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我們(教練)的前景在那裏﹖

最近參加學界的籃球比賽,發現總參加隊數比以前少了,一些較為出名的學校都沒有派隊參賽。

這一個現象反映的事實是香港的籃球運動的基礎發展工作正在走下波。

如果現在小學選擇了不參加比賽,十年後香港有可能培育出更好的籃球員嗎﹖

假如我們的圈中人願意面對現實,這個問題起碼可以獲得關注,能否解決是另一個問題。

但若大家嘗試看香港體育總會的年報,相信不難發現那些"參加數字"每年都是在上升的。由於數字的上升,政府的資助就算不加,也必然不會下調,我們的體育總會就是這樣的繼續運作著。

問題也從未被正視過。

或許多大人都會像駝鳥一樣埋在地下,不願面對事實,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當這個"江"或這個"湖"在縮細下,這些在江湖中飲水的"教練"、體育從業員,難道仍然可以有前景﹖有將來﹖

結果是有能力者會選擇離開,有機會加入港隊的年青人會選擇不加入,香港的籃球運動就會進一步倒退。

當申請教練的學校開始減少,最首當其衝的便是教練,總會並非不想幫你,只是整個體育圈在萎縮。

罪魁禍首,我認為原因是社會"急功近利",放棄"公義"和"自由"的普世價值。

當社會有許多問題出現,但人人都只顧自己現時是否有飯開,沒有"擇善固執",沒有伸張公義,沒有開放言論,鼓勵創新,結果最終就會摧毀自己的未來。

還記得許多年前香港的電影業是如何的興旺嗎﹖但當我們為了貪快而選擇了"抄"外國電影而放棄原創,結果我們沒有培育自己的創作人,間接"摧毀"了許多本地編劇的生存空間,最後香港電影業當然無法不式微。

反觀韓國一直重視人材培訓,給與苗子最好的土壤去成長,讓他們可以"犯錯",可以成長,今天我們看見的是韓片的風行,港片的末落,這又是誰之過呢﹖

香港的體育發展不是在"買"球員回來代表香港嗎﹖這是什麼體育發展政策﹖

事實上,香港大部份的行業也在重覆上面的歷史錯誤,原因是我們要現利,不要將來。

其實我們的前景,我們的未來是建立在我們今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上,不論你願意與否,你我都得承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