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星期二

努力讀書﹖

當許多人在忙碌工作的時候,我現正坐在澳洲JELLS PARK 的大草地上用MAC BOOK PRO 寫文章。

我的兒子和母親他們則在公園傍的遊樂場玩耍,我負責看管鋪在草地上的行裝,包括午餐、BUBBLE水、相機等。

我的許多香港朋友現在應該是營營役役地在努力工作,賺錢供樓養妻活兒,每天在埋怨樓價、食品價格、兒女成績、還有香港政府的大陸化。

有時候會這樣想,我是幸運的一個,是命運,還是自由意志的選擇所導至的呢﹖我猜這種問題還是留給哲學家去思想,我希望談的還是自已最關心的,就是子女。

來到澳洲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子女的教育方式和香港很不同。這裹著重的是人的努力EFFORT 而不是成績,小學生的成績表不可以打分數的,最多是 ABCD。這裹沒有人會告訴我子女的英語不好,因為我們的孩子是以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去做標準的,意思是學校希望你能夠達到的是和非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習標準。這很合理,但換了在香港,你若是外地來的,早早被人勸喻要去補習英語,趕快要追上其它的同級學生。

我的女兒每天放學就是玩,我最頭痛的不是功課,而是希望女兒能夠玩完後記得收拾自已的玩物。

然而,我不是沒有擔憂女兒的成績的,因為我們身邊總有中國人或亞洲人。這裹的中國人家長有許多都這樣告訴我:“這裹學習的水平較低,比不上國內。” 又有的朋友告訴我:“我兒子自小便上公文補習班了,你也快帶女兒上。” 

這些壓力不是小的,因為但凡中國人在我身邊,他們都在跟我說這些。我媽最希望兒女做的就是書本式的學習。其實這些想法就是港式的父母現在正在經歴的,我問自己:“我來澳洲是要子女考第一,勝過別人嗎﹖”我捫心自問,我最希望的是子女可以快快樂樂。而快樂是否一定就要努力讀書﹖

在澳洲和香港有點不一樣,其實選擇較多,現時澳洲最吃香的工作是技術勞工,例如做水電等。所以讀書並不是惟一可以生存的方法。所以在澳洲對我來說最大的適應是如何放手,如何真正的了解子女的進度,在他們對事物產生興趣的時候給予他們扶助,而不是拔苗助長,而不是再用自己,用上一代人的舊世界觀去教導子女如何面對新世界。

所以在澳洲生活的我其實也有許多的適應,也好不容易。有些時候,我太太還以為我有狂燥症,因為我自己已習慣了大半生人都是不斷“操控”自己,“操控”學生,因為在香港要生存,的而且確這些都是“必須”的。

我也很想再談談考第一,在成績比別人好的一些問題。

我自己是讀香港名校皇仁書院的,但我由於天資有限,加上喜歡打籃球,所以成績也只是中下。但我身邊有許多人都是優等生,我們戲稱他們是考試之鬼,他們的成績是八優等的級數,然而,再看今天他們的成就,其實也不見得和其它成績一般的人好。其中我有一位舊同學,過去曾經重讀中五,但現在卻是大公司的法人。又有一位同學讀書勁差,中六更回不了皇仁,但現在卻在大陸做廠,自已做老闆。從這些朋友的經歴和成就去看,我再次肯定讀書並不是成功的必然方式,更不會是快樂人生的要素。

我自己曾經受過的讀書之苦真是太多,要勉強自已去做一些自己完全無天份的事,這種懲罰是太殘忍了。而這些多年來的壓迫,又或群眾壓力,自己的人生也因而被扭曲。我自己的抑鬱,自己的不快樂,其實很大部份也要歸究在中學時代實在太多時間用在讀死書上。

現在我多了和朋友在WHATSAPP 上閒聊,其實我們都是人到中年,最多傾和講的就是兒時大家一起玩樂的時間。讀書成績從來沒有人再會羨慕。所以人生要快樂,其實不一定要成績好,最重要的是隨自己心去行,更重要的是尋找一個可以讓子女發掘自己天份的環境。

我在這裹有一位澳洲朋友,我問他對自己的子女有什麼期望嗎﹖他說只是希望他快樂。我再問他那你會要求他努力讀書嗎﹖他說:“I think one day they will find something they are interested in and at that time , of course, I will help them to try their best. If I push them all the time, how can they work harder?”

2012年12月9日星期日

“算了、算了” ﹣ 由岐視說到公義

我來了澳洲,其中一個最敏感的議題就是岐視。

對新移民來說,這個問題就好像你去餐廳討論食物質量好與不好一樣,其實是個家常便飯。

我從幾個方面去看,不是作什麼學術分析,只是想重新自己的觀點:“世界是好是壞,端看自己的眼光放在那裹。”

最近聽了兩則新聞,一是有一位法國女遊客在黑爾本的巴士上唱法文歌,結果被澳洲本土人斯凌,用粗言穢語問候,最後還把車窗打破。剛巧一位乘客拍了短片,將之放上網,引起各界嘩言。警方雖然憑短片捉拿了其中兩位犯事者,但最終沒有落案控告,事件不了了之。

第二則新聞是墨爾本BOX HILL 發生的,這裹是出名的華人區,有很多華人在這裹居住。一位韓國人晚上在車場上離開卻被人駡,當時犯案的澳洲人以為他是華人,最後該韓國人更被摳打至斷了一隻手指。

我作為新移民聽了當然感到震驚,但亦明白無論什麼地方也會有排外的情緒,也會有不理志,文化水平低的人。我自己也不斷地重覆審視這個地方,希望自己能夠有所警惕。

我有個兩次親身的經歴,也和大家分享。

第一件事是我在BUNNINGS 賺物,本來只有一個收銀處,後來有服務員加開了一個收銀處,排我後面的一位顧客突然急急跑去新開的收銀處,這個時候收銀處的職員望了一望我,然後告訴那位插隊的顧客應排隊。由於我見那位是老人家,也就示意“算了、算了”。我後面的另一位西人則在其背後說:”有沒搞錯,排隊都唔守規則。“

對於在香港的朋友可能會和我一樣有個誤解,認為新開的收銀處就是新的隊,只要鬥快插上去就是守規則的人。在香港這可能會是真的,但在澳洲,這其實已是插隊。這個我也是來了澳洲後才學到的。

第二個經歴是我在澳洲認識的一位西人朋友,他和我認識只是因為他子女和我兒子同上一個PLAYGROUP。他和我也是負責照顧小朋友的全職爸爸。這位爸爸在第二次見面時就主動給了我他的手提電話號碼。他當然不是要向我推售什麼。

還有好一些西人朋友,他們都很友善,我初黎步到,其實他們都在我生活上給了不少的資訊,解答了我不少的難題。例如如何處理垃圾、如何更換車油、太陽能供電系統的問題等等。

最近我在尋根,正在看柏楊“醜陋的中國人”,當中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球,一半白,一半黑,看到白的那半邊的人,說它是個白球,另一邊的人,則說它是個黑球,他們都沒有錯,錯在沒有跑到另一邊去看。

要跑到另一邊去看是需要想像力和思考力。當我們思考問題時,應該是多方面的。

其實有沒有岐視,要看我們有沒有跑去另一邊看呀!

書中還提到中國有一千年的扎腳文化和宦官,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可以發明這種自殘的方法而可以長期實行而沒有被推翻的。

其實這是何其荒謬,為何中國人會心甘情願自殘以服侍其它人﹖

有時候我在香港活得久了,面對許多不平等,不合理的事情和問題,但因為問題太多太大,自己便“算了”,從來不深究下去。但這其實就是在助長問題繼續惡化。“算了算了”,也同樣是為何中國可以實行太監和扎腳這種文化的原因。

當我們看見問題而去發聲,不論透過什麼渠道,這其實並非“搞事”,而是在保護自已的權利,維護社會的公義公平。

柏楊說:“算了,算了” 四個字,不知害死了多少中國人,使我們民族的元氣,受到挫傷。

岐視在澳洲有多利害﹖

我不知,但中國人害中國人我才是最要憂慮的!




2012年12月5日星期三

自信心

來到異地,沒有壓力實在是假的,因為始終澳洲和香港是兩個不一樣的文化地域。

在朋友面前,作為一個成人,又不是遇上什麼大件事,我總會故作自然,告訴大家這裹生活很好,但事實上這裹的生活和自已活了四十年的香港比較,這裹實在有太多的UNKNOWN 了。

在香港你從來不會害怕迷路的,因為一條英皇道就貫穿港島,一個地鐵站你便可以去到全港任何一個地方。但在澳洲,GPS系統也會有所誤差而導至遲到或去錯地方,假如有時間要趕,壓力之大更是難言。還有自已是一個家庭的男人,難道告訴妻女自己在擔憂﹖

當然,這一切也許只是適應上的問題,時間是可以改變一切的。

我來到澳洲後的一個重要體會是一個人的自信心有多重要。我看見過一些朋友在澳洲的表現,他們是中國人,但卻很少洋人朋友。有一些中國人只會和中國人交往;有一些對外國人有歧視,經常認為外地人在針對自己。其實這些都是自信心的問題。

自信心強的人遇到困難會認為是偶然的事情,相反,自信弱的人就會認為別人在針對,或困難源自歧視。

我有一位好心的中國人朋友在澳洲,自從得悉我將移民澳洲後,她便經常寫電郵給我,當中ATTACH 的都是一些負面的新聞,我看了數次後便決定和這個人說再見,因為她太負面了,看到的東西只有那些不好的。

我並不是說岐視不存在,但大多時候岐視來自自已的偏見。

我媽是不懂英文的阿婆,當我買了一些東西的時候,她經常便會說我可能被騙。她其實什麼都不懂,也就是由於這種不了解而產生一種自已會受騙的恐懼。

有時候她看見一件澳洲的產品,比香港貴許多,便會說這些鋪頭在呃人:“有乜理由咁貴?” 我看見她的反應,感覺就是“秀才遇著兵,有理講不清。” 其實許多中國人都有這個問題,認為外國人對中國人一定沒有中國人對中國人好。但我的睇法是: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其實在任何國度,那裹都有好人壞人,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客觀分析。

但客觀這個”處事方式“,其實必須建立在一個良好的自信心之上。

外國的教育很著重建立孩子的自信,不會打不會罵,只要孩子努力,孩子做錯也會給鼓勵,這是我認同和相信的。(但我卻還未做到,現時正學習中。)今天許多教育還在強調”技能“,其實很荒謬,因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最需要的不是”技能“,而是一種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信心上。

附圖JOHN LENNON 的回應其實不獨是他有獨到的見解,而是有超強的自信!若有人經常擔憂別人騙他,岐視他,這個人的人生都不會叫快樂吧!

請相信自已,相信上帝給每個人有足夠的能力尋找快樂的人生!

2012年10月16日星期二

浪費人生就是人生目標?

正當許多人在購買IPHONE5的時候,我可能正在澳洲的家中做一些“無聊”野。今天我花了兩小時用一把小鋤將一個上手業主沒有給我匙的掛鎖鋤開了。又花了半小時去BUNNINGS 買回兩粒阿女跌左入 PLATFORM 底拿唔番的絲帽。再幫阿女到校服店買新校服,誰不知買錯了第二間學校的校服,又要駕車回去退換。還幸好我太太發現了,否則女兒明天就要在學校“出名”了。還有到超巿買 SPECIAL PRICE 的肉和食品,可以省下不少錢呢!這些微小的東西都給我微小的滿足感,但加加埋埋就很滿足了。

這些就是我一天的“工作”了。挺無聊的,又不賺錢的。我朋友在WHATSAPP中討論的是美國的局勢,講緊SHALE GAS 可以使美國不用靠中東的油,又大談國際局勢。

其實什麼東西是重要,其實誰都不知道。然而每一件事我們做或不做,每一本書讀或不讀,其實都很在乎我們自已。記得我中學時電腦科教的 BASIC 電腦語言,我相信今天沒有人會認為是有用吧。幾個月前一位媽媽問我識不識計 FACTORISATION ,要我幫手解她兒子的中二數學題。我望了一望,再回想自已中學時期到底“浪費”了多少這些我一生也不會用到的數學呢﹖

若要總結自己的人生,其實大部份時間都是用來浪費掉的。

來到澳洲,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到底, Mitsubishi Pajero 和 Land Rover  有什麼分別,二手車如何可以知道性能是否好。其次就是剪草機的分別,到底我家的草應該用什麼型號的剪草工具才是最合適。還有滴水的水制如何維修,厠所的洗手盤如何通。還有我家的許多垃圾怎算﹖

一個人若能夠預知自已將來的職業,相信就最能夠不”浪費“自已的人生。然而在不知道將來是什麼的時候,我們能依靠什麼去判斷什麼是有用呢﹖是不是香港教育制度教什麼我們都要盡力去學呢﹖

我想絕不。

我相信惟一使我們不會感到浪費了人生的原因就是這是自已的興趣。如果要我去選擇學什麼,我惟一能相信的就是自已的本能,凡有興趣的東西,就是上帝要我學的。

有朋友提醒我女兒要送去補習中文,要去公文補習數學,這會讓她成績名列前茅。我聽了後都多謝朋友關心,但心中卻十萬個不願意。原因就是為什麼一個小朋友要考第一?

如果不考第一就會有很多時間去玩,幫手做家務,建立親子關係,還會有時間睇和做自已真正有興趣的東西,這不是更合乎上帝的創造嗎﹖ 別人給你的衣服會比自已手造的更適合自已嗎﹖

在澳洲生活,住的地方不是高樓大廈,沒有管理處,所以凡事都要親力親為,除非你很有錢可以顧用他人,所以去學如何維修,其實是生存的一個重要能力。所以學習其實不用強迫,只要能夠創造一個有需要學習才能生存的環境,人便自自然然地會努力去學。

我的女兒明天要上第一天課,今天晚上突然要媽媽講英文故事,還重覆讀了兩次英文故事給我們聽。過去我曾試過叫女兒要努力讀好英文,但她沒有一天會自已拿英文出來看。

我們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中就有一個什麼樣的小朋友。港孩,當然是來自香港。

我沒有擔心過女兒將來會否沒有飯吃,我也不會強迫她去讀什麼,只會告訴她如果她有興趣,爸爸會支持她。我相信我就算沒有一個賺很多錢、沒有什麼專業資格的女兒,我也會有一個愛我的女兒。

THAT IS LOVE,RIGHT?




MOM, NO WORRIES! LET GO!







2012年10月5日星期五

新生活

來到澳洲已經有一星期了,因為要整理新的家,日常的生活也有許多的必須品未購置,又要適應這裏的不同文化,交通又不熟,每天都忙得很,有時候也有膽戰心驚的情況,所以就沒有時間寫文了。

今天算是比較上安定的一天,生活上的細節也大致掌握,例如家中的洗碗機、洗衣機、電燈制,淋花用的水制在那裹,窗口如何開,新車有什麼設置,還有家中的新智能電視機,現時都叫做掌握了基本的使用。而小朋友的日常飲食,去巿場買菜的模式,煮食的方法,這些都漸漸掌握,雖然仍然並不很好,但總算叫做過到日子。

離開香港面對著這許多的轉變,其實真的不容易,我看自已四十來歲,雖然能講英語,自問也好像有點能力,但一時間沒有了自已生活了四十年的友伴,其實都有點不容易。幸好日子夠忙,也沒有什麼時間空間去靜下來,所以到底自已有多不適應,可能都不會知道。

從這次的移民,我看見最強的就是小朋友的適應力。我的兩個小朋友完全沒有問題,我的兒子參加第一次的兒童主日學,老師說他完全不像第一天來,反而較大的女兒說沒有人在兒童主日學和她玩。

我的小朋友在我澳洲的新屋真是開心到極。每天他們都玩捉,在屋中跑來跑去,又會去花園中玩,我看見他們就覺得很快樂。他們最不快樂的時間就是被我叫去幫手,因為我會要女兒幫手洗碗,做一些家務,今天我除雜草,她做了兩下就說辛苦跑了去,我也沒有勉強,因為明白對他們來說太難了。

我還和小朋友去了一次公園,我的女兒在香港算是很大膽的了,但在澳洲真是山外有山,我的鄰居朋友的七歲女兒比我女兒更大膽,在繩網陣中攀到最高處,我的女兒只敢在下面看。最使我吃驚的是朋友的女兒平時很是文靜,比我女兒靜得多,但她卻可以在鋼架中吊來吊去,好像一雙猴子。我看見這些時就更明白香港的小朋友在運動上根本拍馬也追不上,因為澳洲的小朋友在生活上實在有比香港多得多的活動空間和機會。

在澳洲的生活實在很寫意,物價雖然較香港高,但感覺是這裹的東西都很有條理,這裹的人也很自律,我為到自已能夠在這裹開始下半生的生活實在感到高興。若要問我最快樂的時間是什麼? 我相信就是今天在花園中除雜草的時間。

看著斜陽和藍天百雲,一邊努力工作,一邊用藍牙耳機聽著音樂,還有兩個小朋友在四處歡笑奔跑,這不是快樂是什麼﹖





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

2012 立會選舉後感

立法會選舉終於落幕了,今年汎民是有得亦有失,當中最使人覺可惜的是陳淑莊和余若微都未能入局。但整體而言,香港的政治形勢明顯開始有兩極分化的情況。

保皇黨強調的是實事求事,激進民主派主張的是不要再用傳統手法,兩種風格都各有巿場。這種現象的簡單解釋就是就是香港貧富懸殊情況的一種反映。既得利益者可以要求慢慢改變,面對每日艱苦工作的基層卻要求更快更急的改變。

當人們在討論是“你對我錯”,認為在立法局搞事是不知所謂的群體,這些明顯就是既得利益者,其實兩者並無對錯,只是你的屁股往那裏坐的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當許多人在罵激進民主派的同時,其實也應該想想是誰是何者使到激進民主派有巿場。

如果一個國家貧富懸殊加劇而不予處理,結果必然會出現施政困難。基層有的不多,爛命一條,若反正沒有飯吃,怕什麼和你睹上生命呢﹖從政者,或建制派如不考慮到貧者的需要,無論如何政策是否獲得立法會通過,社會必然不會平安。

中國為何在勞工和農民福利上改革,原因就是怕基層反政府,因為他們沒錢,不怕死。

舉個例說,當基層吃不飽,子女不能受良好教育,起點不平等,基層可能就會變成最大的“賊”。香港大部份保安員都屬基層,有錢人需要保安員去保護,而並非施捨憐憫保安員。有錢人需要基層的合作才能有好的生活,就如人需要兩條腿才能走路。

但願保皇和激進民主派大家都能在建立香港的大前提下去議事論事,激進可以成為談判的籌碼,但卻不應成為破壞談判商議的工具,否則我第一個會捨棄你。同樣地當保皇黨或政府以強權去壓基層,我亦會第一個出政總支持反政府。

我相信香港人在投無論保皇或泛民的票都是在買一個“希望”,希望大家能一起在香港建立美好家園。若希望幻滅,最終人民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我是在英治下長大的,我相信沒有民主也可以有民生,所以我也要求泛民努力改善民生施政,而不是空嗌口號,因為共產黨是不會給你的。

最後我想講,我投的是長毛和涂謹申。希望你們都能繼續為香港民生努力。

p.s. 現在香港的基層己包括了大學畢業的人,中產也在向下移。我不欲觀之。

2012年9月6日星期四

向反國民教育的年青人致敬

這幾天一直有留意國民教育的發展,心中有擔心年青人,因為他們絕食了。

我己經快要離開香港了,這一切似乎事不關己,但我每次聽到這些年青人的一些激昂說話,像一棵幼苗在對抗整個世界的時候,眼睛就不禁熱淚盈腔。

我自己已經選擇了離開香港,其實代表自已已經投上對香港前景不樂觀的一票,所以我的立場是清晣的,但我卻仍然相信這些年輕人所做的並不白費,因為他們將可以因為自己的堅持而學到一些寶貴的功課。

到底什麼需要堅持?到底堅持背後要付什麼代價?

人生沒有必勝的仗的,也沒一支軍隊可以不用吃不用喝。所以今天這班年青人可以付出勇氣的背後也是有許多香港巿民的默默支持的。

但香港人有多堅持,到什麼時候香港成年人會選擇離開這班年青人?這一一都是沒有人能準確猜度的。但我無奈的相信香港人不能夠堅持多久,因為我們都太忙碌了。所謂手停口停,有多少人能夠為義而堅持?

7年前我曾經投訴香港籃球總會,他們隨即發律師告我毁謗。前兩天朋友給我一則剪報講述籃總如何利用自已特權訂場,再將場地借出用作搞訓練班賺錢,這種不知所謂用納稅人的金錢去假公制私,政府從來不理,其實十多年來這些小圈子的利益輸送,就是親中陣型的政治福利。

我看這個世界很是簡單,人只是動物,我們的天職是生存和繁衍下一代。動物是沒有多少道德的,只要能夠生存,勝者為王。香港現在的局面很明顯傾斜富有的一群少數,而這些出來抗爭的年青人也明顯獲得的是中下階層的支持的,因為有錢人大可讀國際學校,管你什麼國民教育大洗腦也是與我何干? 我很難相信有多少有能力讀國際學校的人會選擇自己行出來。所以有錢人並不會支持這班抗爭的學生。

在這個情況下,就像戰場上打仗的戰略,持久戰是這群年青人最大的考驗。當你水盡糧絕時,當阿媽看見大勢不在時就會告訴自已的子女“收手”。當行動升級罷課時,大家看見交了學費無書讀,家長便會叫子女不要“呻笨”,找自已的學業前途來“較非”。當然更不排除的是我們小圈子控制的大專管理階層的“秋後算帳“,我寫包單他們做得出。

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將來,他們在這場“戰事”上雖然或許未必成功,但我深信他們都是香港的光,世界的光,因為他們的生命在歴史中照耀過香港,他們盡管未能改變歴史,但卻也無愧於心。他們就像我們六四的英烈,燃燒自已去換來香港的一剎那光明。

我在這裹祝福這班年青人,你們的努力從來沒有白費,你們使我對香港人有真正的驕傲。我也相信你們人生將會因為今天你們選擇了擇善固執而值得昂首挺胸。

反觀我們的官員,他們只是牲畜,不是人,所以大家不要見怪他們只懂”豬噏”。


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

十年

十年來, 我希望說的是:
我不是為口奔馳, 我是為理想而活,
可惜, 我並不是為理想而活, 
我只是為了不活得太痛苦而執著.
執著的並非理想, 而是在社會家庭壓力下踏碎剩下的人性碎渣:
我的硬骨頭 。

十年金句是: 
"你有太太願意為你犧牲, 真幸福."
" 朋友,你什麼時候放下理想做點正事?"
”.....“ (見到我時:都無野好講)
或許這不是真實的說話,
但卻真實地繫繞在我心. 

十年的事業無成, 就像空氣在我身體內穿插,
刺殺了我久違了的好朋友 -- 快樂. 

十年. 不離不棄是個簡單描寫
“唔,唔,唔....知道啦...係咩?...”
“去邊好?”
一切比高清影片還要真實。
一切在表面上都是那麼的完美。

伴著我人生的還有那永恆上帝給我的教導。
真理就是顧全大局,而婚姻則是一條不歸路。
愛情只是一場豪睹,羸就羸粒糖,輸就輸間廠,
上帝就像紅衛兵守在你門口。
一切是:“想都會犯罪”


或許曾幾何時我也曾想過有誰共鳴?
想效法唐唐搞段私生字,婚外情,再來個認罪恢改。
可惜我又:“不夠進取”,就如我的事業和我的人生一樣。
大多時候只能來個性幻想以輔助自已手淫來得到“快感” .


十年,還有球場上消失的夢想.
常告訴學生:只要你努力, 必定能有回報. 可惜世界並非如斯簡單。
更多的時候,不懂得審時度勢,不懂得陰謀的你,只有被愚弄的時候。

十年, 我已遂漸喪失了愛和感受愛的能力,
沒有盼望,
沒有將來, 
沒有夢想, 
只有現在.
只有計算。

十年我只餘下個軀殼, 沒有靈魂..
十年只是順著天意, 隨浪隨風漂蕩.
十年留下最真實的就只是“幻想”。





2012年8月17日星期五

低IQ 時代



最近從朋友家偷來大前研一的著作:低 IQ 時代。 這書談的是日本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 -- 日本人變笨了。這位大師舉了日本人情願將錢存進只有0.1%利率的銀行而不會去投資在有達五%或更高回報的外幣。

聽眾聽了後立時明白,會後更要求大師代為管理他的金錢,大師當然拒絕,但聽眾還是碟碟不休。大師用這句說話去形容他:這種人就是一種「全丟給別人」的心態,自己完全不想冒任何風險。

大師說:日本人就是不思考。因為不想思考,所以將一切都丟給別人的向就特別強。投資理財丟給理財專家,孩子的教育丟給學校,政治丟給政治人物,食品安全丟給政府機構和企。「全丟出去」就是自己所做的唯一決策。

其實這不也就像我們許多香港人嗎﹖

當金融海嘯過後,我們不是見証了所有的金融菁英是無能的嗎﹖但有多少人還是在給那些好朋友基金經理遊遂去買那些自己不清不楚的基金呢﹖

我們每天都看見聽見的高分低能學生、只能背出標準答案卻解決不了新問題的呆青、還有抗逆力低的自殺學生、惟一興趣是打機的宅男、工作態度差又無厘頭的九十後,為什麼我們仍然丟給香港的學校去教我們的孩子呢﹖

倘若今天報章有賣什麼公仔面有一包出了問題,當中有致癌物,我相信我們絕對會對該產品即時回收,擺買,但我們的教育出了如斯大的問題,大家還是照樣急著送他們去讀,我認為這真是太可怕了。當然,大家可以說一句,我沒有選擇。

但若食品有毒你還能吃嗎﹖

香港的衰亡其實就是香港人變笨了。又或更聰明的香港人在利用普通智商的香港人去創富。就像中國去利用勞動力來使一小撮人先富起來,最搞笑的是這叫共產主義。

低能。


2012年8月4日星期六

讓小朋友"叫人"吧!

中國最近有太空人上了太空站,又有許多奧運金牌。這些東西對於中國人真的重要嗎﹖ 做了一段時間的愛國批判者,我經常會質疑中國這些"偉大"的實際意義﹖ 為何不讓更多貧窮人可以有正常的生活而花錢去 "威"。 好像太空人上太空,美國早廿年前已達到,為什麼今天中國還要去做﹖ 是實際應用的原因﹖ 還是要表現自己的文明進步呢﹖

最近有一位魚友這樣告訴我。中國人關心的是別人怎樣看自己 ( Perceived Self ),而西人則多關心自己 (Inner self) 。所以中國人的快樂總是圍繞在自己擁有多少,能夠有多少東西別人沒有。而外國人卻能夠做到敬業樂業,做一些簡單工作但卻仍然感到滿足快樂,原因是他們最關心是自己是否能得到滿足,而不在乎別人如何看自己。

作為一位父母,我經常鼓勵小朋友要多為別人設想,經朋友這麼一說,我覺得自己倒是應該多鼓勵小朋友去愛自己,關心自己內心是否感到滿足,而非為了別人而去努力。如果我不是今天被朋友提醒了,我可能每天都會要求女兒做一些滿足我們大人的"工作",而不是關心自己的女兒的內心 (Inner self) 是否真正的獲得滿足。結果我只會培養出一個"以別人為中心" ,但卻永遠感到不足和自卑的人。

在香港,我也是自小被灌輸要擁有什麼什麼才會得到快樂的人,所以我大半生不大快樂。今天我年過四十,自問餘下大半生也不會有什麼大成就,這個時候我才開始真正明白人生。人生其實可以好簡單,只要滿足自己的內心 (Inner Self),其實便會快樂。當然還要明白別人如何看自己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看官們不要誤為我在教你要放緃小朋友,讓他們任意妄為,其實要滿足自己的 內心,我們必須要明白這個世界的許多遊戲規則,一個不懂得法律而任我行的人,最後必然不會使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和快樂的。就像釣魚,我若不去理解魚的習性,潮水的漲退,環境的特點,其實我永遠都不會釣到魚,這樣我的 inner self 內心又如何會快樂呢﹖

朋友的話語其實很寶貴。今天許多小朋友,大人,其實一直都被"別人如何看自己"所綑綁著,一生都為別人而活著,並且活得很痛苦。其實這是很愚昧,簡直愚不可及。

朋友還講了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原則,他說我們應當要求小朋友在與人見面時稱乎其他人,即是"叫人"。原因是這個行為是在鼓勵小朋友跳出自己的世界,嘗試去和其它人作接觸。我聽了後就覺得這是一個自信心的基礎訓練。

這就像一個新上任的推銷員和一個陌生人推介產品一般,需要勇氣。小朋友要去稱呼一些自己不相熟的人,其實就是走出自己的安全地帶 (comfort zone) ,嘗試去征服世界的第一步。而且第一步不單是提升了自己的勇氣,也告訴了小朋友世界上的人是友善的,去和別人打招呼,得到的回應都是正面的話,孩子其實就敢於面對陌生的世界。

今天許多小朋友給人的感覺很內向,整天打機,害怕與人接觸。這除了是與人接觸機會不多外,或許小朋友的內心感覺到"世界是恐怖的"。原因是許多時我們家長不停地在灌輸"世界是邪惡的",什麼掛子佬,壞人,這些都在使小朋友害怕這個世界。在管理學上講這就是  Manage by Exception 。我們將最壞的例子放大一百倍不停地恐嚇小朋友,那小朋友又如何會對世界有"信心",喜歡接觸世界呢?

或許灌輸"世界是善良的", 比告訴孩子"世界是很危險的"會來得更重要。

我朋友最後一個提醒是小朋友必須要建立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無論其它人如何去看事情,自己總得要有自己的想法。 我聽了後不禁點頭認同,因為我看世界上許多的問題和錯誤,原因就在於在沒有獨立的思考,而盲目地接納了。

為什麼香港家長要讓自己的子女接受不好的教育﹖

為什麼中國不可以有民主自由﹖

為什麼六四不可以平反﹖

為什麼壞人不會死﹖

其實只要有自己的思想,我相信或許我們沒有 Perceived Happiness (別人看見的快樂) ,但你或許卻能真正擁有 Inner self satisfaction 真正的內心實在和滿足。例子就是昂山素姬和劉曉波。

希望我們的子女都能夠擁有美好的將來,因為這是我們當然擁有的權利。

最後特別鳴謝我的魚友:鴨頭。

2012年7月6日星期五

韓片的啟發


今天看了一套是韓國的片子,名叫建築學概論

韓國的愛是很含蓄的,起碼片中的人物是,但卻給我一種很強烈的感覺,因為這正是我的愛情觀的一個縮影。由於我是來自男校的,年輕時缺乏和異性溝通的經驗,所以許多時候都像片中的男生一般撞上大板,然而我卻十分欣賞這種含蓄的愛,因為這種戀愛觀沒從來不會以作主導,而是愛去主導。這看去很高級,很人性。

從這條片中去看韓國的發展,我看見的是腳踏實地卻仍然充滿夢想的韓國人。這也使我想起香港的電影發展。過去的香港是一個只比荷理活差一點點的電影城巿,但如今卻已步入衰退的階段。現時我們香港的電影創作,好像加入了荷理活的電影原素,但卻失去了一種能教人有夢想的能力。

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我看見的韓國片從製作的規模來說絕對比許多中港合資的大片細,但卻仍然能夠拍得很細致用心,特別是在愛情文藝片的操作中,雖然已經多不勝數,但卻仍然能夠有其獨特的個性。好像這套建築學概論,利用的就是一個設計師建屋的背景來說故事,我覺得還挺新鮮,我看到末段還掉了眼淚呢 !

香港片中我印象較深或能吸引我去看的只有桃姐。這個片子描寫的是一個很灰的香港縮影。

美國的愛情片又如何呢﹖好像 PRETTY WOMAN 這些可以給人有強烈感覺又有新鮮感的愛情片,可以說已經不再復見。在性和愛同等重要的美國文化中,我感到他們的愛情片很公式化,也拍不出像韓國片中的內心世界,更不能引起我這香港人的共鳴。

由於韓國的愛情電影,電視劇 (大長金),我的確對這個地方產生出一種濃厚的興趣。加上現在韓國的電話,好像三星,HTC等品牌,我感到韓國是一個很努力的地方,這裏的創作可以有空間,做出來的片子給人有一種希望。

為什麼韓國人能拍出這些好片呢﹖我猜是他們活得快樂。我猜是他們活得有盼望。我猜是他們很努力。

相反,香港卻在自己曾經顯赫的多種工業中不斷走下坡,這些都是和管治者的管治方式有關吧? 為什麼在前的變得在後呢﹖ 當我們還在討論那一位官員比那一位官員較少潛建的時候,其實只是在一箱爛蘋果中找較好的,無論如何選擇,結果都不會好的。去遊行示威是好的,是必須的,但遊行後卻看不見政府回應,人就只有變得更灰,這種悲觀能給我們創作出充滿愛和夢想的電影嗎﹖

我但願香港的電影能夠復甦,然而制度上的限制,人材的匱乏,創作空間的萎縮,這可能嗎﹖真希望梁振英可以有空去看看電影,或許這比去中聯辦更能幫到香港人。

香港人需要的不是什麼支持,而是一個能給我們盼望的空間。

珍惜和小朋友一起成長的日子


最近和一位五十多歲的朋友傾談,她有一句說話我印象深刻,這位朋友是從美國回流香港,她說在香港十多年,現在人沒有了以前的陽光。她告訴我自己的快樂陽光性格都是在美國生活的日子培養出來的,若有選擇的話會希望回到美國工作。

其實我也不是那種陽光型的男孩子,或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在香港長大。我的家庭很嚴格,爸爸是一個工作為主的父親,很少和我們一起玩,兒時的日子就只是讀書,自己玩或和朋友玩。

所以和父母的關係不是很親蜜,爸爸並非不愛我們,只是工作佔去大部份時間,也不懂得和小朋友玩耍。我爸很遺憾的不是那種能和你做朋友的爸爸,媽媽也只是煮飯洗衫,但兩老克盡父母養育之責,是傳統的中國父母,很顧家但卻少和子女溝通,一切都交給學校。

爸媽很少我什麼,或和我一起玩。這是我一生的遺憾。所以能夠離開香港去到澳洲,其實我最希望的是能夠和自己的子女有一個親蜜的關係,能夠和孩子成為朋友,能夠相互分享。

我有不少當了父親的男性朋友,有時候我看見他們都會有點感觸。他們盡管事業有成,但卻很少有和子女經常一同玩耍和會和兒女玩的,他們做爸爸的主要功能就是管教,而很少和子女一同分享。有時候我看見朋友的子女漸長,子女要和父母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也就越難,所以有時候會感到稀虛,因為朋友的機會正慢慢地溜走。

有時候在香港生活得很荒謬,因為我們不斷努力賺錢,供樓養家,但卻忽略了自己和子女的關係。太多人以為賺多些錢自己子女就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父母的主要職責就只是賺錢養家,其實這是超錯。金錢能夠買到很多玩具和物質,但卻不是建立親蜜關係的最主要因素。關係是需要愛和時間,心機和努力才能夠培育出來的。 其實和追女仔分別不大,兩者都需要許多心思和時間。

另一個情況是有些人可以和自己的子女經常在一起,他們卻在不停想辦法要找更多的工作或賺更多的錢,而不會珍惜自己和子女的日子。這其實當惜,但在日港經濟壓力下,這似乎無可厚非,也是現實香港父母的一個寫照。

我有一位很特別的朋友告訴我她會和自己的子女單獨去拍拖,我也希望更多做爸爸的可以約一次女兒出街拍拖,約一次仔仔去”BEER BEER ,我希望見到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能夠有更多親蜜的關係而不是住更好的物質生活。

我其實不是一個什麼專業的父親,我也和許多人一樣厭惡小孩子的玩意,所以我自己也一直在學習,希望尋找和子女的共通點,以致自己能夠和他們建立關係。然而,我卻不會勉強自己去和小孩子玩飛行棋、畫畫等,因為我太老了,自己太有自己的個性

記得有一次我對五歲的女兒說不如玩一些大家都可以一齊玩的東西啦,女兒說玩飛行棋,我的回應是:那是你一個人鐘意的東西呀! 爸爸並不喜歡。女兒便想了一想,然後和媽媽及細佬一起玩。我希望的是女兒能夠漸漸地明白人是有不同的個性,和別人交往不只是順著己意。結果我因為攰而躺在他們身邊打呵欠地陪著看著他們玩飛行棋。其實若女兒叫我去游水、打波、釣魚,我就一定會精神奕奕。

我和快三歲的小弟弟就更無聊,一般的日子都只是攬著他他笑。有時候他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吮手指,我便和他一起吮。有時候他喜歡玩車車,我便和他一起車車,(”的意思是手在做車行的動作,口則發出胡胡的引擎聲)。但由於這個玩意我不是太有興趣,我也只是兩下便拿起電話玩 whatsapp! 更多時候我會選擇和仔仔去游水、行公園,這樣起碼可以多些運動,對小朋友的食欲和睡眠質素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從不能夠向朋友誇我的仔識什麼英文字,因為我從來沒有給他什麼閃咭或補習班上,但我卻覺得我的仔仔卻經常被誇語言能力強。

有一次工人和仔仔出街接姊姊放學,仔仔竟脫開工人的手跑出大馬路。工人被嚇個半死。我回家後經常告訴仔仔不要再跑出馬路,有一次我仔仔竟然認真地說:爸爸,我應承你我不會再咁。我嚇了一跳他怎麼會識應承這個字呢﹖

可能自己和仔女玩得最多的其實是講說話。因為我經常會有睇法,有意見,有要求。還有我不理會仔仔有沒有完全明白我的說話,我都會不斷努力嘗試和他溝通或教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另一件我做得不錯的事是當仔仔做錯或講錯的時候,我會告訴仔仔正確的做法或說法,但他哭鬧時,我卻絕不會順從他,除非他能用語言講出他的需要。例如我會說:你講我想要車車啦,否則爸爸唔會俾你。我希望漸漸地他能夠棄扭計和哭鬧而使用語言去通。而事實上到今天我的仔仔的確算是很明白事理,情緒也十分穩定,有時我都不禁暗暗歡喜有這樣伶俐的仔仔。

我現在的夢想是可以有一個像林書豪的家庭:有好的信仰,有時間和仔女去打波,可以有機會支持子女做他們喜歡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成為子女的好朋友。其實這些比拿什麼獎、成為資優兒、或入什麼名校都重要得太多了。

請珍惜和小朋友一起成長的機會和日子。

2012年6月23日星期六

給所有我的籃球學生的臨別贈言


今天我是我移民前最後一天教小學的籃球課。我教了八年的學校為我因此而開了一個小小的歡送會,讓一些舊同學、老師、家長都一起參與,大家一起拍拍照。我更在今天收了許多小禮物和大禮物。但由於在球場上的關係,所以沒有機會和同學家長說什麼話,其實我心中也有些東西想和同學分享,希望這些同學都能夠找得著快樂。


其實我只想講一個小故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有一天小麻雀在天空中飛翔時看見小魚在水中暢游,不禁問水底既世界會有多美麗﹖


麻雀仔感到自己單單懂得飛翔不大足夠,心中產生了一種空虛和對海底世界美景的渴求。

小魚兒在水中暢游,看到松鼠可以爬樹,不禁猜想樹頂的美景會有多美好。
小魚兒感到自己單單懂得游泳不大足夠,心中產生了一種空虛和對樹頂的良晨美景的渴求。

小松鼠整天在樹上爬,看見小麻雀佢可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漸漸地感到有點不快,開始渴望能夠像小麻雀一般在天空飛翔。

這個時候有一隻帶眼鏡的貓頭鷹剛剛聽見大家的抱怨,就想了個辦法。他說:"你地唔好唔開心,我諗到一個好辦法,就係你地可以互相學習。"

松鼠你就教魚爬樹,魚就教雀仔游水,雀仔就教松鼠飛 。

大家就叫呢個地方做學校。大家聽到這個計劃後都表現出莫名的興奮,並決定第二天便到學校受訓。松鼠你就教魚爬樹,魚就教雀仔游水,雀仔就教松鼠游水。

最初的時候,大家都好興奮,但過了不久,貓頭鷹發現:




松鼠則從樹頂嘗試飛下,但卻慘被摔跌在地上

魚在地上辛苦地爬,好像呼吸不了;

 
小麻雀則不斷渴下海水,差點透不過氣

大家努力了大半天直至日落西山。

三隻小動物因要互相學習,而弄至五勞七傷

這個時候貓頭鷹還自封為總負責人,嚴厲地責罵大家不夠努力。

可憐的是這三個學生都因為在學校內不斷學習而從此變得無精打彩,患了心理病,終日悶悶不樂。每天還要上學,被貓頭鷹罵過不停。



< 完 >

其實快樂十分簡單,只要明白上天給我們的材能在那裏,好好發揮自己有的,不用羨慕傍人。上帝肯定賦予了每一個生命足夠的能力,讓他們都能夠找得著快樂。



故事還有另一個結局:


三隻小動物經過一些挫折和努力後終於明白自己的能力在什麼地方,決心不再羨慕別人,而決定多欣賞自己的能力,小麻雀努力鍛練,已能飛得更高;小魚也可以游去大海,看見深海的美麗,而小松鼠就學識了從一棵樹上跳到第二棵樹上,雖然不能飛,但也很”帥”!
三隻小動物從此開心快樂地成長。
但願所有我的學生都能夠開心快樂地成長。


也在這裏特別多謝支持我的老師、家長、還有我的可愛學生。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因為教你們實在太傷腦筋了!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

Farewell party 後感

一個人要離開自己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這個問題相信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因人而異。

自己現時最想的是自己一個人靜下,執下屋,食下工人煮的飯,和太太去一下自己熟識的地方拍一張照片留念。至於朋友,其實有點逃避,唔想傷感。

最近開的 farewell party 中最大感受的不是那些別緒,而是憤怒。

夫婦都是港人,去到廣華醫院預約床位,被拒絕不是問題,但卻沒有告訴朋友下一步可以如何。大肚婆一個人在等等等、漫無方向四處撲床位,有誰會明白呢﹖  向醫護人院發問,回應冷漠,身份證用完後被"掟"番俾你,但又不敢投訴,這些感受會好受嗎﹖ 還好千幸萬幸的是最後 QE  收佢。 

朋友結果要去私家醫生做定期產檢,因為醫院不提供服務,但當要求開懷孕証明書時卻被私家醫生拒絕,理由是"你不是我們接生,要搞你搵番醫院搞。" 這些醫生看一鑊的診金是$1000.- 且每月要睇一鑊。 香港的小夫妻,日捱夜捱,還沒有一個家,但眼看小生命快要誕下,一切都得忍耐。

這個時候應該停一停,俾個位爆下粗...........

我是凡人,雖是基督徒,但也經常爆粗,雖然我明白粗口不好,但看見不公義,卻又無可作為,看見邪惡,卻無法對抗,難道這個時候講句粗口也不可以﹖ 

我想做的只是和朋友一起爆粗。

面對樓價高企,小夫妻蓄錢買樓的希望是越儲越唔夠錢買,因為樓價升幅更快於財富的積存,作為教會導師或長輩,其實有乜可以幫到手﹖ 在香港已不可能再叫人"腳踏實地",因為只有越踏越不著地。 現時只能同朋友講,你有福在天國,地上耶穌也是乞丐,要別人鄰憫。

不滿歸不滿,小生命還是要吃要住,日子還是要過,還得天天帶著盼望去過,否則小朋友吸收了父母的怨氣就不好。換了你可以如何回應﹖  難道這個時候講一下"千金難買少年窮"的故事? 還是 advise 朋友小朋友一出世便要去拿幼稚園的入學申請書?  

我只能選擇沉默。

記得以前聽過一個故事,說某某中年婦人很渴望讀書,她身邊的朋友輪流幫她照顧子女,結果這位婦人得以如願以償。 我看著一大班人的反應,大部份都只有沉默。就像看見中國的許多恐怖故事一樣,你能回應嗎﹖

活在一個身邊看似很多人,但卻無一人能給什麼支持幫助的時候,感覺不好。

派對上的朋友多是年青人,我觀察到的是大家都對未來沒有什麼把握,大家都活在"現時",卻不敢去憧憬將來。這其實是一種悲哀。

離開這個地方,卻沒有斬斷和這裏的人的關係,這是一個結,我永遠都解不開。有時候我會安慰自己,上帝會賞賜那信祂的人,我又何必杞人憂天? 

這其實是無能者的自嘲。

沒有什麼回應,因為沒有能力回應。

香港我可以說再見,但香港的朋友的困難只能 never forget。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短和長,乖和好

有時候快和慢都有各自各的相對好處,好像香港,什麼都快,但許多事物的根基都打不好。今天在想寫網誌時,心中又有想過不如在fb 寫東西,但fb 的版面設計方便的是短訊式的表達,對於長篇大論的文章,基本上不會歡迎。

這種短的文化事實上已經入侵了香港大部份人的生活,我已經很少看到什麼好的網誌,能寫的人都或許被fb吸走了,一天到晚發生十萬樣事,每一件事都可以看為有趣,也可以放上fb,還有插圖,那麼怎會有空間和時間去寫較長的文章呢﹖ 這種短勝於長的處事方式,某程度上在破壞我們的思考習慣。較長的文章是需要更多的組織和思考的,所以對大腦的訓練也更多。

若大家去留意報章的論壇版,篇幅是越來越短的,但這是不是好現象﹖ 區區數百字,能對社會問題的探討能夠有多深入呢﹖ 或許大家沒時間看長文,但有時候真理卻只能長篇大論才能表達出來。我們去"長"補"短",結果只是將真理掩埋。

因為快要離開香港,我最近出來和朋友食飯多了,發現年紀輕的多沒有什麼話說。一班年青人坐下來,問大家有什麼分享,大家都只是你眼望我眼,我的感覺是有情也不能飲水飽呀? 我們總得要找點話題分享下好。作為一個長輩,我已努力穿針引線,引發大家的話題,而自己也盡量將自己能夠和他們明白的東西分享出來。

年青人沒經歷不足為奇,但卻也沒有夢想。我問大家有什麼希望時,有反應的大都是在談如何畢業後找到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沒有人談理想,沒有人談政治,大家的生活彷彿只是在"維生",但求有一碗飯食便夠。我心中有點無奈,心中想,那去坐監都有飯食呀!

我不是在責怪年青人,因為他們只是我們教育出來的結果,我們現在的制度在教他們的是什麼呢﹖ 簡單的說法就是"謀生",而非活一個精彩豐盛的人生,或不是希望發達,只是希望能糊口。想發達和想糊口是兩個不同的層次,前者包含更多的努力,更多的追求,後者卻只是要求達到合格。所以想發達其實也是一個"夢想"。

"只要有夢想,凡事可成真",雖然這是廣告的宣傳語,但人若沒有追求或夢想,又如何能達到精英求精,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呢﹖  所以夢想可以說是區別出人和動物的其中一種特徵。如果說一個國家是發展中的國家,我相信這個地方的人就要有夢想。如果你說香港是已發展的國家,原因不是因為我們已很先進,而是我們的年青人已喪失夢想的能力。

我自己有一個五歲和三歲的小朋友,我看見他們是很有動力的,很多時他們總是會選擇面對挑戰和嘗試新事物,無畏無懼。但當我比較一些小學生時,我叫他們出來做試範,他們卻總是退縮或好像是被罰的感覺。我不知道今天的學校教什麼﹖ 但我明顯的感覺到他們的自信心在減少,大人對於小朋友的不斷責罵、過份要求紀律、沒有任何空間給小朋友,這些都在做成兒童失去主動學習,自發學習,勇於嘗試的能力。

我將問題放大一點,或許,這些過份的管教,就是造成今天許多年青人沒有了夢想的原因,因為他們自少被教導:"不聽老師言,吃虧在眼前。"

凡事要有標準答案,凡事默默接受,凡事有疑問但不發問,凡事退縮或行先死先,這些的心態和做法,我在今天的年青人身上看得太多。

或許,我們的年青人今天是"乖"的一群,但在我眼中卻一點不"好"。

其實若果你覺得香港不太好,不妨給自己一個不容易達到的理想:去外國。

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

告別了! 籃球隊

今天是我教的中學的最後一課,我們一開始便鬥波,初時大家都打得不好,但後來我暫停下來,要求大家提高速度和更積極,大家竟然都一一做到了。就是這樣大家打了兩個多小時,我們便因為學校老師要收工,所以同學便迫著要散去。我們在結局時大家一起叠起手大嗌了一聲便散去,我亦急步向自己的座駕走, 然後駕車離開。

在行去車上的時候,我心中在想一個問題,是不是應該和大家拍一張大合照呢﹖

結果我沒有,因為我唔想面對分開的感觸。

這些籃球同學,其實都教了兩年或以上,一周我有幸見他們兩次。他們絕對不是那種明星級的球員,在運動天份上也可以說是很有限,然而在這些年的努力下,我看見他們的進步是極明顯的,由毫無威脅到能一對一打暴自己的防守,由不懂射球到能有一定的準星,其實那些有定期參加訓練的球員,可以說是無一不是有明顯的進步。所以心中我是感到驕傲的,雖然他們比賽沒有得過什麼獎項。

或許你會覺得最後一次的練習應該來個總結,每個人都給點意見,又來過很感動的擁抱,又或大合照,拋起教練等等。其實這些都好,不過我不是那種熱情的人,我怕離別,我怕那種傷感。要我單獨給他們意見,搞不好男人老狗流馬尿呀!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的總結就是要留給大家一個"大洞"。我猜他們會回家後漸漸發覺原來籃球隊已經不會再見到C SIR。 原來師友可能突然一天消失,自己才會明白中學生涯中最開心快樂的日子就是那些練波的日子。

能夠回想回味這些日子,感到要珍惜一切,這就是年青人最需要的"醒覺。

總結是多餘的,因為打籃球的人每天都應要總結,要等年終才檢討,那只是傭才,講都無用。我的總結是夠簡單的,我告訴大家我走後大家什麼都可以忘記,但永遠要記著"盡力"。無論對手,自己的隊友如何,自己都要盡自己的全力去打,這樣自己才可以進步。

現今許多球隊練習時最大的問題是:"睇住對手黎打,為的只是要羸波。"

在香港,周邊的人都不會是很利害的人,若只是看著勝負去練習,進步的速度要視競爭對手的強度才能有所提升,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香港的運動圈子太細,同一學校的對手,往往水平太低。

在這學校練波還有最捨不得的是負責籃球隊的體育老師。我和他就像好朋友般經常會站著在學校的操場上聊天,談論著制度和學生的情況。現時許多體育老師都無可奈地好"hare",但這位老師卻經常在困難中盡力,不為制度而妥協,為學生爭取設施,時間去運動。然而因著香港大環境只重視成績的原因,無奈這位老師亦經常會失望。

我的師長朋友說好老師仍然在香港有不少。這位老師就是。

香港的大環境有多久可以繁榮我不能預測,但這些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盡力的老師,誠然仍然是香港最大的資產。而盡管我們都不能改變制度上的問題,但我深信在數十年後,老師起碼可以說是問心無愧。

我對我的學生最大的期望就是:"凡事盡力!" 我亦相信只要將這精神放在學業和社會上,他們雖未必發達,但必然是社會需要的人材。

我對老師的最後說話就是:"繼續堅持做正確的事吧,有沒有獎牌不重要,有沒有人欣賞也不要緊,最重要的是自己能活得精彩,活得有原則。"

六四不平反也不要緊,因為在有良知的人心中六四的年青人是愛國的英雄。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

萬物有時

萬物有定時,收割有時,讀書有時,打波有時,離開有時。

今年內我就會正式離開香港,現時正在一個"彌留"的階段。作為香港人有一個好處,就是生活充塞,有時候你可以將一切心靈的問題逃避或雪藏起來而不知不覺。好像一天到晚有人給你whatsapp、朋友約去飲野、打波、釣魚、睇波、同細路四圍去,還有工作,這一切都可以讓你不用碰觸心靈,只要隨著活動的填塞,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封裝妥善便行。還有活動過後又大可在 FB 上整理張貼,與人分享,閒時又看看朋友的 FB, 這樣還有什麼時間可以"安靜"下來嗎﹖

寫文章就是安靜自己的時候,沒有思想,那有文字﹖ 所以寫網誌就是讓我自己面對自己,也讓身邊的朋友了解自己更多,在見面時便不用從頭說起。然而,在香港的花花世界,想找一些朋友可以有心靈或思想溝通,真是沙漠中尋找芳草,蒼海一粟,有多少人真正可以擁有知己﹖

離開香港的消息傳開後最多聽見的是:"到時會悶死你。"

但事實上我是個挺自閉的人,好像寫寫文章,看一本書,還有兩個沒有時停的小魔怪,我會有閒著的時間才真的奇怪。所以我對朋友的問候從沒放在心上。經常笑口說:"你食大陸啲一滴香同地溝油生 cancer 死,我都未悶死。"

這句說話其實是訕笑也是我的憂心,因為香港和大陸已經不能分開,中國人面對的一切都正如刀架頸般套在香港人的頭上。作為一位將要移民的港人,我能和身邊朋友分享些什麼呢﹖ 因為我能夠移民,朋友因著家人、工作、子女和許多原因,他們未必無能力,但也是身不由己。

曾經看一本書,當中談到和人的對立原是來自人對事物的 awareness (觸覺) 不一樣。好像有人對溫度較敏感,有人更能忍耐痛楚,各人對事物的敏感度都不盡相同,有些人會較遲才感到危險,有些較早。所以這些年來已不再和人爭論問題。

但事實歸事實,將要發生的問題,不面對就是逃避。就像日本人面對地震的威脅,不可能欺諞自己,只有做好準備才能繼續生存。

較早前看過一個電視節目,討論到三種情況使一些地震後生存的日本人,他們本可以逃命,但卻在海嘯前沒有逃走的原因。

第一種是自我安慰。

當地震過後,他們會有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會回復平安。他們有些忙於修理跌落的物件,而忽略了環境中可能再發生危難的訊號,例如地下水湧出。

第二種是慈悲心。

有一位先生為了勸勉一位老婆婆要離開自己的住宅而喪失了拯救自己和太太的機會。

第三種是人云亦云。

當你環顧四周的人,只有很少的一部份人在搬遷,其它人都還留在原地,所以你亦會自覺地認為這裏的環境很安全。

這三種情況都是一些日本人因而致命的原因。

我無意去將現時香港的情況比擬成日本大地震後的情況。但卻相信香港的前景不會持續繁榮。

據香港網絡廿三條的法例去講,我這篇文章是有機會犯法的,因為若我將香港比擬成地震後的日本,我會造成社會不安。維穩、維和,我這種人不是沒有了更好嗎﹖

世界上有許多種不同的人,有的人大有能力,有的是時運好,有的運氣不好,這個世界上能夠成功與否基本上與環境的轉變有著不可或缺的關係。所以我看見別人好的時候,我就會安慰自己是"時不與我"。相反,碰到比我運氣更不濟的人我就會告訴自己:"我命水好"。但若有選擇的話,我會選擇在一個較公平的環境下讓自己的子女生存。

有時候人的命運除了時勢外,自己的選擇也很重要。現在雙非孕婦撞急症室,為的就是為自己的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理想的未來。我不同意他們的做法,但我理解他們的原因。

我身邊有許多朋友,能力各有不同,但都是我愛的朋友,我無意去顛覆國家,但我卻不能不講出自己的睇法。希望的是各位好朋友能夠自己運籌帷幄。

現在更多朋友知我將要離開,也請大家包函,因為我未必能遂一向大家說再見,但正如聖經所講,萬物有時,生命在神也在自己的手。


希望不用等我們上天堂,有天仍能夠在彼岸再見。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

為甚麼那麼多人覺得在國外比較幸福﹖

方勵之遺孀李淑嫻回首方勵之的一生時這樣說:"他生而有幸,一生做自己願意且喜歡的事情,科學的,人文的、政治的、不計對自己帶來的後果。"

"除領導人個人的錯誤,共產制度本身恐怕也有缺陷。否則為甚麼那麼多人覺得在國外比較幸福﹖"

"經齊上是人民養活政府,而不是政府養活人民。"

這幾句方勵之的名言,頗值得使人回味。

人活著為了什麼呢﹖不就是一生能做自己願意且喜歡的事情嗎﹖尾後一句更使人震憾:"不計對自己帶來的後果。"

作為一位父母,我生於香港七十年代,對祖國是不大了解的,除了回鄉探望一些我都不大認識的親人外,中國就像一個陌生人,只知道我應該是個中國人,在有國際比賽時也會為中國隊打氣,但除此以外,我就沒什麼中國味了。

人生之中最使我感到自己是中國人的就是六四事件,當年我也走了上街,那時候才開始知道什麼叫"中國" -- 一個能夠忍心殺自己人民中的精英的國家。

我也會問中國到底如何可以好起來,但卻不會去尋根究底,因為在香港生活的我,在社會氛圍影響下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工作上,後來信了上帝,亦以參與拯救人的靈魂為主,對中國的國事根本從未真正付出多少關心。在這個時候香港的政治環境還是英治,社會相對現在似乎較為和平。

我現在人過四十,已知天命,明白在世不能有什麼作為,看見自己的兒女,最希望的就是他們長大有自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若能學方勵之"不計較對自己帶來的後果"為義而行,做一個有原則的人,就已夠我這個爸滿足。

香港現時的政治環境,每一天都像逆著方勵之所言的方向跑。香港的國際化已漸漸變成中國化。最無可奈何的是隨著香港中國化的問題日益嚴重,失去特區自治的特色,香港人卻比十年前更忙碌,對中國和香港的政治更"束手無策"。

昨天有小女孩被撞死了,原因是趕興趣班。我在我的小圈子中聽的盡是如何為子女爭一日之長短,卻鮮有人去討論做人的原則。有時候,人們不禁要問,一個人到底是聰明重要還是品格重要﹖

今天報章上說美國有一位華人留學生強姦犯案,其父母帶著金錢到美國要求和解,誰不知因此而被執法部門加控涉嫌干擾證人被捕。這些行徑反映的是中國的國情:金錢是萬能的。美國的國情卻是卻體現出"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做家長做父母的,到底你會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長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到底你希望子女有的是中國的價值觀還是西方社會重視的人權、民主、自由呢﹖

方勵之所說的有道埋:"為甚麼那麼多人覺得在國外比較幸福﹖"


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家教?

家教這兩個字是經常在老師、家長身上聽到的。當學生變得很頑劣時,老師就會用:"無家教"去形容這些孩子,意思是問題學生的根在於家庭。相反,當孩子變壞了,家長就會說學校有問題,老師怎麼沒有用心教好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這兩者都互為影響,是雞和蛋的問題。但在現時香港的社會中,無論雞或蛋,似乎兩者都有問題。

今次談談家教,什麼叫"有家教"﹖當我們看見子孩子有禮貌,懂得稱呼人,別人就多會讚你家教好。然而真正的家教卻理應不是止於外表的禮儀,更重要的是這個小朋友的人生觀、價值觀。

昨天我的女兒將一本貼紙故事書用了,這書原意是讓小朋友可以在大人講故事時給她參與,使她能夠適當地將附送的貼紙貼在適合的地方,但女兒既不懂英文,又不懂問,只是胡亂地她將書中的大部份貼紙亂貼,我看見了後感到很氣憤,因為整本書給浪費了。

我去反省檢討自己,這其實也是家教的一部份。為什麼女兒沒有問爸媽便自己亂貼一通呢﹖是否父母不在身邊的時間太多﹖以至女兒沒有機會問爸媽﹖又或做父母的我應該將貼紙故事書收好,不應讓女兒可以隨意拿到﹖抑還是我的女兒根本還小,這書根本不適合她,一開始時就不應購買﹖

我看過一些教育子女的書,他提到有一些現象,就是父母都是專業成功人士,但子女卻很平傭,甚致乎有許多東西都不懂,難以看出父母都像有識之士。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父母太少時間陪子女玩,也不懂陪小朋友玩,以至小朋友的生活當中從來沒有看見過什麼才是正確的處事方法、態度。情況就像給了一個人1000塊打亂了的 拼圖, 但卻不給你完成圖,那又如何可以砌到﹖

今天香港的小朋友有的都只是碎片,根本無法子學習到成人的成功一面,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在身邊教他。沒有看見,又怎能學到?

我們做大人有時候只懂得要求子女做到這樣那樣,但子女卻從未看見過我們如何真正的"做事"。我猜我女兒看見我最多的時間就是打電腦。所以她根本不能夠從我身上學到處事的方法和原則。父母如何聰明,子女也不可能因看見你在電腦上工作而學懂如何工作的。

相反,當我和女兒一起砌模型時,她會看見我如何看instruction說明書,如何trial and error 去試拼合模型,又會看見我如何一絲不苟地"工作",我相信這比起許多的"說教"有用得多了。

英文中有一個很好的字,是 scaffold,意思是棚架。要小朋友學習,除了背誦和死記外,需要教小朋友如何"搭棚" -- 如何去思考和解構問題。舉例說,如果大人經常忘記東西,大人會懂得拿筆和記事本去記下需要做的事,小朋友經常忘記東西,大人除了不斷提醒,其實可以教小朋友用筆記下要辦的事又或讓幼兒以繪圖去做"筆記",提醒自己。

有時候當小朋友身邊有一個kids friendly 的成年人,他們就會自動學識如何去處理一些問題,因為他們會看見成人的做法而照樣去做。相反,若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存在,小朋友便較難或較慢或很遲才學到那些"搭棚"的技巧。Scaffold 就是建立小朋友大腦的棚架,使小朋友自小便有自行解難的能力。

家教其實為什麼那麼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在過去是影響小朋友最多最大的地方,而缺乏家教,其實就是缺乏關心和能夠在小朋友面前作出正確處事方法的成人。今天我看見過許多教育子女的書藉都強調家庭教育,但我很懷疑現在有多少家庭還能給足夠的"家教"。在聘用傭工,父母雙職的社會大形勢下,我們的小朋友學生,其實都成為"弱勢" (disadvantaged)。

香港和中國都有同一個問題,就是將現在的資源用盡,讓未來的希望消失。當我們以經濟理由理所當然地去忽略自己的下一代,我們換來的將會是無盡的慘痛。

當大家明白和知道小朋友的大腦是有 "敏感期" sensitive periods 的,但大家在這個時候放下孩子交由學校或社會教育,將來後悔只會太遲。我和一些醫生朋友傾過,問過朋友有什麼辦法幫助這些大腦有點"慢"的小朋友,他們都說無辦法。

他們自己也在考慮移民,其實唔駛睇邊過選到特首都有足夠理由移民。

2012年3月19日星期一

什麼使人失去理志



作為一位教練,我會關心香港的體育,作為一位父母,我會關心香港的兒童和青少年。最近看了關於英基學校的十二歲球員的踢人事件,使我聯想出這個題目:什麼使人失去理志。

我是籃球教練,因小碰撞而出手打交的事也見不少。還記得有一年世界盃施丹用頭頂人,這些老鬼也會失去理志,但卻不致於用腳踢人的頭吧,所以用腳踢頭的新聞還真是第一次聽聞。

我猜沒有一位在香港的家長相信和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香港可以成為國際足球巨星吧,所以參加足球訓練和比賽也只是希望子女透過運動能學習一些正確的價值觀並因而有所得益吧。若然子女因踢足球而全身癱瘓,那相信誰也沒法接受吧。若然我知道我的子女要和這種"失去理志"的人踢球,我情願放棄機會。

如果球隊的球員如此地失去理志,這會是單一事件,而在過去的訓練中沒有反映出來嗎﹖我個人認為是不可能的,問題是教練和隊友有沒有處理,又或處理到沒有。作為一位教練,我明白球場上表現出旺盛的鬥志是必不可少的,但勇和茅是兩回事,故意傷人和意外也是有很清楚界線的。

我教過很多年波,見過不少這些失去理志的球員,他們通常都不受控制。由於球隊是講求紀律的,所以也有不少為了讓自己"失控"兒子學習紀律,他們會被送入來球隊。情況就像送子女去軍訓一樣。有些球員的性格是很自我的,就連教練的說話也不會聽,但你不能因此而"驅逐"這些球員,因為他們有付學費的。所以這些球員的出現,有時也並不完全是教練的問題。

相反,我想深一層,英基學校是國際學校,是知名的辦學團體。我們香港人若有子女可以就讀國際學校應算是活在幸福的家庭中的吧,為何子女竟然會是如此暴戾? 又或為何片中整隊波可以如此"茅"?

另外最近有一名十二歲的女童也是就讀國際學校的,但卻一躍而死,原因未明。我看見之後都很感觸,因為這位女童理應是幸福家庭中的小花,將來有大好時光,但卻在十二歲便自殺。而使家長父母難以明白的是這位女童並無學業壓力,也沒有留下遺書,死因未明。這是學校的問題,還是家長忽略子女的問題﹖

英基學生踢人事件反映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何英基會出律師信給家長﹖英基是辦學團體,以教育為本,為何卻會去信家長去要求將短片刪除,就算去信又為何要由律師代為發出文件﹖簡單地以學校的信函去信家長,提出因此而影響校譽希望能刪除短片不是更好嗎﹖

發律師信是家長的要求還是英基校方的決策呢﹖

無論何者,當中都大有問題。


對我來說這反映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家長或英基管理層的處事原則,還有英基的辦學宗旨是什麼﹖若是家長的要求,為何英基要配合呢﹖

除此以外,做家長的若有子女就讀國際學校就要多加小心,因為入了國際學校並不代表子女便沒有問題。所以做家長的我們,無論讀什麼學校,其實都應該要留心和關心自己的子女,勿以為入了好學校便可以放下家長責任。

回頭想一下,什麼使人失去理志呢﹖當我們看人生只看眼前,我們要爭每一個機會時,我們就會拼盡,不擇手段。又或我們看人生以為眼前的機會是惟一的,不可失敗的,那我們也會拼盡,若失敗的話,我們就得"自盡"。

今天我們的社會不停地在鼓勵一個"去盡"的文化,不論玩、讀書、工作、尋找伴侶等等,我們都會以"盡力"為指標。但一個人若要在所有方面都去盡,我相信會感到很疲憊的,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容易失去理志。

在上面的短片中的教練,如果他看比賽只是一場遊戲,重點教導球員在失敗中學習改善,我相信亦不會使整隊球隊如此"失去理志"。

回想我教自己的學生,我很多時都會要求他們盡力,原因是他們太"求其"。但當他們盡了力而未達到目標時,我會告訴他們這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惟一的機會。

不過再看我們的特首選舉,你也難以要求什麼﹖因為他們都視一次機會為人生的最後一次機會。只求勝,不擇手段。

是什麼使人失去理志呢﹖是壓力,是社會,也是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成功學習和大腦的關係


這幾年來我看見小朋友在球場上的表現是一直走下坡,所以我一直努力嘗試探討問題的所在。我問過一些老師和朋友,總結其中幾個可能的原因是:

1. 由於課業壓力增加而使練習的時間減少,因此而導致水平下降。
2. 學校在選材方面做得不好,一些天生不適合運動的人參加了籃球訓練。
3. 香港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文化使學生習慣了坐式生活,缺乏運動。

這些原因可以說解釋了一些部份問題,但卻無法解釋為何一些"不讀書"也不肥胖的青少年為什麼運動能力仍然是偏低。這些"波牛"基本上並不努力讀書,一天到晚都打球,但水平仍然是一般。

或許我們可以嘗試用基因的差異去解釋。但當我將今天的"波牛"和過去的"波牛"作比較時,我發現的是近一代的"波牛"也比舊一代的"波牛"整體水平低明顯下降。

由於人的大腦是挺復雜的,所以當我們看見一些水平的差異時很容易會歸究於基因或先天的能力問題,這是由於我們的知識領域中,基因的差異是其中一項我們比較熟識的,它可以用來清楚解釋子女表現的優劣。這也導至到我們的教育制度一窩蜂地偏向"揀人",如何在兩三歲的小朋友面試時便找出最好的苗子。

其實有許多東西是後天影響的,一個天資不聰敏的人絕對有能力變成一個很優秀的人,原因是我們的大腦是可塑造的,它能適應需要而作出改變。米高佐敦若果不自小去練籃球,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一位偉大的籃球運動員的。所以後天的努力絕對不少於先天的影響。二者均能配合,一個人才能成為出色。

我經常教籃球,也遇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年青人,當中有些能夠出類拔萃。也有一些十年來都是一般。但你若問這兩種年青人他們是否喜歡打籃球,二者都會答你喜歡。

那麼水平一般和出色的籃球員在訓練時,二者的大腦有什麼分別呢﹖

我有一個理論,就是成功的學習需要空間和大腦主動的制約

若果一個人的大腦已非常疲憊,他是不可能再學習的。香港人的工作要求很高,許多人大腦在下班後已經很"透支",這個時候要求一個人再"用腦"是不可能的,因為身體自然的會抗拒額外的"工作"。所以我們許多香港人會在下班後選擇睇電視,讓大腦進入一種"休息"。大腦在看電視時是不會主動思維的,只需要隨影像"被動地"思考,從而使大腦得到休息。這就像我們在睡眠時發夢,雖然我們在發夢,但大腦卻是處於"休息"的狀況。

這個理論能解釋為什麼一些著重全面發展的學校的學生會較專注課業成績學校的學生優勝,因為大部份全面發展的學校要求的不是單一的課業成績,而是要求兒童或青少年有全面的發展,這使一個兒童能夠作出整全的大腦發育,使大腦的不同部份能夠有"工作"和"休息"的時間。

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當小朋友在被迫下長時間讀書卻未能達至成績得到改善的原因。當小朋友長時間在"讀書",他的大腦其實已經 "Hang 機",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極其量他只是在"扮"讀書,身體是被動地反應,而非大腦主動制約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所以若果一個全日制學生課後仍然要"拔尖"又或"補底",這其實是在摧毀這個小朋友的大腦。在留堂時學習的效能是極低,大腦只是在被迫運作,就像看電視一般,被動式思考。

為什麼我說成功的學習需要大腦的主動制約呢﹖

舉投籃為例,若果你的球投不入,你就需要觀察球不入的原因,例如是否左右偏差,或是力量太大,然後分析錯誤的原因。這是需要大腦的主動思考的,若一個人不主動去想,投籃就不能改善。

同檥地,要學習一些新事物就需要大腦的積極思維,特別是當需要解難時 (problem solving),大腦更要嘗試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

運動或藝術或音樂其實都屬於某種的解難 (problem solving),因為這些都是沒有既定答案的。所以若要做好這些項目,其實都需要大腦的主動思考。

現時由於學校的課業壓力,我看見許多小朋友在放學後參加籃球訓練時的表現已經和幾年前的小朋友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在打籃球時大腦呈現的是一種休息的狀態,當我要求他們思考時,許多同學就會出現思想上的停滯。這個原因我會歸疚於日間上課時的壓力已經"用盡"了學生的大腦能量。他們可以活動身體,但若要求大腦再主動制約身體,這就會變得困難。

過去的學生在參加籃球班時會對新的技巧或困難的動作呈現出興趣,有一個挑戰難度的精神,但現在的小朋友希望的只是獲得"娛樂"或"玩",他們不希望在訓練時仍然有壓力,仍然要"學野"。盡管在訓練時若能學到一些技術可以提升日後的"娛樂"水平,但小朋友實在沒有那個遠像和視野。在一天的學習後,他們最需要的是"及時行樂"。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閱讀的興趣﹖ 有沒有嘗試過帶著一本自己心愛的書籍出街,希望有空的時候去閱讀,但結果書本放在包包中卻從來沒有拿出來看過﹖ 情願和朋友 whatsapp ,或用智能手機看影片也提不起勁拿書本閱讀﹖ 其實我們香港人的大腦大部份時間都已經被工作煎熬得很疲倦了,要學習已經變得很困難。








學習能力的差異原因

有沒有知道一些小朋友、青少年一天到晚讀書,但成績卻很一般。他們時間花了許多,但卻好像沒有什麼進步﹖

有沒有看見過讀書不好的青少年,但打波或運動水平一樣差﹖ 甚或在其它的課外活動上也不見得有什麼特長﹖

上面的兩種情況都可以用大腦的使用效率去解釋。當大腦在長時間的使用而變得疲憊時,學習能力就會下降。所以正常的學習應要求學生可以多元發展,讓大腦和身體能交替運作,使不同的部份得到休息。

相反,有些讀書很好的人,他們並沒有花很多時間運動,但運動成績也一樣很優秀,最好例子就像nba 運動員林書豪。

同樣地,這些人的表現也可以用大腦的使用效率去解釋。由於懂得讓大腦休息,大腦不同的部份能夠輪替運用,學習效能就能夠持續地。有一些大學的研究也証明在運動後大腦能更專注的學習。

所以我們若要讓小朋友有效的學習,首要關心的問題是小朋友的大腦是否處於一個活躍的狀態,第二是他們對學習的課題是否感興趣。而這二者也是互為相關的。

第一點影響小朋友大腦活躍的情況是睡眠的質和量。小朋友睡眠不足,這就必然影響大腦的活躍能力。香港現在的教育多是全日制,而父母都晚下班,晚飯時間也會較夜,造成兒童的晚睡早起,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第二點影響小朋友的是學習興趣。香港是一個很獨特的社會,興趣班和補習是"無法無天"地侵害著小朋友的成長。一個五六歲的小朋友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學後還有興趣班,周六又有補習班,但卻沒有自己獨處或自由時間。上小學和中學後課業壓力更是排山搗海,不是拔尖就是補底,我們的青少年根本就像活在一個監獄中。

由於幼兒是較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不可能像青少年一樣去迫自己學一些自己感到"悶"和沒有興趣的東西。所以若強而為之,大腦到底會產生什麼的變化,這一個我就不能夠肯定。但我個人認為持續被受壓迫的兒童,特別是三至五歲的小朋友,他們是會有終生的後遺症的。這就像 Romanian Orphans 出現的問題。

學習是一項需要運用大腦的活動,你不能強迫一個不想學習的人去學習任何東西。如果一個人對某些東西沒有興趣,無論如何那人的學習效率一定會較喜歡的項目低。所以如何能有效刺激小朋友,產生學習興趣,其實就相對重要。

另一個香港的奇怪狀況是小朋友缺乏好奇心,社會上有許多不同的事物,對小朋友來說應是很有趣和新奇,但香港的小朋友卻只對電視、電腦、玩具和遊戲有興趣。我認為這其實也是大腦因長期被迫學習而受損的一種表現。

最最最可悲的是,當大腦受損而呈現出對世界不感興趣,對上課不感興趣,這些小朋友已經相當程度的"無得救",或很難給予幫助。

我見到大部份的香港兒童都屬這類。













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

你有沒有興趣﹖

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之重要的問題。

我是個爸爸,經常看著女兒和兒子,我有許多東西都會希望他們可以主動自發地去學,但大多都不大成功。但有一些東西就是你不教他們,他們也會學到,就是父母的性格和脾性。

我的女兒每天都被父母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妳練左琴未﹖" 。經過好幾個月時間,我見証了女兒由熱愛彈琴到現在叫都唔想去練,練琴由興趣變成是"例行工作",我看了之後都有點無奈。

我的另一個發現是子女有興趣的東西多是父母本身感興趣的東西。

林書豪的父親熱愛籃球,所以就有了一個熱愛籃球的兒子。

今天我看香港的父母,大部份父母都沒有什麼"熱愛",原因是沒有時間,因為在工作上已經付出太多太多,餘下的部份時間只是用來做"機體維修" -- 打理自己的身體、清潔、睡眠、家務或叫子女讀書、溫習。

香港人是有錢,但卻沒有生活。

我天天觀察女兒,她有空時會自己玩,但大部份時間不是看電視,因為她知道爸爸不喜歡,她會自己繪畫、和細佬玩,但玩什麼我就說不上來,跑來跑去,和細佬跳舞,無無聊聊就一天。

有時我看著覺得她很浪費時間,為了避免不斷給子女制造壓力,

我會告訴自己她在自己探索世界。

當她和細佬會爭東西、打交,我告訴自己他們在學社交。

細佬坐三輪車,推斜路看見車車會跌回來,我告訴自己他在學物理學。

其實小朋友在她們的遊戲中都有東西會得到,只是我們有時候不明白。

如果小朋友能夠認真在他的遊戲上,那她就會有更多的學習。這也是父母的興趣為何能啟迪子女的重要原因。

若要迫子女參加沒有興趣的興趣班,不如放手或嘗試讓他們做自己喜歡東西,專研他們自己己喜愛的活動。

有一段日子我迷上了砌模型,女兒也變得有興趣,也和我一起砌,那時她才三歲多。她自己就差不多可以一個人砌好bb高達。後來我沒有玩,她就沒有砌。小女兒其實最喜歡的東西就是參與父母的活動。

所以假如父母有興趣,真正的對某些東西有研究,子女也可以從中學到如何在興趣中認真和努力。

所以興趣真的很重要。其實一個人只要對生命感到盼望,就會對世界和身邊的事物感到興趣。我們身邊有許多人很悶,不是因為他們的工作,而是因為他們在工作後再沒有興趣(或沒有空間有興趣),也沒有追求。

我看見許多人都在給自己藉口,讓自己繼續平傭,繼續無奈地生存。其實沒人要求我們的興趣要達到世界冠軍的水平,但在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上,難道真的沒有進步的空間嗎﹖ 沒有可以使自己的興趣變得更有趣的空間嗎﹖

在自己的興趣上有追求,其實就是上進心、積極人生的一個反映。

有沒有興趣這個問題其實反映了人的心理,如果一個人沒有興趣,那這個人就像在生活沒有了方向,同樣地,我們的子女也會因而只能獲得一種對生命的單一詮釋,就是生活只為賺錢,你說這是不是可悲﹖

2012年2月18日星期六

林書豪與自信心

很久已經沒有追看NBA直播的習慣了,因為有兒女要照顧,加上自己喜歡的球隊和球員都漸漸老去,所以每年都只是留意季後賽,平時常規賽最多只是看一看精華片段,已很少全場都看。但因為林書豪的出現,自己竟然會有種想追看的感覺,我相信那是一份和自己有相同族裔關係的中國人血統正在燃燒。

我的小學生都有部份聽過林書豪的名字,但我卻奇怪他們並沒有像我一樣瘋狂,當中只有一位有看過他的精華片段,其它人都只是聽身邊朋友或在報紙上看過,沒有一個人自己去網上搜尋過他的資料。這對我來說是挺出奇的,但又不大出奇,因為我明白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的"有規律",每天進行的"工作"都是那麼的重覆又重覆,盡管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大事,其實也還是那句:"俾心機讀書!" 天塌下來也是在讀書呀! 這種忘我的"讀書",其實產能(efficiency)甚低,做到的只是"肉體"上的讀書,但身心靈卻不知跑了去那兒,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中學生有較大的空間自己選擇用自己時間,他們都會上網看精華片段,然後自己到球場上練習。我從他們在球場上的表現去猜測,部份學生多了自己去球場練習,這就是 Linsanity 對我這教練的影響。

林書豪為什麼會這麼利害呢﹖ 其實在於其速度和頭腦。他的速度不是直線加速的那種,而是能夠突然間變速和變向並同時運球,這在nba 中很少見,他不多打個人的一對一,除非他身高或速度上比對手有優勢。他更多是利用隊友的擋去製做進攻機會。

看林書豪打球,你會發現他很聰明和冷靜。你在他身上很少看見他強行投籃,更多的時候你會看見他在沒有進路時退後,回傳隊友重新組織。而在球場上,你看他和黑人球員相比,他有的絕對是頭腦上的優勝,而非技巧,力量和體能上的優勢。在場上他就像巨人和哥利亞的決戰一樣,勝利並非依仗巨大的能力,而是那種將全副力量從一點上刺進去的銳利而獲勝。

現時的林書豪可能是最好的林書豪,因為他沒有傷患;同樣地,現時的林書豪可能是最差的林書豪,因為他還可以成長,還可以變得更強大。這兩種未來掌握在林書豪的大腦中,若然他覺得自己是頂峰,那他將不會有什麼進步,相反,若他感到自己還是在起跑處,那他能夠改善的還有許多許多。

年齡、體力、基因,這一切都可以限制一個人的將來,相反,一個人若不相信年齡、體力、基因可以限制自己,那這個人的將來仍然是可改變的。這也就是為何我們會有今天的林書豪。所以對一個人的成就最大的限制 (limiting factor) 其實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睇法。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到頂點,那就必然會是自己的頂點。

前天我帶一場小學的學界比賽,有一位主力球員在籃底拿到球,但卻不投籃回傳給比他更細粒的球員,結果比賽當然輸掉了。我在結束後問他為什麼他不投籃,他的回答是:"我對自己沒有信心。"

我教了許久籃球,球員的心理一直是最使我頭痛的,因為他們自信心不足。有許多人會覺得是由於經常被教籃罵,所以失去自信心,但我卻認為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在香港一對四十的教育中,在一班只有一兩個叻的現實中,在每天老師家長都在告訴他們"做得不夠好"中,在自己需要不斷補習中,他們一直在被培養"無信心"。

上面的片段中接球的細粒同學其實是有起手機會的,但同樣地他也沒有起手,他選擇了傳球給別人。我問那同學為什麼他不起手,他的回應是:"我怕射失。"

過去我教籃球感到最難教的是那些球員太獨食,但今天我的最大問題是:有波都唔敢射!

自信心是如何培養的﹖林書豪為什麼夠膽在最後關鍵時刻投籃﹖ 其實也是自信心的一種表現。今天我們在球場上看見的"問題",其實很大部份不是技巧上的問題,而是頭腦上心理上的問題。

當一個小朋友沒有自信心,我相信這種教育能夠算什麼成功﹖ 林書豪為什麼會成功﹖將來能否繼續成功﹖其實也就看他自己的信心能否加強。 NBA 的籃球員個個都能投入三分球,但卻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在最後一秒投入,這不是技巧的問題,而是信心的問題。

今天我們在教各種技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材,但事實上子女能否成材,最重要的不是學什麼技能,學得有多好的問題,而是子女能否擁有獲取成功的自信心

信心的建立為什麼在香港很難呢﹖ 因為你要自己選擇自己的路,自己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去創造自己的成就你才會感到自己有一份自信的,而在香港,我相信沒有多少位小朋友是自己有權選擇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林書豪母親並不大想他打球的,但他自己選擇了打球,由於是自己選擇的,所以他便會拼命去打,因為要他不希望"輸"。

許多香港的小朋友要證明的是:"我都一早講左我唔係讀書的材料黎嗱! 依家你地信啦!"

希望大家俾自己的仔女有機會自己去做選擇。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Romanian Orphans 與香港的兒童問題

大家有沒有聽過 Romanian Orphans? 這是在羅馬尼亞一些被自少禁閉的兒童,他們由於兒時長期被關壓、欺凌、缺乏適當的關愛和照顧,所以盡管脫離了孤兒院,成長後也在與人相處上出現困難,不懂得和人相處,並做成長期成的情緒病。

有一些研究認為兒時的長期關壓,缺乏愛,使到這些兒童在情緒上造成永久性的損害,至使長大後盡管獲得彌補,卻終生受到兒時的壓抑而不能完全康服。

我看了這個故事,又再看看現在香港的兒童,其實兩者也有其相似處。今天許多兒童的父母雙職,加上課業壓力,有許多小朋友是成長在類似監獄的環境中的。父母或工人每天的職責就是要兒女跟上課業,溫習、補習、複習,小朋友自少便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下長大。而老師的角色也是在追功課,希望班上的學生能夠跟上,又或拔尖補底,總而言之,大部份人都只在關心成績。

曾經自小被禁固的小孩子,由於在小時沒有人和他們講說話,他們長大後盡管有專人幫助他們,卻終生只能講一些單字,缺乏正常人的語言能力。這代表人的成長有一個語言上的敏感期,若在過了這段時間才訓練,語言的能力就會有所缺失。但除了語言,一個人還有什麼方面的智識或技能會有"學習敏感期"呢﹖ 在科學上相信還有許多東西還未完全了解,但"學習敏感期"卻肯定是存在的。

我的工作是教籃球的,現在的小朋友不能跳、不能跑,身體的發育比以前慢和差。身體的發育受到基因的影響,所以我不能肯定我教的小朋友是否"異常",但我比較近年的小朋友和五六年前的小朋友的"智力",我明顯肯定現在的小朋友較以往差。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是我最想回答的問題。

從 Romania Orphan 可以判定兒時若有某些不適當的壓力,小朋友成長後將會出現情緒上的缺憾。而在學習敏感期中偏向單一方面發展,亦明顯會影響其它方面的發展,就像偏食所出現的問題一樣。香港現時的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壓力不少,我們的小朋友可會因為在年紀太小時被迫只發展其中某方面的智能因而影響了大腦的整體發展呢﹖

我看答案是肯定的。

我看過一些書,其實大腦的發育和小朋友的運動能力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因為小朋友是透過觸感和平衡去刺激大腦的,當大腦收到刺激就會發展。當我們一天到晚要求小朋友坐著溫書、做功課,休閒時就只是打機和睇電視,這必然地會影響到子女大腦的正常發展。

我經常和朋友笑說我的小兒子一天到晚就是"食、瞓、玩、痾",其實這就是幼兒的生活常規。他們是透過玩去發展大腦的,所以我們做父母的應當關注的不是將"玩"犧牲掉,而是嘗試讓小朋友有多元的玩樂,刺激大腦的不同位置去發育。而幼兒時期應多發展的是運動能力、聽講能力,因為觸感平衡都是透過運動才可以出現最大刺激的,而聽講能力就是日後溝通的基礎。

但可悲的是今天的幼兒教育或小學教育卻只重識字和默寫。有朋友告訴我 K3 的小朋友已經要默書,我聽了後有不可思異的感覺。我們希望訓練小朋友的語言能力,但聽和講都少,運動亦因為居住環境的局限和要讓步給"讀書識字"而更少。我們的小朋友學校內不可以跑步,上課不可以傾偈,食飯要快,父母忙,所以子女在運動和講說話的機會都少,也難怪大腦發育出現問題。

以前我太太罵我將小朋友拋起又接回,使小朋友晚上發惡夢,但我看了一些書,當中卻說這是刺激小朋友大腦的其中一個重要動作,因為該部份的發育可以影響將來小朋友的"executive function" (行政能力),就是小朋友將來管理自己,計劃未來的能力。拋動小朋友動作正在刺激小朋友的平衡感觸,也是一般運動經常會刺激到的部份。所以如果你希望小朋友將來做一個叻人,其實讓小朋友多做運動就非常之重要,因為叻人最需要的就是"executive function"。其實發夢也是代表大腦在活動的一種正常不過的表現,但大人卻會因為小朋友半夜扎醒而以為要食什麼珍珠沫,真是苦了bb。

這幾年我看見小朋友由過去的健康活潑,變成今天的"呆呆滯滯",這已經代表大腦的發育受阻礙。作為一位籃球教練的我,又能夠做什麼呢﹖  當小朋友出現"呆呆滯滯",其實已經是大腦出現嚴重問題的標誌,並非一或兩小時的籃球訓練能改善。我不能改變教育制度,但內心也為此而感到無奈,所以也在這裏寫兩篇文章,希望有人可以關注,希望多一些人能夠在充滿假專家,偽善的制度和社會中可以生活得好一點,讓孩子可以有個笑臉。

p.s. 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專家,大家看我的文章就當興趣好了,不用認真,你不相信也就罷,我不能給你什麼科學証據,也懶得和你辯論。你就當我傻的,"五毛"不用找我。




唔俾我玩?! 我打你架!

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香港還有什麼好做﹖

最近和一些年青人分享,有一位的現在已經讀畢副學士,在某專業界別工作,問到他的人生方向和前景,他說還要五年才可以正式考到專業資格,這還要算所有考試都一次過PASS,才可以,那時他已經差不到三十歲了。

現時他已是幸運,因為可以在相關的專業界別中工作,但收入卻只夠供讀書和自己基本的洗用,所以我問朋友他可有想過結婚生兒育女﹖有沒有能力買樓﹖他告訴我現時的想法都是只能見步行步,不能想太遠。他說或許會考慮"置安心"計劃!

不能買樓也不算什麼問題,因為這不是必須品,但論到養兒育女,這其實是一個人正常的希望,但對於很大部份的年青人來說,這並不容易。但朋友有一個想法卻令我有點擔心,因為他說希望可以儲到一筆錢然後用來投資,再賺取買樓的首期。

另一位朋友是外國回流的移民,自己也有自己的專業,但因為性格關係,不希望天天坐在辦公室工作,嘗試過做基金,向人推銷保驗,最後也因性格不合而沒有繼續,最後他說選擇了做投資的工作,做到現在已經好幾年了。

我經常擔心的是他會一朝輸清,因為他絕對是一位好人,我和他認識也是因為年青人。但好人在香港卻很難找到一技之長,搵食謀生只能靠"投資",講得唔好聽只就是"睹博"。

一位和我一樣年紀的老朋友他最近轉行了,之前是做專業工作的,在寫字樓辦公,但工作壓力大,時間又長,經過廿年的行業洗禮,他最近轉了工作,去了做投資顧問。當我了解和發現時,他已經轉行了,當我知道時也不知向他說什麼,因為實在不想在他剛開始新事業前給他一盤冷水。最令我擔心的是他還剛有一名女兒出世了,現在已經是爸爸一名。

有人或者會覺得我太偏見,為什麼做投資的工作就不是好的工作呢﹖這或許是我的個人偏見,因為我實在食教會的米太多太久了,對於這些投資的東西經常地會看成和睹博一樣,也很擔心這些朋友。另一個原因是我老爸,他九七時就輸了很多,當時老爸也是在行業中的老行專呀!  所以我無辦法不如此認為。

近幾年我身邊的朋友中有不小是做投資的,用手指數數,一二三四五,已經有五位朋友是專業人士成為全職的投置或理財顧問,有些自己做,有些推銷產品。這使我不得不去想,有多少人還在做"實事"呢﹖

香港沒有任何工業,我這白痴在希望香港人懂得耕田或發明 IPHONE 嗎﹖香港從來都只是買賣無形的東西,以前香港的管理不錯,我們的制度都是別人所推荐的,現在呢﹖我看已經沒有多少東西還值得他國欣賞。原因是因為我們要靠一個沒有良好規章制度的國家去支持我們的經濟,這好像比由一個文盲去決定你的稿籌一樣,是不靠譜的。結果你只有依附別人而最終失去自己。

打籃球,教波,其實都幾實質,因為當中有技術,有運氣,有清楚的規則,也有供人努力的不同技巧層次,所以我發覺籃球教練其實雖然賺不多,但其實自己可以有自己的專業和能力。教得好和教得不好,並不是純粹靠運氣,也不單靠眼光。

我好希望我的朋友全都可以有自己的專業,但這似乎是妄想。

最近鄰居給了我一些利士封,因為她們的親友開了補習社。同一時間,我的另一位朋友也準備開補習社。這又代表什麼呢﹖

會不會是我們的學生和子女有福呢﹖補習會不會是我們的新型"工業"呢﹖

香港還有什麼好做﹖

有的,做官和做狗。其實兩者都係一樣東西。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育人的使命

「成績你努力可以得到,我不擔心;但價值觀你在哪裡學到呢?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老師除了教知識外,還有價值觀。我是英文科老師,在課堂裡我是利用英文教學生做人的道理。」
-龐永欣網誌教育心語14-12-2011
最近我在回想自己教籃球的一些歷史,自己由一個充滿使命感的年青教練,到現在成為一個"老屎忽"的籃球教練,其實當中真的有許多改變。

到底怎樣才是好的教練呢﹖不同人實在有許多不同的睇法。但若從社會給的指引去看如何才是好的籃球教練,那就必然是會勝球的教練才是好教練。

由於許多學校聘用專項教練的原因也主要是為了為校增光,所以能否勝球對於許多或大份的籃球教練來說是最重要的"評核",但也同樣是這個原因,我覺得產出了許多"不好"的教練,因為這些專為贏波而練波的教練,無可避免地只會需要訓練五到六個主要隊員,其它人都大多只會投閒置散,做成許多年青人的被忽略,或在籃球訓練道路上遇上許多的挫折。

由於我是教徒,教的學校或教會都不是以勝球為搞球隊的目標,所以我不會要求自己一定要勝利,這算是我的幸運,但在多年的努力下自己也慢慢地由講許多人生道理的籃球教練變成一個不多講人生道理而只教波的籃球教練,原因是我不自覺地接受了:"籃球訓練應該只談籃球" 這種觀念。

直到最近我看了龐校長的網誌,心中忽然有一個大大的反省,回想起自己為什麼教籃球,其實就是希望分享我的價值觀,希望年青人能夠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成績只要努力便可得到,但價值觀又由誰灌輸呢﹖"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就像我這個老基督徒,盡管受了許多上帝的恩典,但也會忘記了自身的使命,而遂漸隨波遂流,那些今天的無知學生,一天到晚只關心自己的成績,或打波打成點﹖他們又有誰會給予他們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呢﹖我相信沒有。

在一個功利行先,以個人利益行先的社會,我們培育的人有的只是知識,但卻沒有正確的價值觀。這比起文盲更可怕,因為我們看見的社會正失去人情味,失去互相關懷,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信念,失去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寶貴之處。

取以代之的社會價值是:可以不食飯,不可以沒有名牌或Iphone; 可以不為人,但不可以不利己。香港社會就像動物世界一樣,弱肉強食,為追求利益而見利忘義,老弱幼少均成為制度下的犧牲品。我們有的只是今天,卻看不見明日。

願每一個老師、教練,都能將上堂的時間成為美好的德育課,那樣將來香港才可以有好人,有將來。

基督教球賽後記

最近帶領了一場基督教搞的聯賽,這個聯賽已經籌辦了十多年,也是由一所全港最大的基督教機構籌辦。多年的經驗告訴我教會球賽的水平一般較低,除了其中一些長期有籃球事工和有籃球球會資格的小數教會外,一般的球隊都是拉雜成軍,沒有什麼組織,訓練和教練都欠奉。

我帶的球隊也不是什麼有組織的球隊,只是過去在教會中曾帶過的一班年青人,他們現在多已出來工作,也沒有定期的練習,所以水平也是很一般,不同的是他們都曾經是校隊、在中學時曾經"叱咜一時",也算是在基本技術上有一定水平,所以面對著教會球隊,一般都有優勢。

上星期的比賽對的是沙田區的一間教會球隊,對方在年齡上比我方輕,身高也未有優勢,技術也和我方相差一段距離,只有一個球員較為突出。而結果也是如我所料,我們可以在一直領先下勝出。

但當中有卻一些情況使我感到不安、無奈,也有點兒憤怒。

對手在我們有一球快攻的時候為了使我們的球員不能入球,竟然用手肘擊向我的球員的頭部。而球証在一個明顯嚴重犯規下只判了一個普通侵人犯規。

好像這種情況我自己見怪不怪,但動作之粗野實在使我震驚,我即時現場都控制不了自己,大叫:"咁都仲叫基督徒﹖" 事後當事人並沒有和我的球員道歉。假若我的隊友因此而嚴重受傷,扭傷了頸,又如何向其家人交待呢﹖

另一個使我感到更無奈的是球証的執法水平。

兩位執法的球証都是年輕人,錯判一點也不奇,但問題是我隊球員兩次站立舉手並全無動作,對手由三分線撞入禁區內,我方一直站在原位,但球証竟然吹我方犯規! 那都是明顯不過的事,且竟有兩次之多。而這也就引起我隊球員的嚴重不滿。(當時我方還在以十分的距離領先對手,根本無需要"茅"。)

不知是否為了避免身體接觸,球証改變了正常的執法標準,將所有貼身的正當防守當成犯規。我方打的是釘人防守,所以便成為吃虧的那方,被球証不斷吹罰,結果要由釘人防守改成BOX 1聯防 (四個人在禁區聯防,一個人去追對方的好波之人)。最可笑的是使用這種戰術的原因是為了"對付"球証! 這也是我頭一次要用戰術去適應球証的打法,真是聞所未聞,一百歲唔死有新聞聽。在球証偏幫對手的情況下,最後我方球隊被對手不斷用犯規停錶的戰術下追近至只勝出兩分。

好像這種比賽,我方球員全以"斯文"打法,也無需要"茅",也真的沒有"茅",但卻在勝球後一肚氣。整支球隊的焦點不是放在如何打好,而是如何應付球証!

對於基督教一貫包容,在給予年青人機會的動機下讓年青人擔任球証,這原是無可厚非,但卻會給人一種基督教搞的東西總是差人一籌的感想。我自己搞籃球隊,其中一個希望就是不讓別人睇小基督徒,我們也可以有專業的水平呀!

但誠然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可悲也無奈 -- 十多年基督教籃球事工還似乎是那個老樣子。

雖然我不希望這樣,但基督教的球賽最終只會成為沒有選擇者才選擇參加的一種運動,還要失去 公平、公義,實在可悲。在細小的籃球圈子中其實只要稍有實力,又有波品的球員,其實有太多波打,我隊當中就有幾位在出面就經常被人邀請他們去打免費波,助拳增強實力的。今天他們留得在教會,又或會願意來參加教會球隊的比賽,其實已是值得"感恩"的了,奈何基督教實在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讓他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