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1日星期日

女兒識踏單車了! (教女踏單車方法淺談)

有沒有試過教女兒一些東西,但女兒卻學極不懂。做父母的心中在想到底是否自己要求太過份﹖有時又會問為什麼別人又會做得到﹖但自己的兒女卻學極唔識﹖原因是由於自己不懂得如何教﹖或是自己的子女天份較別人差﹖又或是自己的子女的發育成熟程度較慢﹖林林總總,做父母的總會有時候自責又或檢討一番。

我是做籃球教練的,一向習慣性在學校採取一種有時間限制的教學方法,簡以之就是以目標為本,但問題是這種目標為本是以每堂或幾堂為一個單位,死線太短,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目標。在這種有時限的學習課程內,其實可以說是很有效率,也可以說是很殘忍,因為為了達到目標,我們只能兼顧那些中間偏上的小朋友。那些較為遲發育、天生能力不在運動方面的小朋友就很不幸地容易被犧牲。這也是精英制的問題。

作為父母,其實就不應採取這種方法,因為兒女是自己的,做父母應當讓子女能夠有一個適合自己子女的學習時間表,不應有太短的死線。例如當小朋友的身體發育或智能發育不足下,不應承擔超越其發育限制的學習活動。但做父母的要清楚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發育情況,心智成熟程度,才能因材施教。這是殊不容易的。

許多時做老師或教練不能夠因材施教,因為一般來說是一對幾十,但做父母的卻理應明白自己的子女更多,應按其實際表現出的能力而因材施教。這樣去教不一定教得較慢,只要自己子女能力可以承擔,反而可能比一般人學得更快。但重點是要明白子女的能力,給予適當的方法,讓子女在快樂中成長和學習。特別在幼兒身上,絕對不應該強以為之。

我在這裏特別想反省自己過去一種極為錯誤的教學理念,就是經常誤以為"將勤補拙"和"克苦學習"便是學習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根基。

事實上勤力在很多方面並沒有幫助,相反,不斷灌輸小朋友要"吃苦"其實更是禍延深遠。長遠來說小朋友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換來的是對學習的反感。更嚴重的是小朋友長遠下去失去"分辯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能力,將來所作的學業或就業選擇可能並非自己興趣或能力所及,結果只有事半功倍,得不嘗失。



上面的片段是我女兒學踏單車的情景,她今天終於學識了踏單車,我做爸爸的當然十分高興,因為女兒還不到5歲。但在成功背後其實我自己是有許多的反省和學習的。

大約四歲的時候爺爺買了一部三輪車給她,她一直很喜歡,經常和嫲嫲一起去城門河踏單車,在半年後,我這個心急爸爸為了要提升女兒的 level,所以就把輔助輪拆掉,希望女兒能夠學識踏兩個輪的單車。但很明顯我是一個自以為是的爸爸,因為女兒在我教她踏了兩次後便死都唔願意再學踏單車。我最記得的是我不斷地鼓勵她、又試過打壓、但無論我如何威迫利誘,我的"努力"使到女兒害怕了學單車。

這部單車就由本來經常用,到變成"無用",因為我拒絕將單車的輔助輪裝回車子上。之後我在嫲嫲的埋怨下又裝回輔助輪,單車變回三輪車一段短時間後,我又再強迫女兒學習,又把輔助輪拆卸,但結果女兒只是試過一次踏單車,之後單車又再塵封直到今天。

首先要談的是為何今天女兒又會再學踏單車呢﹖緣起是她的一位鄰居好朋友,比她大一歲,但已經懂得踏單車,而明天她約了這位好朋友一起去踏單車,所以我做老豆的無奈地一定要將塵封又锈封又漏氣的單車拿出來維修一下。當時我和女兒剛去完同學仔的生日會,我心中是預備把輔助輪裝回去的。不過這個時候我就順道問一問女兒想不想試下踏兩個輪的單車。她竟然說"想"。於是我便在屋苑的平台教她。那時已經是下午的5時,不會曬,適合幼兒。

最初我做的是雙手按在她的肩膀上,她自己控制呔盤和踏單車,我在她後面一直跟住,並幫她平衡,教她不要大力扭呔,並保持身體的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女兒繞了三個圈,一個圈大約三十米。這三個圈她有跌,但並沒有任何受傷,除因我托著她,漸漸她也懂得將腿伸出,加上時速較慢,跌的時候也較不會容易受傷。(不受創傷對幼兒的學習是較為重要的,因為她們沒有大人的鬥志,若跌傷了感到痛楚便容易放棄嘗試。)

後來她自己提出座位太高,叫我要較低D,作為一個非專業教車師傅,我並不能準確地講出正確的高度比例,但簡單來說是在單車傾斜時,幼童感到容易將腳放到地面應是正確的座位高度,因為這樣保証了幼兒自己能安全著陸。我較了兩次,每一次都很麻煩,也有點不奈煩,因為要用鉗子將鑼絲旋開才能調較座位高度,之後又要再旋緊。但這真的是很重要的,因為給了幼兒安全感。

經過兩次調較後我再和女兒像先前一樣地在背後按著她肩膀又繞了一圈,然後我便說:"好了,都差不多了,算啦,唔好試啦,番屋企啦。" 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她正努力中,所以我得到的回應是:"唔好,我要再試。" 接著我便說:"最多試多兩次就要返屋企。" 其實當時心中不知幾想她練耐D。她的回應是:"再試四次啦。" 我說:"最多兩次。" 我的這個做法是讓小朋友明白到她是主導者,而我是在服務她的,她不想的,我沒有勉強她。這有點像心理遊戲,但事實是我們不應讓小朋友感到乏味或疲倦才結束學習,應該是她在仍有興趣時便要完結學習。這樣小朋友會更期待下一次的學習機會。

結果她再試了幾次,不多於四次,便成功了。整個學單車的過程不多於20分鐘。

最後提醒各位家長,由於單車具有一定重量,如果幼兒的身體發育未能控制到單車的重量,建議還是等孩子大一點再學。我的女兒是可以一個人將單車推上四五級樓梯的,這也是經過好一段時間的"被迫"學習才做到的,因為我說:"妳自己的車自己推番。" (當時架車還是三個輪的。)

p.s 以上分享全屬個人意見,家長切勿照版煮碗,記得要因材施教! 還有,安全第一,不要學我沒有帶頭盔。


18-10-2011 補充:我在網上找到一條外國人教小朋友踏單車的短片,真的是professional,大家若要小朋友學踏單車,看這條片就不難了。http://www.babycenter.com/2_how-to-teach-your-child-to-ride-a-bike_10354840.bc



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Price of Perfection 完美的代價

到底怎樣才是對小朋友好呢﹖

做父母的希望小朋友成材,其實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希望子女能夠彈琴彈得好呢﹖ 是希望她快樂,是希望她有一個良好的興趣,還是希望她成名後自己有得威﹖

每次要求子女讀書做功課,為的又是什麼呢﹖ 是希望孩子讀書識字,以至將來明白事理,還是為了子女能夠在社會中出人頭地﹖

是不是考第一或頭幾位子女就會成功,相反就是失敗者呢﹖ 又是否為子女安排這安排那自己才配被稱作稱職的父母呢﹖

還是希望子女能夠做人上人,又或過一點較像樣的生活呢﹖ 還是僅僅為了將來子女能夠照顧自己﹖

為什麼三四歲幼稚園的小朋友已經被安排一大堆活動呢﹖ 是小朋友喜歡呢﹖ 還是自己不希望和小朋友一起玩﹖ 覺得和小朋友一起挺無聊﹖ 還是是害怕小朋友學業上跟不上別人﹖ 還是擔心將來沒有好學校收﹖

這一切一切都是出於愛嗎﹖ 還是出於羊群心理﹖ 還是單純的無知﹖

我看了一篇文章,內容是講述一位九歲的小朋友,她品學兼優,老師同學都以她為榜樣。小女孩的父母是專業人士,對女兒愛護有嘉,也為她安排了許多的活動。一次老師問她是否喜歡那些活動時,小女孩坦白說自己非常討厭那些活動,只是父母希望她參加。

在高中時她寫了一篇文章,題為"完美的代價" (Price of Perfection) 。

她內心認為只有她成績優異、活動出色的時候父母才會開心,所以她每一件事都很努力。她認為做得一般是不足夠的,只有出色 (not well but brilliantly) 父母才會欣賞她。所以她為了拿多半級的分數,由 A到 A+ ,她可以通宵不眠地溫習。

她每一天都在害怕自己有一天變得不出色,她每一天都在害怕喪失拿優異成績的能力,害怕喪失勝過別人的能力。她害怕自己變得平傭。

她坦誠自己沒有一天能夠感到滿足,而使她最痛苦的也是這種想法,成為"完美"是她活著最大的詛咒。

上面的這個故事是外國的故事,但我相信在中國和香港有著無數的小朋友活在同一個恐懼中。每年我們不都是聽見有年青人自殺嗎﹖ 為的原因不就是學業壓力嗎﹖ 去問每一位這些自殺個案中的父母,我深信每一對父母都會坦言自己錯了。我自己就認識一位這樣的父母,她的女兒自殺了,但還有一個兒子,而她現在的希望就只是孩子能快快樂樂,學業成績完全不重要。

可惜傳媒沒有嘗試過為這些個案作出詳細的研究,我們的教育部門也不會理會,相反,或許更被標籤為"抗逆力"差,並就此作罷。誰又會想到真兇可能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子女的一個徹底錯誤的概念呢﹖

當我要求女兒練琴、讀書的時候,我經常的回想起這個故事,提醒自己不要做錯,因為我希望的不是女兒活在詛咒中,而是做一個能一生都活得快快樂樂的人。

最後在這裏告訴大家,我也是一個視追求完美是人生目標的人,並且因而大半生被咒詛了。

願上帝時刻提醒我們做父母的怎樣才是對兒女好,不要讓悲劇發生。

p.s. 以上的故事來自 Jane M. Healy "Your child's growing mind". 這是一本絕對值得推薦的好書。



2011年8月9日星期二

女兒給我的安慰

在中國人的社會做一個男人不容易,因為男人要擔起頭家,否則便被認為是不負責任或無用。我也是在這種教育和價值觀中成長的男人,所以對於自己尋求理想,而搞到現在沒有什麼事業也一直有點謹謹於懷。但這兩天給我一些不同的睇法。

我在這個網誌中曾寫過一些關於教育兒女的做法,其實是自己在看書後學習的,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用得合宜,但最近發生了一些事情,使我做爸爸的真的心跳加速,半夜不能入睡,卻面上帶著微笑。

事情是這樣的,未夠五歲的女兒自今年四月開始學琴,我要求琴老師不需要迫她,只希望女兒能夠對音樂有興趣,覺得好玩就夠了,所以我並沒要求老師很嚴格。然而不要求嚴格不代表我不要求女兒合格,我總會要女兒每天都要練琴,我的理由是學琴要俾錢,不練琴就不要學琴好了。

我讀小學時看過一套卡通片"湯母歷險記",我一年前已經買了這套片給女兒看,她也由頭看過一次。但現在暑假閒著,我又拿出來給她和我看,因為我係幾鐘意呢套片的。她看了廿集後,我發現每次女兒和兒子都會聞歌起舞,一聽主題曲就會學片中的主角做"大踏步"的動作,我便隨口說不如妳彈首主題曲出來黎。

女兒就跑去開琴然後自己按琴鍵嘗試彈出主題曲的旋律,初時她都會斷下斷下,兩天後來她已差不多可以彈畢全首歌。對於我這個不識音樂的人來說已是非常驚奇。後來我問媽媽她是否不錯,媽媽也說好似對耳仔幾好,或者好多學琴的小朋友都得呢!

後來我和琴老師了解,原來女兒真的不錯,琴老師說她是她教的同齡小朋友中最好的一個。後來又問一些朋友,發現沒有多少小朋友是一叫就會練琴的,而且也沒有只練五至十分鐘就可以練完的例子。

所以現在我和太太都心情興奮,因為我們都在發夢,心中在想可能女兒在音樂上真的有點潛質! 最大的安慰是我這個開工不足但又要做一家之主的男人,可以告訴自己花許多的時間在女兒身上似乎是有回報的。

回想初時女兒和我也經常有"決鬥",我還拿著"虅條"要求她彈好琴老師給的功課。我記得後來我因為要求的"合格"使到我和女兒關係有損,我"諗諗下"覺得唔值得,後來就放手,將這個練琴"責任"交給媽媽。最後又搞到媽媽火氣上升,隔晚就和女兒決戰。結果後來連媽媽都"放手"了。我只是要求她練,練多久,練成點,我們兩佬都不大理會。

我甚至乎同女兒講過,如果妳唔想學琴,對琴無興趣咁不如停左佢啦! 但女兒卻說要學。當時我真的不想迫女兒,女兒若真的不想學,我也會同意,反正是興趣。

現在我仍然會"叫"女兒練琴,因為放暑假她沒有功課,我都唔知有乜可以叫女兒做。但我只是要求她練,不大理會她練成"點"。漸漸地女兒亦變得乖,每次一叫她就會練,但很多時只會練五到十分鐘。然而,我這位"門外漢"卻又同時發現女兒真係識得點彈,每首歌彈一陣就"搞點" -- 只是拍子可能差小小。

我一直反對強迫教育,所以我的女兒真的好"無聊",現在一天到晚都只是同弟弟玩,或自己玩玩具,去下城門河玩,又或者游下水,又睇小小電視,她真正每天要做的"工作"似乎只是彈下琴和吃渴玩樂。當然我也有報小量暑期活動,例如西洋畫、黏土班、小廚師等玩玩下的東西。反而中英數都無補習,學校的暑期功課只得四版紙,一天已經做完。

現在女兒還只是四歲多,將來女兒會否成為音樂家或在音樂有所成就其實也是未知數,我也沒有所謂。作為爸爸,我開心的是自己能夠發現女兒的一點天份,因為若不是我留心或無聊叫女兒彈卡通片的主題曲,我相信也不會有我這時的片刻歡愉。

做一位全職的爸爸或媽媽其實很重要,因為我們肩負了發掘和培養小朋友的性向、能力的重任,而不單是喂飽子女。現時許多父母都是雙職的,其實也就難發掘和培育子女,子女的成長只交給老師,但一班有廿三十人的學校又能如何發掘小朋友呢﹖加上現時的學業壓力,我們的小朋友大多是在"拔苗助長"的模式下成長的,其實一早被"教壞"了。

其實我的教法並不是無中生有的,但理論方面將來有機會再談。我只知道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培育出來的。若果我能夠讓女兒找到自己的興趣,潛能,我相信我再沒有事業也不計較了。願所有全職育幼的父母都能夠互相勉勵支持,因為我們的確很重要。

後補片段,拍於24/8/2011


2011年8月2日星期二

買餸

香港人不是個個天天都買餸,我也不是,但一星期總有兩次會去買,因為我是開工不足的籃球教練。但這也是很重要的使命,因為一家人的能否有得"吃"就交在我的手呀! 我每次去街巿都覺得很有趣,也很有挑戰性,因為總想買最好又最便宜的東西,但又要兼顧口味質量,還有街巿的各種人生百態。

今天買的餸是這樣的:菜花了$60、魚$126、豬肉$120、生果$31,總數約$330.- 夠一家5人約3天的晚飯,有時中午吃的是晚餐的舊餸,每晚約三餸,一個星期約有一次煲湯。

我發現是豬肉真的一直在貴,以前買豬肉送豬骨,現在豬骨貴過豬肉,一斤要$38。我買一件豬尾骨就要$48,亦只能煲一次湯,家人最多每人可以飲一碗。經常吃的排骨也真的貴到嚇死你,因為不要計工料,蒸一次排骨單單排骨原材料就要$20,一家四口一人只能吃兩至三塊。補充一點,上面寫的豬並不是新鮮豬,而是冰鮮豬,新鮮豬我已經許久沒有吃了。

看見豬肉的價格確實使人膽戰心驚,試想如果在外吃飯,餐館能給你吃什麼肉呢﹖ 我試過去第二家平$2 一斤的冰鮮豬肉檔買豬骨,但回家煲的湯一點也不甜,最後只能回去貴一點的鋪頭買。我們在外吃的湯,能不加"料" - 化學湯料嗎﹖ 否則成本如何控制﹖ 另外一位師奶朋友說她不敢買冰鮮豬,因為不知來貨是什麼。我同意,現在的鋪頭為了控制經營成本,可能入口一些來歷有問題的豬肉,所以肉質才會有這麼大的分別吧。所以買東西也要很"醒",但也很無奈,在經濟壓力下,我們大概只能自求多福。

我看書說小朋友要吃多一些魚類,因為魚有兒童神經發育的重要原素 Omega 3 等等,所以我一直嘗試隔餐有魚。近年傳出許多養魚有問題,加入一些對人不健康的物質,所以能夠的我就多買海魚,但海魚只會更貴,所以經濟上又會增加負擔。

魚價的升幅沒有豬肉的來得貴,但明顯地因為油價的上漲,魚價也跟上去了。現時較經濟的海黃立倉就要起碼$30.- 同樣大小的養魚只需$20.-。 尤魚也貴得很,一兩就要$3 ,一條尤魚就要差不多$25.- ,只能用來抄西蘭花一次,炒完仲要縮得小小的,感覺好貴,我也少買。較好魚例如石斑就差不多肯定過$60.- 若是游水的海斑就肯定要$100以上,但游水養斑也有$60條。由於細魚只能做湯或炸,又多骨,小朋友又不大適合,所以也少買。所以魚的選擇實在不多。

買魚還有個技巧,就是要早,因為魚會較多選擇,也較新鮮,價格也會較下午去的便宜一些。有時去魚檔一看,那些一條一條大大條的放在冰上的就知自己不能買得起,因為好明顯一條都要$40或以上。買魚還要識看是否新鮮,有一次我看見一條大黃立倉,只賣$25,以為買到好野,但回家一煑,魚味怪怪的,半夜就肚屙,真係慘絕人懁。買魚真係要小心,唔新鮮就食壞人,幾平都無意思。

在早上去街巿買魚還有一個景象,就是婆婆多,他們買的多是魚毛仔,又或賣相較差的細魚。在一堆魚仔中他們還會遂一挑選,彷彿同一群魚中也會有分別。有一些婆婆買的份量又少,揀的時間又多,我見過一些鋪頭就不大喜歡這些人,又有一些會說:"婆婆見係你先賣",因為他們買的量太少,有時候還要講價。有時候看魚檔的種類就知香港貧富差異極大,一邊賣高級海魚,一邊賣的是包劏的魚仔,我們負責買餸的一看就知那些檔口不用去。看著那些老人家,我想起銀行拒絕那些小存戶,而開專櫃給大戶,我們這個社會排斥老弱貧窮,實在是事實。那些賣小魚的魚檔,也只是小本經營,相信無乜錢賺,但卻惠給了許多的老弱。

我識的許多朋友都是無飯夫妻,有的住在小型屋苑,他們買餸就更頭痛,因為工人不能像我去到老遠但較便宜的街巿買餸,自己又沒有私家車,每天都要在貴租街巿買餸,餸價就起碼貴二到三成,貨物質量又不好。我自己就差不多就絕不會去領匯和小型屋苑街巿買送的,也不會去百徍或惠康買,現時主要買凍肉和超巿用品都到"佳寶",價格就一定平一截。

有時候做人不是不想精明,而是根本沒有空間。我們有家庭的香港人首先要供樓,第二要照顧子女,還有一份不穩定的工,關於吃的問題,我們其實又那有選擇呢﹖ 只要食了不即時死亡,其實對我們來說都是"可吃的"。而能夠去買餸,又有能力揀什麼是便宜一點的已經是上上上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