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緬甸遊記二

香港人講到去旅行就係等於去玩,充電,享受等,但係我地今次去旅行就唔係為左呢d目的。今次去的原因是探望我們一直有支持的一個孤兒院。而我的另一個目的是讓女兒認識一下什麼是貧窮,希望她能夠學懂珍惜。

在緬甸的孤兒院不容易搞,因為政府基本上是零資助,負責人要自己想辦法去經營。所以雖然這個孤兒院已經有超過十年的歷史,但到今天仍然是活在邊沿上,生活只能說是僅僅足夠。早兩年經濟還好的時候孤兒院還有一些本地人士的捐助,現在則主要靠其它非本地教會或機構的支持。我最大感受的是當我看見這位我認識的院長時,她的面容比幾年前還要消沉。然而她卻仍然抱著一份使命感去繼續。

作為一個人,努力工作的同時是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變得順利,變得輕散,又或開展更多的不同的事業。但對孤兒院來說,由於辦得好,就有更多人送孤兒來,所以重擔又會不斷增加。當我第一次到孤兒院探訪時,他們只有百多人,但今年已超過二百人。所以對院長的壓力只是有增無減。

大家若教過書,便會明白每一個階段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需要,由起居飲食,供書教學,到畢業找工作,這些事情都由這位女士負責。我有兩個小朋友已經吃不消,但她卻有二百多個。這位女士曾問我有什麼意見給她,我只能說她已做得很好,因為我們外地人對本土文化,人手,和各種限制都根本不清楚,其實不能給予什麼幫助。

幾年前有一些教友探訪孤兒院,看見小朋友沒有什麼好玩,便捐一些 play equipment 給她們,例如千秋,馬騮架等,結果在沒有良好管理下小朋友經常受傷,反而增加了孤兒院的負擔,最後千秋只剩下一個鐵架,千秋就收起了。許多人都會有一顆熱心,但卻不一定有能力,結果反而害了人。我們做人不能只講愛心,也要講能力。

為了讓女兒學習分享,我叫女兒帶了兩個毛公仔去孤兒院送給小朋友。她到孤兒院後選了一個小女孩送,後來女兒發現那個公仔卻在別的小朋友手上,她便怒氣沖沖跑過去搶回來,再給回她"選中"了的小女孩。但沒有多久,這個毛公仔便又在另一個小朋友手中。我的女兒初時覺得很奇怪,但後來便明白原來這裏的小朋友最常做的一件事便是分享。院長告訴我他們是不會"爭"東西的,就連衣服也會自動share,自己不合穿便會給一些較細的小朋友。

我的女兒在家中有約十對已經不合穿,又或不喜歡穿的小鞋子,我便帶了過去送給他們。當工作人員拿出來後,我看見的不是十多個小朋友爭相恐後地來搶,而是一個一個試,沒有任何衝突、沒有打尖、爭位,其實這一幕對於我這個香港人來說是挺感動的。但女兒卻問我:"為什麼他們穿鞋時不襯番件衫﹖" 做爸爸的聽到女兒這麼說,我只能回應:"佢地連鞋都只得一對,又點襯衫﹖ " 但她是否明白我說什麼就連我也不知道了。我女兒是會因為一對鞋不襯上衣而不願意穿的。
我只能寄望經過這些體會,女兒會明白這個世界並不是人人都擁有飽足和幸福的。

也讓我講下這個地方的一些”恐怖”的趣事。

我們在孤兒院幾天,留意到其中有一些女孩子剃了陸軍裝,於是有一次我便問院長為什麼﹖ 院長說她們有頭蝨! 我和太太聽了後就無野講,因為都幾驚呀!

出於對我們的尊重,每次崇拜後200 個小朋友都來和我們握手。但這裏的小朋友不像香港有自來水和沖厠水,他們去大便是不用厠紙的。他們是右手食飯左手”抹"屎的! 所以當我們握完手後總會膽戰心驚!

每朝早我們都去酒店食早餐,女兒有一天不小心將果醬跌了在枱上,我們第二天再去到同一個餐枱食早餐竟發現那塊菓醬仍然在原位!這是間招待外賓的酒店,卻竟然連餐枱也不抹!真驚!

有一次女兒用窗簾布捲著自己,好像一粒糖的包裝紙一樣,我還拍了張相,後來下午便發現面上開始出現粒粒的敏感反應,本來幼滑的面變了粗粒粒,我更給了女兒一個外號”沙紙妹”,因為她的面實在太粗糙了! 幸好發現時的第二天我們便回港睇醫生,現時已經好番。

其實我和女兒去緬甸是一個冒險旅程,希望的是女兒不要學懂香港人的基本價值觀:吃渴玩樂。而是去認識世界,關心別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