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成功學習和大腦的關係
這幾年來我看見小朋友在球場上的表現是一直走下坡,所以我一直努力嘗試探討問題的所在。我問過一些老師和朋友,總結其中幾個可能的原因是:
1. 由於課業壓力增加而使練習的時間減少,因此而導致水平下降。
2. 學校在選材方面做得不好,一些天生不適合運動的人參加了籃球訓練。
3. 香港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文化使學生習慣了坐式生活,缺乏運動。
這些原因可以說解釋了一些部份問題,但卻無法解釋為何一些"不讀書"也不肥胖的青少年為什麼運動能力仍然是偏低。這些"波牛"基本上並不努力讀書,一天到晚都打球,但水平仍然是一般。
或許我們可以嘗試用基因的差異去解釋。但當我將今天的"波牛"和過去的"波牛"作比較時,我發現的是近一代的"波牛"也比舊一代的"波牛"整體水平低明顯下降。
由於人的大腦是挺復雜的,所以當我們看見一些水平的差異時很容易會歸究於基因或先天的能力問題,這是由於我們的知識領域中,基因的差異是其中一項我們比較熟識的,它可以用來清楚解釋子女表現的優劣。這也導至到我們的教育制度一窩蜂地偏向"揀人",如何在兩三歲的小朋友面試時便找出最好的苗子。
其實有許多東西是後天影響的,一個天資不聰敏的人絕對有能力變成一個很優秀的人,原因是我們的大腦是可塑造的,它能適應需要而作出改變。米高佐敦若果不自小去練籃球,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一位偉大的籃球運動員的。所以後天的努力絕對不少於先天的影響。二者均能配合,一個人才能成為出色。
我經常教籃球,也遇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年青人,當中有些能夠出類拔萃。也有一些十年來都是一般。但你若問這兩種年青人他們是否喜歡打籃球,二者都會答你喜歡。
那麼水平一般和出色的籃球員在訓練時,二者的大腦有什麼分別呢﹖
我有一個理論,就是成功的學習需要空間和大腦主動的制約。
若果一個人的大腦已非常疲憊,他是不可能再學習的。香港人的工作要求很高,許多人大腦在下班後已經很"透支",這個時候要求一個人再"用腦"是不可能的,因為身體自然的會抗拒額外的"工作"。所以我們許多香港人會在下班後選擇睇電視,讓大腦進入一種"休息"。大腦在看電視時是不會主動思維的,只需要隨影像"被動地"思考,從而使大腦得到休息。這就像我們在睡眠時發夢,雖然我們在發夢,但大腦卻是處於"休息"的狀況。
這個理論能解釋為什麼一些著重全面發展的學校的學生會較專注課業成績學校的學生優勝,因為大部份全面發展的學校要求的不是單一的課業成績,而是要求兒童或青少年有全面的發展,這使一個兒童能夠作出整全的大腦發育,使大腦的不同部份能夠有"工作"和"休息"的時間。
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當小朋友在被迫下長時間讀書卻未能達至成績得到改善的原因。當小朋友長時間在"讀書",他的大腦其實已經 "Hang 機",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極其量他只是在"扮"讀書,身體是被動地反應,而非大腦主動制約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所以若果一個全日制學生課後仍然要"拔尖"又或"補底",這其實是在摧毀這個小朋友的大腦。在留堂時學習的效能是極低,大腦只是在被迫運作,就像看電視一般,被動式思考。
為什麼我說成功的學習需要大腦的主動制約呢﹖
舉投籃為例,若果你的球投不入,你就需要觀察球不入的原因,例如是否左右偏差,或是力量太大,然後分析錯誤的原因。這是需要大腦的主動思考的,若一個人不主動去想,投籃就不能改善。
同檥地,要學習一些新事物就需要大腦的積極思維,特別是當需要解難時 (problem solving),大腦更要嘗試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
運動或藝術或音樂其實都屬於某種的解難 (problem solving),因為這些都是沒有既定答案的。所以若要做好這些項目,其實都需要大腦的主動思考。
現時由於學校的課業壓力,我看見許多小朋友在放學後參加籃球訓練時的表現已經和幾年前的小朋友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在打籃球時大腦呈現的是一種休息的狀態,當我要求他們思考時,許多同學就會出現思想上的停滯。這個原因我會歸疚於日間上課時的壓力已經"用盡"了學生的大腦能量。他們可以活動身體,但若要求大腦再主動制約身體,這就會變得困難。
過去的學生在參加籃球班時會對新的技巧或困難的動作呈現出興趣,有一個挑戰難度的精神,但現在的小朋友希望的只是獲得"娛樂"或"玩",他們不希望在訓練時仍然有壓力,仍然要"學野"。盡管在訓練時若能學到一些技術可以提升日後的"娛樂"水平,但小朋友實在沒有那個遠像和視野。在一天的學習後,他們最需要的是"及時行樂"。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閱讀的興趣﹖ 有沒有嘗試過帶著一本自己心愛的書籍出街,希望有空的時候去閱讀,但結果書本放在包包中卻從來沒有拿出來看過﹖ 情願和朋友 whatsapp ,或用智能手機看影片也提不起勁拿書本閱讀﹖ 其實我們香港人的大腦大部份時間都已經被工作煎熬得很疲倦了,要學習已經變得很困難。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