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推介龐校長的明報專欄

下面的文章是龐永欣校長的明報專欄,它同時發表在其個人網誌上。
杜威在 How We Think (1933)一書裡曾這樣說 (意譯):「教師怎樣才配為學生的導師呢?首先,他本人必須有堅實的知識基礎,他的學識水平,不能止於只懂得教科書上說甚麼,或只能夠按既定的教案機械操作。學生的提問往往是出人意表的,老師必須當下作出靈活的回應。要有這樣的本領,他的學識必須既深且廣,觸及旁枝 (cover collateral points)。這樣,他的教學才能夠就地取材,流露他對知識的熱愛,並把這愛感染學生。」

對於不少香港教師來說,上述杜威的話難實行,這並非由於他們缺乏學養,而是香港課程的特色在於「趕」。這一來是因為課程的內容多,二來是要儘快把書教完,好進行考試操練。因此,老師必須抓緊甚麼是「超出考試範圍」(out of syllabus) ,學生的問題若超出了範圍就不用回答,回答也可能遭到其他上課同學阻止,說這耽誤時間。

久而久之,「教書」就變成一項障礙物,趕快越過它就可以把焦點對準考試。從前的中學會考,據我所知有學校能把中四、中五兩年的課程濃縮至一年教完,中五開課即開始密集操練考試,方式是:學生做練習,上課對答案,更正錯誤。

但在這過程中,老師又發現,不少學生並沒有好好地掌握學科知識,需要花時間把有關內容重新講解一遍。然而,這種缺乏上文下理的「折子戲」式教學,最不具教學效能。當然,對學生而言,由於目標只在於完成當下的習作,就更難體會甚麼是求知態度和獲得知識的樂趣了。

----------------------------------------------------------

上述一文正好講出香港教育的大問題:"趕考試",並與教育理論背道而馳,香港的學子變得膚淺,只能說是"理所當然"。我看了後明白香港教育的問題深遠,也反省了自己教波時應該避免"急功近利",一切只能從基本開始,而自己則更應"博覽群書",增加自己的知識深度。

龐校長的網誌是我十分喜歡的,理由有:

一. 校長本人是有親身個人成功經歷,能夠一手使一間涉危中學起死回生,使該校成為重點推介學校。他的成功不是靠考試考出來,而是有實際操盤成功經驗,且在香港。
二. 他的文章只是數百字,要在字數限制內講出一些理道,殊不容易,所以他的文章絕對是獨到精辟。十分適合香港人的口味。而且深入淺出,不是拋書包的學者,而是真的希望普羅巿民能夠明白。
三. 他的文章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選擇"和諧",經常一語道出問題,能夠保持學者的風骨,在今天為名為利的香港社會上實在絕無僅有。
四. 談的不是個人觀察,許多是有理論基礎支持,又有實際推行經驗的智慧文章。

如果看官覺得我的網誌還有可讀性,我鄭重建議家長兼看龐校長的文章,相信對教育子女,必大有得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