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6日星期五

制度的問題

當世界沒有現在的先進時,人做每一件事都較容易看到後果,但當世界變得充滿制度,但各種制度又缺乏更新 Update 的能力,制度便變成對進步的一種阻礙。

舉個例,當叮噹和大雄能夠在一幅空地上踢波、踏單車、玩搖控模型,這代表當中人可以不靠制度而進行溝通和互相的協作,使到一個地方能夠"活化",讓許多活動能夠進行。

雖然這代表意外會發生,但卻同時孕育了創意和許多新的可能。

但去到現今的高水平管理,條例上是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小朋友玩圓形的球的。當小朋友在籃球場上玩波,大人會叫他走,因為籃球場是給大人的,美其名是為小朋友好,怕傷害到小朋友。小朋友拿個球在平台上玩,踢來踢去,很容易傷害到在通道上的行人,當中有可能是公公和婆婆。所以條例上平台是禁止踢球的。

所以只要拿出條例或制度,許多東西就能合法地被禁止。而後果是我們的小孩子下一代只能手拿電子遊戲機,坐在椅子上玩。結果身體機能差,也失去了任何創造和進行需要肢體活動的遊戲空間。

我是教籃球的,我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其它的籃球隊,而是學校本身的學科和其它的活動。

所有學校明白教育局殺校的 marking scheme 主要是看成績和收生率。所以增加知名度,提升校內學術成績便成為眾老師校長的共同目標,而其它課外活動,遇上的困難是收生問題上的權力鬥爭。

然而虛偽的是,學校卻又同時會標榜自己是多元學習的,校內推行音樂、跳舞、球類、朗誦、武術等等各種活動,標榜全人教育,求學不是求分數。

這是香港教育制度帶來的虛偽。

籃球教練理應努力研究如何教好學生,但現實是如果沒有學生就不用教,所以對教練來說最重要的是拉到人。現時大部份籃球訓練活動較強的學校,主要是因為籃球可以為校爭光,以拿牌為主。

但要使球類活動獲獎,就要找出最具天份的同學加入球隊,並放棄水平一般的學生。

大部份全職教練都明白:"不能獲獎的同學,天份不高的同學,教他們是浪費時間。"

俾心機教波,其實無用的,選材,爭取在校內有最先選材權,爭取尖子轉校才是對前途的保障。

術科老師都同樣面對這個問題,所以較早時有老師上了報章,原因是老師放貼士讓學生可以考好成績,但這其實不是新聞,而是教育界上上下下,人人都在做的事。

老師都要做數,否則學生取不到好成績,自己飯碗都不保呀!

這種制度,培育什麼人材﹖有沒有人可以答下我﹖

不去挑戰制度,依附在它身上,還能搞出什麼新意思呢﹖

政壇上出現一些激進份子,實在合情又合理。

3 則留言:

Joe 說...

兩個字:悲哀

但贊同政壇上出現激進是合情合理的. 回歸後政府花一切精力去務虛, 凡事只看數字, 追求表面的國際形象, 以至今天香港成為一個虛偽的世界. 沒有激進的抗爭, 本質只會愈變愈差.

匿名 說...

中、英、數和其他在課室上課的叫做學科,術科是指體育、美術和音樂等。

你說的情況我在香港的田徑運動場也有所感受。田徑場的設計是給人穿釘鞋快跑的,但現時差不多全香港的運動場除了舉辦運動會的時段外,其他時間也不可穿釘鞋跑。(又或者花一大筆租用整個田徑場練習)

結果是很多學生、田徑比賽參賽者在比賽時才第一次穿釘鞋。這樣也解釋了為何香港只有精英運動員而沒有整體的運動水平的提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一般人根本沒有地方練習。

我想向有關單位反映/投訴一下,你有沒有甚麼建議?(可向那部門反映?)

C sir Blog 說...

匿名兄:

謝謝修正我的錯誤,術科指體育美術等。

你想投訴/反映,我的建議是你要有百年抗戰的精神先。簡單說就是好像香港爭取民主一樣,要長期鬥爭和常存盼望。

沒有這份心就可以省回力氣了。

舉一個例,我與籃總的人討論過為何小學生比賽用的是大人高度的籃框,回應是政府康文署說管理上會有問題,總會是絕對支持。

外國許多壁球場掛上籃球架,康文署也說管理上有問題而不做。(但半山私人屋苑卻可以,私人管理永遠好d﹖)

我熟識體育管理,正如上文所言,找一個原因,推在有機會產生危險,就足夠將建議推走,自圓其說。唔做唔錯,多做多錯。

所以投訴和反映只是証明一件事,你自己是個君子,做事不為己,但實際能否成功,卻無法知到。

另一途徑是學黃x民,唔好理條例點寫,照叫學生穿釘鞋,然後等人拉你上差館,然後報館問點解一個好老師要咁做,你才講出因由。

當我話大舊都話體育界冇得搞,並問長毛點對付體育總會壟斷問題時,長毛回應我:"咁就睇下你認為乜叫做"有得搞"。"

要爭取好的事物,由來都是長期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