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星期三

自我反省

最近我在看 Interstellar 這電影,看見爸爸和女兒分開了,我自己的 心也流出淚來。電影中的爸爸沒有能夠在女兒小時或長大後陪伴她成長,當爸爸重新看見自己的女兒時,女兒已是120歲的老人。

這個故事使我有許多的反省。我是一個很嚴格的爸爸,也因為自己的性格,我對子女的要求也很嚴厲。例如我女兒會經常不小心,拿一雙筷子由廚房到飯廳也會跌下,每次沖涼後都不會將自己用畢的毛巾掛起,就連打籃球,每次都忘記要屈膝,左手要伸直。這些都是些小事,但卻足夠使我“感到沮喪”。

有時候我會忘記了小朋友的“天性”,也許善忘、“論盡”、不認真等等都是她們的特點。我卻每每會當他們是個成人來看待。有時候也會“上崗上線”,罵他們連這些小事都不做好,將來如何可以做好。

小兒子比較乖巧,也沒有女兒的大意,所以我很少罵小兒子。但女兒卻經常被我罵。

我自己也感到很無奈,因為盡管女兒願意幫忙,但很多時候總不會“盡如人意”。而我這個天生有“完美主意”的問題老爸,也因為女兒的冒失、健忘,而變得脾氣暴燥。

兒子的六歲生日派對
記得以前看武俠小說,說到高手都有極高的內功,可以不受外來的打擊而受傷。最記得鄭少秋在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運起九陽神功後被人命中要害也絲毫無損。今天看見我自己的女兒,一點點的小錯誤,我便會大發雷霆,被激到扎扎跳。也許這是我的“內功”問題。

回想起自己為什麼那麼要求高呢?這是不是由於我長大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呢?在香港的環境中,所有的東西都有很大的競爭,每一個位置都有人可以隨時取代你。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有“狂燥”的原因。我的感覺是在香港你不能錯,否則你要付代價。

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我的成長並不是那種父母和子女很融洽的那種。我們的分工很清楚,爸爸做工賺錢,媽媽煮飯做家務,爸媽都可以說在我的童年從沒有和我玩過什麼。我只是習慣性的自己玩,打乒乓球、籃球,玩都是和朋友的。

所以我並不懂得和小朋友玩。今天我的角色,好像是一個將未來的壓力帶給他們的人,無時無刻對小女帶來“現實的殘酷”。

在澳洲教球一段時間,我開始看見這兒教育的方向,他們著重的不是果效,而是人的內心。他們相信你對自己有信心,那樣一切都可以成就。相反,亞洲人著重的是實效,是成績,他們較不理會小孩的自尊,錯就罵,打就企定,所以亞洲人高材生的比例是遠高於西人的。

兩種理念其實都有其好和壞,所以我也不能給什麼定論,只是,我好希望我的女兒有快樂的童年,希望她會在長大後回味自己和父母的童年生活。

現在我的小兒子和女兒都要在周六上中文班,我們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家庭時間,周日又要去教會。有時候我這樣想,其實不如多些一起的時間,書本是永遠都讀不完的。

最後,我希望自己能改變自己的性格,對女兒寬容一點,多用鼓勵的說話去支持她。例如說:小事黎,要下次記得啦!



1 則留言:

Unknown 說...

亞洲人高材生的比例是遠高於西人的....然而對世界有重大貢獻的發明, 絕大部份都係西方. 這就是從心服務人, 與只從短線利益的觀念分別.


我係MIKE, 又係AH 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