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快"和 "慢"、人情味

上星期我的舊同事 (她是一位清潔嬸嬸) 打電話問候我,想知道我的兒子出生了沒有。當晚我教完波便駕車去到她家中,送了一小瓶"薑醋"給她。臨走時她回禮給我,一封利是和四個自己種的"楊桃",我雖然推說不要,但盛情難卻,所以最後還是拿了。

回家後我打開利是,心想應是$20.- 吧,但竟然是500大元。 每年這位嬸嬸和我只是農曆新年見一次面,全沒有親屬關係,更絕不是有錢人。我看見利是的銀碼後,心中又不好意思,又感動,因為對於任何一位婆婆來說,$500 都不是少數目。

上星期有一位十多年前我在教會教籃球時認識的舊學生來探望我,我們每年也只是見一到兩次面,平日沒有什麼往來。他和太太帶了一盒白蘭氏冰糖燕窩來,又買了新衫給女兒和兒子,另外還有一袋舊的小朋友衫。他和太太都只是小家庭,自己也有一個女兒要照顧,還給我這些厚禮,我實在好不好意思。他後來還打電話給我,告訴我其中有一些衣服是她女兒的舊衫,怕我不喜歡。其實我看到這些"心意",自己又沒有怎麼關心過朋友,只知漸愧得很,不配受這重禮。

剛過去的中秋節有一位女孩子來探望我,她現在都廿多歲了,其實也不再是孩子,她也在社會自力更生了。她送了幾百元的美心餅劵給我,還有一張冰皮月餅劵,說是沒有時間去換。我去換的時候一問,完來單單一盒月餅就要三百多元。我自己都嚇了一跳,之後我 send 了一個 SMS 再多謝她。這些禮物,使我自己更加愧疚,因為這幾年來,自己都沒有怎麼找過她。

我寫這些東西,不是要告訴大家我有多幸福,不是要"曬命",而是想告訴和提醒自己珍惜身邊的人和物。更深一層的反省是,到底有什麼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呢﹖

我想是"人情"。

香港是一個獨特的社會,雖然人口密集,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疏離得很。我們的工作都要求很高,再加上各有各的家庭,所以朋友之間能夠出來互相傾談的時間少之又少,沒有相交的空間,就沒有"情"。就算出來玩,大多都會是 task oriented ,玩完就各散各的,好少會傾偈,講兩句近況。打籃球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可以每個星期和朋友打兩小時波,但卻不知他家人有事過身,不知道朋友在患難中。

年輕的時候,我只懂衝衝衝,"轉數"慢一點的人我都會嫌棄,覺得不想和這些"慢三拍"的人講多兩句。

現在年紀漸長,對於"快"的東西發覺越來越有問題。因為"快"反而使人不能享受到那種過程,"快"使人失去了記憶,無法真正看到或欣賞到箇中的美麗。就像你坐子彈火車欣賞風景一樣,你永遠沒有法子看真那美好的風光。

有時候要有人情味,要懂得欣賞身邊的人,就要學習"慢"。

在籃球或所有運動訓練中,其實若不先由"慢"開始練,根本就不能"快"。許多現代的運動員的根基沒有上一代的人好,原因不是天資,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鍛練基本功課,經常跳級,結果自己的技術永遠遺憾。

記得有人說過柏拉圖一生人讀的字都沒有一份蘋果日報多,但柏拉圖卻是一代的哲學家。今天我們有電子字典,攝錄器材,但無論英語或運動,都沒有上一代人好。所以快那麼一點點,其實並沒有對人有什麼幫助。

有人情味的人,都是一些"慢"的人。這些人多不是社會中的精英,因為精英沒有空間有人情味。

有一天和一位老師傾教育的問題,大家都明白現在教育工作就好像工廠女工,要求老師快快完成指標,教畢要求的課程,但對於那些"慢"的同學,只能選擇性放棄。這些老師不是無知的人,對於制度上的問題雖然是明白的,但卻沒有任何空間去處理,因為他們是被迫得要"快"的人。

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問題,接受現實,繼續在問題的制度中爭扎,但未來卻越來越灰暗。

我自己希望活在一個有人情味的社群中,雖然香港可以隨時買到你想要的東西,但卻永遠找不到可以和你分享的人。

有時候我覺得十分孤單。

我寫網誌是希望更多人能看見我們社區的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會明白"慢"和"人情味"的關係,也使許多社會的問題真正得到解決。

下面這段片是較早時一位網友 send 給我的,片中的音樂家是世界知名的,但在熙來攘往的車站中卻沒有人發現,希望大家都能看見身邊寶貴的東西。

1 則留言:

Joe 說...

無論中國人或香港人, 都迷信快與多, 以為這就是好.

所以我們的制度都是奬勵那些讀書快及記得多的人, 只有這類人才會在求學時期平步青雲. 當這班人出來社會後, 將這迷信延續下去.

在香港不是讀書, 而是啃書, 毫無趣味可言.

孔子早說: 學而不思則惘, 思而不學則怠. 但香港根本無空間去思, 所以在香港愈讀書只有愈迷惘.

但我們的社會沒有因為快與多而好, 相反, 我們社會的所謂成功人仕都是些好抄捷徑, 不認真踏實但浮誇之徒.

聞說瑞士當年做手錶的都是將零件慢慢磨出來的, 出類拔萃的技藝要是時間的.

今天中國每天都為三十年高速發展而沾沾自喜, 但有位評論家講得好: 這個國家的成就只不過到此為止, 再進一步的發展不是工廠可制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