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0日星期一

"浸"出路來

香港人有許多書可以讀,我自己就讀了一個鎖匠班,但我上完堂之後,發覺根本是沒有可能一畢業就可以成為鎖匠的,原因是我透過上堂的學習,只是給我一個入門的方法,餘下要靠的就是自己的努力。

我若要成為一個鎖匠,就必須要找一個地方,可以天天練習開鎖,又可以接觸鎖,這個地方並不會自然存在,而是要自己去找,找得到的話,就有可能成為鎖匠,找不到的,其實只是一個對鎖有丁點兒認識的鎖具售貨員。

若找不到這樣的一個機會,讀這些課程的學費,其實也只會是白費了。

世界上許多人誤以為讀書又或畢業了便等於你有一定的能力,但在現今教育普及的社會,有一張文憑又有什麼意思呢﹖這張文憑也只是能夠給人獲得一個機會,但能否在某一行業中獨領風騷,需要的是在該行業中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浸",直到一天達到某些成就。

我現在教籃球,其實是一行非常有發展潛力的行業,原因是這個行業沒有多少人材真正會入到來。有許多人都教波,但多是一周只教一兩小時的業餘教練。而我則是一天到晚大腦都在想如何去教好一些的人,其實雙方是有很大差別的。再加上現時籃球制度上的小圈子文化,真正有能力的人有許多都會選擇離開現存的制度,部份甚或會放棄教練工作,相反,依靠關係而留在圈中的,也會因為關係而固步自封,所以我有許多外圍因素使我自己成為行業中少有的教練 (我不敢說自己比別人優越)。

有許多東西上課是學不到的,而籃球訓練差不多就是一項非常難透過上課去明白的學問,你要面對的是十多廿人,你要思考個人又要思考團隊,你要演講技巧又需要技術示範,你要能打又能睇,還要臨場思考策量應變場上的對手,這些都不是透過幾堂課可以學到的。

我說這麼多是因為我希望年青人能夠明白自己要建立自己的專長,盡管有許多外圍因素使你會沮喪,但只要有機會"浸",只要還能捱下去就不要輕言放棄,只要付出努力,我相信假以時日就必然會"浸"出頭來的。

香港雖然細,但因著言論的自由,因著資訊的開放,還是有好些基礎讓年青人可以發揮的。不要忘記上帝的祝福和保守,只要自己仍然能夠有磨練自己的機會就代表能繼續進步,那便有將來。

最大的限制反而是許多人思想上的封閉,他們只會尋求已存在的職位,接受一些亳無前景也無技術可言的工作機會。這些機會其實和山埃沒有分別,使你活在一個只可以有今天而沒有明天的光景中。相反,去當個學徒,學一下做面包和餅,或許會給你一個更美好的前景。初初做學徒的機會雖然不會給你什麼錢,但卻會給你一個將來,一份自尊和自信。(但不保你發達。)

這是我對年青人的一點點勸勉,願香港的年青人都找到一個可以給你"浸"的地方。

p.s. 若 "浸" 沒有十年的時間,相信亦只是學懂皮毛。

2 則留言:

Joe 說...

實在同意, 許多人只著眼於現有的職位, 報大學科目不求興趣, 只求有工做.

胡適曾經說過他自己的故事, 當年家人都渴望他能讀鐵路工程或農業, 因國家需求大, 但最後他領悟到一個一流的文學家遠比一個三流的醫生更合乎國家利益, 所以他寫了篇文章叫作"跟著自己興趣走"

香港或許經歷過一段太長的安定期, 那時只要大學畢業, 根本不愁工作, 漸漸地香港人習以為常以為讀好書就會有好工, 也喪失了其他的念頭, 今日眾高官的無能正反映當年安定及一切得來太易的惡果.

匿名 說...

我很認同真正的[學問]是浸出來的,不是靠幾多張沙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