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在我眼中看,她的籃球訓練專業水平並不是那麼高,但所有小朋友在她的帶領下都練習得開心快樂。而我女兒是球隊中的惟一位中國人,初時也擔心她會被受冷落。然而她也從沒有偏私給她較少的出場時間。相反,女兒的出場時間更是一次比一次長。
每次練習和比賽後,她總會帶些糖果來獎勵小朋友。到球季終結時,在最後的一次練習中更帶來了食物和飲料讓孩子們可以在完結時有一個小小的派對慶祝。在最後一場比賽時,她還做了一個小小的禮物包,裏面除了糖菓,還有一個專屬該隊員名字的字母匙扣!
這些小小的食物和禮物所代表的愛心實在不是“專業”教練所能比擬的。我無法止不感到一份虧欠,因為曾經做教練的我沒有在球隊中付出什麼。
記得在女兒參加的首個球會,在賽季終結後,便會有家長組織夾錢給當時的義務教練買一份小禮物,但在這個比以往更好的球會,我們卻沒有任何“行動”,實在有點慚愧。最後我讓女兒買了一個小相架和寫了一張thank you card 給這位教練,以示感謝。

較早前我為女兒報名參加籃球會,寫電郵給球會後,當義務秘書的一位媽媽每每都是在我發信後十分鐘便給我回覆的,很多時都是在晚上八九點的私人時間。
我自己參加成人的籃球隊,也有一位義務的聯絡人為我打點一切,給我球衣,通知我時間,安排註冊,還有費用等等。
有時候坐在家中我會想,我可以用什麼來還這些“債”?
在澳洲這個新的地域文化,我還能夠教球嗎?在香港養成的“壞習慣”:例如有進步才讚,做不好更會罵。這兒的教練口中從來未聽見過說罵人的話!做不好也會讚賞!所以我的許多年包伏能放下嗎?我的教波風格適合這兒嗎?若要改變自己的教練方法,我又能做到嗎?
還有我自己十分擔心的是若我帶球隊,自己的子女又在同一個球隊中,我能夠做到不偏不倚嗎?這些都是我的心中的問題。
在這裏謝謝曾經教導和協助我子女的每一位義務工作的家長!(雖然他們都看不到我的網誌。)希望將來有一天我也能償還這些“兒女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