麼不用同樣大篇幅直播雲南地震」。傳媒人的回應 如下:「(我們都想)都關注,也更想播國內地震,但,國內不是你想播,想播就能播。原因你懂。東方衛視在各種夾縫裏首發直擊,已屬不易。對於大多數沒有衛 星電視和很少上網的觀眾來說,了解地震,今天的東方衛視是最好的選擇。」

我很想關心雲南,但我沒有資訊。日本的地震對策常識,對中國也沒有用。比方說,日本的國民在地震發生後,會去學校和政府機構避難,但在中國,這就不通用,有太多「敏感詞」了。中國也不容許NGO幫忙,日本的救助隊上次到達四川後被阻止救災,募款之後會去哪兒我也會擔心。

下一次,如果有下次……

至於網上的什麼熱烈慶賀震散小日本這些廢物說的廢話,我也不覺得是什麼了。

因為,我看見亞洲區有這麼一個文明國家,去告訴全世界(包括好像很文明的美國),人,其實也不是太壞。

如果面對人家的天災,旁觀別人的痛苦,香港人真的是要「上一課」,我想我們要學習的,不是愛自己,不是珍惜眼前人,而是從容面對世事無常:有,沒有;得到,得不到。

萬一天災來了,6000幾億儲備,幾個單位,幾多股票,都不過是過眼雲煙。有錢又如何?地震後,不少地方信用卡都因為電話系統故障就沒有了。下一 次,歐洲大雪,機場癱瘓,表現更鎮靜沉覑,不那麼慌亂。家長不要越洋長途電話指教孩子如何騙航空公司的職員家人去世而要死回家奔喪而且還要覺得自己好像做 到一件很聰明的事回來在微博再Twitter曬幸福,不那麼丟人現眼。下一次地鐵因事故停駛,大家轉乘接駁巴士的時候不要人人葉問上身,前擠後擁,禮讓, 冷靜,體諒一點去面對意外。下一次如果鄰近地區再有災難,我們的官員可以收起他們的個人情緒,不要說哀傷或表示痛心,而是告訴我們他們會做什麼。下一次, 旁觀別人的災難時,不要只關心自己的口袋的錢會不會流走。下一次在繁忙時間由金鐘轉車到荃灣線,可以行入車廂一點點,只是一點點,對香港人而言,已是一件 很好的事了。

佐保小姐,你一切安好嗎?

2011年3月9日星期三

我見香港學童問題

有時候都好希望自己遇到的是一些例外,但在不同的學校遇到的學童都有相近的問題,問題似乎並不是"個別事件"。

今天有遇到一些奇形怪狀的中學生,也講給大家聽,盼望更多人可以正視這個問題。(但會有嗎﹖連派糖的財政預算案都搞到天怒人怨,香港除了遊行示威會嚴肅處理外還有什麼會被正視﹖)

今天是剛完了比賽後的第一次練習,在夠鐘練習時只有兩個同學出現,但有一位同學則穿了整齊校服在學校小食部買東西,我看見他他也看見我,但我沒有問他,也沒有摧他,因為我知他應該是不參加練習的。但奇就奇在當我們練了半小時後這位同學竟然穿整齊校服出現在球場,並告訴我他想練波。我問他為什麼沒有穿體育服,他的回答是忘記了。但為什麼他遲了半小時才出現呢﹖這個我並不想知,因為我猜答案必然是:"有事"。(那時候我還在教其它學生。)

今天另一個值得高興的事是有另外兩個穿上整齊校服的同學一起來訓練,他們並不是新人,而是丙組的校隊。他們都是忘記了帶運動服的,但他們說很想練波,所以我便因為他們的熱誠而被"感動"了,批準他們練習。

第四位想講講的同學是一位遲到的同學(其實除了兩位同學外其它的都是遲到的)。這位同學獨特之處是他並沒有問我要練什麼,但卻自己進去球場練習,但他卻沒有依照在練習中的同學的訓練方式練習,而是做自己想做的東西。這就好像所有同學在排隊,他卻獨自在跑一般。難道他看不見自己的同學在做什麼﹖

這位同學後來在大家分享的時候又屢次"傾偈",我在同一次分享中提了他三次。有時候真的無話可說,因為這位同學就是一個典形的香港學生,若老師不是單對單向他說話,他們有慣性做自己想做的東西,完全不理會別人在分享什麼。(當時是他的隊友在分享比賽中的問題)

這位同學還有一個奇特的射姿,他的手是會打交叉的,出手的東作完全違反正常的力學。我嘗試過要求他修正,但最終還是只能打回原形。有時候我不禁問:"到底他在那裏學到這個射姿﹖"

還有一些很常見的情況是有一些學生,不論中小學都出現一些協調能力極差的學生。好像簡單的跑和跳都不能做到。這些學生在身體協調上的問題嚴重度是我前所未見的。現在的學生打籃球是原地立定不動的,因為他們在判斷和反應上都是慢三拍,若果要拿籃板球就永遠都是等波跌到手,就連轉身或移動至一個合適的位置也欠奉。

作為籃球教練,我並沒有學過如何教一些運動能力極差的同學,對於這些基本協調能力都欠奉的學生,我根本無法要求他們在球技上有什麼成就。而在一班有不同水平的同學中,我亦只有極有限的空間去照護這些運動協調能力極差的學生,因為他們需要非常多的個人訓練,他們在參加我的籃球訓練後,盡管我能夠使他們有所提升,但要達到比賽的水平就有點強人所難。

在學生互為影響的氛圍下,好的學生水平亦同時受水平差的學生影響而下降,結果是做成整體水平越來越差。我眼見的情況是整體學界比賽的水平都下降了,尤其明顯的是我們多了許多肥仔球員。而我見到的慘況是水平不高的球員,已經是整班中的尖子,但最恐怖的是那人還要是個典型的肥仔!

這些同學我屢次要求他們減肥,但幾年的結果是體重繼續上升。做教練的只能慨嘆自己的無能和感到極度的無奈。

另外一點是一些做人的基本態度問題。好像準時已經很少見 (連周日進行的比賽都會遲到);做錯就承認 (輸了波說自己狀態不好);承擔責任甘心受罰 (要跑十個圈就跑少兩個);練習時就盡力 (無人罵就慢條斯理咁練);有做得不好的便自己努力多花時間去修正自己的問題 (永遠說自己忙無時間) 等等。

作為一位教練,我其實從不要求他們真的可以在籃球上達到什麼高度,但我看見這些學生的做人態度,就連自己喜歡的運動也不盡力,也不認真,那麼將來他們到社會工作時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當大家看了我的分享後有沒有驚奇呢﹖其實每年教育局都收到學生的身高體重等等指標,教育局的人根本非常了解現時有多少學生是達到正常的標準,他們對於我們學生的身體健康有多少重視呢﹖還是有的只是表面重視呢﹖

在香港教了多年的籃球,有一點肯定的是香港的未來肯定比現在會更亂,原因是我們的下一代失去了香港原有的許多優點和美德。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學生為什麼沒有了正常反應 (二)

上一篇文章的同學的表現我可以簡單地總結為:"無腦"

"無腦" 並非我意圖貶低我的學生,而是我的確發現他們的大腦思維方式與我或以前的學生有很大的不同。我作為一位家長、教練,我相信有一些原因是導致他們出現這種情況的,也與大家分享,期望拋磚引玉,引發討論,並最終避免我們的孩子步其"後塵"。

較早前曾看過的一篇杜曼教學法和七田真的右腦開發,我相信這文章能夠在生理科學層面上解釋這個問題出現的根源。而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到底我們做了些什麼使學生變成這樣呢﹖

現在我將我的一些有限觀察寫出來。將來希望有更多專家能教我們如何改變這些己經患上"無腦"的可憐孩子。

每天子女被不斷被喂食,喪失了空間和自由

當我坐著看報章時,我身傍的女兒就會自己去玩,她和細佬在玩的東西都是我眼中的"無聊"事。我便會走過去想引導她去做一些"有意義"的東西,例如我眼中看 為有用的"玩" - 摺紙、砌 lego 、畫畫等等。當我技巧高的時候女兒便會言聽計從。但我諗真,其實摺紙、砌 lego 又有什麼"用"呢﹖為什麼同樣是玩,我一定要女兒做我想她做的呢﹖

今天那一個香港學生的生活不是被編排得密密的呢﹖我從我有限的大專教學經驗中得到的啟發是老師要掌控一切,因為如果不是這樣便會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學生可 能失控,第二是監堂的人覺得你"求其"。所以我們會由第一秒鐘到最後一秒都已 well planned,不能給任何學生留一點"白"。也用一個中國的時下潮語去簡單概括:我們不能讓任何一朶苿莉花開。否則是會出亂子的。

而香港的學生也是活在一種表面上給你自由選擇,但事實是沒有選擇的環境下生活。我的猜想,留意這只是我的猜想,當有意或無意中明白到一切的努力都是徒然的 時候,人的自我反應便是適隨專便,任由宰割。所以當學生上籃球興趣班時,他們都會帶著上堂的"潛意識"上籃球課,或許他們的潛意識的反應是:"你仲想我點,我都上緊堂 啦。"

我亦留意到我的女兒在我不斷規限她的行為後,她會呈現出"順從"的狀態,原因是她知道反抗都是無用的。然而這不代表她是"心服"。只是在強權下無何奈何吧。

這種"無心"但卻服從的行為在今天的學生中實在太過 common了,我懷疑我的學生參加的籃球班也許是家長在和學生"討價還價"後的折衷結果。例如家長可能說:"你一是參加籃球班,一係就去補習。" 在二擇一當中選擇一個相對較有趣的活動參加吧。所以現時參加的學生也許不是真正的對籃球有興趣。又或許有些家長根本就是"逼"學生參加籃球的,其目的是" 學習紀律"或"減肥"。

所以這也能解析了為什麼上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也仍然是那麼的"不起勁"。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meaning of life",作者是納粹集中營中的倖存者,他講過在這種每天被勞役,沒有希望的日子中,他仍然可以找到快樂的,他的快樂便是在那僅有的休息中幻想可以見回自己的家人。

然而今天的孩子和這位倖存者有所不同的時,這位倖存者或許真的經歷過快樂,有過和自己家人愛人快樂的生活,所以他仍然可以幻想將來見回家人,給他一個希望。

然而我們的年青人呢﹖或許從未試過什麼叫快樂,因為他們自細便被"牢籠"所困,想幻想一些開心的片段都不能。

"希望"似乎在我們的下一代中慢慢消失。

有時候我在球場上也會看見一些學生呆呆好像在想什麼,但我問他在想什麼,他只會答我沒什麼。(當然那是在球場上有限的時間空間,我沒有機會詳細探究。) 又或許他們的快樂好簡單,他們的幻想只是"手上拿住一個 iphone"。(其實同樣地"可悲")

當我們的學生缺乏了幻想和希望的時候,我發現做籃球教練的我變得"寸步難行"。以往我會嘗試說:"打得好大過左有機會入港隊呀!" ,但現在我未出口都知學生的反應:"阿SIR,唔好講笑啦。"

今天我們做教練的已經找不著什麼可以鼓勵或 motivate 同學。現在的學生比我們更清楚什麼是"可行的",就是只有讀書這一條路。有了這樣的想法,但卻沒有相對應的能力,那些讀書不大好,明白自己永遠不能成為尖子的學生,生活就變成漫無目的的"捱",生命也缺乏了一份熱誠和動力。

(代續)

學生為什麼沒有了正常反應 (一)

我是教籃球的,近年我發現同學都有一些使人費解的特質,特此記下以便大家一起探討。

1. 同學不專注

在我講解時,同學的眼睛並不是專心看老師做示範或留心聽。其中一些同學給我的感覺是在發白日夢。當我要求同學用眼神望著老師,他們的目光繼續回避。大部份同學並沒有呈現學籃球的應有興趣。

2. 練習時沒有按所指示進行。

當我作出一個動作示範後,同學都沒有將動作做到位。我通常會遂一糾正同學的錯誤,但在沒有兩分鐘的時間便再次"打回原形"。而教練也就變成一個"人肉錄音機",不停提醒同學的錯誤在那裏,要求動作到位。

舉一個簡單例子,我在右手上籃時要求先踏右腳,但同學在做對了後又會變成踏左腳。我沒有要求運球,有同學會自行運球上籃;我要求擦板,但同學卻射框,彷彿我所講的是對著空氣講一樣。

3. 錯誤後繼續錯誤

在上籃的訓練中,有為數不少的同學在球不入籃後仍然繼續其錯誤的動作而不作修正或調整。在練習途中我會暫停,指出問題所在,並強調同學要對自己的動作作出修正,但在一段很短暫的時間內同學會有所改善,但過多兩分鐘便又"打回原形"。

曾經有一次學界比賽我的學生走步了若四到五次,每一次我都提醒同學要先運球再踏腳,但他都會忘記。我感到無能為力去阻止同學的錯誤重覆。

4. 沒有盡力,對自己沒有要求

有時我會分成兩組進行訓練,一組的同學屬較為資深的學生,故我另外分配進行一些較難的動作,並要求一定的速度。我在球場的另一端觀察,發現我若沒有"近距離"監視"同學,同學在訓練時對於自己的動作、速度、準確度均沒有要求,所進行的訓練變得"慢條斯理",喪失了原有訓練的目的。

有些距離較大的同學明白自己的水平作低,但卻從不介意,永遠地接受自己是配角的地位,訓練多時卻完全沒有任何提升,並沒有表現出比人積極的態度。

5. 壓力下經常性失誤

當我要求一些資深的球員作出示範時,許多時候他們都會因緊張而失手。當我向他們了解失手原因時同學的回應都是"唔知"。在比賽時不斷重覆錯誤,傳失球,走步,籃下射失,無壓力走籃不入,甚或攻錯籃,這些都是常見的問題。

6. 沒有問題的問題

我教波時經常鼓勵學生去問問題,我也經常用問題去嘗試刺激學生思維,但我發現他們大部份都是"沒有問題"的。學生從來上堂都不會發問。而當我問問題時,也有許多同學是選擇以沉默去回應我的問題的。能夠發問問題的學生差不多已經成為"絕唱"。

7. 無反應和反應慢

籃球是一項需要快速反應的活動,大部份時間你是沒有深思熟思的機會的。一個球被截了,便要立即跑回後場防守。然而今天我看得太多的"反應"是無反應和反應慢。記得有一次我教一位小學生左手走籃,但有一位同學卻仍然不斷用右手走籃。我拉了那同學往一傍問他為什麼用右手,他無言以對,我便叫他坐在一傍直到諗到才繼續練習,結果他用了足足五分鐘才告訴我他是好想入球所以選擇用較純熟的右手。(而另一驚喜是當我告訴他有問題要問,我是喜歡聽同學問問題的,之後他的面上便多了笑容,籃球也打得好了。)

* * * * * *

(代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