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

遊戲和遊戲規則

"玩遊戲就要遵守規則,否則就不要玩好了。" 這是我和女兒輸了遊戲時發表的偉論,因為她會鬧著說不要輸,只要贏。然而這個方式去看今天的社會,又是否對呢﹖

有一次我家的外置硬碟讀取器壞了,急於要買一個新的回家,於是我便去了附近的商場買,誰知我走了好幾個領滙的屋苑,發覺所有屋苑都只有一家電腦店,根本沒有選擇。

當我再看身邊的事情的時候,我會發覺我的人生中好像有選擇,但事實也是沒有選擇,因為許多權力和利益都集中在某一些人身上,他們只要好好地控制我們的"選擇",給予我一種"有選擇"的感覺,那我便會活得快樂。

大家有沒有去過波鞋街買球鞋呢﹖當你行了許多間鋪後發現有一間有一對球鞋特別便宜,那你便向售貨員要求拿來試,但店員卻說要去外面拿貨,其實後來我和朋友閒聊,他告訴我波鞋街只有四間鋪頭,那些店鋪其實許多都是同一個老闆的。我以為行了半天找到的便宜貨,其實只是老闆在控制價格下促銷的貨品吧。

現在的超市已經能夠準確了解每件產品的價格調整如何影響銷情,加價到什麼程度巿民會減少購買,所以我們只有在被控制下的價格下購物,商業機構的能力比小巿民的能力大多了。但只要保持和仍然制造一種"有選擇"的假象,我們巿民還是樂悠悠地購物的。

到底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什麼是真正的"有選擇"。

打籃球理論上是一種很客觀公平的運動,只要你付出努力,理論上便會進步,因為籃球場和球框沒有什麼可能做假,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今天我們可以看見的一些長期冠軍的中學,他們的策略就是"買人"又或"勸人"加入他們的學校。這就造成某些學校在初中時已經獲得不少運動精英,這情況就變成許多學校根本無得和他們"鬥"。

我們今天有的學界比賽,在這種積極找人的"制度"下,普通的中學根本全無機會,練波其實只是一種強身健體的活動,和奪標無關。

作為一位籃球教練,我不得不承認這種學校也有許多的付出,因為他們需要找人去觀看學界的比賽,再遂一學生去聯絡,遊遂學生入讀該校,這些工作都殊不容易。還有入讀後還需要努力培訓才能在數年後開花結果。

然而,當這種精英學校一旦出現後,也同時代表許多沒有同樣策略的學校,或因無同樣的資源而無法同樣執行這種策略的學校將會成為"陪太子讀書"的綠葉,永遠無法和獎牌有關係。

無論是體育運動或是學業,香港這種精英制度其實在破壞整個制度的公平性。而作為巿民,若我們的孩子並非在很小的時候便有"精英"的表現,我們的子女是不會被"選中"的,而其生涯就多困難重重了。

如果我和女兒玩大富翁時將錢不平均分配,女兒就會告訴我不應這樣做,若我堅持不公平,她就會吵鬧,甚或不玩了。但在現實的世界,我們只有默默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制度,但仍然天真地相信努力就會有前途,但事實可能性是不高的 (那不代表你不用努力)。

聖經中的大衛勝了巨人哥利亞,原因是他並沒有和巨人哥利亞用同樣的兵器,又或以同樣的遊戲規則去對抗巨人。今天社會漸漸出現的激進份子,其實並非這些人的問題,而是不公平的社會制度所帶出來的必然產物。

其實要我的女兒永遠勝出大富翁遊戲,只要我在數錢時刻意數多一些給她,那麼她就會不知不覺地勝過其它小朋友,然而做父母的又豈會這樣去"幫"孩子呢﹖我們希望的是孩子能學習公平和努力,但願我們的高官都有這個想法。

2010年12月26日星期日

社會毒奶

有人比諭毒奶粉是中國對世界或國際的恐怖襲擊,因為它的影響是深遠的,會傷害人命。但毒奶粉這種"攻擊手法"卻並不罕見,我們今天的社會充斥著這種短線看不見影響,但長遠卻影響嚴重的事物。

聖誕節有機會接觸一些和我一樣有小朋友的父母,我簡單地分類的話可以歸成兩類:就是雙職父母和單職父母(其中一位全職照顧子女)。

據一些父母的分享,有一些名校小學的入學試會問家長誰人負責照顧子女。相信聰明的父母明白學校要關心的是你的子女到底有沒有合適的人選照顧。假如沒有的話,又或若是工人或老人家負責,那入學的機率亦相同會下降。

所以聰明的父母只能選擇回答太太或先生將會全職照顧子女。

倘若這是一個謊言,那麼你的子女要不就是香港少數"主動自發"溫書的天才,要不你的子女便多數會因為成績跟不上的"尾子"。由於"沒有人督促",成績跟不上去自然容易變"壞",成為追求卓越成績學校的"障礙",最終被迫轉去要求相對較低的學校 (俗稱"人球",被學校踼來踼去)。我就認識過一些這類學生被學校老師"勸退",在中六讀了一年後被迫退學。(那位學生的父母都是雙職父母,根本無閒與學校了解或爭取什麼。)

有時候做父母的也不能怪學校,因為學校沒有成績交出來便要被"殺"。

由於香港以收生人數為是否殺校的原則之一,而收生人數又大多和學業成績掛鈎,所以學校若不能保證盡量收一些"尖子",那對學校長遠的發展是甚為不理想的。學校為了要盡量"保證"成績達標下,當然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會選一些較有空間照護學童課業的單職父母家庭,當然若父母都是大學畢業或上流社會就更理想。

社會上有言論說香港人被分化成為有錢人和窮人兩個極端,這是不無道理的。在大多數社會中教育是貧窮人賴以向上攀升的惟一途徑,但在香港這個地方連教育也似乎傾向中產或以上階層,窮人要改變地位,似乎變得不可能,或更困難重重。這種情況是這近幾年越來越明顯的。

回想我讀書的年代,那時候的小學功課壓力和現在相比是輕很多的,小學要補習的情況可以說是聞所未聞,但現在的小學生每天要上學,但下課後還要補習到晚上八時,真殘酷。那時候諗的中學也只是小部份人補習,但現在差不多是凡中學生都要補習兩三天的了。

我自己在香港的教育下長大,我選大學的時候第一件事希望的就是在大學時不用再"背書",所以我選了電視電影,以拍片為主要交的"功課",那就可以不再"讀書"。(幸好那幾年喪玩,現在才仍然會想讀多些書。)

有許多父母認為子女若成績理想便是好,但沒有看見孩童在成長中的"枷鎖"。在父母"極權"統治下子女被迫努力學習,但這種權力一旦崩潰,子女有能力反抗時便會義無反顧地逃避學習。記得當年我經常性的一個"習慣"便是老爸叫我做什麼我便不想去做,原因就是成長中受到太多"強迫教育"。

香港教育的壓力巨大,對兒童來說就像嬰孩在吃食毒奶粉,你不能不吃,但長遠下去學生會對學習變得恐懼,又或認為學習是痛苦的,長大了自然不讀書或逃避。當孩子對學習感到厭惡,其實就好比長期吃毒奶而做成的腎衰竭,那已是極難挽回的事實了。

我相信香港有許多人材是被我們的教育所摧毁的,看見我們今天的教育制度迫使父母"努力摧毁"我們的兒童,我只能感觸香港的光環正在熄滅。

作為家長,我更感觸的是當我看見這些努力的父母,他們盡力工作,希望給最好的自己的子女,為子女的長遠打算時,卻彷彿在給子女喂食毒奶,而作為他們的朋友,親人,我卻無能為力去幫忙什麼。

2010年12月24日星期五

上帝的爛頭卒

在香港生活,只要你唔睇報紙,又或者只看娛樂版、體育,那麼對於社會的問題都會不知不覺,安然活在自己的框框中 。

我看報章,見到許多不公平的事,除了自己提醒自己小心外,又或在茶餘飯後和朋友多了話題,其實多不能親自做什麼,改變什麼。

我聽過一些 phone in 節目中的謬論,例如:"趙連海是"抵死",自己搞事惹禍";劉曉波是勾結美國所以被中國拉;美國利用諾貝爾和平獎打擊中國等等。這些人的說話除使我憤怒外,我更稀奇世界上竟有人可以這樣的"無知"或"理直氣壯"地說歪理。

有時候這些歪理還出自我們的高官。

這使我想到和明白到一個如香港文明的地方,其實仍十分"落後"。

我曾嘗試和一些人分享,我發現大多數人都會給予一種:"不予置評"的回應。他們不會有什麼意見。

當我走在街上,看著人群,這些人使我聯想到的是今天還有多少人是善良有良知﹖

以前我會怪這些人,因為他們飽讀詩書,但卻沒有什麼道德良知,枉為知識份子,但當我再想深一層,我看見的是這些人多要為口奔馳,他們的大部份精力都只能放在工作或家庭上,對於社會已經是無力關顧。但這些人大部份都不是貧窮的。

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是講選票的,若果你要去要求這些"中產"去投你一票,可能比起花在"草根",請他們半費食海鮮加一日遊可能會更"省力"。同樣的道理,今天你看見民建聯比民主派更有人氣,亦是理所當然。

所以我不會期望香港有什麼民主。

有時候你知道你做的事不會有什麼"成效",但若果這是對的事,就應該去做,否則你的其實已是"幫兇",當然你要考量一下自己要付的代價。

我欣賞天主教最近的聖誕言論,有時候我會問基督教去了那裏﹖

上帝不會要所有人都做將軍,但一個爛頭卒並不比一個將軍在神的眼中寶貴。

大部份人,包括我,只能做一個卒仔。

聖誕快樂。

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

一張空凳的聯想


看著一些外國人關心中國人,看著一些外國人為中國人的苦況流淚,作為一個香港人,一個中國人,內心也很感傷。

我感動這些遠在他方的白種人竟然關心我們中國,我們香港人中國人卻沒有多少個關心自己的國家,又或只能暗中默禱,又或只能嘆氣一聲。

我想起最近港警對於遊行人士500但卻動員700 警力的情景。我想起在電台PHONE IN節目中那些義憤填胸的香港人。我同樣看見那些只能保持緘默的港官。這些事情使我感到無限感觸。

金錢、權力真是人的終極價值嗎﹖

我們的官員沒有一個值得我尊敬和尊重。

中國是"偉大"的,因為我相信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想像有國家可以如此傷害自己的人民(監控愛國者),傷害自己的國土(汚染)。

作為中國人,作為香港人,我明白我不能救國,但我最起碼會告訴自己的孩子什麼是對和錯,我希望的不是下一代人可以賺許多錢,但最少不能埋沒自己的良知。我情願我的孩子做散工,也不要他們做狗官。

作為中國人,諾貝爾和平獎只能使我覺得羞愧。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另一種生活的態度


最近到書局看到一本書,名字是:"127 hr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作者是Aron Ralston 一位熱愛戶外運動的美國人,他因為在狹谷中獨行時被石頭壓著右手,最後竟然把自己的手切斷了。這故事是真人真事。

作為一位喜愛運動的人,我對於那些行冰山,以挑戰自己為目標的人一直很感興趣,因為這些人並非為別人而去做那些事,也不為名為利,他們做的只是為了戰勝自己,挑戰自己生命的極限。特別是那些以 solo walk 為主的人,他們每次都只是獨自一人面對挑戰,往往以自己的生命作賭注。

在未買這書之先,我試想自己若陷在同一處境又會如何面對呢﹖雖然有兒有女,但我相信我很可能會選擇靜靜地死去也不會切斷自己的手,原因是我對生命缺乏了那種熱切的追求。在香港這個冷酷的環境中生活多年,我對自己所希望和追求的東西都有種無力感,一切似乎無從入手,非自己的能力所及。所以若生命突然面對衝擊,相信自己不會有書中作者的那種強烈求生的意志。

我喜歡釣魚,原因之一是自己面對著大自然,看著大海比看著社會上許多已腐朽的制度在殘害人快樂得多。面對目前的局勢,自己能做的實在極之有限,加上害怕 被奸人加害,自己對自己也有點睇不起。這種生活得沒有專嚴的日子,如何能使自己擁有一份對生命的熱誠呢﹖

這本書給了香港人的我一個新的角度去思考人生。這位作者文中有過一段說話,意思是一個人情可做一個窮人但卻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更勝過一位有錢人卻過著自己不喜歡的生活。我自己選擇了做籃球教練,雖然面對許多困難,也沒有多少錢,但畢竟也算是在追求自己喜歡的夢想,他的說話鼓勵了我。

這位作者是一位大學畢業的工程師,也曾在 Intel 電腦公司工作了六年便選擇離開,他最後自己選擇了不再做工程師,而在體育用品公司工作,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利用公司的假期),做一個有夢想的窮人。我有時候會想,其實為什麼在香港不能像他呢﹖為什麼香港人人都要賺許多錢呢﹖這樣活得快樂嗎﹖

美國這個地方我不熟識,但我看見美國卻能擁有這種熱愛生命,有夢想的人,我心理的確羨慕。香港這個地方太狹隘了,我從小便被教育要做一個賺錢為人生目標的人,事實是自己從來沒有什麼選擇。我們有的所謂"夢想",只是比別人可以多買一些物質商品,但對人內在生命的提升卻沒有追求。

這位美國人沒有什麼金錢,沒有什麼"成就",但內在生命的豐富卻較我看見的所有人更豐盛。當他在埋怨自己的不幸時,他會反問自己:"這不是我自己所一切追尋的生命挑戰嗎﹖" 他在被困的時候深刻地反省自己,承認自己現時的處境其實是自己所做成的。當他明白到今天的處境其實是他自己的"追求"時,他不再埋怨,獲得真正的平安和釋放。

我回想自己也曾被人無理控訴,但若要問自己,其實這不都是自己的天性和自己的手所"創造"的嗎﹖若上帝要你是一個這樣的人,那也只是在實踐自己的使命呀! 何需怨懟呢﹖

這又使我想起"海豚灣"中 Rick O Barry 為了拯救海豚而被拉入獄,昂山素姬的十年軟禁,劉曉波的牢獄生涯,這一些人其實都從不後恢,因為這是他們的生命中要完成的使命。

當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我感到自己有一份力量從心中釋放,因為我明白我不是在犧牲,而是在奉獻自己的生命,在完成上帝要自己生存的目標。

Aron Ralston 的這本書還有一個啟發給我,就是在生命的重要關頭,你願意壯士斷臂嗎﹖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海濶天空,但卻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放下生命中"次要"的東西。

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理想。

p.s. 這本書是2003 年出版的,今年已被美國電影公司拍成電影。

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我們都是有病的

在香港和現代社會中,教小朋友的確比起已前困難很多。

在我小時候,生活不富裕,那時候媽媽買給我一個乒乓球拍,我要求她求了很久才買到,對於那小小的球拍是多麼的珍惜。那個時候我會用拍自己獨個人打球,試下連續打幾百下,又高又低,由細力到大力,後來又會將自己家中的飯枱當作小型球枱,和哥哥打個不亦樂乎;若哥沒有空,自己便將飯枱對到牆邊,利用牆的反彈回枱和自己打。這些都是不用花多少錢的。

除此以外我也打羽毛球,放學後和自己住家附近的鄰居同學在馬路上打羽毛球,一隻膠的羽毛球打到天黑。我最記得的是媽媽是不讓我下街自己打球的,我往往要"求"很久才有得去打。除了球拍外,這些也是不要錢的,那時候我記得球拍還是用木做的,我的第一枝金钃拍是讀書有進步爸爸才買給我的。

那個年頭我們不會有什麼玩具,(又或者我忘記了),我只記得爸媽只會每年一次或兩次,學期完畢時若全班名次有進步便會獎禮物給我和哥哥姊姊,平日是不會買什麼玩具的。自己的另一個"玩具"是媽媽在金魚店買的蝌蚪和蠶蟲,或那些小小的金魚。我還記得自己可以站在金魚店看魚看半小時的。

相反,我看今天我女兒的生活,當有生日會就會收到十多份生日禮物,大部份都是玩具。除此以外,當爺爺每當他看見一些小玩意是適合女兒的就會買給她,女兒的鞋是一大櫃的,女兒的玩具是"數之不盡"的,若果要用膠箱放下女兒的玩具,我相信若十個就差不多了。還有那些衣服鞋襪,圖書等等,女兒自己是絕不會發現自己的玩具少了的。最可悲的是玩具的"生命"十分短暫,除了拆開的一剎,女兒的玩具大部份都只是玩了一或兩次便"冬眠"的。

我記得有一次超巿可以用印花來換 Snoopy 行針的真手錶,她帶了一個下午便當廢物般放在一傍了,隔天我便見到那錶四圍亂放 -- 毫不珍惜。有時候當家中沒有某些東西時,她的想法便是"去買",從來沒有想過這是否應該,原因是一家人都覺得小小錢的東西就讓女兒買吧。當我罵家人不應隨意買東西送女兒的時候,家人都會覺得我何苦為小小錢嘈。(例如買益力多或汽水)

許多時當女兒不吃飯時,嫲嫲便會主動要喂她,我便立即喝止,我告訴女兒你若不吃的就連晚飯也不吃好了。這時候爺爺還抬出"我自己細個時都有工人照顧喂食,現在我不是很好嗎﹖" 我立即說:"這是我的家,不是你的,我有我的方法教我的女兒,請你不要管。" 其實自己覺得很無奈,爺爺好歹是自己的爸爸,你能幹捨﹖

最近我讓女兒學琴,半小時便要$150.- 女兒回家後我們問她學了什麼,她講都講不出來,有時候我諗我係咪太錯呢﹖讓子女早接觸一些她根本不會主動追求的東西,是不是更讓女兒覺得所有東西都是很容易有的呢﹖ 更加不會珍惜呢﹖

在香港要教兒女,其實真的好難,我記得我帶女兒去過行山、釣魚、但她都沒有太大興趣,我相信若我兒時爸爸會帶我行山釣魚,我相信我會把爸爸當成偶象。

香港這個社會是以物質為核心,人的內在品質卻不大重視。當父母時常認為自己的"職責"便是給子女最好的物質,我相信其實都已經在"毒害"今天的小朋友。

在我心中有印象的乖小孩,反而是幾年前我在東涌探訪的一些綜援家庭的子女,我記得有一位小女孩獲增一部二手電腦,她開機時還小心奕奕的,又用套"密封",反映出她有多重視這電腦。當我們要送東西給那女孩時,女孩都會問媽媽的睇法,也不會要求我們給她些什麼,她給我的感覺是她是一個會珍惜身邊一切事物的好女孩。而我的即時感受時:如果我有個女如此生性,真是無憾了。

昨天爺爺買了一個紙飛機給女兒,它一次也沒有飛過便被坐爛了,我告訴女兒它爛了,女兒一點遺憾也沒有。

我沒有什麼總結,沒有什麼警世箴言,只希望自己的女兒學懂珍惜身邊的人和物。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

現在的孩子如何教﹖

我是教波的,這幾年看見學生有很大的轉變,也在這裏讓大家明瞭一下。

1. 學打籃球的人沒有認真

過去的學生都很有熱誠,以前是業餘的"專業",雖然個個人都不會做籃球員,但在場上表現出的一份拼勁和熱誠是很專業的。現在是"專業業餘",意思是他們做什麼都只是"隨便",沒有什麼要求。舉例來說,以前我用一堂可以教識走籃,但現在到第五課同學還是走籃不入,而他們的動作做錯,做得不對,盡管我重覆動作,要求他們球不入便做五下掌上壓,但他們依然故我,動作依舊不正確,就連步法也錯。當然那掌上壓也是錯的,手不彎曲至90度。

2. 頭腦不會用 (或者不上心、或者忘記了、或者太緊張)

過去的同學由於認真,當犯了錯的時候便會改正過來,為的是能讓自己打好些,但現在的同學是重覆同一個錯誤,知道自己問題而無能力或無法改變。舉例來說,有一位同學比賽時走步,因而輸了球,但下一場比賽他又走步(兩次比賽相隔只是五分鐘),錯的是同一個問題,還有那些踏線開界外球的低級錯誤。不要以為這只是小學生的情況,我見過中學的同學做相同的錯誤,有一位中鋒還可以在籃下搶到籃板球後傳球撞上籃框,另一個中鋒在籃底無人看顧下投籃不入。我看見這種情況真是嚇一跳,因為這些同學都不是"新手"。

現時的學生的頭腦和以前是不同的,過去大部份同學會自己思考問題,自我修正,又或在老師提點後便改變,但現在的同學是錯了再錯,又或彷彿是一部機器,你若不輸入指令,機器就不懂運作一樣,就連防守投籃時要舉手都要教。

昨天有一位同學在完成我的要求後便坐在場邊等(不是很倦,也不是在留心我們的比賽),當時我在和其它同學比賽,後來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在另一半場練習,又或問我應練什麼,他無言以對。我告訴他你什麼都可以做,但不應該坐著。我看他來練習是因為學校叫,而不是自己想打好。這些同學的腦在想什麼呢﹖

3. 系統問題

每次教波的時間同學總是斷斷續續地出現,原因是補課,留堂或其它東西使同學全無法依時出席,有些什至乎不出席。這絕對是學校的制度出現了問題,一間學校內按排的活動都自我衝突。而可悲的是運動永遠是排在次要的地位。所以今天教波根不完全是混亂無章的。無論中小學都有這種情況,這誠然是香港教育的一大特色。作為教練對這種情況可以說是最無奈,因為你不能改變老師和學校,要求他們不罰同學留堂,而我們"專業業餘"的學生也不會向老師提出自己希望"準時練波"的基本要求。這個問題是最大的問題,因為是"死症",無藥可救。

4. 基楚身體質素下降

隨著我們的孩童自小喂食"電腦"和"電視",加上自細習慣"溫室教育",他們不是偏食就是過肥,所以現時的小學生已經是"體弱多病",要求他們跑步快,你會發現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在每星期只練一次或最多兩次的情況下,他們的速度根本很難有所提升。作為一位有經驗的教練,我是明白籃球對跑動的要求的,但你無可奈何,原因是前述的原因,你不能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你最多能影響的只是他們生命中的兩小時。然而,這等於沒有影響。

昨天還有一個新的發現,有一位身形肥胖的學生我要求他減肥,減少吃的東西,但他告訴我老師要求他每天都要吃最少一半的午餐,不可浪費食物。香港的學生連想減肥都不容許,連追求健康都是不能夠的,真是夠荒謬。當然那學生也懶得爭取,我相信這是因為他習慣成為一位"乖"學生。(這位學生以前是健康或不肥的,我教練三年,他的體形一直在增加,而跑動能力和技術都一直下降。)

5. 不能辛苦

每一項練習基本上都是有要求的,當一個同學在辛苦時便選擇慢下來,而不是依靠鬥志去堅持,那成績是不會向上的。今天的孩子是我看見最沒有鬥志的,他們做得不好我會罰,但要他們跑十個圈,他們只是選擇行十個圈,那樣你再跑多一百個圈也是無用。就像掌上壓,有一些同學打了多年,但連十下掌上壓也做不了。我能怎樣呢﹖罰他什麼呢﹖還是我一對一地看著同學做掌上壓﹖看著他們跑,幫他們計時看有沒有不達標﹖在我們的"無痛教育"中,我看見今天的年青人沒有了什麼堅持,沒有了吃苦的精神。

其實上面總結的幾點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當然還有部份同學是好的,但整體而言,我看見好的改變絕對比不上變壞的速度,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下,我們好的同學基本上是被"溝淡",積極認真的一面影響不足以改整體下降的氛圍。而水平偏低的結果是使稍稍好一點的同學容易驕傲自滿。

還有許多問題我沒法總結,例如同學逃課,家長參與度低,手指尾拗柴停止練習,練習出現但比賽就唔到的同學等等奇難雜症。總觀這些都是深遠問題,也渉及個人處世態度。我作為一位籃球教練,越發感到自己渺小,因為你已無法在籃球場上改變些什麼。

我感到我們許多東西都錯了:學校錯 - 過份偏重學業; 家長錯 - 過份照護; 社會錯 - 只談經濟而忽略做人的態度原則。

總觀世界其它國家的籃球水平都是向上的,但香港作為一個發達地區,我們的教育卻乏善足陳,在此消比長下,我相信我們不單體育發展在向下,我們香港的明天也將會是暗淡的。

2010年11月2日星期二

教育兒童的書籍介紹- 作者:周碩


今次想介紹兩本好書給大家。就是左方的兩本:"選錯幼校學錯師"和"買錯玩具教錯仔"。

這兩本書都是周碩寫的,內容中講述了現在香港的教育問題,第一本書告訴家長一些無良幼稚園的做法,教你如何分辨什麼才是好的幼稚園。

除此以外,大家知道不知道什麼是活動教學法、蒙特梭利、大書教學法、多元知能或其它教學法是什麼東西嗎﹖若不知道又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幼稚園呢﹖ 這本書簡單介紹了這些不同教學法的特色,也列舉出現時本港那一間幼稚園是用什麼方法教的。

除了實用性外,這本書對於現今香港教育的問題也很明明白白的講出來,許多的偽專家,許多的虛假陳述,還有香港政府教育局對於投訴的處理手段,讓我們做家長的可以醒覺過來,不要誤以為我們香港有好的教育,不要以為名校就是理想學校。

其實我為什麼推介周碩的兩本書,原因是她寫的都是真話,並且透過利用自己的個人經驗(母親)和工作崗位(幼兒雜誌編輯) 上的故事貫穿全書,使讀者感到極度親切和具說服力。在香港地已很難看見有人敢於寫出事實了,基本上她所寫的都是和現在香港教育的現況"背道而馳",在我們強迫兒子早學字和諗書上補習的時候,她就告訴我們小朋友要有空間,但就像聖經的先知一樣,大部份人都不願相信。我深深相信她的書教的是做人的原則和教育的最重要真埋。所以我極力向所有為人父母的看這兩本書。

她所講的教育出路,或惟一出路其實就家教。若家長將教育子女交給學校,相信後果也將會是自付的。腦海中突然想起:"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但願所有家長都能在這兩本書中有所反省。她的文字易讀和易理解,若專心去讀,相信一天就能讀畢一本。我認為所有在香港的家長,無論你的小朋友是讀幼稚園或中小學都值得買來一看的。

希望每一位看過這本書的父母都能釋放自己的子女,讓香港的小朋友能夠有快樂的童年。

p.s. 作者個人網誌 http://hk.myblog.yahoo.com/zoechowshek,讀其書也不妨了解其人。

書本介紹-韓寒"青春"


今次想介紹一本名叫"青春"的書,是中國最暢銷小說作家及網誌寫手韓寒的博文集。韓寒的傳奇在於他是一位中國80後的名人,他可以靠寫文生活,不單如此,還可以談理想,成為冠軍賽車手及出版雜誌。若要講以前中國的偉人或名人,多不勝數,但若要活在當下,在和我們相同的時代背景仍然能活出真我,活得出色的人卻相信絕對不多,韓寒絕對值得我們學習,或者甚至景仰。他還是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人,而我個人最欣賞的是他和 Bill Gates 一樣,有大學上而不入,他只是中學生水平。

他的博文有和我們貼近的文字,沒有艱深難明的理論,也沒有無關痛癢的評論,他寫的文章有自己的見地立場,更不苟同於時代文化,沒有頌抑中國的建制,相反,諷刺批評卻"要心要肺",句句到肉。我喜歡看他的文章不因為他可以給我宣洩心情,更因為他讓我看見一個活生生的人可以在極權下為理想而活。(那或許我也可以活得更精彩。)

看他的文章使我有流淚的衝動,但不因為他煽情,相反是他的明言暗語,流淚的情感出於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在他的文章中了解到現在的國情,為那些不公義和壓迫的人民感到悲傷。韓寒的書告訴自己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明天的香港的景況。若你希望了解明天的香港會變成怎樣,或許這本書就是一個最貼近的預言。

不過許多人會情願追看電視連續劇多於了解自己的將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明天可以被"預言"。韓寒的書絕對值得我這種無知的香港人看。最後想祝福這位年青小伙子,希望他可以"平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的書也無法在香港可以讀到的了。

如果我有錢,我會選擇這本書送給我身邊的所有朋友,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

2010年10月25日星期一

高等生物

自從信教,自從做人,我便認為人是平等的,無論那一個人都應擁有合理的權利,無論那人有錢或窮,做經理或是清潔工人都值得尊重。但最近我在思考這是對的嗎﹖

當你看見有些人是甘於接受現實,逆來順受,最重要的是有飯可吃,別人的死活不理,其實這些人是否仍然是人﹖

許多時人活著像狗,記得我在籃總不停拖糧下仍然默默承受,我其實是一條狗。悲涼的是自己在小朋友學生面前卻扮作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一條狗還向小朋友們講人生道理!

我記得在海豚灣這套紀錄片中Ric o Barry 的轉變是因為有一條海豚在他手中自殺,它自己選擇不再呼吸,最後在Ric 的手中死去,那時候Ric 便因此而醒覺,由一位創造海豚表演的先驅者變成為拯救釋放海豚的先驅。

而海豚的自殺代表了它是一種有高度智慧的動物。

有時候我在想,到底什麼才是有高等智慧呢﹖當我們每天都在為"食"而忘記仁義道德,我們毫不介意別人死而只關心自己是否活,我們人這種生物其實比海豚不是更低等嗎﹖

我記得當我看見一些不公義的事情的時候,我往往發現身邊許多人都沉默起來,有些提醒我要小心,不要多事。這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簡單的:有奶便是娘,關心的都只是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會做為別人而犧牲的事。社會也是如此變得冷酷的。

海豚不愁衣食,每天有工作人員喂食,但尚且因失去自由而選擇死亡,我們"人"算什麼呢﹖

世界為什麼會被人以霸權統治,為什麼好人往往受屈,究其原因便是由於我們選擇了以飯食為最重要的事情,我們自己選擇了做狗。禽獸互相吃食,又有什麼稀奇﹖

我認識的許多年青人都以參加紀律部隊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原因只是為了一口飯食。當你知道你在工作崗位的要求是要選擇不能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判斷自己的行為,但仍然選擇去做,這是進化還是倒退﹖香港的教育或環境能培育多少有原則的人﹖當你在通識科支持六四學生的時候,你還能拿高分嗎﹖

今天的香港還有多少鼠竊狗偷﹖有的都是官商勾結、商業罪案、這些都非警方能做什麼的,但香港的警力的不斷增加是為什麼﹖就是要防止"刁民"示威遊行。

若要選擇不行仁義,不理世界的秩序,只求爭取自己的最大的利益,其實死又何妨﹖因為活在一個內充滿野獸的世界,活著有何意義﹖

富士康的工廠工人會選擇跳樓,其實也是不甘於成為一個機器,向建制作出最後的無聲反抗。

相反,若在一個仁德的社會中,老弱互相扶持,有能力者幫助無能力者,盡管窮,但卻窮得開心。

當上帝給人的使命是管理世界,但人卻不理行其天職,我相信末日也必臨近。

我羨慕那些海洋和自然科學家,因為他們的工作是對著大自然的生物,不需要對著看似高等,但卻是低等的生物 - 人。

2010年10月16日星期六

有屁得放就需放

你知我國最害怕的是什麼嗎﹖是群眾,而非個人。

我們每天都會放屁的,但若一個人放,那屁還不算臭,除非你在密閉空間中放。我們每天人人都放臭屁,政府是不會來管你放什麼樣的屁的,所以若你是一個人放屁,你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放個屁的。

在香港生活是需要很高智慧的,因為你無法知道什麼是王道。

好像我們有電監局,有消委會,但也有最多算錯帳的帳單,這應該可以打入全球錯誤帳單密度最高的健力士世界紀錄 (中譯金氏世界紀錄),也可以給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夢想實業家明白將來他們不需要做好服務,要增加毛利率就快的方案便是弄一個錯出來。(但當然你要先壟斷巿場,這點你早已知道了吧!)

所以錯誤是有"代價"要付的,不過是我付不是產出"錯誤"的公司付吧。

你要找一個優質電訊公司,我在香港還找不到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智慧,因為我們的根本沒有選擇。現在的真智慧是怎樣可以被欺負得較少,而這個方法消委會都教了我們,就是多看帳單,只是我們太忙,錯在我們自己。

其它諸如超巿選擇法,看了上文大家應該有所領會明白,我就不再在次重覆。

另一個更困難的選擇是選學校,第一這還不是巿場控制的,價格並不能反映質量,第二是學校並不是一種服務。

這種特別消費的模式基本上有點不具體,好像你上健身院是看地方大不大,器材是否先進而決定是否入會的,但教育卻並不是這樣的。或若你會以為最重要的是看老師的質素,看他們有沒有教學的資格,但這你就大錯特錯了。

要選好學校就要看該校的學生質素,和老師的質量基本無關。

我自己是皇仁書院,一所香港名校畢業的,但我並不知道老師到底好不好,我知道的是身邊的同學不上課都能拿A。我身邊的同學在中學時期已讀相對論,且不是老師強迫的,而是主動自發自己去圖書館借的。

由於同學的質素是優質的,我這種劣質的學生在"環境所迫"之下會考還能拿廿多分。所以我建議教育局可以取消所有視學的活動,只要將該校所收的學生的IQ列出來,那學校的水準就清楚了,而負責教學的老師壓力也沒有了,因為你沒有可能叫老師將智障的人教成拿諾貝爾獎嘛,那才是真正的"強人所難"。若能按我所說的去辦學,相信老師自殺的數字也會一并減低或消失。

在現今教育制度下,若老師教不出合格的學生,除了學生要負責任外,老師也是要負責任的。所以現在很流行的做法是放貼士。做違背良心的事是那位老師都不想的,但若不放貼士讓學生通過考核,學生可能便要退學或留班,若學生流失,這樣老師就可能失去合約,因為現在老師都是合約工了。老師失業的話,老師的家庭就可能會破碎了,在你死我亡的情況下,老師只能選擇做這些自己不會被抓(暫免刑責),讓學生即時快感 (通過考試),但長遠必定摧毀未來社會的"必殺技"。

所以做家長的若有一個IQ低的子女,可以有心理準備是將來日子一定不會好過的。

曾任權不代表香港人,GDP 增長並不代表社會進步,當每個人都要忙於搵食,其實制度的腐朽是必然的,我們若只忍著不放屁,世界的確不會臭,但自己最終還是會"憋死",若自己都死了,世界還會存在嗎﹖

最後有一個健康提醒:有屁請放。

有屁得放就需放
莫待無屁空腐朽

2010年10月12日星期二

寫文與不寫文

很久沒有寫文了,因為找不著寫文的衝勁,寫了世界又不會因你而改變。你看劉XX做了個作文,命題做什麼憲章的,拿了諾貝爾獎,但最後自己的家也變成流動監獄,連自己的老婆也搞慘了,最使人害怕的是就連這個消息也是被全國媒體"新聞合作"掉了,我們中國在這方面的"功夫"確實練到家了。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份子,這套"功夫"自然要遲早追上祖國或超越的。

還有我的文寫不好無人理會,更沒稿費,寫好了恐怕連澳門境也入不了,所以好歹寫和不寫也沒多分別,寫的好處只是自己消消氣,老時可以讓兒女回顧自己年輕時的"衝動",留個名叫做有"風骨"吧,那時人卻可能在獄中。

所以要寫還是不寫,端的不是自由意志所能控制這麼簡單,因為好歹自己不是孤身一人了,還有兒有女。

大雞唔食細米,我的無聊小文也實在不值一哂,但不要忘記我們香港有專權壟斷的體育總會,(其它官商合作社自不多說),自己領教過當然要學得識趣點。

提提大家行文時必須要小心使用"香港籃球總會"這敏感詞,(若歌功頌德則另當別論)。小人讀報得知近來他們搞的比賽虧了本,搞不好說成是我的影響力把我拿來開刀,我便又要上訪或電1083到政付熱線投訴就不好了。不過今時不同往日,投訴結果絕對會是正不能勝邪,官商合作,又或"維和"吧了。(維持和平)

說來說去,到頭來為什麼又寫呢﹖主因在於我的釣魚事業因香港漁民勤力,我好幾個良晨美景的釣魚大好日子都因漁民網魚而打了龜回家。

而我的籃球訓練工作則因為香港大搞教育改革,將所有運動精英打造成肥施大隻,又或變成樹枝數枝,跑兩下也搖搖欲墮,還有當要練球時不是說要拔尖就是要補底,結果每次都無法準時人齊,到人齊的時候就已日落西山,大家都趕收工,否則影響學生課業就可能學校要冒被殺之嫌 (殺校之危)。

所以每次教波時我都有一種自己將被時代洪流淘汰的心態,當你看不見自己的工作有前景,又如何叫自己鼓勵更多年輕人努力打球呢﹖其實我相信不單教波者有如此心態,其實今天的老師又何嘗不是﹖我還算是兼職,那負責體育的老師們,他們的心豈不比我更傷更絕望嗎﹖絕望的老師能教出充滿希望的年青人嗎﹖別要耍我。

香港什麼時候變成一個悲情城巿﹖是不是我個人搞抑鬱,為賦新詞強說愁﹖若是我一廂情願倒好,那至少你還可以幸福快樂。

有天我教球,中三的同學告訴我籃球沒有氣,我望了一望那同學,我問他你告訴我是不是要我幫你打氣﹖那邊有一袋波,自己去換一個不成﹖(這人不是新人,來了很多次。)

我教左手上籃,有同學練了十分鐘還是維持用右手,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左手無力,所以用右手。我問他BB仔點解會識行﹖點解唔一世在地上爬﹖

以前的同學打球很"獨食",現在我教的球隊卻是人人只懂傳球,在關鍵或輸波時刻卻無人敢起手投籃。我的解讀是:"輸波不要緊,不要輸在我身上就好了。"

寫文是好的,只要拉去坐牢的不是我。

2010年10月1日星期五

運動不適合香港

朋友告訴我看世界的事物很灰,在這個網誌中寫的東西太悲觀。我同意和承認但卻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我記得有看過一些人給想自殺的人留言,他們說:"你是老師都諗自殺,咁害人害物,做乜老師。"我覺得好可悲,因為當一個人要諗到自殺,當然是行到自己的末路,那時候還被人叫他要考慮別人的感受,正確的做法是去關懷這位想自殺的老師,而不是叫他先想別人的感受。

香港是一個講速度的地方,你行慢一些也會有人在後面罵你或推你。我們不能有情。今天我們經常接聽一些推銷電話,你若講情和他講多兩句,你會發覺你要接的電話更多。

當街上有人向你推銷產品,或慕捐,只能夠轉頭走,不能夠解釋一下你的立場,因為大部份人不會聽,人的腦袋彷彿長在自己的屁股上,他只能在保住工作職位上思考。

有時候香港傳福音真係好難,要人真心相信,口裏承認似乎有點不切實際,若用人海壓力,疲勞轟炸,在數字上要達標容易許多。我是教籃球的,曾經有人聯絡我想用籃球傳福音,當我解釋教會唔會長線投資在十多個年青人身上,在運作上的困難後,我知道傳道人會選擇"福音講道",一次聚會搞點幾百或幾十人。

香港搞亞運會當然係好重要,因為現在體育界一池死水,如果政府唔幫下手,咁班體育界大佬點開飯﹖如果無基建,咁班承辦商點搵食﹖好多人會家破人亡喎! 香港就連小學生都知運動無前途,否則學校點會 cut 體育堂,阿媽又點會叫佢唔好打咁多波。如果見到東亞運足球拿牌就去踼波,那個人兄都真係白痴。

最近睇報紙知道香港主辦的籃球比賽要蝕大本,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個開始,好似縮班殺校咁,小學生都唔做運動,長遠只會越來越差。還不要談體育界的壟斷文化,去信投訴總會的人會收總會發的律師信,呢個權力機制有多腐敗可想而知。最慘係總會並不納入政府機構,現時並無任何機制可以對衡這些總會。

香港的運動員質素只會下降,不會提升,盲人都摸到。作為一位私人的籃球教練,我只是知道許多人找我教波的原因不是因為我好,而是因為巿場上根本沒有任何籃球訓練給成人。

若果要多一些人打籃球,提高體育在學校中的重要性,提供一些具彈性上堂時間的基礎籃球課程和進修課程相信會是一些方向。但這些"肺話"都是無意思的,因為運動是需要長時間的鍛練才會有成績的,香港的生態只能容許有即時高回報的投資,運動業界己死。

2010年9月19日星期日

學打波的態度問題

最近教一位學生學籃球,是一對一的訓練,學生願意付出$300學一小時,相信其熱誠絕對不小。我約了他早上八時練習,結果八時我收到電話說會遲十五分鐘,後來八時半才出現。

我嘗試問他有沒有什麼特別想學,他說沒有,樣樣都想學。我嘗試教他投籃,教了不多久,他還未掌握到準確的動作時,(由於我會要求他重覆動作直至達到要求),他便說他可以照著我講的回去練習,他想請我教別的項目。

我並不詫異他的回應,因為我和你都是活在香港的。我們會計算自己所作的每一分錢的投資回報是否合理。可是由於運動並不是那種認知上的知識,並不是是非題,並不是知道便等同已經學到,而是需要將頭腦上知道的東西透過身體的動作去體現出來才等於"學到了"。

我教同學運球,示範一些基本的球感訓練,當我示範時他說他在網上看過了,意思是希望我教別的。事實上教籃球就和教英語一樣,基本內容不會因時間而有變異,最重要的是教練或老師能指出同學動作上的偏差和用什麼方法可以使同學做得更好。然而這種缺乏"耐性",或認為見過便學了,其實已經封鎖了自己成長的空間。

其實我想問他,當姚明回國家隊受訓時,會不會因為看見國家隊的訓練落後而叫教練不要訓練呢﹖現實是我順應了同學的要求教一些他"未見過"的東西,因為我相信我沒有能力改變一位成人的人生態度。

這位同學需要的其實不是教練而是一本書或錄影帶。

我教籃球多年,發現最大的困難不在於教什麼,最大的困難是改變人的學習態度。要做一位好的教練,能否使學生明白學習的正確態度,將會是香港教籃球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為香港大部份人都在香港的垃圾教育下被教壞了。

中國武術中重視修養,日本劍道有打座訓練。若沒有重視態度,培育出來的只是一位"寸"的運動員。而從另一角度來看,不能謙虛的球員,其技術水平也只會有限。

香港人還有一個特性,就是沒有恆心。人有一種傭懶的天性,當考試在即,工作要加班,女朋友要陪,兒女要照顧,還有天雨和場地困難等等,人會將自己最喜愛的運動放下。而這種停停打打的訓練節奏是永遠無法練出嫻熟的技術和強健的體能的。

一項技術要長進便要重覆該動作上百次,但許多時我們只會鬥波。若打全場鬥波一小時,相信投球的次數不會多於20次,這有限度的20次投籃,難道就能使你變成射手﹖

現在的香港比以前多了許多私人聯賽,理論上機會確是多了許多,但我個人的觀察中,技術水平卻並沒有提升,因為我們並沒有培育出運動員正確的訓練態度,更遺憾的是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都不會看見這個問題有什麼改善。

愚民是我

最近去釣魚和朋友買了魚竿,他買了的一枝是十八尺長的,我的只有十五尺,因為妒忌心和不輸於人,我後來又買了一枝十八尺的,但發覺十八和十五尺的魚竿其實也沒有什麼分別,反而十八尺的竿更重,釣久了手會攰。

事實上竿長多三尺並不多表會有更多魚,因為海中魚的分佈並不是離岸遠便越多的 。相反,短竿釣魚可能更好,因為岸邊有石,有魚可棲息的地方。但人性卻總是追更長、更大、或是"貴",卻忘記了現實中真正的需要。

今天人的需要其實多建立在比較中,以前我一個人釣魚,沒有比較,自己就安於用十五尺的竿,但多了釣友多了比較,人便更不易滿足。許多問題也是由此而來。

我去魚店挑魚竿時,看見有許多許多選擇,有國貨、台灣貨、日本貨,一枝竿由幾十元到過千元也有,到底這些竿有什麼分別,其實自己是無知,盡管你可以在網上找到上千條關於魚竿的討論,但我猜有多少人真正可以花上足夠的時間去比較和分析這些資料。

所有現今社會出現的一個大問題是資訊太多,分析能力和速度遠追不上資料的產量,由於無法選擇正確的資訊作出分析,我們因而作出不少錯誤的決定。現時有一些五毛黨,他們的功能非常"重要",因為這些人使到我們的資訊更混亂,更加無法判定誰是誰非,更枉論去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香港地產曾經出現一些"排隊黨",其實也是為了做出一個假像,使人對巿場解讀出錯,加快商品的銷售。

在網上還有一些資料是商人自行創作的"廣告",要判定何者是好就變得更困難。

所以在我購買魚竿時,我的選擇是挑最便宜的,反正我是那種技術水平未到達能分辨好壞的低水平"漁民"。

除了在資訊中加入虛假訊息,還有一種更霸道的方法 -- 封鎖消息。不要以為只是中國大陸才有這種手斷,香港其實一直也在進行另類的"封鎖"。

早前報章上刊出有關警方有限性發佈突發性新聞的消息,原來100踪突發新聞中只有3宗會公佈給傳媒。過去由於報章記者"偷線",所以他們能在揭露許多新聞,但現在由於通訊加密數碼化,媒體已經不能偷線而獲悉在城巿中發生的事故。

所以活在香港,在報章上能看到的"新聞"已經是少之又少,許多的新聞只是"炒作",將一些小事放大。當我們看不見大新聞時,以為很安全的時候,事實上卻可能已經活在一個危險地方卻仍然不知。

我們成為另一個"愚民"。

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友人的詩兩首

最近去了澳洲,友人寫了兩首詩,也與大家分享。

一. 遊達靈港

達靈港岸秋風起 七月吹加九月衣
狼狽一時因落帽 鷺鷗飛處暫忘機
瑤車馳客晨橋壯 米幟揚星午浪嬉
漫步野生園內看 世間動物盡稀奇

*達靈港 Darling Harbour, Sydney, Australia

二. 漁人碼頭魚巿場傍晚與鷗共小食

脈脈斜暉躍水雲 漁人渡口客紛紛
海鮮有鳥來同享 世上奇緣桌上珍

*漁人碼頭魚巿場 Fisherman's Market at the pier



友人年長,心境清明,與我不盡相同,願我他日也有同一心情。

2010年8月28日星期六

籃球在變 - 教練也在變 (一些教波和人生的反思雜談)

曾幾何時自己對人生是滿有希望和夢想的,雖然夢想並不一定是什麼很偉大的東西,只是例如有自己的愛人,自己的家,做一個好的基督徒,為主而活,還希望有自己的事業。那個時候相信世界有公平公義,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可惜的是人生路行起來遂漸發現自己相信的東西原來並不是真理。

當我初出茅廬的時候,我的工作表現比起隔鄰的同事好,但後來卻發現同樣是大學畢業的她人工卻比我高,原因是她出身中文大學,我只是浸記出來。少一千幾百也不是什麼,當時相信努力將可以証明自己,爭取自己應得的,而短暫的"蝕底"並不是問題,而是"應份"的。結果當然沒有如我所想,因為老闆的想法是請到便宜又能做事的人是最好,又怎會加薪去維護公平﹖

後來在教會中幫手教籃球,由義務工作開始,直到自己成為全職的籃球教練,我發覺教會中教人唱歌可以收學費,唱歌老師說收的只是優惠價,但全職的教練教青少年打籃球卻只能收車馬費,真是虛偽,難道教練不用生活﹖教會一向都是以免費服務見稱,一切只能義務,但傳道人講道和請專業音樂老師教詩歌卻例外,原因只是教會有其特權階級,重這個輕那個吧。當然,教會人可以用自己喜歡的聖經去釋經,自圓其說。

幾年前我認識的香港籃球總會也是沒有公平可言(現在不知是否仍然如舊),它的車馬費竟是以服務時數去定的! 幾年前它因為我寫信到立法局議員投訴籃總遲出糧,籃總竟發律師信告我毁謗。它們在出律師信告我後立即在網上發公開聲明,指所有給教練的費用並不是薪津,只是車馬費。(但教練費是以時數決定的,車馬費又怎會是以時數﹖) 其意圖我猜是避開香港法律對薪津發放的法律限制,因為它自己沒有遵守。法律之下,人人平等是荒謬的,因為有錢人出律師信,窮人卻只能含寃受屈。最可憐的是許多教練在沒有其它工作選擇下,仍然只能在其"關照"下要繼續"努力"。

有時候回想自己為什麼那麼笨,曾相信世界有公平。原因其實也一字咁簡單,因為學校沒有教我世途險惡,沒有教我政治是什麼。在大中小學裏教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從來沒有教我如何分辨誰是笑裏藏刀,誰是真心善意,更沒有教我弄權和操控別人的手法;在教會多年我學到的是"為奴本性"和"順服在上掌權者",無論教會的政策是如何荒謬,會友也只應"服從"。我便是這樣被"教導"了大半生的。

現在我教打籃球時常常都會問同學問題,不是要他們背答案,而是希望他們能懂得分析和思考。例如我會問他為什麼球會不入﹖為什麼會偏差﹖做什麼才可以修正動作等等。同學學習中最大的困難並非天資的缺乏,而是分析和判斷能力的不足。一個人能成為神射手,不是由於他天生有良好的"手感",而是在於他能在訓練時判斷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錯誤並作出修正。

由於每個人的問題都很獨特,在一對幾十的訓練形式中,學生需要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自己的問題才能獲得進步,這種能力在現今的學生中極度缺乏。他們習慣了香港的填鴨式教育,習慣了不需用腦,因為父母師長要的只是"聽話",長年累月已變得"腦癱"。

相反,另一類抱著羊群心理,多人做的就是對,人去我去的學生卻佔大多數。他們會不會成為出色的球員我不能妄斷,但卻絕對有資格成為"奴才",習慣接受懂說政治大話的成人操控。

做教練的我也改變了,過去我很辛勤地做教案,每一次都會想定下一堂的訓練,但久而久之,我發覺在香港教育制度下的體育活動其實已經被壓迫得肢離破碎,參加者的能力偏差極大,嚴重影響訓練設計,最慘的你甚致不能確定參加的人數,還有遲到的情況無法改善。

現時許多同學要被"拔尖"而留堂,又有許多人因為要"補底"而被迫留堂;或許你會以為暑假會好一些,但事實是我們訂了室內場,但有同學會遲到大半小時,甚或不出席,交出來不出席的理由是"有事"。

最慘的是現在學生少,你不能像幾年前"叮走"這些違規同學,否則全場都唔夠打。當課業壓力不斷增加,就算你願意免費教,你也斷不能增加訓練的時數,因為學生沒有時間;所以現時做教練最重要的是如何"執生",適應訓練時出現的變化- 人數的加減,這包括主力球員。但無論教練如何改變,他一個人是無法對抗這些洪流的,以我所見,水平也只有不斷地下跌。

現時我仍然有興趣教波的原因並不是那些一對廿人的學校訓練,反而是一對一的私人籃球訓練。這些訓練能針對個人,也更容易讓我看得見同學的進步,這也讓我維持自己的經濟收入和做教練最希望看到的成就--學生的進步。

最後的結案陳詞是:人要看自己合乎中道,你不能做什麼;社會也並不是公平的。而套用教會界的術語:你只能等上帝去審判那作惡的人,申寃在主,主必報應;自己還是要做一個安守本位的人。或者在這裏做個大聲公,希望有能之士能看見問題,改變世界。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香港並不需要人材

廣告中常說"自我增值",我們自小被要求要讀書,目的是希望我們成材。但我活了四十年的日子卻明白社會或公司並不需要人材 ,或許更需要的是傭材。

一家企業如果在發展中,那公司理論上是需要人材的,但當你發現環境中並沒有多少空間資源發展,人材也是沒有用的,因為那人材不可能改變環境,不能無中生有,使世界增加額外的資源。

如果你在建築公司中工作,但那一個地方沒有大型基建,只餘下舊樓維修,你是公司老闆會聘用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嗎﹖根不沒有需要嘛。

如果你是屋苑管理層,你認為一個負責樓宇維修的人值多少人工呢﹖若每一年要面對的問題都是重重復復,你需要的只是執行者而不是有能力創新的人。

如果你是搞政治的官,你會聘用的人只會是和你意見相同的人,還是和你意見不同的人﹖我相信在香港的政治下,我們的高官會選擇傭材多於人材。(我的偏見是人材多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隨意苟同別人。)

如果你在一所社福機構中工作,你會認同最重要的職位是如何和資源提供者建立關係的人嗎﹖能夠獲得受助者讚許的社工有多少"議價能力"呢﹖今天大家打開報章,最多的崗位就是負責籌款工作的巿場人員。社福界的人材,我認為是那些為民呈命的社工,但他們卻帶頭被打壓了。

也談一下體育總會吧。這些是政府間接資助的機構,餘下部份資源是來自捐獻。政府並不會因為體育總會做得好而加人工,真正具影響力的是那些總會的委員,所以在總會中工作必須要明白誰是話事人,否則得罪了委員,自己的工作就難保了。而體育總會的使命,推廣運動,其實早已拋諸腦後,又或只需要"照舊"做便可以了,何需費神費心呢﹖若你是人材,會不會去這種機構中工作呢﹖

基督教機構更加是人治,他們不以賺錢為目標,所以要評定一個員工的好壞就更無準則,這些機構中需要的人材話就是要有傳福音的熱心,有使命感,到頭來是使你做到死的最好理因 - 為上帝工作能不用盡全力嗎﹖但當你五勞七傷,無力事奉時,到頭來也只有自己和家人朋友承擔。我認識的好傳道人,他們無一不是為主上刀山落油鑊,但結果都不見得好。反而那些虛假之徒,倒在教會中"活得精彩"。

若你是人材,首先你要了解你工作的環境地方行業,到底這行業還是否需要人材呢﹖在已經發展多時的香港,真正需要人材的地方已不多見了。若你認為生存就是最重要,那麼學習做一條狗大概可以使你福壽年年。

如果你還在讀書的,請不要再相信讀多些書就是人材,更不要奢望學成後便可以找到好工。(我不是叫你不要讀書,而是希望你明白不能有這個奢望。)

能否找到好工,在香港可能在乎你是否識人,看報章的法庭新聞,襲警三次可以輕判;坐牢可以提早出嶽,你會明白香港是什麼社會。

教練的改變

教了許多年籃球,我改變了,不是我以前錯了,而是世界改變了,人變了,為了教好,不得不改變。然而這個改變有點可圈可點,因為我降低了自己的要求。這是很無奈,但也是別無它法。

昨天明報刊登出一篇關於孩子偏肥和偏瘦的報導,早在報章刊登前我便明白這個事實,因為我教的小學生籃球隊,許多都是這個樣子。

有問題便努力嘗試去改變,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但往往事與願違。

今年暑假的小學籃球班我叫同學回家做 SIT UP, PUSH UP,希望瘦弱的球員能建立肌肉,以至所做的技術動作能夠改善,(當中有些不能投到籃球的高度),我還讓一些好的同學示範,他可以做50下 Push up, 結果在緊接的一周審查同學的進度,竟然發現廿位同學中只有不到5位有做。

過去四五年前我很少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們都具備基本的體質,但現在要找一位標準體形的籃球學員都殊不容易。若暑假也不能堅持回家後做一些基本的身體質素訓練,學期開始後更不能想象。

又舉一例,去年我籃球隊中水平最低的兩位同學,今年竟成為全籃球班中最好的。這種情況我真的未遇過,想到要帶領一班連掌上壓做不到十下,跳不起,跑不動的孩子打比賽,我要擔心的可能是如何讓小孩子不受傷,而並非用什麼戰術或技術。

亡羊補牢,看見這些孩子,我希望能夠加強體能的訓練,但事實是壓力越大反抗力越大,提高要求效果不彰。這些"港孩",慣於父母工人的照顧、打機、在冷氣下看電視,突然要求他們去做大量的體力訓練,其實根本無可能。

最為難的是同學沒有一份鬥志,打籃球就如吃零食一樣,隨意隨意,根本不會和你認真,也不介意自己在班在是否排包尾,又或他們雖然介意但卻沒有"鬥志"或不願意付出相符的"努力"去改變事實。

還有不要忘記天雨,太陽,這些環境因素也有極大的影響。不過今年我向學校提出了在禮堂內訓練,訓練沒有因天雨、蚊和太陽影響,算是避開了更多的問題。

做教練的我經常說現在戶外活動開始式微,任何戶外活動都因為太陽的猛烈而要減少或因而降低其訓練強度,眼看得見的遠景是籃球水平明顯的步向下,兒章的身體繼續差下去。然而這些問題卻似無人關心,又或無人理會。

學校因殺校壓力而只"谷"成績,香港學生身體繼續差,將來的醫療問題和代價由明天的香港來承擔,香港有官員有想過這個問題呢﹖家長和校長在惡劣的教育制度下成為無辜的代罪羔羊,也無力反抗。

籃球教練當然想教出水平高的學生,但環顧四周環境,能做的卻只有降低自己的要求,因為對學生加以更大的壓力,結果就會連只有小小的興趣也會喪失了。

誰說健康是無價寶呢﹖我要罵的不是我的可愛又可憐的學生,而是那些做成這種情況的制度和官員。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Court Balance - 空間與問題的關係

打籃球有一個術言叫 Court Balance,意思是希望球員能夠盡量利用球場的空間,透過球員的移動製做最多的進攻空間或機會。當有數位球員集中於球場的一個角落時,球場的其它位置就會有許多空間,若能將球突然傳到在空間中的隊友便往往能做成一個良好的進攻機會。

所以球員對空間的感覺( Court Sense) 相當重要,若你發現自己打球時經常往人堆中跑,次次要硬闖禁區,那麼你的成功機會便會因而減少。

另一個說法是:"缺少空間便會出現問題。"

香港的人口由六百萬增加到七百萬只是短短十多年,在彈丸之地我們卻要讓許多人存活,這就類似和籃球場上空間不足而產生的問題類同。

空間問題同樣是一種資源問題,當一個社會缺乏食物,或工作機會,人就會長久活在一個極大的壓力下,而身心也不能健康。香港由來都是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地方,所以其存活是有賴頭腦或智慧而創造資源,若香港不能繼續產出人材,香港將無法延續其繁榮的局面,而資源和空間的缺乏和用盡亦加速產生更多社會問題。

香港不是一個容易管理的地方,要發展香港比要發展其它第三世界國家更需要有前瞻力的管治人材。可惜的是在現存的制度中,具創意、能力、遠見的人材往往不能進入權力的核心,又或根本不願意進入這種封閉的制度中。原因是管治的權力核心最不喜歡的是有創意或遠見的人,因為他們有可能無法"控制"這種人。

有能力、創意和遠見的人喜歡的是做一些常人不敢做的事,這就是磨練出他們能力的原因,他們的遠見也是基於其失敗的經驗而練就的,所以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洗禮後便有能力分辨何者是可以有為何者非其能力所及。還有這些人喜歡的是自由,而不是金錢,是那份創造出新事物的成就使他們的人生變得豐盛。

回想香港的發跡,其實就是中國逃出來的人材,他們為了未來而作出人生的重大判斷,離鄉別井來到香港,當這些人材結合後,他們用努力製做了香港。

當我看到兩萬多個會考不合格的同學排隊為了讀毅進課程,我的感覺是可悲的。原因有二:一是為什麼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可以產出這麼多"不合格"的同學,第二是讀毅進能幫到嗎﹖我們香港這彈丸之地,如何承擔每年有兩萬多個"不合格"同學的未來呢﹖這些同學是否交回上帝,或由他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呢﹖

如果要生存,其實就要有空間,如果你身材瘦的可能你需要的床細小一些,但若你是一個巨人,相信就不會甘於睡在一張五尺床。然而,要在香港要找空間,你要做的是打敗現時的空間佔有者,這是巨人與歌利亞的戰爭,是以色列民和埃及人的400年對抗,要打勝還得要有上帝的使者摩西。

我希望幫別人,但我能夠想到的只是勸人跑快一些,打多些"快攻"、盡量保持 court balance,學識"睇位"、擁有 court sense ,不要盲目切入禁區的人叢,或者練練遠投,那麼你"搵食"的空間也會多些。

p.s. 筆者將於數年後離開香港移民澳國

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成功 vs 失敗

什麼叫成功﹖有錢,有車、有樓﹖得獎﹖

作為一位教練,我的成功似乎是能帶領球隊取得冠軍,我相信這也是一個普通大眾認受的成功教練定議。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我不算成功,因為我沒有什麼冠軍獎牌。

昨天我收到學生家長給我的一份禮物,是來自韓國的手信:一枝hand cream,紫菜和公仔指甲鉗兩隻。作為一位籃球教練,我不是班主任,也對學生沒有什麼生殺權,只是教孩子打籃球,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家長會送我這禮物。我更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送這麼多的禮物給我。

我自己去過旅行,明白送手信的技巧,那就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禮物是物輕情義重,最緊要是不要太貴。我看著學生家長送我的禮物,那不是"循例"的禮物,不是隨便的禮物,而是真正的厚禮。

所以內心沉重。

當我一邊在吃紫菜時,我內心是有虧欠的,因為我在回想教孩子時自己到底有多少關心給這位家長的小孩子。那孩子是有點SLOW 的孩子,反應慢,每次學東西時我不能向他有正常人的期望。我能夠做的只是盡量給他參與。

每一個動作,若正常小孩子3分鐘能掌握的,我若要教懂他可能最少要十分鐘。孩子的程度也和其它同學的相差很多。孩子參加籃球班一年多了,但拍著籃球只能行,他的跑其實算不上是跑。

我沒有像電影中的好老師或教練般在下課後留下來教他。(現實也不大可能,因為孩子不是要做籃球好手,只是希望能有健康的活動參與,家長也不是期望他打得叻。)

成功教練的另一個特徵是他眼光銳利,能一眼看出什麼同學是有潛質的,盡早挑出來特別訓練。我回想自己在訓練時的情景,我雖然不會歧視任何人,但對於水平好的學生,我相信我是會特別樂意教授的,因為長遠下去能看見成績或走近獎牌。

作為一個一對廿的教練,我潛而默化的學習了成功的"潛規則",對於 SLOW LEARNER 只能給於基本的指引。我只能"拔尖",不可能"補底"。這是制度上給予人的限制。(LIMITATION OF SYSTEM)

我相信這不單是我的境況,也是所有一對四十的老師面對的情景。我們不自覺地被摧迫要成為"成功的教練/老師"。

我有一位有自閉症兒子的媽媽朋友,她告訴我如何努力地申請政府對自閉症兒子的幫助,但排了隊三年,到後來上了三個月課程老師便告訴她兒子入小學便不能再合資格了。她氣憤了,但又奈何呢﹖一切還得靠自己,自己的兒子就只有自己會關心。

我吃不下那些紫菜 .......... 因為太辣了,更因為自己不配吃。

過去曾經有一次我坦白告訴那媽媽我沒有特別照顧妳的孩子,不用多謝我什麼,她告訴我多謝我仍然給他的孩子機會。

對的,我做的只是沒有"歧視",每次都繼續讓孩子盡量參與吧了。

在這位媽媽身上我看見母親的偉大,也提醒我自己如何做人。

我的"成功"換不來獎牌,卻有紫菜可吃,也不錯吧。

2010年6月27日星期日

無題

為什麼香港人自小便這麼痛苦﹖

由很細的時候我們便被人迫要讀書,只知道若書讀得不好便沒有將來,但到書讀成了,到頭來也還是發現自己仍然是沒有將來。原因是讀書和有將來並不是成正比例的。

如果你讀的書是哲學或歷史,這些學科在香港這個以經濟金錢為單一成功指標的地方,那你是註定沒有將來的,相反,如果你讀書成績差,但卻選擇了金融行業,由於水漲船高的關係,你不需要特別出色,可能今天你已經有車有樓。

這一個情況的出現是由於香港的環境只有容許炒賣,其它的工業就算不是已經式微便是將會式微。一個沒有天然資源的地方,你能期望我們有什麼﹖只不過像拉斯維加斯一樣的賭城。香港也是另一個澳門,只是我們有的人材不叫"荷官",叫專業投資者吧。

若有人叫你在沙漠中種菜,他是不是一個白痴呢﹖每一天教會都叫人要順服在上掌權者,政府叫人要支持政改,其實兩者都是一樣的白痴,講的可以是奸險或卑鄙,(因為多是既得利益者),但信的人也要接受自己是白痴。

白痴由來不是天生,而是被教育出來的。今天我們香港人可以為一餐海鮮去出賣自己的原則,其實和第三世界國家有什麼分別﹖香港和文明有什麼關聯﹖我不是讚自己,因為我父母就是這種人,其實曾特首說他代表香港人其實有一定程度的正確,因為像他這種官員,可以認為經濟利益大於仁義道德,(六四不必平反),實實在在的體現在許多香港人身上。

如果曾特首是個有原則的人,中央會讓他成為特首嗎﹖任何一個做得特首的人都只會擺尾的動物。

大家在香港可以看見的是傭官治港,而這個情況的演進就是京官治港,現在君不見我們事無大小都要靠阿爺嗎﹖

當動物員的老虎被養了廿年,打開籠子都不會跑。香港還會飛嗎﹖

香港的年青人,我看見的大多是看風駛裡的人,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飯開,仁義道德原則不用理。我不是在罵香港的年青人,因為這是由於我們的一生都未曾看見過身邊有正義的"成功人士"。沒有看過,又豈會學到﹖讀了聖經唔通就會變聖人﹖無可能。

香港是不會有真正的民主自由的,因為香港是一個沒有資源,又沒有人材的地方。當人民要由壓迫中革命並成為自主的民族,這些人便需要有獨立自主的資源。

大家可以看看一些至今未"死"的維權人士,例如艾未未,其實必然要有自己經濟獨立的實力,他是藝術家,可以在一部電腦和四面牆中創作,但香港的作家和獨立人士,就連生存都成為每天的困難,如何可以去做成一些"運動"呢﹖而香港本身有"家底"的人或其後代,其實都是和既得利益者掛鈎的,誰又會去打爛自己的飯碗呢﹖

對於那些仍然在為民主理想奮鬥的香港人,我是尊重和敬佩的,因為他們是今天香港仍然未淪為垃圾的原因,香港的言論自由、司法獨立存在與否是由他們以身試法所表現出來的,雖然今天我們明白這些空間在不斷縮小,但若沒有這些人存在,我們就像被套在上吊的繩索上仍然不知。

我好希望每一個為理想而奮鬥的人士都可以有完美的結局,但現實卻是若沒有更多人的犧牲,那裏根本不會有任何改變。

2010年6月10日星期四

關於自由

一件產品有 PRODUCT LIFE CYCLE ,一個人有 LIFE PLAN ,一個城巿也有自己的生命時鐘。

香港是一個繁榮的地方,到現在也是國際聞名的都巿,可是我們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見這都巿正在步向死亡。

我自己是搞體育訓練的,早幾年已經看見體育界的死亡。總會的百年壟斷,做成人材流失,真正好的人已經不往這裏發展。這些都非我的片面之詞,因為大家可以在報章上讀到其它體育界別的負面新聞,特別出位的是體育苦主大聯盟,但其實這幾年裏頭,所出現過關於體育界問題的報導也著實不少。最可悲的是這些問題到今天仍然沒有一個解決了。

昨天看電視台的新聞報導,有一名導遊講出了自己的苦況,就是若你不是一個"劏"客能力強的導遊你便會沒有工作,這位導遊沒有出真面目,連聲音也是處理過的,當中的原因就是怕業界對她的"敢言"給予回報吧。 最可憐的是她說這個行業全無前景可言,而問題也已經存在許久。同樣地,旅遊業這一大塊肥肉出現的問題同樣是無人理會。香港的旅發局,旅遊業的總會等等監管機構也同樣無能為力。

再看一個國家的命根 -- 教育。昨天看見新聞報導有家長為了要讀名校而搬家到九龍塘,有的家長要每個月花兩三萬給子女補習,這些又代表了什麼呢﹖和朋友閒聊,他說你什麼時候送子女去外國讀書﹖他問的不是要否送子女去外國讀書,而是告訴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父母,你能不送子女去外國嗎﹖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命脈,還有什麼能比這個項目進入前所未有的問題更能使一個地方的將來蒙上汚影呢﹖

另一個成功社會的特徵是"自由",我們看見中文大學拒絕民主女神,(卻可以立孔子像),警方與管治團隊合作向反對者政治檢控,對維權人士入境給予限制,親中團體可以在電台上做節目,這些排除異己,打壓言論自由的事大家看到沒有﹖自由似乎在香港也漸漸走遠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控制。三權互助將會是香港進入的局勢。

有沒有空看電視呢﹖有些片集真是看到我變白痴,內容與香港人生活毫不相關,演員的演技誇張,對白無聊空泛,卻在黃金時段播放。相反,內容反映現實的中國電視片"蝸居"卻放在11:45播放,這又代表什麼呢﹖大家心中有數呀。還有沒有小小印象,香港的娛樂事業曾經是亞洲的領導呢﹖香港電視現在倒有一個功能,使人可以變成白痴,這種功能或許是國家機器最希望媒體能達到的吧。

誰是世界之光呢﹖信基督教的人會說是耶穌吧,但現在的教會是什麼呢﹖全球禱告日不能夠為六四死難者祈禱,或許這是"信服在上掌權者"的真實體現吧。但我又想問為何耶穌卻要釘死十字架呢﹖原因就是:不信服在上掌權者。香港教會已成為政治機器之一,讓人民醉心於"查經"、"敬拜"而再不理會公義了。耶和華必因此而高興嗎﹖我承認我是基督徒,但我卻和其它"同類"溝通不了,又或我實在"吃不消"了。

講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所以現在我都不講了,但願身邊還有良智的人可以"回頭是岸",一起去建設維護這個自己的家鄉。

最後給大家聽一段錄音,相信會使人深思,它使我想起自由的寶貴,使我明白一個真正的公民應有的責任 -- 維護這份自由。


錄音全文:

For me one of the most tearful moments of Australia days are those citizenship ceremony that take place. I want to cry because I know how important it is to have a country not only accept you but is prepared to love you and which you are prepared to love in return.

Liberty, freedom is so important to the human soul but it always comes at a price. There is no freedom that is free. We have to be worry of the things that used to take away from us. Therefore it has to be wrap in rights. Because we do have duties of citizens. We just can’t go near it and be anything that we want to be. We have rights but also have duties.

And then in return we receive freedom.


作者Bryce Courtenay 的簡介

2010年5月30日星期日

蝸居

現在已經沒有興趣看香港的電視劇了,因為全是些與現實脫離的片集,不單是劇情老套,還有那些老不死的演員,看來看去就是那幾個,又沒有多少演技可言。

最近留意到大陸的禁片"蝸居"在無線電視放映了,因為這個"禁"字,我去看了。內容並沒有什麼,只是有一種現代感,看見上海的風光,當地人的生活,嚴然是香港人今天面對的問題,所以看得很投入。

主角都是一些積極年青人,但就像我的年青朋友一樣,他們雖然積極努力,但和有能力安居是兩件互不相干的事。

年青人無能為力,現實又迫人,那樣子的困局下有什麼出路呢﹖片中的女主角海藻是一個女孩子,她為了幫助姊姊而選擇了向友人尋求幫助 --免利息又無歸還日期的借貸,當然這是要付出代價的-- 肉體。

但故事並非那些使人感到委屈的出賣肉體,相反是劇作家筆下美化了的愛情。一個年輕女子半推半就地愛上了有婦之夫,金錢的利益只是附加的禮品,而不是一開始的目標。

這個女孩子這樣形容她和有婦之夫的關係:"刺激"。

她也同時享受著一個年長,有勢力人士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的種種關懷和幫助。作為一個女孩子,憧憬的不就是一個能照顧自己的伴侶嗎﹖

這個"夢"不就是所有年青人的夢想嗎﹖

片中講出了許多價值觀的衝擊,例如你情願堅持原則而一世蝸居,還是放下身段而享受那犧牲所帶來的長久利益呢﹖

這片集主角所面對的也是今天香港年青人所面對的,到底誰對誰錯﹖當真理要與現實較量時,或許現實會是更大的真理.........

因為今天的社會笑貧不笑娼,沒有錢就要蝸居,祼婚,當一個蟻族。

看著片集,內心知道女主角所做的是不合社會道德倫理的事,但置身於這一種社會風氣環境,人的價值被不斷扭曲,物質在生活上的重要性不斷被抬高,產生這種"挺而走險"或"求生本能"又能怪誰呢﹖

最恐怖的結果是你再也找不著對和錯,因為錯的看來也有它的道理。

去看一看吧在這裏可以由第一集看起的。

無言...........................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在800 同學前跳樓死的新聞聯想

報章上看到同學跳樓死的新聞,內容給了一些原因 -- 老師對學生的欺凌﹖精神病﹖

後來有朋友寫電郵給我,說看了一篇這位學生跳樓前寫的網誌,有五千字,內容講了一些他的世界觀。

我的感想是這個孩子好可憐,而這個孩子一定不只代表這個孩子,相信還有許多在想跳未跳的孩子在香港裏。

我是教籃球的,沒有資格去"filter"學生,有一些有病的、過度活躍的、較慢的、紀律有問題的,這些孩子我都收了,也不斷地教。

有的孩子確是很惹人怒氣,但在我的努力下,我從來沒有一個孩子是因為我"頂唔順"而要他退出的。相反,我看見這些孩子的進步,由沒有紀律變成可以遵守規則,我自己亦因此而有小許開心。

在社會發展中,人由剛出生開始便被分類,若你是遲發育的,又或你的智能不在學術上,那在香港你就會被歸入不大受歡迎的一類。在香港的教育體制下,個人認為沒有多少老師還能有能力去處理或幫助這些學生。

我有一位朋友是兼職在學校的,她就是負責處理那些"規格外品"的,但她告訴我大多的學生都是沒有問題的,只是一般來說將學生評為有問題可以避免權責,又可以向機構申請撥款以便養更多的職員,包括她自己。 (當然這也可能是她的情況是一個特殊例子。)

現實是殘酷的,天份不在,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一個平傭學生成為尖子,更痛苦的是香港沒有藝術和體育或其它能力可以生存的空間,結果孩子便被迫入去死角,一個越走越沒有路的死胡同。

我相信這個跳樓的同學只會是一個先例,後續的還會有更多,因為我相信這同學不是一個"個別個案"。

我有一個女兒,現在上幼稚園k1,我發現有一個問題,就是她一般來說沒有什麼可以和我分享,她從來不會告訴我學校學了什麼,也沒有告訴我學校的東西很有趣,又或同學仔如何如何。她沒有抗拒上學,但我的觀察使我聯想起自己,我也從不會告訴女兒學校的情況,太太也從來不會告訴女兒公司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人與人之間再沒有可分享的東西呢﹖

就算女兒去了科學館,去了什麼運動會,她也不會很興奮的回來告訴我什麼。

上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 routine ,而不是懷著興奮的心情了。(又或她的語言能力未能夠與我分享﹖)

我猜每一位老師對上學也可能成為一種 routine 而再沒有了熱誠。

過去我會在籃球堂中講故仔,一些和籃球沒有直接關係的故事,例如 EQ 的實驗,後來覺得沒有因此而使到球技進步,所以我後來便減了。以前有家長告訴我教得好,孩子會回家說我說的故事,現在也沒有了。籃球教練就應追球籃球成績呀! (這對嗎﹖) 老師就只應追求課業成就嘛! (這對嗎﹖)

如果在職的不追求"老闆"所要求的,就會被炒。香港的老師能以心教人嗎﹖還能有教學熱誠嗎﹖有校長不怕殺校嗎﹖又或有家長不求學業成績嗎﹖

在香港,還有什麼人可以有熱誠呢﹖

在香港我相信就連賺錢也是沒有熱誠的,因為賺錢只為了養活自己,沒有什麼趣味可言。

我看見我的孩子便會擔心她的成長,成長在一個什麼都有的富裕環境,但卻對世界變成冷漠,對生命失去熱誠。

我覺得最大的理由不去結束生命應該是因為生活實在是有趣的,身邊的環境和人都有待自己去了解和認識,有一種期待的感覺。

我最大的問題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生命有熱切追求的人,只有這樣才能使下一代,我身邊的人,我的女兒對世界有所憧憬。

但願不會再有學生跳樓,但願香港的制度仍然容許老師有空間去做一個有愛心的老師,因為真正可以救人的,不是學術成績,而是愛。

2010年5月2日星期日

上山和落山

好幾年前黎耀祥給我的印象是:”怎麼這個電視藝員拍”咸片”﹖” (其實那不是真正的色情電影,但角色類似是強姦犯。) 但近年他竟成為”視帝”,紅到發紫。

昨天路過書店買了他的書”戲劇浮生”看,原因是香港很少人物是靠努力十年以上才獲得成功的。在香港的演藝行業運氣和先天因素更是佔了大部份原因,所以當我看見黎耀祥 – 一個多年的閒角竟然可以成功,當中必然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

香港現在充滿的都是機會主義者,努力和成功已很少很少能有直接關聯,所以他的成功是絕對值得別人鼓掌的。

有人問他若果明年他再拿不到獎他會有什麼感想﹖他的回應是滿不在乎,因為他明白得獎與否不在他自己的控制,他說他的工作在拍完戲,知道觀眾認同便已經完成了,他不在乎明天是否拿獎。

今天許多人在努力,目標就是要得獎,一隊球隊的目標就是要拿冠軍,但現實世界呢﹖無論你如何努力,你可能永遠都不會拿到冠軍,所以更重要的問題是自己如何看自己,若然明白已經做了自己可以做的,也就夠了,能否拿獎,能否得到別人認同,其實不應該在乎太多。

昨天我打籃球,單手仍然可以抓框,我為到自己的能力沒有退化而感到高興。昨天與朋友打波,自己仍然有好的身手,能夠在球隊中有重要性,但我也知道上山就要落山,誰人也不可能長青,永遠擁有現在。

關鍵最重要是接受自己的”成長”(或老化),將自己的眼光和目標放在上帝或大自然要我學習的功課上。

黎耀祥說若自己明天便死去,自己也滿不在乎。他是一個內向的人,平日喜歡的只是回家看書,看戲,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沒有戲拍的艱難日子他經歷過,他明白要放下尊嚴的日子怎樣過。

這令我想起自己為到尊嚴而不再成為籃總的註冊教練的事。黎耀祥比我經歷的困難更多更大,原因是他要供樓,要照顧家人生活,所以沒有選擇。而我卻選擇了尊嚴而捨去了在籃球圈發展的機會。

我也沒有後悔,因為我可以做一個自己欣賞的人,但我同情和憐恤那些不能夠的人。

其實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太陽會升起也會落下,無論那一個體育巨星也會有退下火線的時候。一個社會要進步就需要有人願意退下來。

記得我十多年前初做教練的時候,我也爭扎過自己是否應該做教練,或是做球員,那時候我還是”當打”的年代,自己也可以加入一些球隊,不需要做教練。但因為看見年青人的需要,我覺得放下自己,讓更多人有機會、有成長遠比自己擁有個人榮譽更重要。

黎耀祥說現在的娛樂圈中的新一代沒有多少人懂得演戲,我理解他說法的大意是整個行業的發展都在走下坡。

他說現在有多少人是因為喜歡演戲才加入娛樂圈的﹖

其實在籃球圈中又有多少教練是因為喜歡教練的工作而教籃球的呢﹖

我有興趣鑽研籃球技術,但要我教那些沒有恆心和決心的人打籃球,的確是吃力不討好。

演藝界曾幾何時是十分輝煌的,我們的影視明星是全亞洲或國際聞名的,(例如李小龍),但現在呢﹖

我們的運動界曾經也有過佳蹟,(胡國雄年代的足球),但現在就連無線都決定周一至周五也不播體育消息了。那些什麼體育苦主大聯盟的新聞,更加無影無踪。

我們的樂壇又如何呢﹖幾間唱片公司的不和只是問題的一部份,真正的問題是還有多少人是用心做音樂呢﹖香港還有多少人材。

為什麼這麼少人材呢﹖我覺得和願意落山的人太少有關。

好像現在不停翻炒舊歌,舊人老不死,新一代的人還有多少機會呢﹖如果舊人不再出來,社會便只能選擇培育新人。情況就好像體育界中不能依靠米高佐敦一樣,培育才是真正的最重要。

如果香港的”老人”願意落山,真真正正捨名利,轉為幫助教育青少年,或許香港還有機會在三十年後再冒起頭來。

落山其實是燃燒自己的生命點燃下一代的未來,也不再是為自己的名和利去爭取什麼。

我還在教籃球,只是更不在乎別人如何看,繼續推掉工作,你走你的陽關路,我行我的獨木橋。

我的文章不是叫人提早退休,而是希望我們的高官或位高的人可以放下自己,真正去幫助年青人。

我相信黎耀祥寫這書的目的也是一樣,因為他希望其它人都可以更好。希望他能繼續在娛樂圈中發光。

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錯誤的教導?

從小到大,我受的教育或家教或學校教育或環境教育都叫我要做一個好人。

而好人就是對人友善,樂於助人,有愛心,參加教會後更被教導成為要捨己才能為人的人。

結果是我在畢業後便選擇了做青少年工作,選擇了行窄路,結果自己沒有追求金錢權力,同樣也喪失在社會議價的能力,這最終使到自己成為一個"無能"者。

"無能"意思是在社會和俗世的角度去看的,不是指實際的能力。

活在社會中,要享受別人的尊重,你就得要有權力、地位或金錢。

一個基督徒可以得到上帝的欣賞但卻不應戀棧人的尊重和權力。

但這種是荒謬的思想,因為當人活在一個群體中,若選擇不遵守這群體千百年發展出的規則,反而去依附一些"聖人"所演釋出來萬中無一的大道理,這彷彿是你看見有人中了六合彩,你自己便選擇一生以買六合彩為目標一樣的荒謬。

這些人頂多只會獲得個人自我的精神勝利,而非真正社會和群眾的認同。

一個年少時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去救人而最終成為乞丐的人,另一個做盡壞事而積存財富到中年改變而奉獻所有的人,二人誰會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同﹖

"偉大" 在社會中典型演釋應是像 Bill Gates 等有錢人,他們在人生末段時將自己的財富傾出去幫助別人。

像黃福榮的"偉大"是要等待悲劇的來臨才會有的,(上帝所要求的偉大其實永遠是"無名"的)。

若明白這些道理後再去行善捨己,這不是錯,而是擇善固執。

但我眼所見的人卻大多是偏面的了解,大多是在群眾的壓力下的善行,又或出於無知,最終他們只能接受附之以來的孤單和無助。(當然他們另一個依附是:我還有上帝。)

記得當年我在教會中當導師,許多家長反對來自兒童之家的年青人參加聚會,因為怕這些孩子影響了自己的孩子。這就和家長選讀名校,希望避免入第三組學校一樣。

教徒也不過是人,大家在教會中實踐的並不完全是上帝的教導,在大多的時候只是實踐社會的遊戲規則-- 尋求對自己最大的利益。(這些人多是教會的掌權者。)

當大家明白這些道理,再去行善,再去看世界,相信你行善的手法或會有所不同。

給我再活過的話,我相信我會花更多時間在建立自己的專業上,而到晚年的時候才將自己所積存的財富奉獻,這樣的話我才會獲得更豐盛的人生。

大部份的牧師、演說家,其實都是大話精,或是選擇性給你部份資訊,

另一個可能是他們都是笨蛋。

寫在我四十歲的人生反思。

2010年4月18日星期日

為什麼好人會絕種﹖

進化論相信人是會因應環境變化而適應世界的,所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史前有一個洞穴住了三個人。有一天有老虎衝向這三人的洞穴,來勢兇狠。

有一個立時拿起自己的長矛準備對抗;另一個即時跑出去逃走;餘下的一個準備和老虎講道理。

在現今的社會術語來說,第一個是異見份子、激進派,或社民連;第二個人可以是無膽鬼,或能力不高者,審時度勢,又或EQ高的人;第三個人是好人或者蠢材,或者民主黨。

這三個人若以進化論來去評估:第一和第二個人都應該可以生存,第三個人則會死。

若入侵的不是老虎,換作是邪惡自私又無仁義道德觀念的人,又如何呢﹖

第三個人可能因為其仁愛、善良或口材了得而"感動"了那惡者,惡者因而悔改。

這是耶穌基督的作為所希望達致的結果。

另一個可能是惡者將第三個人變成為其奴僕,或動之以小利實則是欺騙,而使使第三個人因而聽命,最終得以存活。

當一個社會在繁榮盛世的時候,好人和蠢人會特別多,因為他們可以有生存的空間,更加有餘力去行善。

但當一個社會上的資源已經不夠自己食用的時候,也就和史前的穴居人一樣,好人的生存空間便會縮小了。

香港好人黃福榮因為救人而死了,但豆腐渣工程不會停止,就算再多黃福榮的犧牲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會嗎﹖)。

惡人因其不擇手段及不講仁義道德,反而生存機會大大提高。

孔孟所提到以仁義去管治人民只會是空談,若那個地方無法有足夠的生存資源。(當然人的智慧是有可能創造出生存資源的。) 所以從政者要十大基建,要搞經濟。

香港是一個發展了的地域,本身天源資沒有,有的只是人力資源 (或應說是過去曾經有過)。

而現在呢﹖

香港慢慢變成資源不足,變成史前世界,弱肉強食。

今天看報說某些教會鼓勵人投白票,不讓高鐵支持者受浸等等,這是仁愛的表現嗎﹖是聖經的教道嗎﹖

還或是創進論者支持進化論的實體演釋呢﹖

或許這只是掌權者以信眾作籌碼去增加自己的生存空間。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也難怪,只希望不要汚蔑神的名。

不過大家也不要動怒,因為就如上帝所講的,他們所作的他們不知道。

你要選擇生存,如何生存,或是為義而死,純屬個人選擇。

為什麼好人會絕種﹖

因為生存重要過做一個好人。

為黃福榮先生的英勇行為致敬。

2010年3月27日星期六

What makes a man or a world tick? 世界如何會"掂"﹖

自小我便被教育要重視學業,工作。當我年輕時我的父母不需要我做任何家務,我是專業的讀書人。

當我入到教會中,我才學到人的性格才是上帝看為最重要。

我印象中上帝要的不是我們的獻祭 (我們給上帝什麼),而是希望我們的性格( character, personality) 能夠像耶穌。

上帝是不會在意我是富有或是貧窮的,但他卻在意我是否一個貪心的人,他不希望我是一個自私的人,他不希望我是一個臭脾氣的人,他不要我輕易發怒,希望我能夠對人有愛,對人有憐憫和寬恕。

最近有來自大陸的尖子大學生自殺了,因為她看重的是成績,她擔心別人會不接納她,她相信只有成績好才能夠獲得認同,獲得人生存的權利。當然,她是錯的。

我對子女的要求呢﹖

當今天女兒在刷牙,裝滿了一牙杯的水還開著水龍頭不關,我便罵她,問她記不記得電視上那些沒有水渴的人﹖。

當女兒告訴我她自己挑的牙膏不好味吵著不要用牙膏時我便告訴她:"媽媽也不想上班,是否就可以不上班呢﹖" 我說:"唔好味都要用,忍下就會慣。"

我知別的家長會做的是買過另一枝口味的牙膏給女兒,相反,我覺得這就是問題的開始。

我常問女兒:"這個世界是不是以妳為中心﹖" 她知道答案是"no"

我不會介意女兒成績不好,但當女兒浪費食物,不珍惜東西,(例如跌東西落地),我便會"處理"她。相反,別的家長就會說:"咁小事,跌爛的東西都只是幾十元,算了吧。"

我覺得這就是問題的開始。

當女兒做錯了事,她除了講" sorry" 外,我要她學習自己 bear responsibility ,例如跌了飯粒便要自己在地上執,湯匙跌了就自己拿去洗回再用。有人會覺得為什麼有工人不用呢﹖

我希望的是去塑造女兒一個良好的性格,學懂珍惜,學懂負責任。

其實這個世界如何會掂﹖我相信就是每一個人都重視自己的 character ,因為人的性格不是一件事,性格的反映使到這個人能夠"路路暢通" -- 在上帝的眼中看為好。

合乎神心意的性格或會使人在社會中有許多的爭扎,但一個世界若然要"掂",就需要有這些人。

昨天晚上看 American Top Model ,最後獲得冠軍的人不是最美麗的,但她卻通過了八個用 spy cam 偷拍的測試,意思是她不知道這是評審的項目,也不知自己被拍攝了。她在這些測試中通過了,那些測試都是 character test ,例如有沒有愛心,會不會踩別人抬高自己,有沒有謙虛,是否樂於助人等等。這些美國的節目確實發人深醒。

中國雖然有孔子電影,但美國有的卻是 Google公司願意退出中國而換取自由。

相反,中國人要得到資訊就要"翻牆",講出真話也隨時會被拉。

中國和美國都有窮人,美國也有許多問題,甚或更多於中國。

但有問題並沒有問題,因為最大的問題是連有問題也不知道的地方。

當我們看見街上任何一個人都會讓座給有需要的人,看見有賊就會有人報警,有事街上的人會互相幫助,這個地方就是安全的地方。

相反,當我們想講出問題時,發覺有許多的憂慮阻礙我們講出問題,甚或被人告,我相信這個地方就是一個最危險的地方。

香港的警察局可以有地方用作強姦,但只有一個人被捕;香港消防局有人會刪除三級火警消息;香港遊行示威者無理被拉被屈襲警;反映的只是這個地方好危險。

當我想教孩子做人要誠實,但發覺社會卻只有不誠實的人才可升官發財的時候,我看見的是這個地方未來的可悲。

我好希望活在一個地方,那裏我可以向學生講,如果你有好的品格,我相信你會在社會中生存得好好。

What makes a man or a world tick?

我相信就是那個地方的人有良好的品格,但理想和現實永遠有距離。

餘下來的問題就是問自己:願意付出多少努力去追逐這個"夢想"吧了。

當然一切由自己做起。

女兒,對不起了,阿爸要妳有好的品格。

2010年3月6日星期六

資訊太多或使人更無法知道真相是什麼。 (水銀毒和疫苗)

最近看了一些資訊,是關於水銀的問題,水銀是一種毒素,相信大部份人都知道,但香港這個資訊發達的社會,又有多少人知道水銀是如何進入我們的身體呢﹖而水銀又對我們的生活有著什麼嚴重影響呢﹖更大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相信沒有多少人知道我們今天吃的魚,全都含水銀,只是多或少的問題。

官方的說法是這些水銀的含量都不足以影響健康,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吃。而我在網上找到較合理的專業意見是:"沒有毒素是會是合格的,有可能就一點也不吃。" (含1 ppm 的毒就可以吃嗎﹖)

一個大人可以承受的水銀和一個初生嬰兒的接受情度會是一樣的嗎﹖一個懷孕婦人可以吃多少水銀﹖什麼叫做不會影響人的健康﹖沒有人會告訴你一個答案,你只有自己去想。

今天不是要討論水銀毒如何已經入侵世界 (雖然也很值得討論),而是你會發現一個事實,就是當資訊暴棚時,由於你和傳媒的"容量"有限,所以當你已有一大堆資訊的時候,你根本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無法判斷什麼是有用的資訊,什麼是沒有用的,所以結果"真相"就會被"隱藏"了。

另一個例子是政府會選擇在一些有"大新聞"的時候打壓異見者,這就是利用了這個"死穴"去"隱藏"一些不想大眾去關心的新聞。

最近有人用"選擇性執法"去批評政府利用海關去打壓社民連賣民建聯T-SHIRT,我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海關並沒有"選擇性執法",因為海關的運作就是當有版權持有人去投訴時才會作出行動,所以整個程序都很"合理和合法"。

我提這一單新聞是想告訴大家我自己的盲點,因為我一看見新聞的時候就會用"有色"眼鏡去看政府,其實這只是出於我自己的無知和突顯了自己的偏見。

另一個觀察是報章已經毫不中立,今天在香港已經找不到可以生存的中性報章,讓你可以看見"真相"。所以我們香港人,其實一直都被傳媒在控制著。(我不是指傳媒受某人操縱,而是說由於編輯和記者的個人取向,他們的"個性"或"偏見",都在"控制"著我們。

今天有時間每天看報章的人有少呢﹖能夠看兩份不同立場的報章的人又有多少呢﹖要看三份報章,再比較找出誰是中立,又或嘗試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的人又有多少﹖(除了學者或失業人士吧!)

其實結論是無論資訊有多發達,寬頻有足100M,人都可以是極度無知。

回頭說說水銀毒的問題。

部份朋友或許都會有聽過吧,可能你現在會很聰明地已經不吃魚,或少吃魚,又或不讓自己的孩子吃魚,但有沒有聽過魚類有 DHA 這種物質呢﹖這種物質能影響神經的發育,而且主要是透過魚類吸收的,所以不吃魚就難以吸受到這種物質,大腦發育也會受影響的。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如何選擇呢﹖有什麼專家你會信得過,又能真正幫到手﹖你可以上互聯網,但保証你找足一天,也未必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初生嬰兒打的疫苗在早其年前大多使用了水銀(Thimerosal)作為防腐劑(Preservative) 。(美國藥物局對 Thimerosal 的簡介),有個說法是這至使現代兒童患上自閉症激增。美國有家長告上法院,2008年有一個案例是法院判家長勝訴,但有更多其它的案例是敗訴的。

事實是現在有一些國家已建議使用不含水銀的疫苗用在嬰兒身上。

但今天的香港用 Thimerosal 的疫苗仍是合法的。最使我感到驚奇的是香港的醫生卻並不知道,也沒有留意。(因為我曾打電話問過我的兒科醫生,他也是因為我問才去查。) 我看過紐西蘭的相關網站,它們已經建議用沒有 Thimerosal 的疫苗給嬰孩,香港仍未跟進。

以上的資料是我看了四小時網站找到的資訊,我結果只能告訴家長們,我建議你要求醫生給你的嬰兒打沒有水銀的疫苗。 (但我在網上看的文章中也有列出有些藥廠就算有用這種成份,它也不會列在自己的藥物說明書中的,所以就算你問醫生,我相信他也只能給你一些疫苗說明書中沒有列出水銀的疫苗。

另一個資訊是我從澳洲葛蘭素藥廠網頁找到的,他們有開列出兩種疫苗:一種是Preservative free,另一種是含 Preservative 的,但香港的葛蘭素藥廠網頁卻沒有這兩種表列。

要尋找真理,要保護自己或家人,在這個資訊爆棚的社會真的很不容易。

p.s 如果有醫學專家看了本文,請給我指正當中的錯誤。

(另一個台灣網站在2007 年有一篇分享,也是關於疫苗水銀毒的。)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何處是"吾家"﹖

許久沒有寫網誌了,國內的朋友告訴我的網站在國內又開通了,還問我是否被"統戰"了。我猜我太久沒有寫東西了,所以也再沒有影響力了,又或可能國內的大氣候改變了,所以我便被"放過"了。無論如何,這個世界一直都在變,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不變,民主如是,權力操控者也如是。

最近留意的一些大新聞是豐田的汽車回收事件,(由於煞車系統出現嚴重問題而引致多宗致命車禍),對我來說是有點兒震撼的,因為我看的一本書正正在談豐田如何的成功,書中如是說:它們的任何一個基層工人都可以"叫停"整個生產線,所有的改變都不是大改變,而是小改變,這樣使到豐田的生產流程成為一個不容易犯"錯"的文化系統。"

成功是一種累績的習慣、文化和系統,這也是我自己所認同的,所以當豐田出事了的時候,我除了慶幸自己駕的車不是回收系列之內的車種外,對於這種所謂成功文化、成功的產業、成功企業的優勢,也開始有了疑惑。

問題是:為什麼豐田會產生這種"低級"錯誤呢﹖

在電視的新聞片段中我看見豐田主席的回應是:我們為了想加快發展而忽略了細小的問題。

當然這些細小的問題在日績月累下漸漸變成了極大的問題。

這使我回想起自己被籃總出律師信告我的事件 -- 當一個半官方機構可以隨意地發律師信給表達意見反映問題的籃球教練時,我深深相信這個行業都而行到了"死路"了。或許有人還天真地回應說為什麼他們還"迄立不倒"呢﹖

答案是廷難簡單回應的。

問題有點像像政府的存款保障政策保護了穩健的銀行同時也保護了有嚴重問題的投資銀行一樣,當整體經濟復甦後,這些問題銀行沒有被糾正,只是在等另一次的爆發。

另一本我剛完成了的書是 NBA 球証 Tim Donaghy 所寫的 "Personal Foul"。這本書的書介是:一本NBA聯盟最不想你看的書。

這位資深的 NBA 球証在書中講出了 NBA 球賽的問題 -- 球証執法不公,目的是為聯盟制造最佳的收視和利益。他只要手拿著被委派執法的球証名單便能夠預測球賽結果。美國的電視節目 60分鐘時事雜誌也邀請過他上台訪問,簡而言之,他所說的並不是謊言。他亦因為參加睹波而被判入獄15個月,名譽家庭事業盡毁。


Watch CBS News Videos Online

但我昨天在 Google 搜索一下這件2007 年發生的新聞對現今聯盟的收視影響時,我看見的是"毫無影響"。當我問身邊的球友他們可知道這件事﹖他們全都是 "I don't know."

這又代表什麼呢﹖到底是資訊的不流通呢﹖還是人太忙而無時間關心呢﹖(在香港必然是後者)

當世界上最具規模的籃球聯盟都出現有人操控賽,而且証據確鑿,球但球迷卻無任何"減少",聯盟亦沒有什麼大改革的時候,你可以想像在香港打假波,有權力者繼續"欺凌"弱少,其實又會有什麼後果呢﹖

另一件使我想提出來的舊聞是關於銀行的有毒債券。這些衍生產品其實都是由極高地位,學識的"專業"人士所泡制出來的,而這些人今天也並沒有受到什麼"制裁",反而全球的政府都在補貼金錢去救他們。

無論體育總會、豐田、NBA、教育、銀行金融、政府、教會,其實都可以找到無數例証去印證邪惡已經漫延全世界。

假若你是一個直正的人,我相信你會問的一個問題是:"何處是吾家﹖"

今天無論你在那一個行業,其實只要你"浸"得夠耐,或願意打開雙眼,你就會看見那些黑暗面。

若生存是生物最重要的一件事,為什麼我們還要教下一代道德呢﹖

當國家推廣孔子而其掌政者卻反其道而行,我們的盼望在那裏呢﹖

我生存的盼望只剩那末後的公義審判。

還有...... 差點忘了,可幸的是豐田還願意回收他們產出的爛車。

2010年2月15日星期一

對"老"朋友的虧欠

"老"朋友,我指的是我這七十後的長輩朋友,他們或許是我的上司,也可能是任何一位我生命中出現過,但比我年長的人。

這天去探了一位"老"朋友,他都差不多六十歲了,他和太太兩個人獨自在香港生活和工作,自己的兒女則回到外國讀書了,每年我都會在新年去探望他們,因為他是一位值得我敬重的長輩。

記得往年他們的女兒都會出來和我們見一見面,然後便會退回房間,但今年卻不見了兩位年青人的踪影,老朋友說現在是"空巢" - 家中沒有兒女,只有兩老。

我一年沒有見他們,他們總會和我們談談近況,發覺老朋友的太太較早前入了醫院,染上嚴重的病,又發現患上了糖尿。

最使我覺得慚愧的是作為朋友的我竟然懵然不知,直到今天才知道朋友經歷了這許多。

我沒有怪朋友怎麼不找我,因為我們只是朋友,找我也是沒有什麼實質東西可以幫助他們,他們也深明香港人的忙碌,所以不通知我是正常的事。

雖然現在老朋友和太太都安好,但兩位老人家,自己的子女又在外,在香港人人都忙,到底有多少人會有空關心他們﹖我不能肯定,但我自己卻反省到自己的確是"不夠朋友",因為我只知每年去探望他們,卻絕少在平日找找老朋友。

如果朋友有什麼事,我相信我真的會有一生遺憾的感覺。

有時候我會"埋怨","不滿"自己的工作沒有別人的充實,只能當個"散工",但我若能在朋友有事時幫幫忙接送,到醫院送個飯,我相信我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

其實我還有一些"老"朋友,有時候因為他們多是我的長輩,大家不會一起打波,興趣也不同,在平日我就少和他們聯絡。經過今天,我相信我要改變自己,起碼一兩星期都要找找這些老朋友,就算是打通電話也好過一年見那麼一次。

遠親不如近鄰,其實香港有許多長輩都需要年青一代人的關心,有時候關心不一定是買什麼補品燕窩,或許只是去探望一下他們,看見你願意來喝一杯清茶,聽他們講一些故事,相信就已足夠。

我新年的願望就是,希望我身邊的"老"朋友都健健康康,不嫌我煩,因為我不太懂得如何去對他們表達一份愛 -- 就像今天我竟隨意地買了一盒"金莎"給他們一樣。(老人家甚少會吃朱古力的!)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釣魚與籃球運動的環境因素

昨天終於放假,約了友人一起釣魚,和友人一起談論世情,有值得分享的地方。

釣魚是一項你必須要關注時間、地點、天氣、水流、魚的季節性、魚的特性(吃食的習慣),你可以用上百種方法去釣魚,沒有一種可以說是錯,也沒有一種是絕對的對,因為有時候有傻魚會吃餌 (但當然不多)。

籃球是一項環境相對固定,除了下雨較難打外 (也是能打的),可以說沒有太大的環境因素在影響籃球活動。籃球活動餘下的就是你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而你付出的努力也基本可以說是和你的"收獲"(成績或水平) 成正比例的,言思是:"打多d,就會叻d"。

但釣魚若沒有考慮環境因素,你站足一天八小時等魚上釣,也可以一無所獲。相反,若你去馬爾代夫群島,完全沒有釣魚經驗也可以釣到一斤以上的大魚。

喜歡打籃球或生活在香港的人容易忽略環境因素,因為籃球好像不太受環境影響。

香港多年以來的發展都算是理想,失業率也偏低,或與其它國家相比較偏低,然而這個"事實"其實已經在早幾年前開始轉變,不過我們沒有察覺。

我們的政府利用了教育去"控制"失業的數字,使待業的人變成"在學"的人。

在十年前我會相信努力是可以使自己在香港成功的,因為香港有公平公正公開的文化。我們有廉正公署、我們有消費者委員會、我們有會發反對聲音的傳媒,我們還有一個"相對地"願意解決問題的政府。

以上或許是我的錯覺。我發覺現在的社會已非處處機會,反而是處處危機和陷阱。

在香港你可以在街上無故被漒水彈擊中,在商場會有人拋自己的女兒落街,每天可以有十通八通電話向你推售商品,還有名正言順欺騙你的電訊公司,其它如寶藥黨、星探騙子和連鎖推銷更不在話下。

我們這個"人民政府"的教育政策,害得我們的學生早早"強迫"變成奴隸,一天讀十二個鐘還要感到"很大壓力"和"沒有將來",還要兼顧什麼 OLE (OTHER LEARNING EXPERIENCE),做許多 Project ,美其名就是全人教育,卻忘了人要睡覺、休息、拉屎或打打機、打打籃球、釣釣魚。

當然這些"強迫"的政策都是為我們人民好的,但我卻認識畢業的學生仍然失業,努力多年的學生變成隱蔽青年,他們偶然會有一些人選擇了自殺,但這些人都只被界定為"個別事件",政府只會"不便評論",也唔關她事。

有人妄想政府會解決問題,實際上政府就是問題的原產地。

昨天我和朋友釣到很多魚,全都是泥孟魚仔,加埋都有一斤半吧,密食多三餐,起碼釣魚者唔會悶。

有時候希望找一份長工,不如經常打下散工。(這根本是今天許多基層人士的生存之道。可憐有些因交通費昂貴,就連散工都無得做)

籃球運動在香港是不是很大發展呢﹖有不知此道者會認為香港許多人喜歡打籃球,所以在香港有巿場。

這就像你看見大海咁大,裏面就一定有許多魚一樣無知。

在教育政策"打壓"下,所有正常的香港學生都已經再沒有多少時間打籃球了,作為一位籃球教練,我知道這個"環境"沒有多少魚了,因為整個自然生態平衡被破壞。

有沒有想過最破壞大海的人是誰﹖

就是漁民自己,那些用拖網捕魚和不顧生態平衡濫捕的人。

香港籃球的生態環境是誰在破壞呢﹖除了教育政策外,我相信就是香港的籃球"漁民",那些以籃球"搵食"的人。(香港運動的小圈子文化你不會未聽聞過吧﹖)

香港的自然環境就算未變,但人為因素使香港的優良文化和價值承傳已經不斷被破壞,香港還有多少好日子呢﹖我還能在香港釣到大魚嗎﹖

今天許多想釣大魚的人都會出去擔桿島,又或者去南海油田釣,要留在維多利亞港釣大魚的人,要不就是高手,要不就是白痴。

其實大魚唔一定好食,泥孟是自己釣的,無偷無搶,最緊要過到自己良心,自足者貧亦樂。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我們(教練)的前景在那裏﹖

最近參加學界的籃球比賽,發現總參加隊數比以前少了,一些較為出名的學校都沒有派隊參賽。

這一個現象反映的事實是香港的籃球運動的基礎發展工作正在走下波。

如果現在小學選擇了不參加比賽,十年後香港有可能培育出更好的籃球員嗎﹖

假如我們的圈中人願意面對現實,這個問題起碼可以獲得關注,能否解決是另一個問題。

但若大家嘗試看香港體育總會的年報,相信不難發現那些"參加數字"每年都是在上升的。由於數字的上升,政府的資助就算不加,也必然不會下調,我們的體育總會就是這樣的繼續運作著。

問題也從未被正視過。

或許多大人都會像駝鳥一樣埋在地下,不願面對事實,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當這個"江"或這個"湖"在縮細下,這些在江湖中飲水的"教練"、體育從業員,難道仍然可以有前景﹖有將來﹖

結果是有能力者會選擇離開,有機會加入港隊的年青人會選擇不加入,香港的籃球運動就會進一步倒退。

當申請教練的學校開始減少,最首當其衝的便是教練,總會並非不想幫你,只是整個體育圈在萎縮。

罪魁禍首,我認為原因是社會"急功近利",放棄"公義"和"自由"的普世價值。

當社會有許多問題出現,但人人都只顧自己現時是否有飯開,沒有"擇善固執",沒有伸張公義,沒有開放言論,鼓勵創新,結果最終就會摧毀自己的未來。

還記得許多年前香港的電影業是如何的興旺嗎﹖但當我們為了貪快而選擇了"抄"外國電影而放棄原創,結果我們沒有培育自己的創作人,間接"摧毀"了許多本地編劇的生存空間,最後香港電影業當然無法不式微。

反觀韓國一直重視人材培訓,給與苗子最好的土壤去成長,讓他們可以"犯錯",可以成長,今天我們看見的是韓片的風行,港片的末落,這又是誰之過呢﹖

香港的體育發展不是在"買"球員回來代表香港嗎﹖這是什麼體育發展政策﹖

事實上,香港大部份的行業也在重覆上面的歷史錯誤,原因是我們要現利,不要將來。

其實我們的前景,我們的未來是建立在我們今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上,不論你願意與否,你我都得承擔。

2010年2月7日星期日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毛澤東

記得我去立法局反高鐵撥款的那一天碰上了一位基督教機構的高層,我初時以為朋友是來支持反高鐵的,心中都幾開心,因為這些機構都要依靠政府撥款,敢來"撐"都好不容易呀!

但後來我問了一問後才知道朋友原來是來了解80後青少年的,並不是支持反高鐵。

這位高層已屬開放的老一輩,所以盡管不是直接支持,但起碼願意來了解,也是好的。

我的籃球學生中有一位也來了,他是我見的年青人中少有的"高層次",因為他不是因為有人"吹雞"而來,而是自己放工後來的。

我認識的年青人中就只有這一位來支持反高鐵。

有時候我會覺得很無望,失落,因為我看見的年青人大多是關心手機有多新款,什麼好玩,或者邊到有波打,點樣考高分一d,而絕不會關心人或社會。

我的失望是因為我知到世界的將來是年青人的,如果我們的年青人沒有思想,沒有獨立思考,沒有關心社會,我相信將來便沒有希望。

"支持反高鐵就係關心社會嗎﹖C sir 你有沒有問題﹖"

其實我並不介意有年青人支持起高鐵,但最使人遺憾的是他們"不理"、"不想知"、"怕事"、"唔想惹麻煩","嘈都無用",等的態度去看問題。

每一個問題都不會容易解決的,最重要的不是一定要成功,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盡力。

輸波有乜所謂,只要盡力就ok。

今天的掌權者能執權多久﹖

難道沒有下一代能有將來嗎﹖

難道漠視下一代我們會有將來嗎﹖

當一個政府看見年青人下跪仍然無動於中時,其實已經有足夠的"事實"去告訴巿民一個政府對人民的態度是怎樣。

還記得八九民運時趙紫陽去關心學生嗎﹖

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我不要做殺人民的總理。" 他情願放棄權勢,結果終生成為國家的囚徒。

有時候我會想到底我們的高官有沒有兒女呢﹖

到底他們如何回應兒女的問題呢﹖我真的想知道。

答案可能是簡單而明顯的,因為他們根本漠視兒女的感受。(我相信在香港做精神病或輔導是大有巿場的。)

今天我偶然地看了港台的鏗鏘集-"反叛有理",節目訪問了80後的一些想法,我相信值得所有青少年工作者、老師、父母和老餅看一看。相信有助親子溝通。

如果你關心香港社會,有空都應去看一看。

如果你是高官,國安從業員,既得利益者,你更加要看,因為可以了解一下如何可以"打壓"他們。(我的建議是給這些80後的反叛青年一份高薪厚職,看看他們可會見利忘義,也可以同時考驗我們的教育制度是如何地成功。)

最後提提你: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年青人)的。

將來到底會點,並不是由別人去決定的,是自己去決定的。

順帶回應一下網友的提問:我沒有諗過加入社民連,因為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2010年2月4日星期四

海豚灣的啟發

這條片有九十分鐘,是真人真事,沒有空就不要看。



這條片有一個特色,就是不用解釋,不用說明。

因為如果你沒有感覺和感想的話,我相信你已經不是人。

許多地方的人都不是人了。

那位將海洋劇場帶到世界的人,他花了三十五年時間去恢改,他是真正的偉大。

盼望我們的"父母官",也有像他的一天。

2010年1月31日星期日

我們給年青人留下些什麼﹖

今天看了 Dr. Lam 的文章- "我們給年青人留下些什麼﹖",他是一位年屆退休的長輩,以此為題寫了自己對社會世界的一些睇法,我認為值得去看,特別是那些在高位掌權的人,他們都同樣是年長的人,但對生命和對世界的睇法卻截然不同。

當Dr. Lam 寫出真相的時候,許多同齡的老人、官員卻仍在貪戀錢權,盲目追求建設而忽略民主自由,香港社會到底是在進步還是倒退呢﹖(反觀願意參與五區總辭的立法局議員,他們起碼告訴我他們不為五斗米折腰,表現了義氣長存的氣度。) *註一

當我看見八十後用和平的苦行方式去表達訴求時,我們的長官仍然一副冷漠和偏執的時候,我只能對香港的前景感到擔憂。我們的世界並不會停留,上帝讓每一個人都會老,當這些人老的時候,其實也好應該問一問:"我們給年青人留下些什麼﹖"

老人和年青人的關係又是什麼呢﹖我的看法是:人會老,我們年長的人終有一天也要靠年青人。為什麼我們對年青人的苦行訴求會如斯冷漠無情呢﹖若官員是父母官,為什麼我們的"父母"如此待我們的"兒女"呢﹖

我相信他們會以為金錢、權力可以讓到自己的下一代豐盛,但上帝說的卻是"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原因並不在於錢權,而是快樂是來自珍惜,並不在於你擁有多少。客觀地說,社會的發展也不能只是單一的專注在基建或硬建建設,因為地球資源是不斷被粍損的,我們若以大興土木為進步指標,世界能持續多久呢﹖

可悲的是我們的長官卻仍是"幼稚"得很。以為高鐵可以給我們"未來"。如果不斷地破壞地球便是讓世界有"希望",那麼整個地球大概將會被移為平地;如果不斷建設便是"負責任"的政府,那麼我是不是要不斷買新玩具給女兒就是負責任的爸爸呢﹖

我可以在一個15x28m的地方上讓無數的年青人有紀律和有快樂的遊戲,又可以訓練合作、意志精神,為什麼政府可以連我們做教練的糧也可以拖,但卻可以用六百多億建一些普羅大眾小巿民都不會有多少機會用的高鐵呢﹖

It means our country our city has big problem. 我們的社會有大問題。

當世界上的人都以物質追求為人生目標,我喜見香港仍然有一些長輩和學者會憑良心去說話,願意遂筆遂字地寫出自己的心聲,並且"不以自己的事為念",仍然行主的道。(相信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家不會懂中文打字吧,要寫一篇文章斷不會是易事!) 。

我但願我們的官員,不需要有什麼豐功偉蹟,只要能好好回答:你為年青人將會留下些什麼﹖

若你認識任何一位高官,請你將Dr Lam 的文章給他們看,謝謝。

*註一. 請參考龐永欣校長的網誌"自由民主就是發展"

2010年1月11日星期一

受傷不一定可以再站起來

香港是一個很快的社會,許多事情很快便被遺忘。

我還記得十年前我對籃球的熱誠,但結果經歷被香港港籃球總會告我,到今天我的籃球熱誠已經消失了。

一個平民,一個對於邪惡沒有認識的無知者,一個看見有賊會報警的巿民,最後卻被受傷害,我的家人,我的太太,全都因為香港籃球總會的邪惡而受傷了。

今天我仍然在教籃球,但你們會知道每次我教籃球時的心情嗎﹖就像每天仍然在揭開傷口,每天仍然在看,雖然傷口一天一天地好起來,但在身體的記億中,永遠忘不了那種被無辜受傷害的感受。

我自己也失過業,當年是在教會機構中工作,懷抱著為主作工的志向去事奉,但在機構虛偽的牧師的管治下,我看清了真相,也明白了教會的邪惡,其實不比任何地方少。

這些傷害都非身體上的創傷,身傍的人看見我也只會覺我沒有什麼。

有時候他們會好簡單地認為這些事沒有什麼大不了。

大部份的人都會叫失業的人去找一份工吧,認為一切就會回復正常。

或者對某些人來說是對的,但在我的眼中卻並不是這樣的。

當你受了傷害,那種陰影會埋藏在你心中的深深處,像鬼魅一樣時不時跑出來嚇你。

我看見許多失業的人他們並不是沒有工作能力,而是那種傷害持續地"保護"著受傷的人。

為什麼我說是"保護"呢﹖因為不再去工作,就不會再受傷害,這原是人的本能。

香港是一個很殘酷的世界,(或許其它地方都是,甚或更殘酷),我們沒有人可以休息的,無論是身體或心靈的創傷,都不可以休息。

我看見陳巧文被警方拉了,心中的感覺很強烈,我只能猜想是因為我心中明白那種被強權強加在無辜者身上的傷害是怎樣的。

八九六四許多的大學生都長大了,為什麼不是個個都回到祖國抗爭呢﹖有些會選擇忘記,但事實上是那個傷害使人本能地"保護"自己。

但劉曉波為什麼又會以身犯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我相信劉曉波身上有一個傷口,使他記起那些六四死去的亡魂,每一天都纏繞著他,或許坐牢使他感覺到和六四的戰友再次連在一起。

香港大部份的人或許都是"從未受傷過",他們看見朋友失業就會問:"點解你唔搵工。"

因為未受過傷害,他們根本不明白過來人,他們也根本幫不到"我們"。

今天我仍然在教籃球,香港籃球總會給我的我永遠會記在心中,那些以權力傷害弱小的人,我相信正在香港社會不斷擴大,他們用無恥的手段去威嚇人,或許會有成功的片刻。

但我深深相信他們將會有審判,因為這是上帝明明白白的寫在聖經上的。

我希望的是香港人能夠更加有情,或許當有朋友失業時,你會問他一句:"你可能仲未好番,多休息一陣先搵工啦。"

2010年1月9日星期六

建高鐵香港人有共識﹖

政府好像說香港人有七成人支持興建高鐵。

到底什麼叫七成人﹖點知﹖

曾陰權說他代表香港人﹖他又點知﹖

到底什麼叫共識﹖

我嘗試從我的身邊的朋友去探討這問題。

第一類人是"沒有思維的"

他們不看報章,只打機、玩電腦、睇碟和睇電視。這種人由於自己的學識,習慣,怹們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力極有限,只對女人的胸和男人的肌肉有本能反應,對於"政治",他們想了解也唔明。

他們也可以是文盲或老花的公公婆婆,因為他們不能明白高清電視和機頂盒的關係,也因為他們沒有錢買報紙,又或只有機會拿言論絕對偏頗的免費報紙,例如"包尾日報"。

第二類人是"無時間"

他們平日返工,放工已經九點,回家要食飯,睇電視同做基本清潔,之後就係上床瞓覺,根本沒有時間關心什麼是高鐵。周六日就是家庭時間,教會時間,或者做下美容,健身,睇戲同娛樂,他們不會有空間理會什麼叫高鐵,669億同69蚊可能無分別,他們或者會關心樓下惠康的洗頭水是否貴過藥房的洗頭水,多過高鐵。

第三類人是"唔想理"

"又講政治﹖悶死人咩﹖" 這類人會同你傾去邊到玩,乜樣地方有好野食,有乜野新科技,但係就最唔想講政治。他們或會扮下關心,實情是"應酬"下,報紙也只看娛樂版,關心周秀娜的身材多D。

第四類人是"怕死"

大部份這種人是三十或四十年代出生,經歷過文革,在中國偷渡來港,他們知道共產黨如何愛人民,所以凡黨的事都認為是對的,又或不敢得罪人。另一種我見過的是年青人,他們看見過六四,聽過毒奶事件,知道劉曉波的故事,所以早早決定做"走狗",凡事做牆頭草兩邊擺最好。

第五類人是"狗"

狗是永遠跟著主人的,典型代表是建制派議員,還有香港的高官和副局長,因為他們為五斗米折腰,做乜都肯。他們也是香港社會的支柱,因為如果無呢班狗,又或者"奴才",香港的有錢人又點可以咁有錢﹖地產商又點樣可以控制香港﹖小巿民卻日做十二個鐘都係只可以糊口﹖

許多體育界,文化界聯誼會也是這一類,因為"受人錢財,替人消災",當你成日有免費波費,免費旅行,節日盛宴,拿咁多利益的人又點會站出來指控自己的"恩公"呢﹖

第六類人是"實用主義者"

這種人沒有理想,沒有夢想,凡事只講實際,溝女永遠唔會買花,會送"百佳現金代用劵",或者送家電做生日禮物,吸塵機夠實際。

反高鐵,反政府都無用的,分組點票實會通過的嘛 ! 出來遊行都無用啦。

他們以計算結果來決定自己會做什麼,不做無謂投資。

從任何角度來說,人民永不會勝過極權政府管治。

其實這類人是盲的,因為他們黑白不分,忘記了美國總統奧巴馬是黑人。

這種人適合的工作是"門口狗",在中聯辦做的叫"石Q",香港政府的叫"警察"。

第七類人是"有良知的"

典型代表是反高鐵的苦行者,他們為公義而站出來,關心的不只是自己的得失利益,而是國家或社會的問題。他們不畏強權,不介意成為"爛頭卒",甘願無償地犧牲。他們是社會的先軀者,走人所未走的路,在困局中仍然努力不懈,為後來的人開出新的道路來。

------

如果我們客觀理性地去分析世事,共識這個字其實並沒有意思。

第一類人"沒有思維的" - 你俾十年時間他們,他們都不會了解到什麼是高鐵,到底和火車或地鐵有什麼分別。他們最怕睇字和用腦。

第二類人"無時間" - 需要時間去了解高鐵,但他們時間不多,所以大部份都會單純地以為政府做的都是為人民好,而不去反抗,原因是他們因為時間的有限而變成無知。

第三類人"唔想理" - 有波打當要緊要過去支持反高鐵,這些無需努力便有飯食的人根本找不到理由去關心社會問題。這種人你問他什麼都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沒意見。"

第四類人"怕死" - 當然只會支持現時的權力擁有者。

第五類人"狗" - 狗只會跟主人,正常不過。

第六類人"實用主義者" - 如果高鐵起在我棟樓下面,我就一定出來反。所以他們多不會理,只要凡事打出"發展香港"的旗號,他們就會支持。但他們忘記了領匯、迪迪尼等等經驗和教訓。

第七類人 "有良知的",他們會按自己的頭腦分析,會搜集資料,會聽不同意見,然後作出自己的決定。

如果政府認為香港有七成人有共識支持建高鐵,我相信政府是指第一類到第六類的人佔了香港人七成吧。

這是對我們香港人的侮辱。

你俾鄙,但我們並不無恥。

p.s. 我個人並不反對興建高鐵,只是我希望政府能先解答"一地兩檢","高鐵香港段到底有幾高速﹖",為什麼不能將總站建在錦上路﹖為什麼不能先諮詢大角咀的居民,為什麼不覓地重建菜園村﹖為什麼有利益關係的議員可以投票而不退席﹖

為了明天的香港,請站出來: 反高鐵撥款

今天去完了立法局,親眼看見那些80後的苦行青少年,我的眼中就含著眼淚。

我沒有走到最前線,但我的心在最前線。

誰都知道建制派加上功能組別,只要分組投票高鐵撥款便會通過,但這個晚上卻仍有8000傻瓜在抗爭,為一些不會現時即時給你痛楚的事情而作出努力,作出爭取。

我想起耶穌叫死人復活。

每一個在場的人,或每一個仍然相信努力是可以改變長官意志的人其實都像極了耶穌,因為耶穌也是為了追尋公義理想而站出的。

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呢﹖或許就視乎我們有多少信心。

我剛看了獨立媒體的報導,十分鼓勵大家都去看,而且要看全部,因為裏面隱藏了我們的未來。

內地的朋友這樣寫:香港市民们,等到你们的城市成为直辖市时,你们就和我们有一样的自由了

你想要有大陸人的自由嗎﹖想因為在網上寫了一篇文章就被拉入牢獄嗎﹖

另一位朋友說:抗爭不會完結,直至,撤回方案!

我認為這句說話有超乎尋常的隱寓,像耶穌告訴我們死後必有審判一樣,是一句預言。

我十分希望我們香港的官員都能夠聽到這句說話。

或許有幼稚的人會認為高鐵撥款通過後問題都會解決了。

我想這是錯的。

只要一個政府沒有選擇聽人民的聲音,只顧少數人的利益而忽略眾人的需要,

抗爭不單不會停止,而且會繼續升級。

強權和武力可以壓下遊行示威,但卻不可以消滅人民心靈的痛苦。

當權者無知地以為成功了,且會因而變得更加狂妄,

壓力越大,反抗力就越大,這是天理。

恐怖分子並不是天生或被人煸動出來的,

恐怖份子是當權者親自調製出來的。

當80後用苦行跪拜的和平方式而不湊效時,

將來還能夠用什麼的抗爭手法呢﹖

香港政府要看見多少人站出來才會真正與香港人民溝通呢﹖

立法會內的局長和官員,根本無法回應議員的質詢。

我不道,我知道的只是我有責任保護,守望我自己的家園。

若香港政府能收回成命,我相信香港的明天比上海、北京或任何中國城巿都會來得更繁榮。

The clock is ticking.......

為了明天的香港,請站出來。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1月8日我會去立法局支持80後青年反高鐵

周五咁啱未駛教波,無藉口唔出去。

如果你有良知,唔係既得利益者,仲係有良心的基督徒,又抽到時間,希望你都會去。

我會到,如果無地鐵無停駛,又或香港政府專用"食蕉"唔阻住有良心的人,我一定會到,零度低溫都到。

時間: 1月8日下午一時半。

使人反省,使人感動的高鐵苦行



你相信這個世界可以有另一種生活方式嗎﹖

完來人可以不為物質而活。

神是愛,生活也是愛。

80後的青少年,使我感動了。

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假 Gmail 電郵,請小心!!





















五分鐘前我收到一個電郵,主題為:

GMAIL ALARM:YOUR ACCOUNT TO BE BLOCKED

它告訴我 gmail 發現我的電郵戶口不正常,所以將會終止我的電郵服務。如果要避免電郵服務被停止,請立即在下方位置填上密碼和戶口名登入。 (見附圖)

我看去所有的東西都和 gmail 的版面十分相似,可以說是百分百似,而且我也嘗試 click 入電郵內的 link,也能夠準確連結到 gmail 的網頁。

所有人都會不希望自己的電郵被終止,所以立即填上密碼是自然的事,加上版面和真的一模一樣,所以這個假電郵相信已經使不少人中招。

我特此公告大家小心。中了後有什麼後果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是上了 Google 的 Help Forum 中找到資料的,大家如果有更多關於這虛假電郵的資料,也請告訴我。

我中了招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反正我無錢,不過你們就要小心些啦。

大家小心。

體罰

在香港這樣文明的社會還會有體罰嗎﹖

有的,因為昨天我才打了女兒。(我女兒才三歲)

我出手的原因是女兒的態度。她會扮一些惹我生氣的樣出來,會說:"我打你";她食飯時會慢吞吞又"搞呢搞露";我每句說話要講三次才有反應,這些情況都不是第一次發生的。

到底小朋友是否應讓體罰呢﹖

這個世界有人相信有病可以靠祈禱醫治,你也永遠可以找到兩種學說去支持自己。所以到底是否選擇去體罰自己的孩子,其實是自己選擇聽什麼。

無容置疑"反對體罰"已成為世界的主流,因為在香港你不會見到老師或教育場所利用體罰。如果你體罰小朋友,結果就會被人告,投訴,工作就會不保。所以就算我讚成一定程度的體罰,我一定不會體罰我教的學生。

作為父母,誰不愛惜自己的兒女呢﹖有得選擇,為什麼要體罰自己的兒女呢﹖誰不想用"說話"來教自己的子女呢﹖問題是當子女不接受你的"說話",繼續"違例"時,你有什麼選擇呢﹖

不買玩具給他﹖(孩子會介意嗎?) 不給他吃飯﹖(你忍心嗎﹖) 更大聲罵他﹖(有用嗎﹖) 再講更多的道理﹖(孩子會聽嗎﹖會明白嗎﹖)

我看見的是父母大多只能"從容"自己的孩子。

媽媽一天到外工作,晚上回家最希望的就是和女兒玩玩,開開心心,就算女兒做了什麼不對,也會選擇"從容",或要求我"慢慢教" (但自己就"唔教"),總而言之就是"不要打"。

在香港工作誰沒有壓力﹖媽媽在工作壓力下,回家已九時多,看見女兒被我打,心中的痛楚是能夠體諒的。所以今天大部份父母都會選擇"忍受"自己兒女的問題 ("第日大過左就會改!"),多於選擇去"處理"兒女的問題。

因為處理問題是難的,忍受問題是容易的。

多年以來,我會認為解決問題的決心,永遠先於解決問題的方法。

人永遠都會錯,每一個方法都不會完美,第一種方法不湊效便用第二種方法,體罰只是其中一種。只要去思考和反省,檢討每一種方法的成效,而不是盲目使用,那麼總有一天問題會獲得解決。

在我教籃球的日子中,我明白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一個人可以接受你的直接批評 ,另一個人卻需要鼓勵,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就要能夠分辨和作出適合學生的方法去教學生。這是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的。

體罰對與錯的辯論太無聊了,因為那不是絕對的。不利用體罰,利用"語言暴力","恐嚇",其實一樣可以傷害小朋友的心靈,甚致比體罰更深。

作為一位家長,我只能夠邊走邊學,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

體罰了女兒的我,心中並不好受,今天我買了禮物和糖糖給女兒,女兒今天也沒有了昨天的問題,食飯不到十分鐘就完成了。

有沒有傷害了我和女兒的關係呢﹖我相信問題在於她是否明白我為什麼打她。我看見的是今天她仍然要我抱抱,要我錫錫,要我睇她"擦牙"。我問她有沒有嬲爸爸時,她說:"有"。我就回應說:"妳唔再做...... 爸爸就唔會打妳,仲成日買糖糖妳食。"

有得選擇,我情願交俾別人去教她,不要我"動手"。

但若沒有選擇,我情願"冒險"也不要教出一個"壞孩子"。

p.s. 小孩子不像大人,記憶短暫,若懲罰小朋友一定要"快、狠、準",這是我的經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從容孩子一段長時間,孩子習慣了,要改就更難,這也是為什麼香港盛產"港孩",這些孩子若不是"無得救",都會是"好難救"。

咁啱今天蘋果日報有一則新聞是講關於體罰的研究的,有興趣的去看看。

2010年1月3日星期日

拼圖

一個社會就像一個拼圖,它需要不同的人擔任不同的角色。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自以為學了許多東西,我們"改變"自己,增加我們的知識,學習和工作多年,但昨天我去了的一個20周年校友晚會上,卻發現人好像不會變。

盡管有些變得老成了,頭髮少了,縐紋多了,但一個感覺是,怎麼他們都好像和廿年前一樣的﹖

我的感覺是每一個人都在命運拼圖中被設定了形狀的,你無論如何改變,你只能夠改變那微細的邊緣,你始終都是那一塊拼圖,無人可取代,也無人可改變,更重要的是:也無需要改變。你就是你,這樣才合乎上帝的心意。

這種聚會是很難得的,因為需要大量的聯絡工作,要訂場地,要訂車位,要通知,許多人都會答你"盡量出席",但到時候唔見人。所以我十分多謝那位負責聯絡的舊校友,她是上網 Google 我才找到我的,她做了許多幕後工作,還為我們做了一張 Banner。

20年沒有見的校友,看見了會是無言以對,找不著話題,還是言無不盡呢﹖在去之前我都在想,也有一刻想過不如唔好去,因為自己也不是什麼成功人士,只是一個 outcast。

有一些人到了海外工作,有一些做生意了,有一些失業/待業了,有一些廿年還是在做同一份工作,有離婚的,也有失婚的﹖單身的。

有一些人面上露出笑容,有一些穿來插去,有一些靜靜地坐著吃東西。

無論你是怎麼樣,這個晚上都因為一份情而出現,沒有什麼商業行動(或許我不知),大家都只是想知道廿年前有過三年同窗情的朋友的樣子、氣息,或者想問一句:你還好嗎﹖

我覺得最開心的是看見同學們的那份真誠,那些"怎麼你還是那麼後生﹖"等的"客套話"都極為令人受落,因為大家不是來做生意,也犯不著擦你的鞋,所以一定是真心話吧,最少我是這樣想。

這些聚會都是"交待"聚會,因為時間所限,場地環境都不容許什麼深入交流,有一些同學會問我拿聯絡,我真是好感動,因為我是誰呢﹖沒有什麼財勢可供借用,有一位同學說:"我 facebook add 左你,點解你冇 accept ?" 我真是慚愧。

作為一位課外活動導師,籃球教練,我會問自己能給朋友什麼呢﹖其中一位朋友這樣說:"第日出來交流下點教仔女呀!"

原來最睇唔起自己的是自己。

這個聚會收得便宜,只是$150.- 但我相信還有一些人不會來,因為不想付出這些錢,更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幾"堪何"。

我記得有一年我在某地方撞見了一位舊校友,他在賣金魚,我望了一望他,但他卻回避了。不知這位同學現在如何﹖(又可能他是老闆,睇唔起我。) 其實這些同學更加要來,因為席上有"官",有上流社會,有新聞記者,或許更多的和基層溝通會讓高層人士更明白我們社會的問題。

我鼓氣勇氣出席了,不是我有什麼成就,只是上帝做了我是這麼的形狀,接受了自己的天命。

在我眼中每一位同學都是值得尊重和尊敬的,因為這些年來生活的確不容易。我在這裏祝福每一位舊校友2010 都工作愉快,家庭健康,希望將來能夠有機會能細聽你們在人生路上的爭扎和成長故事。

2010年1月1日星期五

關於教會應否關心政治

關於教會應否關心政治

教會牧師「辱女」事件.

除左得啖笑外,非常多基督徒的反省點,值得一看。



仲有下一part,有興趣自己去睇

愛 - 萬有引力

在香港,我們講好多經濟,因為在香港生活要有經濟條件,要生活得好要講錢。

但人活著到底被什麼所吸引呢﹖我覺得是愛。

我記得過去我曾經在一所教會機構中工作,那個機構是非常效率低的,全年搞不了幾次活動,但卻請了我這種人存在,所以一天到晚我都是在自修,或者無事搵事做。

這種工作對於將退休的人士來說是個喜訊,可惜的是我太早去,那時候對人生還有一些夢想。當我選擇了離開的時候,我理應義無反顧,但我卻仍有所留戀,原因是我有一些伙伴,他們仍舊在工作崗位中。

我和這些"工友"每天都一起食飯,閒聊那些機構內和教會內的小事,雖然工作沒有重心,但卻在工餘努力事奉,所以也不是全無意義,因為出糧還是準的。

我離開時的那一天,在離開辦公室後,我在獨自行去搭巴士的路上想起了我的親密戰友,那時候心中突然想到:"不如留下來。" 當然這只是一種感覺。

今天我們每個人工作都好像是為了錢,但我卻覺得未必。我相信人是被愛所吸引的,然而我們或許連自己也不知道。

好像我做籃球教練,我真是十分喜歡籃球嗎﹖我相信未必,反而我能夠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我的影響力,能夠看見小朋友的真摰,學生和我之間那份不明顯的"愛",才是真正使我留在崗位上的原因。

我亦相信每一位老師、社工,其實都是因為愛而在繼續教書。所以今天的許多老師雖然被壓迫,他們仍然在崗位中繼續死撐。

較早前我在想移民,我的理由是對香港的失望,希望自己子女不要受香港的教育迫害,但當我午夜夢迴時再想,我覺得或許是"愛"。

當我去澳洲旅行時,我仍然記得我的哥哥請了假接待我們一家人,自己親自下廚煮牛排,我們兩個人駕車看著GPS (衛星定位系統) 去到荒蕪的地方釣魚,對著大海發傻幾粒鐘(但卻得個吉)。

我在香港從沒能感受過這種愛。

在香港你的好朋友只有和你食飯的時間,"交待"一下近況,但永遠不會和你一起發夢,不會做"傻事"。

立法局議員甘乃威為什麼會對下屬有好感,為什麼會"犯錯"﹖

許多成功人士,教會人士又為什麼會因情而跌倒﹖

因為愛是人與生俱來的追求,無論誰都需要。

有時候我看許多的家庭,我會覺這些原本以愛為起點的"單位",漸漸地每天只是以解決生活必須而存在,忘記了愛,忘記了建立家庭的根本原因。

愛是什麼呢﹖

並不是豪宅,不是外表身材,不是錢,而是一種相互的關懷和交流。

我和一些朋友之間是有愛的。

有一位我的好朋友在緬甸,我曾經去探望過她兩次,她和她的家人都像我哥哥一般的熱切招待我。我們分享的是他們在當地生活的艱難,照顧上百個孤兒的困難,而不是談有什麼好東西吃,更不是按摩揼骨,不是如何享受人生。(當然我們也有吃飯,去當地的景點參觀。)

當我離開那個地方後,我心中竟然會有一種想法:"不如日後移民緬甸"。我還買來了一套緬甸話的教學材料。

我竟然忘記了緬甸是全世界最極權統治和貧窮的一個地方之一。

愛的力量就是如此。

最後也請大家為我這位朋友禱告,因為最近我失去了她的聯絡,有差不多一個多月沒有辦法聯絡上她們了。願主保守他們。

也在元旦這一個日子中祝福大家找到和看到你自己真正的動力-- 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