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環境塑造

作為一位教練,我覺得自己都好努力去教,但有時候發覺所教的東西並沒有被吸收,無論我如何去想,改變,但事實是我看見的成長遠遠和我想像的相距甚遠。

昨日帶一場比賽,三天前我的訓練已經針隊了球隊的問題而作出了訓練,但到昨日仍然出人意表地重覆又重覆那些可憐的錯誤:沒有頂位、傳球失誤、無謂犯規等等低級錯誤。

補充一點,那場比賽我們是由頭帶到尾,勝了約十分,所以並不是在極大壓力下而造成的失誤,那些失誤也並不是昨天的比賽才出現,較早一場的賽事也同樣出現相類的犯錯多次。(若相比較犯錯的次數,勉強也可以說是有進步的。)

我不禁問自己今天的年青人到底發生什麼事,他們的腦袋是怎樣運作的 (他們不是大腦未發育的小學生,而是中學乙組)。

這些情景也並不是今年才面對,年年我都會看見同一個問題,只是發生在不同的年青人身上。

或許你會奇怪為什麼我的球隊仍然可以勝出,我自己只能嘆的是:"一蟹不如一蟹。" 其它的球隊更不濟事。

今天你問學生有沒有問題,他們全都會沉默無聲,但當他們在場上比賽,表現就如突然被洗腦,不知所措。

我教的另一支小學球隊,一個星期有三次訓練,但每次的訓練都是不同的學生,所以每一班同學基本上每星期都只是訓練一次。

我的感覺是"拉牛上樹"。(不要忘記一班中有極不同程度的學生。)

無論你如何"鞭策"學生,一星期回來後他們的體能和技術都和一星期前的相類。原因是學生沒有其它時間打籃球,也不會在家中自己做一些體能訓練。(但我有鼓勵他們回家訓練的)

我有幾位小學生,他們在我的訓練中已有兩年,但他們連十下掌上壓也做不了。

今年有一位學生被我"停"了他,我要求的是若他不能減肥十磅,他就不用再參加校隊的訓練。另一位我要求他一個月內要做到十下掌上壓。

我的感覺是:雖然我在教波,雖然我在努力,但學生們在環境的不同影響因素下,我的影響明顯不夠,他們的水平也只能"停滯不前"。但我若再給他們壓力,他們只會" collapse"。

雖然學生明白我的理念,但社會和環境卻不給他時間去鍛練,而在學業與籃球之中學生只能二擇其一,學生雖然喜歡籃球,但卻不能"兼顧",或極少人能"兼顧"。

雖然我體諒我的學生,但我不禁問自己還能教什麼嗎﹖看見學生了無寸進,水平差的同學根本沒有空間努力,水平稍高的也因為水平低的人太多而受不著適當的"刺激",教來教去仍是原地踏步。作為教練的又能再如何"努力"呢﹖

另一個現象是今天的學生已經沒有"吃苦"的精神了,我猜原因是他們每一天都在"吃苦" -- 返學,每一次來到籃球場,他們需要的是尋找快樂,娛樂,而不是要聽老師說"將來的夢想"。

讀書已夠辛苦,打波還要捱苦嗎﹖

這就是香港環境給我的挑戰。

我的女兒已經三歲了,她看見朋友送禮物會高興,但只是一分鐘,之後便沒有什麼了。她連自己有多少玩具也不會記得。

女兒不吃飯,哭的是父母,女兒根本不明白什麼叫"肚餓",更不會珍惜食物。她懂得說:"我要xx ,我唔食xx "

女兒見得到最多的家庭活動應該是 Shopping 購物和睇電視。

香港可以給一個人的就只是物質。

年青人看見的生命意義也只是物質的追求,也不用奇怪有為買名牌手袋的援交女生,因為"他們父母都是這樣看生命的"。

我好希望我可以和女兒坐在田野間一起耕作,讓她明白每一粒白飯都得來不易。

但我相信我未踏出這一步就會聽到:"出面好曬喎,會曬親女兒的,佢會病,等佢大個d先啦。"

如果有人相信香港有體育政策,會培育到有體育運動的人材,那必然是白痴。

不但體育沒有將來,香港人的健康也級級可危。香港要花費在醫療的費用,也將會因為今天香港的教育政策而繼續標升。

只有在失去後人才會珍惜,作為一位籃球教練,我也只有在這裏低聲悲鳴,也不能作什麼。

讓我們接受香港的問題教育政策,接受環境的塑造,一起親手謀殺自己子女的未來。

沒有留言: