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釣魚與籃球運動的環境因素

昨天終於放假,約了友人一起釣魚,和友人一起談論世情,有值得分享的地方。

釣魚是一項你必須要關注時間、地點、天氣、水流、魚的季節性、魚的特性(吃食的習慣),你可以用上百種方法去釣魚,沒有一種可以說是錯,也沒有一種是絕對的對,因為有時候有傻魚會吃餌 (但當然不多)。

籃球是一項環境相對固定,除了下雨較難打外 (也是能打的),可以說沒有太大的環境因素在影響籃球活動。籃球活動餘下的就是你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而你付出的努力也基本可以說是和你的"收獲"(成績或水平) 成正比例的,言思是:"打多d,就會叻d"。

但釣魚若沒有考慮環境因素,你站足一天八小時等魚上釣,也可以一無所獲。相反,若你去馬爾代夫群島,完全沒有釣魚經驗也可以釣到一斤以上的大魚。

喜歡打籃球或生活在香港的人容易忽略環境因素,因為籃球好像不太受環境影響。

香港多年以來的發展都算是理想,失業率也偏低,或與其它國家相比較偏低,然而這個"事實"其實已經在早幾年前開始轉變,不過我們沒有察覺。

我們的政府利用了教育去"控制"失業的數字,使待業的人變成"在學"的人。

在十年前我會相信努力是可以使自己在香港成功的,因為香港有公平公正公開的文化。我們有廉正公署、我們有消費者委員會、我們有會發反對聲音的傳媒,我們還有一個"相對地"願意解決問題的政府。

以上或許是我的錯覺。我發覺現在的社會已非處處機會,反而是處處危機和陷阱。

在香港你可以在街上無故被漒水彈擊中,在商場會有人拋自己的女兒落街,每天可以有十通八通電話向你推售商品,還有名正言順欺騙你的電訊公司,其它如寶藥黨、星探騙子和連鎖推銷更不在話下。

我們這個"人民政府"的教育政策,害得我們的學生早早"強迫"變成奴隸,一天讀十二個鐘還要感到"很大壓力"和"沒有將來",還要兼顧什麼 OLE (OTHER LEARNING EXPERIENCE),做許多 Project ,美其名就是全人教育,卻忘了人要睡覺、休息、拉屎或打打機、打打籃球、釣釣魚。

當然這些"強迫"的政策都是為我們人民好的,但我卻認識畢業的學生仍然失業,努力多年的學生變成隱蔽青年,他們偶然會有一些人選擇了自殺,但這些人都只被界定為"個別事件",政府只會"不便評論",也唔關她事。

有人妄想政府會解決問題,實際上政府就是問題的原產地。

昨天我和朋友釣到很多魚,全都是泥孟魚仔,加埋都有一斤半吧,密食多三餐,起碼釣魚者唔會悶。

有時候希望找一份長工,不如經常打下散工。(這根本是今天許多基層人士的生存之道。可憐有些因交通費昂貴,就連散工都無得做)

籃球運動在香港是不是很大發展呢﹖有不知此道者會認為香港許多人喜歡打籃球,所以在香港有巿場。

這就像你看見大海咁大,裏面就一定有許多魚一樣無知。

在教育政策"打壓"下,所有正常的香港學生都已經再沒有多少時間打籃球了,作為一位籃球教練,我知道這個"環境"沒有多少魚了,因為整個自然生態平衡被破壞。

有沒有想過最破壞大海的人是誰﹖

就是漁民自己,那些用拖網捕魚和不顧生態平衡濫捕的人。

香港籃球的生態環境是誰在破壞呢﹖除了教育政策外,我相信就是香港的籃球"漁民",那些以籃球"搵食"的人。(香港運動的小圈子文化你不會未聽聞過吧﹖)

香港的自然環境就算未變,但人為因素使香港的優良文化和價值承傳已經不斷被破壞,香港還有多少好日子呢﹖我還能在香港釣到大魚嗎﹖

今天許多想釣大魚的人都會出去擔桿島,又或者去南海油田釣,要留在維多利亞港釣大魚的人,要不就是高手,要不就是白痴。

其實大魚唔一定好食,泥孟是自己釣的,無偷無搶,最緊要過到自己良心,自足者貧亦樂。

1 則留言:

匿名 說...

不吃大魚!不要高鐵直入鬧巿破壞環境!
只想釣魚!只想開心!只想食其力!

gar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