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我也是那種不追求名校,只求兒女快快樂樂的人,所以對小女選校都沒有花太多心機,但聽了朋友的經歷後,不禁也緊張起來。作為一位讀書人,我最先想到的是上網查資料,到了學校網站,參加了升小一的講座,又去學校的開放日參觀,凡此種種都其實花費不少精力。最慘的是所有的資料都不齊全,看到的也只是片面的。
而最重要的是做家長的極需要一個清楚的時間表,讓我們明白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以免錯過了重要的機會。(這些資料在某些個人網站中也有人分享提及,但你可以100%相信一些"過期"網站的內容嗎。) 許多事情的發生並非我始料所及,好像升小一這事是2013年的事,但現在,即兩年前便要預備和籌謀,這可不是心理預備,而是要實際拿報名表格、填表、預備推薦信,並要在今年暑假參加面試的事! 面試還要以英語和普通話進行呢!
在香港有什麼事你會提早兩年計劃的呢﹖ 我看見的是許多家長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下其實都是"盲頭烏蠅",撞下撞下地參加了"大抽獎",而結果就像是買六合彩一樣,有人歡笑有人愁。以前我經常性地向太太說不用緊張,但後來才發覺太太的敏感那麼重要。
子女的教育實在不是件小事,而香港的教育系統對我而言實在不簡單,而小一派位的整個系統在"大抽獎"之上又有許多不同的入學渠道,例如"自行分配學額",還有直資、私立小學和國際學校等非統一派位的另類入學渠道。加上辦學質素良莠不齊,要在眾多學校中找到一間適合自己的學校並不容易。學校是否"好",其實也視乎家長對自己的價值觀的了解,對子女需要的了解和對學校的認識,所以還是早些預備較好,否則讀讀下就要諗轉校就更麻煩。
在這裏順帶推介"小一選校家長精明指南"給大家,看了後會對整個小一升學有不錯的了解。
最後也談一些題外話。
現時的小一入學中"自行分配學額的機制"是先於"大抽獎"的,申請者會被學校評分,例如有相同宗教背景的便有分,曾是舊生的又有分,在該校工作的家長又有分,校董又有分,所以若家長並沒有任何背景或關係便會被排在較後的位置,或只能參加"大抽獎",做成某一種政策性傾斜。感覺上小一入學的系統在強化和建立一些小圈子。無背景關係的人選擇相對較少,而有錢人就可以考慮讀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這促成了香港貧富懸殊的延續性,因為窮人子女入讀好學校機會必然較細,直接或間接地使社會不平等。
這些制度的起源我無法深究,但作為一位基督徒,我會問上帝這樣是合理嗎﹖ 有些人參加教會只是為了子女謀福利而並非真正信教,這又在做就另一些問題。許多辦學團體都是宗教團體,為的也是傳福音給未信的人,但卻在辦學時揀選了部份人,這是否有點問題呢﹖ 這些做法合符上帝的公義嗎﹖ 這些問題我覺得值得大家去深思。
算了,還是祝願大家都能找到心儀的學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