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小學入學面試的荒謬

有時我自己覺得自己像一個子女的時鐘,我的功能就是天天提醒女兒要做什麼什麼的,朋友說這叫直升機家長。但其實我不想這樣做,我更希望女兒能夠從失敗中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比如說她若不做功課、忘記了東西,就會因而帶來後果,最後她便慢慢會自律起來。但在香港這樣做有個問題,就是她會經歷許多"失敗",而其即時的後果是她在課業上會跟不上其它人,結果便"輸在起跑線上。"

最近女兒(現讀K3)參加了一所直資小學的面試,該小學約有二千人參加面試,我的女兒參加了第一次面試,後來收到信件,我和太太獲通知也要面試,過了兩關,以為完畢,但幾天前又收到通知要女兒再去面試。雖然有得面試待表仍然有機會入讀,理論上是好事,但因為面試的事,太太和我都憂心不已,特別當身邊傳來有朋友的子女報讀同一所小學已獲得取錄。

我當然性地問自己:"女兒有什麼地方不好呢﹖為什麼不獲或未獲取錄呢﹖" 我的總結是女兒的英文不好,因為兩次的面試都有英文問題,我女兒因為沒有在家講英文,所以兩次的英語問答時間都有問題不懂得回答。

關於應否用英文和兒女溝通,我是有如此見解的。如果利用中文廣東話與女兒作日常的溝通,女兒理解周遭事物的能力是會較高的,若使用雙語去與女兒溝通,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必然因語言的障礙而打折扣。

而小孩子在幼兒時期,最需的是明白世界,因為若明白和理解各種事物,對事物產生興趣,孩子便會更能夠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也更能夠因而喜歡這個世界。試舉一例,若小朋友看電視是用廣東話的,她必然能夠非常投入和明白整個故事或節目,相反,若用英語的話,投入程度必然是打折扣的。

而第二種語言上的發展,我相信在掌握好第一種語言後再加以學習,理論上是合理的。再加上因為我們報的直資小學是以英語和普通話為主要授課語言的,我絕對相信這種學習環境能夠在日後幫助女兒學好英語。(否則去學校讀書做乜﹖)

但基於我這種理念,我的女兒面對了小學入學面試的"挫折"。雖然至今仍有機會獲得取錄,但若結果泡湯了,做父親的我難免有點自責吧。若給我再選擇一次,或許我會天天和女兒講英文。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該直資小學,面試的目的不是選擇心智上較成熟的小朋友嗎﹖要求幼兒能用兩種或多種語言去溝通,是否有點"不專業"﹖(有朋友亦告訴我其它名校都是以母言面試的。) 因為用英語溝通,無疑只是考父母有沒有"做功課"或識英文,或請菲傭吧了!

小朋友在未入小學便要求講流利的英語,這種要求是否有點過份﹖補充一點,該直資小學只是其中一個部份有英語問題,其它部份是用廣東話的。我不知他們的評分標準。而我也只能猜測女兒是這一個部份做得不好而未獲一早取錄,但我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去證明自己是對的,可能女兒別的地方做得不好我也有可能,一切都是憶測,也是做父親的自我反省。

除此以外,另一個我獲得的訊息是:在我認識的人中獲得錄取的小朋友有3位,當中有兩位參加了面試訓練班。這個小學入學面試訓練班就像是一個成功的重要因素。從其中一位朋友中獲悉,訓練班收費近萬元的。

對於這種小學入學面試訓練,我的感覺是很無奈。因為這完全將入學面試的功能破壞了,學校將無法得知小朋友的真正"程度"。而學校亦會因此而修改入學面試的"試題",結果這些面試班的學校又會增加其訓練範圍,而小朋友要預習一切可能問的問題、玩的遊戲。而最可悲的是所有家長又會要小朋友多參加一個"班",且是必須的!

香港的小朋友不停地被折磨,在年幼時便不停地接受這種"教育",其結果將會是可悲的。我相信小朋友的腦會因為這種壓力而在年幼時受損害,而其為禍也將會是無窮的。(將來有心情我會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觀察和書本的理論。) 然而,我雖然有這種認知或信念,但世界將不會因我而改變,作為家長,我可能也只有無奈地跟隨。

這就是香港家長最大的無奈。當然,若有錢讀國際學校應該會好D。

2 則留言:

pkwan251 說...

其實直資和津校有咩分別,我個人覺直資可選人,話事權大些,可全英教等..。但這些直資爲了迎合家長需要,又要配合政府(他們也要考TMA試,跟中學排位)。課程可以創意極都有限。校長和教師心態仍然是要爲了分數已教,因為程度下滑,又沒有人選他,這樣怎辨。interview只是一種入選遊戲方法,同大抽獎唔同,是可以溫習。是否入不到人生就玩完,入到就是高人。這麼小的孩子,就要玩這遊戲,真可憐。其實估到她們的要求,因為這是好多家長的要求,校方只是迎合市場需要,入到這學校,家長的思維也要跟大家,爲分數以努力,這樣同官校,津校,有咩分別。唔同就是要交學費去追分數和不會有好窮的學生。連免費教育都沒有。

pkwan251 說...

再談直資,我覺得香港人好看重$$,認為比了$,就應該有好的回報。就好像醫療方面,政府醫院和診所不及私立好,我個人有這樣看法,政府用的人全部一定要註冊,包括醫生,藥劑師;但小規模私人的診所,就沒有註冊藥劑師,找些非註冊護士佩藥,不過錯了都冇人知,又不會食死你,唔好再看他。政府醫院有醫療失誤,就會報,小至派多一粒eg panadol,但私院,不去到死人,也不會報,因為爲了商業利益。私立爲了賺錢,只要你有$$,就可做好貴電腦掃瞄,政府就按需要。我有個親友,好相信私立,有一次她的4age小朋友玩剪刀,唔小心弄傷眼睛,不過沒有傷口,只有少許痛,去到私立急症室,醫生話冇事,但她仍很擔心,問需否比眼科醫生看,那doctor話見專科要$5000,我親友就立即說不要了,你話冇事就得拉。如果是去政府,不知親友會否怪政府不轉介。我做這行,知道這行的黑暗。

學校在香港來說,也越來越商業化,所謂的直資,是比中產去選,他們以爲有得選心理上會好些,以爲與人不同,但都要看你教的人是怎樣,就好像病人要看醫生是怎樣。好的醫生不一定在私院,好的教師不一定在直資。有錢人也會病死,也會中風。有錢人的孩子也不是特別叻。不過資本社會是這樣,多些選擇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