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籃球隊有幾難搞

每隔幾年,我便需要改革我的球隊,因為總會經歷一些人事變動。有時候是球員的離開,有時候是管理層的人離開。每一次遇見這些問題,總是給我許多反省的機會,也教我問自己:如何能夠做得更好。

我的教會球隊由興趣班開始,由戶外場去到室內場,有小貓幾隻到五十人來練波。有室內場訓練後也不是一帆風順,我就試過只有三個人來練波,但卻book諾大的了室內場。我們也試過參加比賽,球員爭相要報名,還有一星期一次比賽,大家鬧哄哄的在賽後互相批判。也試過參加了昂貴的私人聯賽,希望的是球員出席,竟然已報名的十多位隊員都找不到五個人到,結果要找完全不認識的街外人來幫手打。

由於許多球員因工作、學業、傷患而離開,我每二至三年便會做一次改革。昨天我和球員開會,討論球隊的方向,討論到一些情況,相信也非常值得其它搞業餘籃球的人參考。

與會者說大部份人最希望參加的球隊是:

1. 人多,每次最少有十人
2. 球技不要太差
3. 室內場
4. 不要只鬥波 ,要有系統訓練
5. 有比賽
6. 訓練不要太辛苦

我覺得這些條件是非常合情理,但又自相矛盾。

1. 人多 --

當球隊是經常性地人多,球員便會覺得出場比賽的時間太少,訓練的機會太少。而人多亦同時代表有人會因此而被淘汰。"人多"這個字眼是不能具體定議出實數的,因為若你有二十人行常參加訓練,但報比賽卻只能有十二人,結果是你只會得番十二人來練波。而當有十二人來練波,結果就是只餘下七八個出現,因為必然有些臨時不能出席。

現時有一些球會採取的是報兩隊,七八人做一隊波,結果十多人都能夠有比賽機會。但這代表要付出更多的費用。

要控制在十二人練波,但每次都有最少十人出席,這代表每次出席率要達到 83% 。我相信這個出席率在甲組球隊中也是罕有的。所以現在的籃球隊都有訓練上的問題,因為十人不到,要對打就好難。結果亦造成許多球隊的所謂練波只是鬥牛,因為組織訓練的技術性比"跟隊式的鬥波"困難得多。

訓練需要的是兼顧各球員的水平,編排出合適的訓練,所以需要一位教練,而鬥牛則只需要輪隊,並無需任何管理人員。所以今天香港要找到合適的隊制訓練,大部份只限於學校等教育組織或機構。

2. 球技不要太差

這個說法的背後包含了極複雜的前期工作。當大家去邀請朋友一起打球時,到底這位球友是否合格呢﹖這會是個包含主觀及專業判斷的問題,亦涉及該球員的技術水平判斷。這其實是絕不容易的。有許多球員在半場上表現超卓,但在全場簡直不知所謂。這種球員的技術到底是差呢﹖還是不太差呢﹖

要球技不太差亦包含了對自己水平的一種主觀睇法,當找來的人都比自己水平高,結果要淘汰的是自己,球員就會變成希望招受一些"球技不太高"的球員較好,因為自己才可以穩住自己的地位。

到底要招收什麼水平的球員才好呢﹖有沒有客觀標準呢﹖當大家去搞籃球時,是否要做一些綜合測試以客觀評估球員質素呢﹖這又會需要到像"教練"這種人,因為要去評估並不是簡單的事,就連NBA的教練也經常揀錯人呀! 但有多少教會球隊請得起教練,又有多少球隊有"揀人"的這種 luxury 呢﹖ 做業餘球隊教練,你有權叫人離開嗎﹖能夠參加,願意來的便要一律接受。

其實真正難做的不是專業球隊的教練,而是我們這種人。

3. 室內場

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理論上人人都應該找一些適合自己的東西,甲組球隊按排室內場訓練,比賽在紅館,這是合理的事,但現實的情況是人人都會以為在室內場打球是一種"高級"的表現,人人都希望"攀龍附鳳",就算自己是條蟲。

香港人對於能夠在室內場訓練是有憧憬的,單單這一點已足夠讓許多球員有渴慕參加的心。但又正如天天食鮑魚,又豈會覺得鮑魚是山珍海味呢﹖我的球員大部份都有一定的技術水平,他們在現今的香港球壇已是"瑰寶",四圍都有人會叫他們一起打球,book 的都是室內場,所以能練室內場,對我的這些"瑰寶"來說,並不特別吸引。我記得曾經有我的球員批評現時的室內場的簡陋、通風的問題等等,其實這反映的是一種不太好的心態。

在中國內地,就算 cba 球隊,也有許多是在戶外訓練的,但在香港,沒有室內場就是"水平低"的球隊的睇法,相信相當普遍。在中國一個cba 球員賺的也是七八千元月薪,但在香港你給兩三萬也找不到和國內七八千月薪球員的水準。

今天一個人擁有金錢的多少並不和那個人水平的高低有正比關係。搞籃球隊亦都一樣,你有許多資源,但不代表你能搞到一個很好的球隊,沒有錢的可能做得更加好,因為沒有錢的便要想辦法。


4. 不要只鬥波 ,要有系統訓練

這一個說法包括非常多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尤記得我在初初搞籃球訓練時,大部份的教會球隊都是水平中下,球員的水平異常參差,要在這種情況下去做訓練,其實多似是做大戲,因為非常難兼顧各球員。這種處境下的訓練大部份只能夠做單項技術和體能性訓練,並且不能做多種團隊的綜合技術訓練,因會出現非常多的失誤,打斷訓練節奏。

在一隊球隊中,經常會聽到的評語是:"今日都唔知練d乜﹖","又係練o個d野。"

第一項評語的解讀是球員認為訓練不適合自己,第二項則代表球員不喜歡那一種訓練。

我認為在大部份香港的業餘球隊中,我們有的太多是高水平的評論員,而不是籃球員。

在系統訓練中最重要的就是重複訓練,這些重複訓練使球員熟習技巧,並且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進步。不斷轉變訓練其實只是"娛樂",而不是好的訓練。遇上這些現實景況,教練是無需要有專業性的,只需要有娛樂性,就像在教會中講得好的道就是"唔悶",並且會引人發笑的道。

5. 有比賽

這一點的前設是:有水平相當的球隊和自己比賽。

我的教會球隊曾參加某聯賽的D1比賽,球員說不如下次考慮參加D3比賽,因為水平較低。這代表的是什麼呢﹖或許勝利能夠建立自信心﹖ 在業餘球隊中,我看見大部份的人希望的都只是爭勝,而不是希望"進步"。

參加什麼比賽是一個十分困難的決定,因為現在香港的比賽並沒有什麼技術測試,你可以在一個區際比賽中遇上甲組的球隊,也可以連續遇上一些好水皮的球隊,好像大人打小朋友一樣,大來都沒意思。

所以參加球賽不如自己約友誼賽,較為容易控制水平,但自己約友誼賽要按排球証。現時的球員只是"專業"於打球,其它事情一貫不情不願去做。而業餘球隊又欠球隊資源聯絡網絡,所以許多時比賽亦是一個難題。

----------------------------------------------------------------------------------

其實上面提到的現象均非不能解決,但因為香港人都是短線投資,所以沒有什麼人會長遠去想辦法解決,而這些後果都最終因為無辦法處理而引至球隊衰忙。

我和我的教會現在正嘗試去重新面對這些挑戰,我面對的難題不是這些挑戰無法處理,而是真正願意"長期抗戰",付出心力和時間去想如何搞好一隊球隊的人太過缺乏。要有好的球隊,我們需要更多願意在組織、策劃和推行上貫徹始終的人。

我的教會球隊的成員都是年青人,他們大多只喜歡打球,要他們改變成為組織和策劃者的身份,要他們改變由接收者成為付出者,不是不可能,只是大多會是在"不情不願"下去做。

我寫這些文章,希望的是讓更多我教會的籃球員能去關心籃球背後的事物,希望我球隊年青人能夠成長,我也知道這種工作沒有什麼"保證",失敗的機率大,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愚公可以移山,做青少年工作就是這樣子 --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4 則留言:

匿名 說...

要有系統的訓練 ...可不要太辛苦????

是完美的要救呢~!

0

匿名 說...

c sir,

壞消息可止女兒不聽話, 想講係將會有一隊球隊又會開始解散, 說來不短不長, 3年時間, 有多達幾十人來來往往, 始終都係落係您所講的重點討論話題中.

有想練好波, 但不願太辛苦, 有想多練體能, 又不願太苦悶, 有想多練團隊戰術, 又膁有人屎波. 總之就各有自己目的.

不能存異. 惟有分離.

雖不想, 亦無法.

希望您都記住, 還有人陪您一起打波, 就應該開心, 知足, 女兒的頑皮, 只是暫時的, 14歲前的培育差不多決定了她將來一生的性格及思想和行為方式.

努力呀, 14年可以換到一生的安慰及開心.

忘我字.

C sir Blog 說...

這就是為什麼我推廣一對一的籃球訓練的主要原因。對於沒有系統的訓練,即一般業餘球隊,參加者若"炒埋一碟",其實好難教,效果亦不明顯,一對一訓練可以清楚地提供數據和技術上的指導,要"賴"就只有賴自己不努力。

忘我兄:

籃球隊是不是要解散,要看定立球隊的目標是什麼。解散其實是件好事,因為讓年青人想一想,也讓組織者想一想,只要在栽培的過程中做到教育,生命完結也是值得。

我們做籃球教練的,其實只是培育年青人成長,提供機會,但是否珍惜就要看年青人。

香港社會教的是短視和功利,年青人也被訓練到如此,對於需要長期堅持、努力不懈的籃球訓練,在傍大學業壓力下,大多不能堅持。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有什麼人識"感恩",會珍惜。搞業餘籃球隊的人其實比搞專業籃球的人更不容易。

搞精英籃球的,你不依,便"淘汰你",搞業餘籃球,多是"有教無類",要教好就變得更難。

但是不要放棄,我覺得總有辦法,一起交流心得,或許可創造奇蹟。

匿名 說...

感同身受!
一隊有共同目標的籃球隊真的幾難搞!
我可否轉載你這篇文章給我的隊員看呢?
另,我對你的一對一籃球訓練好有興趣,請問怎樣聯絡你去瞭解多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